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3847阅读:1223来源:国知局
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变电站建设在城区等负荷中心,更多的选择占地更少、环境更加友好的全户内变电站,一直以来,常规的全户内变电站受房间尺寸限制主变压器均采用分体式变压器,即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分开布置。根据散热、防爆等要求,散热器上方一般均为上方无顶盖,采用露天布置,此种布置形式,散热器室上空无法布置其他电气设备,上方空间无法利用,对整体空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而采用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下分体布置的方案,则不利于压缩建筑物的整体层高,为维护建筑结构而增加的成本代价过高,且散热器室与主变本体室的大小尺寸不同,较难充分利用空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全户内变电站[申请号:201210557818.4],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栋“一”字形配电楼;在配电楼Ⅰ内布置主变压器、220kV GIS和10kV并联电容器,其中,主变压器和220kV GIS上下垂直布置,且主变压器的散热器布置于配电楼Ⅰ外;在栋配电楼Ⅱ内布置10kV设备、110kV GIS和继电器室。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主变压器噪声大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变电站占地面积过大,空间利用不充分,建造成本高,变压器散热效果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包括呈竖直方向设置在变电站主体内且能将变电站主体分割成水平设置的主室和副室的竖直分隔墙,所述的主室内设有主变压器本体,所述的副室内设有呈水平设置且能将副室分割呈上下设置的上室和下室的水平分隔墙,所述的水平分隔墙一端与竖直分割墙一侧相连,另一端延伸至变电站主体侧部,所述的上室位于下室上方且在上室内设有与主变压器本体相连的散热器,且所述的下室设有电容器组和/或接地设备。不仅充分利用了竖向空间,也有利于降低建筑物整体层高,节约占地面积,降低建造成本。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竖直分隔墙一端自变电站主体上端向下延伸至变电站主体下端。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竖直分隔墙上设有若干供用于连接主变压器本体和散热器的油管穿过的孔洞。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主变压器本体的上侧与下侧分别通过两个油管与散热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且所述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位于散热器上端的两侧。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在竖直方向上错开,促进了油的流动,有利于散热。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油管包括第一水平管、竖直管和第二水平管,所述的竖直管两端分别具有与竖直管相切的第一弧形过渡部和第二弧形过渡部,所述的第一水平管一端与主变压器本体相连,且所述的第一水平管另一端与竖直管一端相连且与第一弧形过渡部相切,所述的第二水平管一端与散热器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水平管另一端与竖直管另一端相连且与第二弧形过渡部相切。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第二水平管通过管道丝扣与竖直管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水平管与管道丝扣相连的一端位于孔洞内,所述的竖直管与管道丝扣相连的一端位于主室内。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散热器下端设有至少一个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支撑脚,所述的支撑脚一端设置在水平分隔墙上,且所述的支撑脚另一端与支撑板相连,在支撑板与散热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沿支撑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若干匚形件组成的匚件组。匚形件能够在散热器放置到支撑架上时起缓冲作用。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匚件组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沿支撑板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每一匚件组中的匚形件的开口方向相同且均为水平方向,相邻匚件组中的匚形件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或者相反。

在上述的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中,所述的支撑脚两端具有扩展板,靠近支撑板的扩展板通过若干沿支撑脚周向均匀分布且竖直设置的销柱与支撑板相连,在靠近支撑板的扩展板与支撑板之间夹设有能够调节高度的顶压件。销柱限制了支撑板的水平位移,顶压件能够调节支撑板的竖直高度,从而使各个支撑板位于同一水平面。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的优点在于:不仅充分利用了竖向空间,也有利于降低建筑物整体层高,节约占地面积,降低建造成本;同时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之间液位差相对完全上下分体布置小,有利于设备制造,又相对左右分体布置大,从而能使主变压器本体中的油更易流动,有利于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提供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变电站主体1、主室11、副室12、竖直分隔墙13、上室14、下室15、水平分隔墙16、主变压器本体2、散热器3、电容器组4、油管5、第一水平管51、竖直管52、第一弧形过渡部53、第二弧形过渡部54、第二水平管55、管道丝扣56、支撑架6、支撑脚61、支撑板62、匚形件63、匚件组64、扩展板65、销柱66、顶压件6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主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上方半层分体式分布结构,包括呈竖直方向设置在变电站主体1内且能将变电站主体1分割成水平设置的主室11和副室12的竖直分隔墙13,主室11内设有主变压器本体2,副室12内设有呈水平设置且能将副室12分割呈上下设置的上室14和下室15的水平分隔墙16,水平分隔墙16一端与竖直分割墙一侧相连,另一端延伸至变电站主体1侧部,上室14位于下室15上方且在上室14内设有与主变压器本体2相连的散热器3,且下室15设有电容器组4和/或接地设备;竖直分隔墙13一端自变电站主体1上端向下延伸至变电站主体1下端;竖直分隔墙13上设有若干供用于连接主变压器本体2和散热器3的油管5穿过的孔洞。不仅充分利用了竖向空间,也有利于降低建筑物整体层高,节约占地面积,降低建造成本。

具体地,主变压器本体2的上侧与下侧分别通过两个油管5与散热器3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相连,且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位于散热器3上端的两侧;油管5包括第一水平管51、竖直管52和第二水平管55,竖直管52两端分别具有与竖直管52相切的第一弧形过渡部53和第二弧形过渡部54,第一水平管51一端与主变压器本体2相连,且第一水平管51另一端与竖直管52一端相连且与第一弧形过渡部53相切,第二水平管55一端与散热器3相连,且第二水平管55另一端与竖直管52另一端相连且与第二弧形过渡部54相切;第二水平管55通过管道丝扣56与竖直管52相连,且第二水平管55与管道丝扣56相连的一端位于孔洞内,竖直管52与管道丝扣56相连的一端位于主室11内;第一水平管51的两端分别通过管道法兰与竖直管52和主变压器本体2相连,第二水平管55通过管道法兰与散热器3相连。主变压器本体2与散热器3在竖直方向上错开,促进了油的流动,有利于散热。

如图2所示,散热器3下端设有至少一个支撑架6,支撑架6包括支撑脚61,支撑脚61一端设置在水平分隔墙16上,且支撑脚61另一端与支撑板62相连,在支撑板62与散热器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沿支撑板62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若干匚形件63组成的匚件组64;匚件组64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沿支撑板62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每一匚件组64中的匚形件63的开口方向相同且均为水平方向,相邻匚件组64中的匚形件63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或者相反;支撑脚61两端具有扩展板65,靠近支撑板62的扩展板65通过若干沿支撑脚61周向均匀分布且竖直设置的销柱66与支撑板62相连,在靠近支撑板62的扩展板65与支撑板62之间夹设有能够调节高度的顶压件67。匚形件63能够在散热器3放置到支撑架6上时起缓冲作用;销柱66限制了支撑板62的水平位移,顶压件67能够调节支撑板62的竖直高度,从而使各个支撑板62位于同一水平面。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变电站主体1、主室11、副室12、竖直分隔墙13、上室14、下室15、水平分隔墙16、主变压器本体2、散热器3、电容器组4、油管5、第一水平管51、竖直管52、第一弧形过渡部53、第二弧形过渡部54、第二水平管55、管道丝扣56、支撑架6、支撑脚61、支撑板62、匚形件63、匚件组64、扩展板65、销柱66、顶压件6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