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530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与具有多个导体的构成为柔性线缆或柔性基板的柔性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多个导体的构成为柔性线缆或柔性基板的柔性导电部件在与基板或电线等电连接时使用连接器。作为这样的与具有多个导体的构成为柔性线缆或柔性基板的柔性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器,公知有在日本特开2013-218969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14-41731号公报中公开的连接器。

日本特开2013-218969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连接器装置1)构成为具有:壳体2;端子4,其被壳体2保持;以及基板固定部件3,其被压入壳体2。在壳体2上设置有:插入部5,其供柔性线缆6的端部插入;以及凹部13,其中配置有基板固定部件3。

并且,在柔性线缆6的端部设置有与基板固定部件3卡定的孔部11。当柔性线缆6的端部被插入到插入部5中而配置于凹部13时,孔部11成为从凹部13中露出的状态。并且,在基板固定部件3上设置有:保持部7,其能够与柔性线缆6的端部的孔部11卡定;以及臂部8,其具有从凹部13向壳体2的外部突出的臂突出部18。

在柔性线缆6的端部配置于凹部13的状态下,通过基板固定部件3相对于凹部13被压入至凹部13的里侧,保持部7卡定到柔性线缆6的端部的孔部11中。由此,柔性线缆6被保持于连接器装置1。

另一方面,通过向壳体2的外部突出的臂突出部18与柔性线缆6朝向插入部5的插入方向大致平行地被按压,基板固定部件3挠曲,从而解除了孔部11与保持部7的卡定。由此,解除了柔性线缆6被连接器装置1保持的状态,柔性线缆6变得能够从连接器装置1卸下。

日本特开2014-41731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构成为具有:壳体10;端子20、30,它们被壳体10保持;活动部件40,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0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以及固定金属配件50。

在活动部件40相对于壳体10处于闭合位置时,设置于活动部件40的被锁定部45与设置于壳体10的锁定部15B卡定。由此,活动部件40相对于壳体10被保持在闭合位置,构成为活动部件40不会相对于壳体10不经意地转动。并且,在活动部件40上设置有经由结合部43一体地设置于活动部件40的主体部41并且从结合部43呈悬臂梁状延伸的卡定臂部44。而且,在卡定臂部44的自由端的部分突出形成有卡定部44A。

构成为柔性导电部件的扁平型导体C与上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连接。扁平型导体C在活动部件40相对于壳体10被保持在闭合位置的状态下被插入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中进行连接。此时,设置于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与卡定臂部44的卡定部44A上的倾斜面44A-1抵接。由此,卡定臂部44暂时发生弹性变形,扁平型导体C相对于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被插入到规定的位置。而且,当扁平型导体C相对于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被插入到规定的位置时,卡定臂部44弹性回复,在其卡定面44A-2处与设置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卡定。由此,扁平型导体C被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保持。

另一方面,在从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拔出扁平型导体C进行拆卸时,活动部件40被相对于壳体10转动。由此,活动部件40相对于壳体10的位置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转移。在活动部件40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卡定臂部44的卡定部44A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被解除。由此,解除了扁平型导体C被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保持的状态,从而扁平型导体C变得能够从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卸下。

根据日本特开2013-218969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通过向壳体2的外部突出的臂突出部18与柔性线缆6朝向插入部5的插入方向大致平行地被按压,基板固定部件3挠曲,从而解除了孔部11与保持部7的卡定。因此,对于与柔性线缆6连接的日本特开2013-218969号公报的连接器,当不是通过操作而加载那样的外力即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向壳体2的外部突出的臂突出部18时,柔性线缆6被日本特开2013-218969号公报的连接器保持的状态有可能被解除。由此,在日本特开2013-218969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中,有可能由于不正规的外力的作用而柔性线缆6(柔性导电部件)脱离。

并且,根据日本特开2014-41731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通过将活动部件40相对于壳体10而朝向打开位置转动,卡定臂部44的卡定部44A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被解除。因此,对于与扁平型导体C连接的日本特开2014-41731号公报的连接器,当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活动部件40时,扁平型导体C被日本特开2014-41731号公报的连接器保持的状态有可能被解除。由此,在日本特开2014-41731号公报所公开的连接器中,有可能由于不正规的外力的作用而扁平型导体C(柔性导电部件)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不正规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柔性导电部件脱离的连接器。

(1)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连接器与具有多个导体的构成为柔性线缆或柔性基板的柔性导电部件连接,并具有:多个触头,它们与所述多个导体电连接;壳体,其设置有供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插入的开口,并且对所述多个触头进行保持;以及卡合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构成为通过与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卡合而对该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进行保持,所述卡合保持部构成为,在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从所述开口被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侧时,所述卡合保持部通过与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抵接而暂时发生弹性变形,之后进行弹性回复,与设置于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被卡合部卡合。

根据该结构,在将柔性导电部件与连接器连接时,首先,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从壳体的开口被插入到壳体的内侧。而且,被插入到壳体的内侧的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与设置于壳体的内侧的卡合保持部抵接。由此,卡合保持部暂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被进一步向壳体的内侧插入,卡合保持部进行弹性回复,与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被壳体保持。并且,在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被壳体保持的状态下,柔性导电部件的多个导体与连接器的多个触头电连接,从而完成了柔性导电部件与连接器的连接。

而且,根据上述的结构,与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卡合从而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进行保持的卡合保持部设置于壳体的内侧。由此,即使在不是通过操作而加载那样的外力即不正规的外力从外部作用于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进行保持的壳体的情况下,也抑制了该外力作用于卡合保持部。因此,即使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连接有柔性导电部件的连接器,也抑制了解除卡合保持部与柔性导电部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而且,抑制了柔性导电部件从连接器脱离。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提供即使在不正规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柔性导电部件脱离的连接器。

(2)优选为,所述卡合保持部包括:主体部,其与所述壳体一体设置,并且在该壳体的内侧被设置为从该壳体的内表面呈悬臂状延伸;以及卡合凸部,其与所述主体部一体设置,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所述主体部构成为,在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从所述开口被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侧时,通过被所述柔性导电部件施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所述卡合凸部构成为,在所述主体部暂时发生弹性变形后进行弹性回复时,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

根据该结构,当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被插入到壳体的内侧时,通过卡合保持部的主体部在挠曲后再进行弹性回复,卡合保持部的卡合凸部与柔性导电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由此,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以在壳体的内侧具有设置为悬臂状的主体部和与该主体部一体设置的卡合凸部的简单的构造构成卡合保持部。并且,根据上述的结构,为卡合保持部与壳体一体设置的结构。因此无需设置分体的卡合保持部,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多。

(3)优选为,所述卡合保持部还具有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解除操作部,所述解除操作部被设置为在解除器件被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侧时与该解除器件抵接的部分,所述解除器件用于解除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所述解除操作部被设置为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呈悬臂状延伸的所述主体部的前端侧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器与柔性导电部件连接的状态下,当解除器件被插入到壳体的内侧时,解除器件与在壳体的内侧呈悬臂状延伸的主体部的前端侧的解除操作部抵接。而且,通过解除器件与解除操作部抵接,卡合保持部的主体部挠曲,从而解除了卡合保持部的卡合凸部与柔性导电部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由此,通过将解除器件插入到壳体的内侧,能够容易地解除连接器与柔性导电部件的连接,从而能够将柔性导电部件从连接器卸下。并且,根据上述的结构,解除操作部被设置为设置于壳体的内侧的卡合保持部的主体部的前端侧的部分。因此,即使在不是通过操作而加载那样的外力即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壳体的外部的情况下,也防止了该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解除操作部。而且,解除操作部是以被设置为卡合保持部的前端侧的部分的简单构造而实现的。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不正规的外力的作用而解除卡合保持部与柔性导电部件的卡合,并且能够以简单结构实现在解除卡合保持部与柔性导电部件的卡合时能够容易地进行解除操作的构造。

(4)优选为,所述卡合保持部在所述壳体的内侧被设置于作为所述多个触头并列配置的方向的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根据该结构,柔性导电部件的插入于壳体中的端部与设置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卡合保持部卡合。因此,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在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对应的位置处被稳定地保持。即,即使在外力作用于与连接器连接的柔性导电部件的情况下,也抑制了载荷偏向柔性导电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从而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以稳定的状态被连接器保持。由此,能够以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一个卡合保持部的简单构造实现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进行保持的构造。

(5)优选为,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窗,该窗用于在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从所述开口被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侧时,使得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对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

根据该结构,进行将柔性导电部件与连接器连接的作业的作业人员通过从壳体的外部经由窗对壳体的内侧进行观察而能够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在壳体的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以在壳体上设置窗的简单结构实现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在壳体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适当地连接的位置。

(6)优选为,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窗的缘部分设置有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该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用于标记被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所述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插入完成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能够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的窗的缘部分设置有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因此,进行将柔性导电部件与连接器连接的作业的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位置和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进行比较。由此,能够以在壳体上设置窗和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的简单构造实现作业人员能够更加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在壳体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适当地连接的位置的构造。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即使在不正规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柔性导电部件脱离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一同示出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和基板的一部分的图。

图2是示出连接器的立体图,是一同示出基板的一部分的图。

图3是示出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表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以及基板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从上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以及基板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从下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以及基板的状态的图。

图7是沿图4的C-C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以及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4的D-D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以及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柔性导电部件与连接有基板的连接器连接的中途的状态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以及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与沿图4的D-D线的位置对应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柔性导电部件与连接有基板的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以及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与沿图4的D-D线的位置对应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将柔性导电部件从连接有基板的连接器卸下的中途的状态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以及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与沿图4的D-D线的位置对应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将柔性导电部件从连接有基板的连接器卸下的中途的状态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以及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与沿图4的D-D线的位置对应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是一同示出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和基板的一部分的图。

图14是示出其他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是一同示出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和基板的一部分的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连接器、柔性导电部件的一部分以及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6是仅示出图14所示的连接器的卡合保持部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连接器;11:触头;12:壳体;13:卡合保持部;14:开口;100:柔性导电部件;100a: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101:基板;102:导体;106:切口孔(被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作为与具有多个导体的构成为柔性线缆或柔性基板的柔性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器能够广泛地用于各种用途。

[连接器的概要]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立体图,是一同示出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和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图。图2是示出连接器1的立体图,是一同示出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图。图3是示出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从表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以及基板101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从上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以及基板101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从下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以及基板101的状态的图。

图1、图2、图4至图6所示的连接器1构成为与柔性导电部件100连接的连接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柔性导电部件100和基板101电连接的形态的连接器1。

另外,在图1至图6中,在切除柔性导电部件100和基板101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示意性地对柔性导电部件100和基板101进行图示。更具体而言,关于柔性导电部件100,在图1、图3至图6中对与连接器1连接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部分及其附近的部分进行了图示。并且,关于基板101,在图1、图2、图4至图6中对与连接器1连接的部分及其附近的部分进行了图示。

连接器1构成为具有多个触头11、壳体12和卡合保持部13等,该壳体12对多个触头11进行保持,该卡合保持部13设置于壳体12的内侧。连接器1与基板100电连接并且机械连接。而且,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有基板100的连接器1电连接并且机械连接。

另外,在图1、图4至图6中以一部分被切除的状态示意性图示的基板101构成为导电电路图案设置于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基板。在图1、图4至图6中省略了基板101的导电电路图案的图示。

[柔性导电部件]

图1、图3至图6所示的柔性导电部件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被绝缘覆盖的多个导体的柔性线缆。更具体而言,柔性导电部件100构成为柔性扁平线缆(FFC)。柔性导电部件100设置有多个导体102、覆盖部103、加强板104等。

柔性导电部件100具有整体形状为平坦的形状且细长地延伸的形态。但是,在图1、图3至图6中,如上所述,以切除状态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部分及其附近的部分进行图示。即,在图1、图3至图6中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包含端部100a在内的一部分进行了图示。

多个导体102分别形成为细长地延伸的形状,在柔性导电部件100上以等间隔排列。而且,多个导体102在柔性导电部件100上设置为彼此平行地延伸。各导体102例如构成为一根细长且扁平的箔状的金属线材或者纤细的金属线材捆束而成的集合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导体102构成为一根扁平的箔状的金属线材的形态。

覆盖部103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设置为覆盖多个导体102。即,多个导体102被覆盖部103绝缘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覆盖部103,例示了构成为具有分别设置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表面侧和背面侧的一对绝缘片或绝缘膜的形态。在该例子中,例如,一对绝缘片或一对绝缘膜在夹持着平行地配置的多个导体102的状态下一体化。由此,构成了通过绝缘性材料覆盖多个导体102的覆盖部103。

加强板104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设置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加强板104被设置为用于增大并加强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前端的刚性的细长的平板状的部件。另外,加强板104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设置成,使得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插入到连接器1进行连接时该插入连接工序顺畅地进行。

加强板104粘贴固定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前端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一个面。而且,加强板104以沿着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并且沿着端部100a的缘部分延伸方式安装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另外,在图3和图5中,用两端箭头A表示柔性导电部件100的长度方向,用两端箭头B表示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宽度方向。

并且,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设置有多个导体102的端部露出而成的导体露出部105。导体露出部105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处被设置为使多个导体102的端部在平坦地扩展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与安装有加强板10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露出的部分。

另外,在图1、图3、图5中对柔性导电部件100图示了从形成有多个导体102露出的导体露出部105的表面侧观察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图6中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示出了从多个导体102的端部不露出的背面侧观察的状态。加强板104相对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安装在没有设置导体露出部105的一侧即背面侧。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地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表面和背面进行定义。即,也可以在柔性导电部件100中,将设置有导体露出部105的一侧定义为背面侧,将没有设置导体露出部105的一侧定义为表面侧。

并且,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切口孔106。切口孔106被设置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与连接器1连接时被连接器1的后述的卡合保持部13卡合的被卡合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孔106被设置为贯穿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大致矩形的贯穿孔。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孔106设置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因此,柔性导电部件100构成为不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配置导体102的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构成为柔性线缆的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连接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即,与连接器1连接的柔性导电部件不限于上述形态的柔性线缆,只要是具有多个导体的柔性导电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与上述的形态不同的层构造或导体配置构造的柔性线缆作为柔性导电部件。并且,也可以使用构成为柔性扁平线缆以外的形态的柔性线缆作为柔性导电部件。并且,也可以使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等柔性基板作为柔性导电部件。

[触头]

接下来,详细地对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连接器1所具备的多个触头11进行说明。图7是沿图4的C-C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以及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触头11被设置为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的触头。多个触头11与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露出的多个导体102电连接。即,各触头11通过与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导体露出部105处露出的各导体102接触而与各导体102电连接。

多个触头11分别一体地形成。而且,多个触头11例如是分别通过对一根触头坯料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参照图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触头11包含两种类型的触头11,该两种类型的触头11的通过弯折加工而形成时的弯曲部的个数不同。

各触头11被插入并嵌入到壳体12中而被壳体12保持。壳体12所保持的多个触头11沿着壳体12的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并且,多个触头11在沿着彼此平行的面配置的状态下被壳体12保持。另外,在图5中用两端箭头E表示壳体12的宽度方向。壳体12的宽度方向是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插入到壳体1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多个触头11在壳体12中并列配置的方向。

多个触头11从设置于壳体12上的多个呈切槽状开口的槽15被插入并嵌入到壳体12的内侧。呈切槽状开口且供触头11插入的上述的槽15在壳体12的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所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开口。即,触头11从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所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被插入并嵌入到壳体12中。

在各触头11上设置有主体部11a、接点部11b、基板连接部11c等。主体部11a是通过在多处对一根触头坯料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在主体部11a的一个端部设置有接点部11b。而且,主体部11a的长度方向上的与设置有接点部11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一部分构成为基板连接部11c。

并且,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弯曲部11d和弯曲部11e,该弯曲部11d是通过将上述的触头坯料弯折大致180°左右而形成的,该弯曲部11e是通过将上述的触头坯料弯折大致90°而形成的。弯曲部11d在主体部11a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接点部11b侧。弯曲部11e在主体部11a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弯曲部11d设置在基板连接部11c侧。并且,在多个触头11中包含有在主体部11a上设置了三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和在主体部11a上设置了一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这两种类型的触头11。

接点部11b被设置为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导体露出部105的导体102接触且电连接的部分。即,多个触头11在各接点部11b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各导体102电连接。

并且,接点部11b在主体部11上设置在比弯曲部11d靠前端侧的部分。而且,主体部11的在比弯曲部11d靠前端侧的位置设置有接点部11b的部分构成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插入到连接器1进行连接时,通过与上述的端部100a抵接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因此,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插入到连接器1进行连接时,接点部11b通过上述的弹性变形而以被按压的状态与导体102接触。

并且,连接器1中的多个触头11的所有接点部11b在沿着壳体1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并列配置为一列。即,不论是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三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和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一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中的哪个类型的触头11,接点部11b都在沿着壳体1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并列配置为一列。

基板连接部11c被设置为与基板101电连接并且被机械固定于基板101上的部分。并且,基板连接部11c构成为主体部11a的长度方向上的与设置有接点部11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一部分。基板连接部11c贯插于在基板101上设置为贯穿孔的通孔101a中。而且,基板连接部11c以贯插于通孔101a中的状态被焊接固定于基板101上。另外,在图4至图7中,省略了通过焊接将基板连接部11c固定于基板101的焊料的图示(后述的其他所有附图也同样)。

基板连接部11c如上所述被焊接于基板101而与设置于基板101的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导电电路图案电连接。由此,触头11与基板101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101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与配置有连接器1的壳体1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导电电路图案。即,触头11借助于焊料在与配置有壳体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与基板101电连接。

并且,基板连接部11c如上所述被焊接于基板101而被机械固定于基板101。通过多个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被焊接在基板101上,由此连接器1被固定在基板101上。

并且,多个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在沿着壳体12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两条直线上并列配置(参照图6和图7)。更具体而言,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三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和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一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在沿着壳体12的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不同的直线上分别并列配置。并且,设置于基板101上的通孔101c与上述的基板连接部11c的配置对应地也沿着平行地延伸的两条直线并列配置。

另外,在壳体12中,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三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的位置和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一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的位置在柔性导电部件100被插入到壳体12的方向上被设定在错开的位置。因此,在壳体12中,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三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的位置和在主体部11a上设置有一个弯曲部11e的触头11的基板连接部11c的位置以所谓的交错配置的关系而配置。

[壳体]

图1、图2、图4至图7所示的壳体12被设置为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连接器1的壳体部件。并且,壳体12被设置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壳体部件,构成为对沿着宽度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触头11进行保持。

壳体12设置有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开口的开口14。开口14被设置为供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插入的开口。而且,在壳体12上的开口14的内侧配置有被壳体12保持的多个触头11的接点部11b。

并且,在壳体12上设置有多个呈切槽状开口的槽15。各个槽15被设置为供多个触头11分别插入并嵌入的槽。多个槽15在壳体12上设置为沿着宽度方向并列。而且,多个槽15在壳体12上设置在与开口14相反的一侧。并且,多个槽15在壳体12上分别被设置为与柔性导电部件100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方向平行地延伸。

图8是沿图4的D-D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以及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1、图2、图5、图8所示,在壳体12上设置有窗16。窗16被设置为用于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能够从壳体12的外部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的窗。

在本实施方式中,窗16在壳体12上设置于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而且,窗16例如被设置为矩形的形状的孔,被设置为从壳体12的内部朝向壳体12的外部贯穿。并且,窗16开口设置成能够从外部对从开口14往里侧的区域且壳体12的内部的后述的卡合保持部13附近的区域的壳体12内部进行目视确认。

另外,窗16被设置为在壳体12的作为与厚度方向垂直的两个面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一个面上向外部开口。更具体而言,窗16被设置为在壳体12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与配置于基板101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向外部开口。这里,壳体12的厚度方向是与柔性导电部件100被插入到壳体12的方向和壳体12的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

进行将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壳体12的开口14插入以使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连接的作业的作业人员能够从壳体12的外部经由窗16对壳体12的内侧进行观察。而且,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在壳体12的内侧的位置。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在壳体12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1适当地连接的位置。

并且,如图1、图2、图5、图8所示,在壳体12的窗16的缘部分设置有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该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用于标记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插入完成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被设置为在壳体12的表面和背面中的开设窗16的面上沿着壳体12的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纤细的槽。

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例如构成为,对在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的连接适当地完成的状态下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前端侧的缘部分所到达的位置进行标记。将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壳体12的开口14插入的作业人员能够从窗16对端部100a的前端侧的缘部分的位置进行确认。而且,作业人员能够对从窗16进行了目视确认的端部100a的前端侧的缘部分的位置和窗16的缘部分处的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进行比较。而且,作业人员能够确认端部100a是否到达与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对应的位置。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在壳体12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1适当地连接的位置。

[卡合保持部]

图1、图2、图4、图5、图8所示的卡合保持部13设置于壳体12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壳体12一体设置。因此,卡合保持部13与壳体12同样地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而且,卡合保持部13构成为通过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卡合而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进行保持。

卡合保持部13在壳体12的内侧设置于多个触头11所并列配置的方向即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而且,卡合保持部13构成为具有主体部18、卡合凸部19和解除操作部20。另外,在壳体12中与基板101相对设置的部分即底部21凹陷形成有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而且,卡合保持部13配置于在底部21中凹陷形成的区域。

主体部18与壳体12一体设置并且设置为在壳体12的内侧从壳体12的内表面呈悬臂状延伸。更具体而言,主体部18设置为从壳体12的底部21的与凹陷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内表面21a呈悬臂状延伸。而且,主体部18被设置为,在从底部21的内表面21a与该内表面21a大致垂直地较短地突出后弯曲大致90°,再与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延伸。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8被设置为,在从内表面21a突出再弯曲大致90°后,朝向开口14的里侧与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呈悬臂状延伸的主体部18的截面形状例如设定为大致长方形的形状。

主体部18通过像上述那样设置而构成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通过被柔性导电部件100施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另外,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与后述的卡合凸部19抵接,该卡合凸部19与主体部18一体设置。由此,主体部18借助卡合凸部19被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施力,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

卡合凸部19在卡合保持部13上被设置为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卡合的部分。而且,卡合凸部19与主体部18一体设置于主体部18的与壳体12的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的中途位置。

并且,卡合凸部19在主体部18上被设置为朝向与底部2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起状的凸部。而且,卡合凸部19相对于主体部18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壳体12的开口14侧朝向与开口14相反侧的里侧呈楔状隆起,然后高度沿着与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垂直的方向呈阶梯状下降。

由于卡合凸部19像上述那样形成,因此当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该端部100a与卡合凸部19的呈楔状隆起的部分抵接。由此,主体部18借助卡合凸部19被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施力从而挠曲。而且,当从开口14插入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到达与卡合凸部19对应的位置时,卡合凸部19嵌入到切口孔106中并卡合。并且,此时,发生了弹性变形而挠曲的主体部18进行弹性回复,回复到与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状态。这样,卡合凸部19构成为,在主体部18暂时发生弹性变形后进行弹性回复时与作为被卡合部的切口孔106卡合。

像上述那样,卡合保持部13构成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壳体12的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卡合保持部13通过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抵接而暂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且,卡合保持部13构成为,在暂时发生弹性变形后,弹性回复,与设置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上的切口孔106卡合。

解除操作部20被设置为在解除器件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与上述解除器件抵接的部分,其中,解除器件被用于解除卡合保持部13的卡合凸部19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的卡合。解除操作部20与主体部18一体设置。

并且,解除操作部20被设置为从壳体12的底部21的内表面21a呈悬臂状延伸的主体部18的前端侧的部分。更具体而言,解除操作部20构成为具有弯曲延长部20a和器件抵接部20b。弯曲延长部20a在主体部18的前端侧被设置为相对于主体部18的长度方向朝向与底部21侧相反的一侧弯曲大致90°并延伸的部分。而且,器件抵接部20b在弯曲延长部20a的进一步前端侧构成为弯曲大致90°以与主体部18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并较短地延伸的部分。在上述的解除器件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该解除器件与解除操作部20在器件抵接部20b处抵接。

另外,上述的解除器件例如被设置为具有细长的棒状的部分、细长的轴状的部分、细长的板状的部分等细长地延伸的部分的器件。在后述的图11、图12中例示了具有细长的棱柱状的轴状的部分的解除器件107被用于解除卡合保持部13的卡合凸部19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的卡合的形态。解除器件107从壳体12的窗16或开口14被插入,从而与解除操作部20抵接。

[连接器的工作]

接下来,对连接器1的工作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有基板101的连接器1连接的中途的状态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以及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与沿图4的D-D线的位置对应的截面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有基板101的连接器1连接的状态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以及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与沿图4的D-D线的位置对应的截面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通过将多个触头11焊接于基板101而连接器1与基板101连接的状态下,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连接。在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连接时,首先,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插入到连接器1的壳体12的开口14中。

当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壳体12的开口14朝向壳体12的里侧被插入时,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在壳体12的内侧与卡合保持部13的卡合凸部19抵接。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设置有具有足够的强度的加强板104。因此,在卡合凸部19处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抵接的悬臂状的卡合保持部13被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施力,从而像图9所示那样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

当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图9所示的状态被进一步向壳体12的内侧插入时,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到达与卡合凸部19对应的位置。而且,当切口孔106到达与卡合凸部19对应的位置时,如图10所示,卡合凸部19嵌入到切口孔106中并卡合。由此,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卡合保持部13保持。并且,此时,发生了弹性变形从而挠曲的主体部18进行弹性回复,像图10所示那样回复到与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状态。

当像上述那样切口孔106与卡合凸部19卡合并且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卡合保持部13保持时,防止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的脱落。即,即使在柔性导电部件100向从连接器1拔出的方向被施力的情况下,也防止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被拔出。由此,维持了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机械且牢固地连接的状态。

并且,如图10所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机械连接的状态下,连接器1与柔性导电部件100也电连接。即,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露出的多个导体102分别在壳体12的内部与多个触头11各自的接点部11b接触。由此,连接器1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电连接。

并且,从壳体12的开口14插入并与连接器1连接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在被夹持于壳体12的底部21与多个触头11之间的状态下由连接器1进行保持。即,从开口14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夹持并保持在底部21的除了中央的凹陷区域以外的部分的内表面与多个触头11的接点部11b之间。

当柔性导电部件100像上述那样与连接器1连接时,进行了连接作业的作业人员能够经由窗16从壳体12的外部对壳体12的内侧进行观察。而且,作业人员能够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在壳体12的内侧的位置,能够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在壳体12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1适当地连接的位置。

并且,进行了连接器1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连接作业的作业人员能够从窗16确认端部100a的前端侧的缘部分的位置,与窗16的缘部分的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的位置进行比较。而且,作业人员能够确认端部100a是否到达与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对应的位置。由此,作业人员能够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在壳体12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1适当地连接的位置。

图11和图12是示出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有基板101的连接器1卸下的中途的状态的连接器1、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以及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与沿图4的D-D线的位置对应的截面的剖视图。在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卸下时,进行拆卸作业的作业人员例如使用解除器件107。解除器件107像上述那样用于解除卡合保持部13的卡合凸部19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的卡合。而且,解除器件107例如构成为具有细长的棱柱状的轴状的部分。

在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卸下时,作业人员例如像图11所示那样将解除器件107的轴状的部分的前端部从窗16朝向壳体12的内侧插入。此时,解除器件107以其前端部与卡合保持部13的解除操作部20的器件抵接部20b抵接的方式从窗16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

当从窗16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的解除器件107的前端部与悬臂状的卡合保持部13的前端侧的器件抵接部20b抵接时,卡合保持部13的主体部18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由此,卡合保持部13的嵌入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切口孔106中并卡合的卡合凸部19从切口孔106脱离。即,解除了卡合凸部19与切口孔106的卡合。

当像上述那样解除了卡合凸部19与切口孔106的卡合时,由作业人员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的壳体12的开口14拔出。由此,完成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卸下的作业。

并且,作业人员也能够按照与根据图11进行了说明的上述的作业步骤不同的作业步骤,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卸下。在该情况下,作业人员像图12所示那样将解除器件107的轴状的部分的前端部从开口14朝向壳体12的内侧插入。此时,解除器件107的前端部以与连接于连接器1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大致平行地面对端部100a上的与加强板104相反侧的面的状态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而且,解除器件107以其前端部与卡合保持部13的解除操作部20的器件抵接部20b抵接的方式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

当从开口14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的解除器件107的前端部与悬臂状的卡合保持部13的前端侧的器件抵接部20b抵接时,卡合保持部13的主体部18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由此,卡合保持部13的嵌入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切口孔106中并卡合的卡合凸部19从切口孔106脱离。即,解除了卡合凸部19与切口孔106的卡合。

当像上述那样解除了卡合凸部19与切口孔106的卡合时,由作业人员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的壳体12的开口14拔出。由此,完成了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卸下的作业。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连接时,首先,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壳体12的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而且,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与设置于壳体12的内侧的卡合保持部13抵接。由此,卡合保持部13暂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且,通过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进一步朝向壳体12的内侧插入,卡合保持部13进行弹性回复,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上的切口孔(被卡合部)106卡合。由此,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壳体12保持。并且,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壳体12保持的状态下,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多个导体102与连接器1的多个触头11电连接,从而完成了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的连接。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卡合从而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进行保持的卡合保持部13设置于壳体12的内侧。由此,即使在不是通过操作而加载那样的外力即不正规的外力从外部作用于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进行保持的壳体12的情况下,也抑制了该外力作用于卡合保持部13。因此,即使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连接有柔性导电部件100的连接器1,也抑制了解除卡合保持部13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切口孔(被卡合部)106的卡合。而且,抑制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脱离。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即使在不正规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柔性导电部件100脱离的连接器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当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通过卡合保持部13的主体部18在挠曲后弹性回复,而卡合保持部13的卡合凸部19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切口孔(被卡合部)106卡合。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具有在壳体12的内侧呈悬臂状设置的主体部18和与该主体部18一体设置的卡合凸部19的简单的构造构成卡合保持部13。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卡合保持部13与壳体12一体设置的结构。因此,无需设置分体的卡合保持部,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多。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在连接器1与柔性导电部件100连接的状态下解除器件107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解除器件107与在壳体12的内侧呈悬臂状延伸的主体部18的前端侧的解除操作部20抵接。而且,通过解除器件107与解除操作部20抵接,卡合保持部13的主体部18挠曲,从而解除了卡合保持部13的卡合凸部19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切口孔(被卡合部)106的卡合。由此,通过将解除器件107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能够容易地解除连接器1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连接,从而能够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1卸下。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解除操作部20被设置为设置于壳体12的内侧的卡合保持部13的主体部18的前端侧的部分。因此,即使在不是通过操作而加载那样的外力即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壳体12的外部的情况下,也防止了该不正规的外力作用于解除操作部20。而且,解除操作部20是以被设置为卡合保持部13的前端侧的部分的简单的构造而实现的。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不正规的外力的作用而解除卡合保持部13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卡合,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在解除卡合保持部13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卡合时能够容易进行解除操作的构造。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柔性导电部件100的插入于壳体12中的端部100a与设置于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卡合保持部13卡合。因此,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在与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对应的位置处被稳定地保持。即,即使在外力作用于与连接器1连接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情况下,也抑制了载荷偏向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从而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以稳定的状态被连接器1保持。由此,能够以在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一个卡合保持部13的简单构造实现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进行保持的构造。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进行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连接的作业的作业人员通过从壳体12的外部经由窗16对壳体12的内侧进行观察,而能够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在壳体12的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以在壳体12上设置窗16的简单构造实现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在壳体12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1适当地连接的位置。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能够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的窗16的缘部分设置有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因此,进行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与连接器1连接的作业的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位置和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进行比较。由此,能够以在壳体12上设置窗16和插入完成位置标记部17的简单构造实现作业人员能够更容易地确认柔性导电部件100在壳体12中是否被插入至与连接器1适当地连接的位置。

[变形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像以下那样进行变更并实施。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连接柔性导电部件和基板的连接器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实施连接柔性导电部件和多条电线的形态的连接器。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触头的基板连接部插入于基板的通孔中并被焊接的插入型的连接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实施表面安装型的连接器。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柔性导电部件沿着与基板的设置有连接器的面大致平行的方向被插入基板所连接的连接器中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实施柔性导电部件沿着与基板的设置有连接器的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被插入基板所连接的连接器中的形态。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卡合保持部在壳体的内侧被设置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实施卡合保持部在壳体的内侧被设置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除了中央部分之外的部分的形态。例如,也可以实施卡合保持部在壳体的内侧被设置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或其附近的形态。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设置有一个卡合保持部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实施设置两个以上卡合保持部的形态。例如,也可以实施卡合保持部在壳体的内侧以一对设置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或两端部附近的形态。或者可以实施如下的形态:在壳体的内侧设置三个卡合保持部,这三个卡合保持部设置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和两端部。或者可以实施如下的形态:在壳体的内侧设置多个卡合保持部,该多个卡合保持部沿着壳体的宽度方向以大致均等的间隔进行配置。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于与连接器连接的柔性导电部件的被卡合部构成为形成于柔性导电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切口孔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被卡合部也可以根据连接器中的卡合保持部的形态而设置于各种位置。并且,被卡合部也可以根据连接器中的卡合保持部的个数而设置多个。并且,也可以在柔性导电部件上设置切口孔以外的形态的被卡合部。例如,也可以在柔性导电部件上设置切口槽状等其他切口形状的形态的被卡合部。或者可以将被卡合部设置为在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加强板上凹陷形成的凹孔。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一个用于能够从壳体的外部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的窗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也可以实施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除了中央部分以外的部分设置用于能够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的窗的形态。并且,也可以实施在壳体上设置多个用于能够对柔性导电部件的端部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的窗的方式。并且,窗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形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8)卡合保持部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形态,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实施图13所例示的变形例。图13是示出变形例的连接器2的剖视图,是一同示出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和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图。图13所示的连接器2与连接器1在卡合保持部22的形态方面不同。另外,在以下的关于连接器2的说明中,通过在附图上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或引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连接器2构成为具有与连接器1的卡合保持部13形态不同的卡合保持部22。卡合保持部22设置于壳体12的内侧,与壳体12一体设置。而且,卡合保持部22构成为通过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卡合而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进行保持。卡合保持部22在壳体12的内侧被设置于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而且,卡合保持部22构成为具有主体部23和卡合凸部24。

主体部23与壳体12一体设置并且在壳体12的内侧被设置为从壳体12的内表面呈悬臂状延伸。更具体而言,主体部23设置为从壳体12的底部21的与凹陷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内表面21a呈悬臂状延伸。而且,主体部23被设置为,在从底部21的内表面21a与该内表面21a大致垂直地较短地突出后弯曲大致90°,再与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主体部23被设置为,在从内表面21a突出再弯曲大致90°后,从开口14的里侧朝向开口14侧与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

主体部23通过像上述那样设置而构成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通过被柔性导电部件100施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另外,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与卡合凸部24抵接,该卡合凸部24与主体部23一体设置。由此,主体部23借助卡合凸部24被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施力,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

卡合凸部24在卡合保持部22上被设置为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卡合的部分。而且,卡合凸部24与主体部23一体设置于主体部23的与壳体12的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的中途位置。

并且,卡合凸部24在主体部23上被设置为朝向与底部2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起状的凸部。而且,卡合凸部24相对于主体部23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壳体12的开口14侧朝向与开口14相反侧的里侧呈楔状隆起,然后高度沿着与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垂直的方向呈阶梯状降低。

由于卡合凸部24像上述那样形成,因此当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该端部100a与卡合凸部24的呈楔状隆起的部分抵接。由此,主体部23借助卡合凸部24被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施力从而挠曲。而且,当从开口14插入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到达与卡合凸部24对应的位置时,卡合凸部24嵌入到切口孔106中并卡合。并且,此时,发生了弹性变形而挠曲的主体部23进行弹性回复,回复到与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状态。这样,卡合凸部24构成为,在主体部23暂时发生弹性变形后进行弹性回复时与作为被卡合部的切口孔106卡合。

像上述那样,卡合保持部22构成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壳体12的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卡合保持部22通过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抵接而暂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且,卡合保持部22构成为,在暂时发生弹性变形后,弹性回复,与设置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上的切口孔106卡合。

具有上述的卡合保持部22的连接器2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同样的效果。即,根据连接器2,即使在不正规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柔性导电部件100脱离。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卡合保持部与壳体一体设置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实施像图14和图15所例示的变形例的连接器3那样具有与壳体分体设置的卡合保持部的形态。图14是示出与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不同的其他变形例的连接器3的俯视图,是一同示出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和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图。图15是连接器3、柔性导电部件100的一部分以及基板10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关于连接器3的说明中,通过在附图上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或引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连接器3与连接器1在卡合保持部的形态方面不同。具体而言,连接器3构成为具有与壳体12分体设置的卡合保持部25。卡合保持部25设置于壳体12的内侧,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固定于壳体12。而且,卡合保持部25构成为通过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卡合而对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进行保持。卡合保持部25在壳体12的内侧设置为被固定于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图16是仅示出连接器3的卡合保持部25的立体图。图14至图16所示的卡合保持部25构成为具有固定部26、主体部27和卡合凸部28。

固定部26被设置为在壳体12的内侧相对于壳体12被固定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固定部26被设置为细长的平板状的部分,构成为通过嵌入到设置于壳体12的底部21的内表面21a的槽而被固定于壳体12的底部21的部分。并且,在固定部26上设置有沿着与细长地延伸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朝向外侧地突出的一对突起部26a。另外,在图16中仅示出了一对突起部26a、26a中的一个突起部26a。在固定部26被固定于壳体12的底部21时,一对突起部26a、26a以卡合的状态嵌入于底部21。由此,卡合保持部25被更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2。

主体部27与固定部26一体设置,构成为具有与固定部26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细长的平板状的部分。并且,在主体部27上的与固定部26连续的部分设置有从固定部26以大致180°弯曲的部分。通过像上述那样构成,主体部27在壳体12的内侧设置为从被固定于壳体12的固定部26呈悬臂状延伸。根据该结构,主体部27被设置为从壳体12的底部21的与凹陷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内表面21a呈悬臂状延伸。而且,根据上述的结构,主体部27被设置为,在相对于底部21的内表面21a较短地突出后弯曲大致90°,再与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主体部27被设置为,在从内表面21a突出再弯曲大致90°后,朝向开口14的里侧与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

主体部27通过像上述那样设置而构成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通过被柔性导电部件100施力,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另外,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与卡合凸部28抵接,该卡合凸部28与主体部27一体设置。由此,主体部27借助卡合凸部28被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施力,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

卡合凸部28在卡合保持部25上被设置为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卡合的部分。卡合凸部28以一对设置于主体部27。而且,一对卡合凸部28、28在主体部27上设置于与主体部27细长地延伸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两缘部分。并且,一对卡合凸部28、28设置于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途位置。

并且,各卡合凸部28在卡合保持部25的通过固定部26被固定于壳体12的主体部27上被设置为朝向与底部2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起状的凸部。而且,各卡合凸部28相对于卡合保持部25的通过固定部26被固定于壳体12的主体部27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壳体12的开口14侧朝向与开口14相反侧的里侧呈楔状隆起,然后高度沿着与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垂直的方向呈阶梯状降低。

由于各卡合凸部28像上述那样形成,因此当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该端部100a与各卡合凸部28的呈楔状隆起的部分抵接。由此,主体部27借助一对卡合凸部28、28被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施力从而挠曲。而且,当从开口14插入的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到达与一对卡合凸部28、28对应的位置时,一对卡合凸部28、28嵌入到切口孔106中并卡合。并且,此时,发生了弹性变形而挠曲的主体部27进行弹性回复,回复到与底部21的内表面21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状态。这样,一对卡合凸部28、28构成为,在主体部27暂时发生弹性变形后进行弹性回复时与作为被卡合部的切口孔106卡合。

像上述那样,卡合保持部25构成为,在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从壳体12的开口14被插入到壳体12的内侧时,卡合保持部25通过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抵接而暂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且,卡合保持部25构成为,在暂时发生弹性变形后,弹性回复,与设置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端部100a的切口孔106卡合。

另外,在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3卸下时,例如,作业人员从窗16将自身的手指朝向壳体12的内侧的一对卡合凸部28、28插入。由作业人员的手指朝向底部21侧对一对卡合凸部28、28施力,卡合保持部25的主体部27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挠曲。由此,卡合保持部25的嵌入于柔性导电部件100的切口孔106中并卡合的一对卡合凸部28、28从切口孔106脱离。即,解除了一对卡合凸部28、28与切口孔106的卡合。当解除了一对卡合凸部28、28与切口孔106的卡合时,由作业人员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3的壳体12的开口14拔出。由此,完成了将柔性导电部件100从连接器3卸下的作业。

具有上述的卡合保持部25的连接器3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同样的效果。即,根据连接器3,即使在不正规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柔性导电部件100脱离。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被广泛应用为与具有多个导体的构成为柔性线缆或柔性基板的柔性导电部件连接的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