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壳断路器静触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0690阅读:8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壳断路器静触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特别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静触头。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是断路器的一种,能够在电流超过跳脱设定后进行自动的切断电源,塑壳指得是塑料绝缘外壳,塑壳断路器上两端设有接线柱,静触头用于连接接线柱和动触头,静触头多固定在塑壳断路器上。

在安装静触头的时候由于固定部的螺纹孔难以快速地和塑壳断路器上的螺纹孔相对准,螺钉的安装固定十分的繁琐和麻烦,难以将静触头快速定位安装在与动触头匹配的位置,安装过程效率低下,还有待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静触头,能够快速的对静触头进行定位固定,便于固定连接的稳定和便捷,操作起来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塑壳断路器静触头,包括U型结构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的端部向外延伸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一体连接有用于固定静触头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贴合面上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凸点与凹孔。

采用上述方案,U型的承载部和连接于承载部和固定部之间的连接部都能够减小传导的电流,使用更加安全,固定部的贴合面的凸点和凹孔的定位组件,能够快速的将固定部定位在塑壳断路器上与凸点凹孔对应的位置,以便固定部快速的安装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夹臂的外侧设有凸出的触电片。

采用上述方案,凸出的触电片能与动触头很好的接触,使得传导电流变小,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夹臂的端部两侧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引弧块。

采用上述方案,第二夹臂端部延伸的引弧块既能够将电弧引至灭弧室进行灭弧同时凸出的引弧块也能够抵触在塑壳断路器上,保证静触头的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臂靠近连接部的衔接处向外延伸有第一凸块,所述连接部靠近第一夹臂的衔接处向外延伸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之间间隔形成凹槽。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设置能够增大承载部及连接部与塑壳断路器的接触固定面积,保证贴合的稳定,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之间间隔形成的凹槽,能够在与固定连接在塑壳断路器上的器件相配合卡接,保证静触头的稳定,同时凹槽中还能够安装引弧装置,辅助进行灭弧的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块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夹臂的两侧,所述第二凸块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连接部的两侧。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设置有对称的两个能够在在配合卡接断路器上的器件的时候两端固定,更加稳定,同时若是安装引弧装置则能够将引弧装置固定在静触头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块的贴合面上均向外延伸有凸柱,所述凸柱的端面开设有定位槽。

采用上述方案,凸块向外延伸出的凸柱能够配合卡接在塑壳断路器上的凹面,凸柱上还开设有定位槽,使得凸柱能够快速的卡接后再进行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槽的内径由外向内依次递减。

采用上述方案,定位槽的内径由外向内依次递减,使得凸柱能够快速的卡接在对应的位置,保证塑壳断路器和静触头快速的定位和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的端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若干防滑孔及位于端面上的螺纹孔。

采用上述方案,固定部的端面上的防滑孔能够在安装的时候给予按压固定的位置,使得安装的时候操作方便不会轻易滑动,同时凹凸不平的防滑孔能够增大与空气额接触面积,加强静触头的散热能力,螺纹孔的设置能够对静触头进行安装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部、连接部和固定部的宽度逐渐变大。

采用上述方案,静触头的承载部、连接部和固定部的端面宽度逐渐增大,在触电端一侧小的触电片和面积小的承载部使得接触电阻大,逐渐增大的设置既能够实现与塑壳断路器大面结的固定接触,保证安装的牢固,同时也能够将承载部流入的电流进行快速传导。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的底端两侧均设有斜切面。

采用上述方案,固定部底端两侧的斜切面能够在固定部与塑壳断路器内部接触时减少对静触头的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连接部和第一夹臂连接处的凸块及凸块之间形成的凹槽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实现稳定抵触的同时凹槽内能够安装引弧装置进行触电片端的电弧引导,凸块延伸出的凸柱及凸柱端面开设的内径减小的凹槽,能够使得连接部快速的定位,实现固定;

2、固定部上的定位组件能够实现与塑壳断路器的快速位置固定,配合凸柱的凹槽能够将静触头的整体位置快速定位好;

3、静触头承载部到固定部依次增大的宽度设置能够实现传导电流的小引入和快速传导,若干螺纹孔的设置使得静触头在塑壳断路器内的稳定安装和固定,防滑孔的设置既能够保证安装的便捷和稳定也能够增强散热保证静触头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塑壳断路器静触头的后视图;

图4为图3中A-A部的剖视图。

图中:1、承载部;11、触电片;12、引弧块;13、第一夹臂;14、第二夹臂;2、连接部;21、第一凸块;22、凹槽;23、第二凸块;24、凸柱;3、固定部;31、螺纹孔;32、斜切面;33、防滑孔;34、凸点;35、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塑壳断路器静触头,包括U型结构的承载部1,承载部1包括第一夹臂13与第二夹臂14,其第一夹臂13的端部向外延伸有连接部2,连接部2的另一端一体连接有用于固定静触头的固定部3,固定部3的贴合面上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凸点34与凹孔35。

如图1所示,静触头的承载部1呈U型,第一夹臂13的端部向外延伸连接有连接部2,第二夹臂14的外侧设有凸出的触电片11,触电片11端面呈矩形,能与动触头紧密接触,第二夹臂14的端部两侧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引弧块12,引弧块12与第二夹臂14连接处呈倒角倾斜设置,防止引弧块12的碰触损坏。

如图1及图2所示,固定部3的端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若干防滑孔33,防滑孔33依次间隔排列在固定部3的端面上,在安装静触头时,人手需要按压在固定部3的防滑孔33上,通过防滑孔33能够增大手与固定部3之间的摩擦力,手与静触头之间不会轻易发生滑移,能将固定部3稳定按压在塑壳断路器的安装面上,提高安装的稳定和效率使得安装更加简便;

固定部3的端面上开设有若干螺纹孔31,螺纹孔31的数量优选为三个,三个螺纹孔31呈等腰三角分布,其中一个螺纹孔31开设在固定部3的端面的中轴线上,另外两个螺纹孔31分布在等腰三角的底角上,上述机械结构既能保证固定部3稳定性又能保证固定部3的机械强度,使其不会被轻易破坏。

螺纹孔31的设置能通过螺钉将固定部3固定住,三角形布局的三个螺纹孔31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固定部3的滑动和静触头整体的位置变动;

固定部3的两端角均设有斜切面32,则固定部3能够抵触在塑壳断路器上时,能避免固定部3边角的磨损。

如图2及图3所示,固定部3的贴合面上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凸点34与凹孔35,在塑壳断路器上与固定部3相互配合的安装面上还设置有与固定部3上的凸点34和凹孔35相匹配的凹点和凸起。

在安装静触头的时候,需要将固定部3端面上的三个螺纹孔31和塑壳断路器上对应的孔位进行校准,才能使螺钉顺利安装,若三个螺纹孔31当中一个没有校准,则静触头无法正确安装。

在安装静触头的时候,需要将固定部3端面上的三个螺纹孔31和塑壳断路器上对应的孔位进行校准,才能使螺钉顺利安装,若三个螺纹孔31当中一个没有校准,螺钉无法顺利地穿设进来,则静触头无法正确安装。

在安装静触头的时候,凸点34和凹孔35能够快速的对固定部3进行定位,一凹一凸的设置能够使得固定块不会安装错位,当固定部3的安装位置正确时,凸点34刚好嵌入塑壳断路器上的凹点,同时凹孔35能够卡在塑壳断路器上的凸起处,两者位置相互对应,使得固定部3能够平整安放。

若固定部3上的凸点34和凹孔35未能对应上塑壳断路器上凹点和凸起时,固定部3不能与塑壳断路器平整接触,从而能有效防止固定部3装错位。

定位完成后,固定部3的横向位置被限定,防止按压时静触头的滑动。

如图1及图3所示,第一夹臂13靠近连接部2的衔接处向外延伸有第一凸块21,连接部2靠近第一夹臂13的衔接处向外延伸有第二凸块23,第一凸块21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夹臂13的两侧,第二凸块23也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连接部2的两侧,第一凸块21和第二凸块23之间均间隔形成凹槽22,凹槽22能够卡接在塑壳断路器上的对应结构,同时凹槽22内可卡接安置引弧装置连接到触电片11处。

承载部1两侧的第一凸块21的贴合面上向外延伸出凸柱24,凸柱24的端面开设有定位槽,如图4所示,定位槽的内径由外向内依次递减,呈椎状结构,塑壳断路器上凸出的椎状结构能够顺利的卡接在凹槽22内,相互之间可以滑移,凸柱24能够卡接定位在塑壳断路器上。

连接部2呈弯曲状,分别连接于承载部1的第一夹臂13和固定部3的一端,固定部3和连接部2的连接处呈倒角设置,承载部1、连接部2和固定部3的宽度逐渐变大。

使用操作过程:

1.将固定部3的端面贴在塑壳断路器的固定端面上,将固定部3的凸点34和凹孔35对应上定位的和凹点凸起,螺纹孔31的位置对应上;

2.当固定部3定位的同时,承载部1也进行定位,将凸柱24的凹槽22卡接在对应位置的装置中,承载部1固定,此时将螺钉穿设在螺纹孔31中拧紧,将静触头固定;

3.动触头闭合接触静触头的触电片11,电流流通,实现通电;当动触头弹开时,触电片11和动触头之间接触减少,两端引弧块12将产生的电弧引导到灭弧室,凹槽22内若安装了引弧装置则同时会将电弧向外引导进行灭弧操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