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插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838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插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插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满足一路输入多路输出的配电插框大多结构复杂,且插框内部输入与输出通过电缆连接。此种装配方式,不仅装配效率低,容易出错,而且需对整个插框进行上电检测,可靠性低,温升与损耗大,并且装配复杂,装配和检验效率都低,不利于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并且会给施工人员和维护人员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配电插框。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配电插框,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还包括用于使所述输入端与输出端电连接的排插结构,所述输入端具有至少一组输入端子,所述输出端具有至少一路输出单元,每一所述输出单元包括输出端子及用于控制所述输出端子的通断的断路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所述排插结构包括连接排和插片,所述输入端及输出端的引脚分别搭接在所述连接排上,所述输出端子通过所述插片与所述断路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所述连接排包括正连接排和负连接排,每一组所述输入端子的两个引脚分别通过紧固件搭接在所述正连接排与所述负连接排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所述输出端子包括正输出端子和负输出端子,所述正输出端子的引脚通过紧固件搭接在所述正连接排上,所述负输出端子的引脚通过所述插片与所述断路器的第一引脚相连,所述断路器的第二引脚通过紧固件搭接在所述负连接排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所述插片的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负输出端子的引脚连接,所述插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的第一引脚插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所述插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负输出端子的引脚及所述断路器的第一引脚插接相连;或者,所述插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负输出端子的引脚及所述断路器的第一引脚通过紧固件搭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所述插片包括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所述负输出端子的引脚通过所述第一插片与所述断路器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断路器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插片搭接在所述负连接排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所述连接排具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为直排采用扭转的方式折弯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还包括防雷板,所述连接排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防雷板与输入端子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电插框中,还包括插框本体,所述排插结构设置在所述插框本体内部。

综上所述,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插框,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配电插框设计为至少一路直流输入多路直流输出插框,可以满足用户对直流配电系统进行拓展,满足一路输入多路输出或多路输入多路输出的功能。每一路输出的输出端子与断路器相邻设置,且一一对应,避免使用中产生误操作。同时,插框内部从输入到输出都是通过可导电的排插结构连接,没有电缆,不仅装配效率高,可以防出错,而且只需检验螺钉力矩是否达标,不需要对整个插框进行上电检测,可以提高装配和检验效率,同时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做到距离最小,降低损耗和压降。此外,通过将连接排采用扭转式折弯,可以减少采用直排的搭接次数,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搭接面损耗。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一种配电插框内部的排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一种配电插框的输出单元与排插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一种配电插框的连接排的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二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三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的输出单元与排插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四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的输出单元与排插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电插框,其设计为至少一路直流输入多路直流输出插框,可以满足用户对直流配电系统进行拓展,满足一路输入(或多路输入)多路输出的功能。同时,插框内部从输入到输出都是通过可导电的排插结构连接,没有电缆,不仅装配效率高,而且不需对整个插框进行上电检测,可靠性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该配电插框包括插框本体1,及设置在插框本体1上的输入端与输出端。

其中,输入端具有至少一组输入端子2,每一组输入端子2包括两个,分别为正输入端子21和负输入端子22。

输出端包括至少一个输出单元3,每一个输出单元3包括一组输出端子4及用于控制该组输出端子4的通断的断路器5。输出端子4与断路器5相邻设置,且一一对应,组成一路输出,避免使用中产生误操作。每一组输出端子4包括两个,分别为正输出端子41和负输出端子42。断路器5可以采用空气开关,空气开关是一种只要电路中电流超过额定电流就会自动断开的开关。除能完成接触和分断电路外,尚能对电路或电气设备发生的短路、严重过载及欠电压等进行保护。

如图2所示,插框本体1内部设置有用于使输入端与输出端电连接的排插结构,该排插结构主要包括连接排6与插片7。其中,连接排6的一端与输入端子2电连接,连接排6的另一端连接在防雷板8上,以使配电插框具有防雷功能。

连接排6包括正连接排61和负连接排62,正连接排61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正输入端子21的引脚相连,负连接排62也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负输入端子22的引脚相连。本实施例中,正输入端子21与负输入端子22的引脚均为可导电的弹片结构。

如图3所示,插片7包括第一插片71和第二插片72,输出端子4与断路器5之间通过第一插片71实现电连接,断路器5与连接排6之间通过第二插片72实现电连接,这种采用插片代替电缆的连接方式,使得插框的装配方便,可靠性高,损耗小,压降小。

具体的,输出端子4的正输出端子41的引脚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搭接在正连接排61上,负输出端子42的引脚通过第一插片71与断路器5的第一引脚(未标号)连接,断路器5的第二引脚(未标号)通过第二插片72搭接在负连接排6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插片71的一端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搭接在负输出端子42的引脚上,第一插片71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槽(未标号),该插槽与断路器5的第一引脚插接相连。第二插片72的一端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搭接在负连接排62上,第二插片72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槽(未标号),该插槽与断路器5的第二引脚插接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槽还可以设置在断路器5的引脚上,插片7插设至该插槽内,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插片7与断路器5的引脚之间具体的插接结构,只要能使插片7与断路器5插接相连即可。本实施例中,正输出端子41与负输出端子42的引脚,及断路器5的引脚均为可导电的弹片结构。

本申请通过采用插片与螺钉或螺栓结合的方式,没有电缆,此种方式不仅装配效率高,可以防出错,而且只需检验螺钉力矩是否达标,不需要对整个插框进行上电检测,可以提高装配和检验效率,同时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做到距离最小,降低损耗和压降。

如图4所示,连接排6具有折弯部63,折弯部63为直排采用扭转的方式折弯形成。通过将连接排6采用扭转式折弯,可以减少了采用直排的搭接次数,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搭接面损耗。

结合图1所示,插框本体1的两侧还设有挂耳11,该挂耳11为可以用于固定机柜的安装挂耳,也可以为用于挂墙安装的挂耳附件。由于本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可满足机柜安装或挂墙安装,便于扩展,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并且测试后本设计的功能性能良好,方便安装,占用空间小。本实施例的配电插框,具有一路输入八路输出,八路输出并列设置。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二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其与实施例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一路输入四路输出,四路输出并列设置。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三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其与实施例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插片71的两端均通过与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结合的方式,分别与负输出端子42的引脚及断路器5的第一引脚连接。并且,实施之三无需设置第二插片72,断路器5的第二引脚直接通过与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结合的方式搭接在负连接排62上。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四提供的一种配电插框,其与实施例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插片71的两端均通过插接的方式,分别与负输出端子42的引脚及断路器5的第一引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插片7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槽,负输出端子42的引脚及断路器5的第一引脚分别插接至对应的插槽内。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变换及等同替代。另外,针对特定情形或材料,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应当包括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