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491阅读:7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电缆是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铜管内导体、绝缘、冲槽铜带外导体和外护套组成的,冲槽铜带外导体表面按照一定周期规律性地设置有漏泄孔,通过漏泄孔向外辐射并从外界接收电磁波信号,因而兼有信号传输线和收发天线的双重功能,主要用于无线电信号传播不良的场合,如隧道、坑道、地下铁路、地下建筑、山区等环境中。漏泄同轴电缆的覆盖方式是解决隧道、长条形室内覆盖的常用手段。

目前在国际上,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信号覆盖方式,主要有分布式定向天线方式和漏泄同轴电缆覆盖方式,定向天线覆盖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后期维护较困难,场强分布不均匀,有车体通过时信号衰落较大,且在车站间距较大时无法满足运营要求,不适用地铁交通运营环境。漏泄同轴电缆覆盖方式虽然成本较高,但是信号覆盖均匀,波动范围小,车体经过时最大限度地减小信号的波动,且维护方便,适合轨道交通环境的信号覆盖,因此目前国际上地铁等地下轨道交通的信号覆盖方式,主要以漏泄同轴电缆为主。授权公告号为CN20468073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绝缘层和外导体,在外导体的外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组均匀排列的凹字形凹槽,且各组中相邻凹字形凹槽的槽口朝向均相反,该实用新型在保证漏泄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了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负面影响,但是该实用新型针对的是常用的150MHz~2400MHz电磁波频段,目前国内针对1.8G频段PIS系统用LTE漏泄同轴电缆几乎为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漏泄同轴电缆,主要用于1.8G频段的轨道交通PIS系统,耦合损耗低,同时还能兼容800-2700MHz宽频段。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外护套,还包括至少两组设置在所述外导体上的凹字形的漏泄孔,每组漏泄孔中均包括至少1个漏泄孔,漏泄孔由第一部分和对称设置在第一部分两端的第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长度L1为20~50mm,第一部分的宽度W1为1~5mm,第二部分的长度L2为3~15mm,第二部分的宽度W2为2~12mm,第一部分与电缆轴向的夹角为0°~45°,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夹角为45°~90°;相邻的两个漏泄孔开口方向相反,且相邻的两个漏泄孔之间沿电缆轴向的距离L3为10~140mm。

优选地,所述外导体的横截面上由漏泄孔的第二部分和电缆的中心轴线所构成的扇面角度α为15°~180°

优选地,每组漏泄孔中包括1个或者偶数个漏泄孔,每组漏泄孔的前端和相邻组漏泄孔的前端之间沿电缆轴向的距离L4为50~180mm。

优选地,每组漏泄孔中漏泄孔的第一部分均沿同一轴线均匀排列。

优选地,相邻两组漏泄孔之间的夹角为90°~180°。

为了解决电缆在敷设及使用过程中易进水、易氧化的问题,在外导体和外护套之间还设置有绕包层。

优选地,绝缘层采用物理发泡聚烯烃。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漏泄孔结构和尺寸的设计,使漏泄同轴电缆信号覆盖均匀,波动范围小,满足了1.8G频段PIS系统用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需求,同时可兼容800-2700MHz的宽频段,为以后设备升级和扩容预留了使用频段,兼容性强,且耦合损耗在68dB以下,有效提高了漏泄同轴电缆的传输性能。通过在外导体和外护套之间设置绕包层,解决了电缆在生产过程中外导体铜带与绝缘层不紧贴的问题,从而解决了漏泄同轴电缆在使用过程中信号衰耗大,以及易进水和易氧化的问题,提高了漏泄同轴电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逐层剥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面剖面图;

图3为图1中漏泄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导体1、绝缘层2、外导体3和外护套5,还包括至少2组设置在所述外导体3上的凹字形的漏泄孔6,每组漏泄孔6中均包括至少1个漏泄孔6,如图3所示,漏泄孔6由第一部分和设置在第一部分两端的第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长度L1可以是20mm、30mm、40mm、50mm或20~50mm中的任一数值,第一部分的宽度W1可以是1mm、1.5mm、2mm、2.5mm、3mm、4mm或1~5mm中的任一数值,第一部分与电缆轴向的夹角可以是0°、15°、25°、30°、45°或0°~45°中的任一角度,第二部分对称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两端,且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夹角可以是45°、60°、75°、90°或45°~90°中的任一角度,第二部分的长度L2可以是3mm、4mm、5mm、6mm、8mm、10mm、15mm或3~15mm中的任一数值,第二部分的宽度W2可以是2mm、4mm、6mm、8mm、10mm、12mm或2~12mm中的任一数值;相邻两个漏泄孔6开口方向相反,且相邻两个漏泄孔6之间沿电缆轴向的距离L3可以是10mm、20mm、40mm、60mm、100mm、120mm、140mm或10~140mm中的任一数值,如图2所示,外导体3的横截面上由漏泄孔6的第二部分和电缆的中心轴线之间所构成的扇面角度α可以是15°、30°、60°、90°、120°、180°或者是15°~180°中的任一数值,这样的漏泄孔6结构和尺寸的设计能够起到信号衰耗周期自动补偿的作用,提高了漏泄同轴电缆的性能。

每组漏泄孔6中包括1个或者偶数个漏泄孔6,每组漏泄孔6的前端和相邻组漏泄孔6的前端之间沿电缆轴向的距离L4可以是50mm、60mm、80mm 、100mm 、120mm 、150mm 、180mm或者是 50~180mm中的任一数值,相邻两组漏泄孔6之间的夹角为可以是90°、100°、120°、150°、180°或者是90°~180°中的任一数值。

优选地,每组漏泄孔6中漏泄孔6的第一部分均沿同一轴线均匀排列。

为了解决电缆在敷设及使用过程中易进水、易氧化的问题,在外导体3和外护套5之间还设置有绕包层4。

通过外导体3上规则排列的此种漏泄孔6,可以使本实用新型向外辐射的场强在特定频率下辐射场强最大,抑制谐振点产生,耦合损耗小,同时可兼容一定频率范围的频带。

以上尺寸均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选择和搭配。

作为优选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由内至外依次为内导体1、绝缘层2、外导体3和外护套5,内导体1采用传输性能良好的材料,优选采用铜导体,绝缘层2采用高物理发泡闭孔等结构的材质,优选采用物理发泡聚烯烃。根据电缆实际使用长度的需要选择漏泄孔6的组数,每组漏泄孔6中包括2个漏泄孔6, L1为30mm, W1为2mm,L2为10mm, W2为6mm,L3为40mm,漏泄孔6第一部分与电缆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夹角为90°,相邻两组漏泄孔6之间的夹角为180°,外导体3的横截面上由漏泄孔6的第二部分和电缆的中心轴线所构成的的扇面角度α为15°~180°,即每组漏泄孔6包括两个开口方向相反的漏泄孔6,漏泄孔6的第一部分均沿电缆轴向均匀设置在外导体3上,且第二部分垂直于第一部分的两端。以上优选的具体数值均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在漏泄同轴电缆生产过程中外导体3与绝缘层2不紧贴,会造成使用过程中信号衰耗大,易进水、易氧化的弊病,因此在外导体3和外护套5之间还设置有绕包层4,绕包层4解决了电缆在生产过程中外导体3与绝缘层2不紧贴的问题,解决了电缆在敷设过程及使用过程中易进水、易氧化的问题,提高了漏泄同轴电缆的系统性能和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每组漏泄孔6中包括1个漏泄孔6,L1为50mm, W1为5mm,L2为15mm, W2为12mm,L3为60mm,第一部分和电缆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这样相邻两组漏泄孔6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夹角为45°。

本实用新型漏泄同轴电缆设计时,通过对比几种槽型结构在1.8GHz时的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和极化方式,根据设计要求,经理论计算和软件仿真,最后确定本实用型漏泄同轴电缆漏泄孔6的形状为凹字形,漏泄孔6使电缆传输型号自动补偿且范围在800-2700MHZ频率下,耦合损耗均低于68dB,性能优良。

应当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1.8G频段PIS系统用LTE漏泄同轴电缆,但是同时也适用于无线WIFI和1.8G频段PIS系统等技术领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