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2024阅读:10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插件,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由插头和插座组成,包含壳体、绝缘体、接触件三大基本单元。当插头和插座插合后,其中插针插入插孔,其中设置于插孔中的弹性单元(即簧片)使插针和插孔间产生接触压力,从而使电流可以在插针和插孔间传输。

现有技术中,插孔的弹性单元即簧片,有的采用在插孔上开槽收口,有的采用在插孔内设置冠簧或线簧等结构形式,这些方式都是用于保证插针和插孔的可靠接触。但存在以下缺点:一方面开槽收口结构的接触件接触长度较短,接触面小,为双点接触,接触电阻大,不利于大电流传输;对于冠簧结构的接触件,接触长度较长,为多点接触,接触电阻较小,接触件插拔力大;对于线簧结构的接触件,接触长度较长,为多点接触,接触件插拔力小,但线簧丝细小负载能力差,不适于大电流传输;另一方面,簧片的电流承载值一定,无法适应不同电流负载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电流负载能力强,通用性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包括簧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簧片本体为条状金属;所述的簧片本体包括两个弹性接触部、一个连接部、两个下陷部;所述的弹性接触部高于所述的下陷部;所述的连接部连接两个所述的弹性接触部与两个所述的下陷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簧片本体还设有两个脊部;所述的脊部位于弹性接触部与下陷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接触部的最高点与下陷部的最低点高度差值为0.1-1.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簧片本体为对称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簧片本体两侧各设有一触角。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接触部的截面形状为”S”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簧片本体上还设有冲压圆角;所述的冲压圆角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的冲压圆角位于簧片本体两侧。

进一步的,两个相邻所述的簧片本体中间组成冲压间隙,所述的冲压间隙大小为0.1-1mm。

进一步的,所述的簧片本体的厚度为0.2mm。

进一步的,所述的簧片本体的宽度为1mm-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本实用新型,插针插入插孔时,设置于插孔内的扭转簧片受到插针的扩张产生扭曲变形,产生接触压力;通过扭转片簧的扭曲变形自动调节弹性接触面与接触件之间的接触位置,使接触部位变形保持稳定状态;由于每个扭转片簧接触时形成的都是线接触,比其它接触方式增加了接触面积,从而有效的减小了接触电阻,并且能减小电流在弹性单元中的传输距离;在相同尺寸规格的接触件情况下增加连接器的负载能力,以满足大电流通过;

(2)采用本实用新型,可根据电流大小的不同调整扭转簧片本体的数量来适应,通用性强;

(3)结构简单,生产安装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4)应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于插孔式的电气连接器导通,还能应用于平面接触的电气连接导通。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簧片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簧片本体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簧片本体剖视图C-C;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应用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簧片本体1、插孔2、触角11、弹性接触部12、连接部13、下陷部14、冲压圆角15、冲压间隙16、脊部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6所示,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包括簧片本体1,如图1所示,簧片本体1为条状金属;簧片本体1设有弹性接触部12、连接部13、下陷部14;如图3所示,连接部13的截面形状为”S”形;弹性接触部12高于下陷部14;弹性接触部12与下陷部14的数量为两个;连接部13连接两个弹性接触部12与两个下陷部14;簧片本体1两侧各设有一触角11。如图2所示,簧片本体1为对称结构,簧片本体1呈左右对称。

如图1所示,簧片本体1还设有两个脊部17;脊部17位于弹性接触部12与下陷部14之间。

如图3所示,弹性接触部12的最高点与下陷部14的最低点高度差值为0.1-1.0mm;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弹性接触部12的最高点与下陷部14的最低点高度差值在0.65mm-0.7mm之间,接触效果最佳。

如图1、图4、图5所示,簧片本体1上还设有冲压圆角15;冲压圆角15的数量为四个,冲压圆角15位于簧片本体1两侧。

如图5所示,两个相邻簧片本体1中间组成冲压间隙16,冲压间隙16大小为0.1-1mm。

优选的,簧片本体1的厚度为0.2mm。

优选的簧片本体1的宽度为1.5mm。

下面结合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使用时,将扭转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置于插孔2的内孔内,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的触角11装入对应的凹槽,使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能可靠固定在插孔2内;插针插入后,扭转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的扭转结构的弹性接触部12、脊部17形成多条曲线与插针和插孔连接,在插孔内受插针的挤压产生扭曲变形,通过扭曲变形,使在插针和插孔间产生接触压力,使插针和插孔连接可靠,弹性接触部12与脊部17扭转后充分包裹住插针,极大增加了接触件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接触电阻,从而提高连接器的负载能力。

配合插针直径时,簧片本体1的电流负载能力一定,通过电流评估公式,计算对应的簧片本体1片数,截取相应片数进行卷成相对应的圆。在热处理定形,当插针插入大电流电连接器双触点表带簧片插孔时,插针插入后,扭转簧片的扭转结构的片簧形成多条曲线与插针挤压产生扭曲变形,通过扭曲变形,使在插针和插孔间产生接触压力,使插针和插孔连接可靠,增加了接触件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接触电阻,从而提高连接器的负载能力。例如,传输100安培的电流时,选用8片以上的簧片本体1,传输750安培时,选用50片以上的簧片本体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包括簧片本体,所述的簧片本体为条状金属;簧片本体设有弹性接触部、连接部、下陷部;弹性接触部高于下陷部;扭转大电流双触点表带簧片的扭转结构的弹性接触部形成多条曲线与插针和插孔连接,在插孔内受插针的挤压产生扭曲变形,通过扭曲变形,使在插针和插孔间产生接触压力,使插针和插孔连接可靠,增加了接触件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接触电阻,从而提高连接器的负载能力。同时可根据载流量选择合适的簧片本体数量,提高产品的通用性。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于插孔式的电气连接器导通,还能应用于平面接触的电气连接导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