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接端子以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3822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母接端子以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母接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两电导线,包括母接端子和公接端子,母接端子包括母端导线部、与母端导线部连接的母端插接部以及冠簧,母端插接部开设有插孔,冠簧置于插孔中,公接端子插接于冠簧的冠孔,冠簧的外壁与插孔的孔壁电接触,冠簧的内壁与公接端子的外壁电接触。在母接端子中,冠簧通过弹性恢复力与插孔的孔壁弹性抵触来实现冠簧与母端插接部的连接,而由于冠簧通常是用金属片弯曲形成,为开口环结构,这样,冠簧在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常出现过小或过大的问题,其中,如冠簧的弹性恢复力过小,会导致冠簧从插孔中脱落出来,而如冠簧的弹性恢复力过大,冠簧容易出现疲劳屈服,从而失去弹性,然后从插孔中脱落出来,也即是冠簧容易从插孔中脱落出来。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母接端子,其旨在解决冠簧容易从插孔中脱落出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母接端子,包括与电导线电连接的母端导线部、与所述母端导线部连接的母端插接部以及冠簧,所述母端插接部具有第一插孔,所述冠簧置于所述第一插孔中,所述母接端子还包括导电套管,所述导电套管的管壁与所述第一插孔的孔壁贴合设置,所述冠簧的外壁与第一插孔的孔壁电接触,所述导电套管包括管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管本体中背离所述母端导线部的管端并向管内凸设的第一卡止环。可选地,所述导电套管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管本体中朝向所述母端导线部的管端并向管内凸设的第二卡止环。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止环和第二卡止环的间距大致等于所述冠簧的长度。可选地,所述冠簧至少设有二个,所述导电套管的数量与所述冠簧的数量对应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止环和第二卡止环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冠簧的外径。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止环在其内环面且远离所述第二卡止环的端部设有第一环形引导斜坡;和/或,所述第二卡止环在其内环面且远离所述第一卡止环的端部设有第二环形引导斜坡。可选地,所述母端导线部设有供所述电导线插接的第二插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公接端子,以及上述的母接端子。基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电套管的设置,在具体使用时,将冠簧放置到导电套管管内,再利用第一卡止环对冠簧的卡止,第一卡止环限制冠环从导电套管脱离,从而防止冠簧从第一插孔内脱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母接端子的分解状态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母接端子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母接端子中导电套管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母接端子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分解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母端导线部101第一插孔20母端插接部201第二插孔30冠簧40导电套管41第一卡止环42第二卡止环411第一环形引导斜坡421第二环形引导斜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母接端子,用于与公接端子连接配合。如图1所示,该母接端子包括与电导线电连接的母端导线部10、与母端导线部10连接的母端插接部20以及冠簧30,母端插接部20具有第一插孔101,冠簧30置于第一插孔101中;在本实施中,母端导线部10和母端插接部20一体设置,这样,有利于提高母端导线部10和母端插接部20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母接端子还包括导电套管40,导电套管40的管壁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贴合设置,其中,由于导电套管40为闭环结构,便于生产,且不易变形,在将导电套管40置入到第一插孔101后,导电套管40将紧密地插接于第一插孔101内,而不容易从第一插孔101中脱离出来。冠簧30的外壁与第一插孔101的孔壁电接触,导电套管40包括管本体,以及连接于管本体中背离母端导线部10的管端并向管内凸设的第一卡止环41。基于上述,在具体使用时,将冠簧30放置到导电套管40管内,再利用第一卡止环41对冠簧30的卡止,第一卡止环41限制冠环从导电套管40脱离,从而防止冠簧30从第一插孔101内脱离。实施例二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导电套管40还包括连接于管本体中朝向母端导线部10的管端并向管内凸设的第二卡止环42。基于此,第二卡止环42可防止冠簧30从导电套管40的另一管口脱离,导电套管40的两管端均能限制冠簧30从导电套管40脱离的卡止结构,这样,在将冠簧30防止到导电套管40后,可以选择任意一管端先置入到第一插孔101,而不需要选择具有第一卡止环41的端部先置入到第一插孔101,有利于提高状态效率。进一步地,第一卡止环41和第二卡止环42的间距大致等于冠簧30的长度。基于此结构,在将冠簧30置入到导电套管40后,第一卡止环41和第二卡止环42共同限制冠簧30发生位移,这样,不会因为冠簧30为开环结构而在导电套管40内发生位移。冠簧30至少设有二个,导电套管40的数量与冠簧30的数量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冠簧30设有二个,导电套管40也设有两个。该母接端子在与公接端子配合时,冠簧30与公接端子的接触电阻越大,在通电状态下,根据电学原理可知,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并导致过热。而基于此结构,通过增加冠簧30的数量,也就增加了母端端子与公接端子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的热量就越少,能够有效地避免过热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应用有该母接端子的电连接器的电流承载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冠簧30可以三个、四个或五个等,而导电套管40的数量与冠簧30的数量也对应设置为三个、四个、五个即可。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止环41和第二卡止环42的内径略大于冠簧30的外径。这样,在将冠簧30置入到导电套管40时,可以减少冠簧30的变形量,避免因变形量过大而导致冠簧30发生塑性变形。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止环41在其内环面且远离第二卡止环42的端部设有第一环形引导斜坡411,第二卡止环42在其内环面且远离第一卡止环41的端部设有第二环形引导斜坡421。基于此,通过第一环形引导斜坡411和第二环形引导斜坡421的设置,在将冠簧30置入到导电套管40时,只需将冠簧30的外径挤压至小于第一环形引导斜坡411或第二环形引导斜坡421的外环,然后在对冠簧30施加朝向导电套管40的作用力接口,而无需将冠簧30的外径挤压至小于导电套管40内管径,这样,有利于提高冠簧30与导电套管40的装配效率。实施例三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母端导线部10设有供电导线插接的第二插孔201。这样,通过第二插孔201孔壁来与导电线接触,增加了母接端子与导电线的接触面积,降低母接端子和导电线之间的接触电阻。实施例四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公接端子,以及上述实施例一或二的母接端子,该电连接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一、二,由于本母接端子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