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吸头及其磁吸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5707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吸头及其磁吸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磁吸头及其磁吸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电子产品在生活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均使用插入式的接口来进行数据连接和充电功能,例如通过传统的数据线来进行连接。然而在使用数据线进行充电需要不断插拔接头,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经常的拨插会使接口老化,导致金属弹性降低而损坏,而且充电也不方便。

针对上述缺点,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磁吸头,将磁吸头插入电子产品的接口中,并利用磁力吸附将磁吸头与连接线接合就能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或者数据传输,不必对接口进行重复插拨操作,所以避免了电子产品接口的损坏,目前的磁吸头结构包括有磁铁、固定支架和内部电路形成的端子组件,通常磁铁裸露在外部,容易导致磁铁容易掉落、破裂、退磁或者磁性不够、也容易对磁铁造成刮伤或者磁性减弱等损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磁吸头结构进行有益的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磁吸头中的磁铁容易损害或者磁性减弱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吸头及其磁吸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磁吸头,其用于将电子设备的接口中的电信号端子的信号传递方式由此前的插接式转为磁吸的表面接触式,包括端子组件、磁铁和铁磁性外壳,所述铁磁性外壳形成有容置腔,所述铁磁性外壳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插入电子设备的接口内以使端子组件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端部显露于电子设备接口外;所述端子组件收容于所述铁磁性外壳的容置腔中且与所述铁磁性外壳的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磁铁容置于所述铁磁性外壳第二端部与端子组件之间的空隙中,且所述磁铁的外露于铁磁性外壳的端面与铁磁性外壳的第二端部的端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为环形结构且两者形成T形结构,所述铁磁性外壳内壁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结合处形成有一卡位结构,所述端子组件通过所述卡位结构与铁磁性外壳相对固定。

优选地,所述端子组件包括绝缘件和pin脚,所述pin脚的数量为多个并穿设于绝缘件中以互相绝缘,所述磁铁形成在绝缘件与铁磁性外壳内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磁铁为环形磁铁,所述磁铁套设于所述端子组件的绝缘件上。

优选地,所述磁铁在磁吸头插拔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绝缘件的宽度,所述绝缘件凸出外露于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pin脚与外部设备匹配的一端向内呈圆弧凹陷形成弧形槽。

优选地,所述端子组件进一步包括PCB板、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所述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夹持于PCB板相对两侧,并通过PCB板与所述pin脚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pin脚数量为5个,分为两排且呈“W”型穿设于绝缘件中并夹持与所述PCB板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磁吸连接器,其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磁吸头,且还包括与所述磁吸头相适配的连接线,所述磁吸头与连接线通过磁性吸附实现电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连接线一端设置有与磁吸头相匹配的凹槽,在所述凹槽中设置有凸触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吸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磁铁位于端子组件与铁磁性外壳的空隙中,且磁铁外露于铁磁性外壳与铁磁性外壳的第二端部的端面平齐使磁铁无需外漏部分被包裹起来,从而有效防止磁铁受到损害,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铁磁性外壳包围磁铁可以极大增强磁吸头的整体磁性,以与外部设备更好地磁性吸附。

2.磁铁采用环形磁铁可以套设于端子组件上且铁磁性外壳采用铁钴镍等顺磁性材质,极大增强了磁性,从而使磁吸头与连接线的配合更加稳固紧密。

3.pin脚与外部设备配合的一端向内呈圆弧凹陷,而外部电子设备的针脚一般为具有外凸弧形的结构,使得pin脚在与外部电子设备接触时,接触部位为面接触,可以通过更大的电流,充电速度更快,数据传输性能更好,同时电性连接更稳定。

4.pin脚分为两排且交错设置呈W型,如此可以使得端子组件更为小巧,节省设计空间,同时pin脚之间的间距更大,可以选用外径更大的pin脚,通过更大的电流。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采用上述磁吸头的磁吸连接器,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磁吸连接器可防止被铁磁性外包裹中的磁铁受到损害,同时磁吸头与连接线之间的磁性大大增加,使得磁吸头与连接线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紧密。在连接线一端设置有与磁吸头中pin脚相匹配的凸触结构,使使得触点与pin脚接触部位为电性面接触,增大接触面积,使得磁吸头和连接线之间电性连接更稳固。

【附图说明】

图1是磁吸头与电子设备的配合示意图。

图2是磁吸头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磁吸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磁吸头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磁吸头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磁吸头沿Ⅰ-Ⅰ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端子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端子组件去除绝缘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端子组件中Pin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Pin脚沿Ⅱ-Ⅱ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第一引脚组和PCB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一接地脚、第一弹片和第一触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引脚组和PCB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二接地脚、第二弹片和第二触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接地脚、第一弹片、第一触点、第二接地脚、第二弹片、第二触点和PCB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第一封装件、第二封装件、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的待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第一封装件、第二封装件、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的配合后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端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扣合体和第一端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磁吸头与连接线组成的磁吸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位置限定词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吸头100,该磁吸头100可为安卓磁吸头、Type C磁吸头、Lightening磁吸头或者其它类型的磁吸头。本实用新型以Type C磁吸头为例进行说明。该磁吸头100用于插入电子设备200(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接口2001中固定,与电子设备接口内的电信号端子进行信号匹配,实现对电子设备充电和/或数据传输功能。磁吸头100将电子设备接口2001内部的电信号端子的信号传递方式由此前的插接式,转为磁吸的表面接触式。即将电子设备接口内部的电信号端子,间接裸露在电子设备接口2001外,外部设备如连接线通过磁性吸附与磁吸头100接触实现电连接,从而实现外部设备与电子设备接口2001电连接方式由插接式,转变为表面接触式。免除外部设备与电子设备接口2001电连接时多次插接的麻烦,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外部设备除可以是连接线,也可以是匹配的连接插座等。

请一并参阅图2,磁吸头100包括端子组件10,磁铁20和铁磁性外壳30,所述铁磁性外壳为中空体,形成有容置腔;端子组件10收容于所述铁磁性外壳30的容置腔内。且端子组件10外部尺寸小于铁磁性外壳30容置腔内部尺寸,所以端子组件10收容于铁磁性外壳30内后会与铁磁性外壳30间存在空隙。所述磁铁20收容在该端子组件10与铁磁性外壳30的空隙中。

请一并参阅图3-6,具体的,铁磁性外壳3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第一端部301插入电子设备接口2001内以使端子组件10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第二端部显露于电子设备接口2001外以与外部设备如连接线通过磁吸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可以冲压一体成型(如图3所示),也可以将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单独成型再通过焊接等工艺组合在一起以共同形成上述容置腔(如图4所示),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单独成型时,第一端部301包裹磁铁20,第二端部302部分包裹端子组件10。端子组件10收容于所述容置腔。

如图6所示,该容置腔具有第一开口3011和第二开口3021。当磁吸头100插接到电子设备接口2001内时,第一开口3011插入到接口2001内,端子组件10的一端通过第一开口3011实现与电子设备接口2001内的电信号端子电连接,且端子组件10的另一端外露于第二开口3021,第二开口3021外露于电子设备接口2001外,端子组件10的另一端通过该第二开口3021与外部设备通过磁性吸附实现端子组件10与外部设备的电连接,从而实现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由插接式电连接方式转变为表面接触式的电连接方式。铁磁性外壳30为铁,或可以被磁铁吸附的铁磁性顺磁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均为环形结构且铁磁性外壳30的内壁在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的结合处形成T形结构,即第一端部301的环形结构横截面投影面积小于第二端部302的环形结构横截面投影面积,因此在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形成连通的容置腔时,在结合处有一定的高度差,形成一卡位结构303。端子组件10穿过该容置腔在卡位结构303的限制下与铁磁性壳体30相对固定。

收容于端子组件10与铁磁性外壳30的空隙中的磁铁20可以是块状磁铁容置在空隙中,优选的,磁铁20为一环形磁铁,且套设在端子组件10与外部设备接合的一端,并与端子组件10一起收容在铁磁性外壳30的容置腔内,用于与外部设备通过磁性吸附实现磁吸头100与外部设备的电连接。所述磁铁20外露于铁磁性外壳30的端面与所述铁磁性外壳30的第二端部302的端面平齐。由于磁铁20为环形磁铁,使得磁铁20的磁性吸附力的作用范围为环形,增强磁铁20对外部设备的磁性吸附作用,同时使磁吸头100受到的相对磁吸力均匀分布,更好的与外部设备磁吸配合,从而保证磁吸头100与外部设备电性连接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端子组件10一端凸出显露于磁铁20与铁磁性外壳30的第二端部形成的平齐端面,确保在磁吸头100与外部设备磁性吸附连接时与外部设备充分接触,电性连接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因为铁磁性外壳30包围磁铁20,使磁铁20仅有与外部设备磁性吸附配合的一端面外露,从而防止磁铁20受到刮伤等损害,且第二端部302的端面与磁铁20的外露于铁磁性外壳30的端面平齐,同时铁磁性外壳30为铁,或为可以被磁铁吸附的铁磁性顺磁材料制成,用于包裹磁铁20时使得磁铁20的磁场扩大而增强磁性,从而与外部设备实现磁吸吸附,增强磁性吸附力,以更好的与外部设备稳定地电连接。进一步使得磁吸头100与外部设备连接时电连接稳定,铁磁性外壳30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使得磁吸头100不易损坏。

请一并参阅图7-8,端子组件10包括绝缘件101、多个pin脚102、PCB板103(见图8)、第一引脚组104、第二引脚组105、第一封装件106、第二封装件107。端子组件10还可以分为pin脚端和引脚端,分别为pin脚102对应的一端以及第一引脚组104、第二引脚组105对应的另一端。所述引脚端对应收容于铁磁性外壳30的第一端部301,用于与电信号端子接触实现电连接;所述pin脚端对应收容于铁磁性外壳30的第二端部302,用于与外部设备接触实现电连接。Pin脚端的pin脚102穿设在绝缘件101中,并通过电路板103与引脚端的第一引脚组104、第二引脚组105电连接,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设置在电路板103相对的两侧与PCB板103电连接,且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形成空隙以夹持电子设备接口内部的电信号端子。通过注塑工艺,第一封装件106对第一引脚组104进行封装和固定并绝缘隔离第一引脚组104中的引脚,第二封装件107对第二引脚组105进行封装和固定并绝缘隔离第二引脚组105中的引脚,再通过第一封装件106和第二封装件107之间的配合关系将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组装在一起。

绝缘件101由橡胶等材料制成,绝缘件101整体呈环形,其环形外壁与磁铁20的环形内壁相匹配。磁铁20形成在绝缘件101与铁磁性外壳30的内壁之间,也即磁铁20套设于所述端子组件10的绝缘件101上。但是磁铁20的在磁吸头100插拔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绝缘件101的宽度,因此绝缘件101的一部分外露于铁磁性外壳30。也即绝缘件101的端面外露于铁磁性外壳30的第二端部302的端面。绝缘件101上开设有用于穿设pin脚102的多个穿孔1011。pin脚102一端穿过穿孔1011外漏于绝缘件101的端面,与外部设备接触实现电性连接,另一端电连接于PCB板103。PCB板103用于实现pin脚102与第一引脚组104、第二引脚组105的电连接,使得电信号可以在pin脚102与第一引脚组104、第二引脚组105之间传递。

优选的,pin脚102个数为5个,分为两排夹持于PCB板103相对两侧且交错设置,呈“W”型,如此可以使得端子组件10更为小巧,节省设计空间,同时pin脚102之间的间距更大,可以选用外径更大的pin脚102,通过更大的电流。

请一并参阅图9-10,进一步优选地,pin脚102外露于绝缘件101,也即与外部设备接触的一端的端面呈圆弧形凹陷形成弧形槽1021。因为外部电子设备的电信号端子的针脚一般都是外凸弧形的结构,所以pin脚102与外部设备接触的一端的端面形成弧形槽1021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使得pin脚102在与外部电子设备接触时,接触部位为面接触,可以通过更大的电流,充电速度更快,数据传输性能更好,同时电性连接更稳定,另一方面弧形槽1021与外部设备匹配的接触部位形成限位关系,使得机械连接关系更稳定,不易滑脱。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2,第一引脚组104设置固定在PCB板103上方并与PCB板103电连接,且呈排状设置设置在PCB板103的长度方向上(图中所示“L”方向)。第一引脚组104包括第一接地脚1041、第二接地脚1042和多个第一引脚1043。第一接地脚1041、第二接地脚1042和多个第一引脚1043呈排状设置,且第一引脚1043设置于第一接地脚1041与第二接地脚1042之间。第一接地脚1041、第二接地脚1042和多个第一引脚1043均通过PCB板103与pin脚102电连接。优选地,第一接地脚1041、第二接地脚1042和多个第一引脚1043在其长度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向第二引脚组105方向延伸的的第一凹部1044。第一凹部1044呈排状设置。

如图12所示,第一接地脚1041用于与电信号端子内的接地引脚接触。端子组件10进一步包括第一弹片1045和第一触点1046。第一接地脚1041与第一触点1046两者一体成型,或者第一接地脚1041与第一弹片1045、第一触点1046三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触点1046与铁磁性外壳20电连接以实现电信号端子接地。

优选地,在第一接地脚1041上设置有第一引导部1047,第一引导部1047为一弧形结构,第一引导部1047设置于第一接地脚1041靠近第一开口3011的一端,即设置在靠近电信号端子的一端,也即引脚端。与第一接地脚1041的结构相似,第二接地脚1042靠近第一开口3011的一端形成有类似第一引导部1047(详见图11)。

优选地,在第一弹片1045上形成有向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之间空隙延伸的的第二凹部1048,第二凹部1048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部1044的延伸方向垂直。

请一并参阅图13-15,第二引脚组105设置固定在PCB板103下方并与PCB板103电连接,且呈排状设置在PCB板103的长度方向上(图中所示“L”方向),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分为两排设置,也即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301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在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电子设备内部的电信号端子的空隙,电信号端子被夹持于所述空隙之间与第一引脚组104、第二引脚组105实现电连接。

第二引脚组105包括和第三接地脚1051、第四接地脚1052和多个第二引脚1053。第三接地脚1051、第四接地脚1052和多个第二引脚1053呈排状设置。且第二引脚1053设置于第三接地脚1051与第四接地脚1052之间。第三接地脚1051、第四接地脚1052和多个第二引脚1053均通过PCB板103与pin脚102电连接。

优选地,第三接地脚1051、第四接地脚1052和多个第二引脚1053均在其长度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对应第一凹部1044形成有向所述空隙延伸的第三凹部1054。第三凹部1054呈排状设置。第一凹部1044和第三凹部1054位置对应,且两者在PCB板103高度方向上(图中所示“H”方向)之间形成的空隙小于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其余部位同方向上之间的空隙。当所述电信号端子插入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之间形成的空隙,由于第一凹部1044和第三凹部1054的空隙较小,使得电信号端子被夹持的更加紧固,也使电信号端子与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之间的电连接更稳固。

如图14所示,第三接地脚1051用于与电信号端子内的接地引脚接触。端子组件10还包括第二弹片1055和第二触点1056。所述第二弹片1055与第三接地脚1051两者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二触点1056与第二弹片1055与第三接地脚1051三者一体成型,并通过第二触点1056与铁磁性外壳20电连接以实现电信号端子接地。

优选地,在第三接地脚1051上设置有第二引导部1057,第二引导部1057也为一弧形结构,设置于第三接地脚1051靠近第一开口3011的一端,即设置在靠近电信号端子的一端,也即引脚端。第四接地脚1052靠近第一开口3011的一端形成有类似第二引导部1057(详见图13)。

优选地,在第二弹片1055上形成有向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之间空隙的第四凹部1058,第四凹部1058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凹部1054的延伸方向垂直。

如图15所示,第一引导部1047和第二引导部1057之间形成一向外的开口1040。将电信号端子插接入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形成的空隙之时,开口1040引导电信号端子顺利插入,防止电信号端子被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刮坏,同时防止电信号端子在插入过程中挫弯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使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变形,使得与外部电子设备适配接触时,信号传输不稳定。

第一凹部1044与第三凹部1054均向容置电信号端子的空隙延伸,以在前述长度方向上夹持电信号端子,第二凹部1048与第四凹部1058均向容置电信号端子的空隙延伸,以在前述长度方向上夹持电信号端子,从而使端子组件10与电信号端子的机械连接更加紧固,也使得端子组件10与电信号端子电连接更稳固。

第一接地脚1041和第二接地脚1042设置于PCB板103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设置在在PCB板103的上方位置。第三接地脚1051和第四接地脚1052设置于绝缘件10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设置在在PCB板103的下方位置,且第一接地脚1041与第三接地脚1051之间呈对角设置,第二接地脚1042与第四接地脚1052之间也呈对角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第一弹片1045可以与第一接地脚1041或第四接地脚1052一体成型,形成第一接地件;第二弹片1055与第二接地脚1042或者第三接地脚1051一体成型,形成第二接接地件,且第一接地件和第二接接地件交叉设置,即第一接地件和第二接地件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第一弹片1045可以与第一接地脚1041或第四接地脚1052一体成型,形成第一接地件;第二弹片1055与第二接地脚1042或者第三接地脚1051一体成型,形成第二接接地件,且第一接地件和第二接接地件交叉设置,同时第一触点1046与第一弹片1045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二触点1056与所述第二弹片1055一体成型。

请一并参阅图16-17,第一封装件106和第二封装件107分别用于封装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在第一封装件106与第二封装件107配合的面上设置第一连接部1061,与第一连接部1061相匹配。在第二封装件107与第一封装件106配合的面上设置第二连接部1071,以将第一封装件106和第二封装件107扣合形成扣合体。优选的,第一连接部1061为凸起,第二连接部1071为与凸匹配的凹槽,容易想到,第一连接部1061可以为凹槽,第二连接部为与凹槽匹配的凸起。

第一封装件106上开设有第一引导口1062,第一引导口与第一接地脚1041、第二接地脚1402的第一引导部1047对应;第二封装件107设开设有第二导引口1072;第二引导口1072与所述第三接地脚1051、第四接地脚1052的第二引导部1057对应。在电信号端子插入第一引脚组104和第二引脚组105之间时,第一引导口1062和第二导引口1072分别给予第一引导部1047与第二引导部1057形变空间。第一封装件106靠近PCB板103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063,第二封装件107靠近PCB板103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073,第一凹槽1063和第二凹槽1073配合形成容置槽1672,PCB板103容置于容置槽1672(见图17)。容置槽1672的槽口处设置有倒角1673,即容置槽1672的槽口具有倒角设计。倒角设计引导PCB板103顺利置入容置槽1672。第一封装件106和第二封装件107靠近PCB板103的一端端面上均设置有缺口,在第一封装件106和第二封装件107扣合处所述缺口形成卡合槽1671。

请一并参阅图18-19,与卡合槽1671相匹配,在铁磁性外壳30的第一端部301上设置有卡合件3011,卡合件3011与卡合槽1671匹配卡合,实现第一封装件106、第二封装件107和第一端部301的封装固定,同时实现铁磁性外壳20与端子组件的固定连接。卡和后的第一封装件106、第二封装件107和第一端部301如图19所示,由于第一端部301为环形结构,故可在环形的各个方向上对第一封装件106和第二封装件107限位,达到紧固第一封装件106和第二封装件107的目的。同时为了防止扣合体在第一端部301的非环形方向上滑脱或松动,第一端部301还包括弯折件1032,弯折件1032向第一端部301形成的中空部内弯折以固定所述扣合体。

请参阅图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磁吸连接器400,其包括上述的磁吸头100和与磁吸头100相适配的连接线300,磁吸头100和连接线300通过磁性吸附实现可拆卸式电连接。

具体的,连接线300与磁吸头100接触的端面有一凹槽3001,在凹槽3001内设置有凸触结构3002。磁吸头100与连接线300通过磁性吸附连接时,凹槽3001形成限位结构对磁吸头100起限位作用,凹槽3001内的凸触结构3002与磁吸头100的pin脚102一一对应电性连接,通过磁吸头100的磁铁20形成的磁性吸附面,与连接线300磁性面吸附,使得pin脚102与凸触3002稳定电性连接,同时,pin脚102与凸触3002接触的端面为延伸的弧形槽,使得凸触3002与pin脚102接触部位为电性面接触,增大接触面积,使得磁吸头100和连接线300之间电性连接更稳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吸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磁铁位于端子组件与铁磁性外壳的空隙中,且磁铁外露于铁磁性外壳与铁磁性外壳的第二端部的端面平齐使磁铁无需外漏部分被包裹起来,从而有效防止磁铁损害,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铁磁性外壳包围磁铁可以极大增强磁吸头的整体磁性,以与外部设备更好地磁性吸附。

2.磁铁采用环形磁铁可以套设于端子组件上且铁磁性外壳采用铁钴镍等顺磁性材质,极大增强了磁性,从而使磁吸头与连接线的配合更加稳固紧密。

3.pin脚与外部设备配合的一端向内呈圆弧凹陷,而外部电子设备的针脚一般为具有外凸弧形的结构,使得pin脚在与外部电子设备接触时,接触部位为面接触,可以通过更大的电流,充电速度更快,数据传输性能更好,同时电性连接更稳定。

4.pin脚分为两排且交错设置呈W型,如此可以使得端子组件更为小巧,节省设计空间,同时pin脚之间的间距更大,可以选用外径更大的pin脚,通过更大的电流。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采用上述磁吸头的磁吸连接器,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磁吸连接器可防止被铁磁性外包裹中的磁铁受到损害,同时磁吸头与连接线之间的磁性大大增加,使得磁吸头与连接线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紧密。在连接线一端设置有与磁吸头中pin脚相匹配的凸触结构,使得触点与pin脚接触部位为电性面接触,增大接触面积,使得磁吸头和连接线之间电性连接更稳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