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4722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膨胀水壶,特别是一种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电池无疑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现在电动汽车朝着长里程、高寿命方向发展,如何提高电池寿命及电池工作性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电池包热管理系统采用液冷冷却方案对于提升电池寿命及工作性能有明显提升,而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是构成电池包热管理系统的重要部件。

当电动汽车运行时,电池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电池包冷却系统启动,冷却液会在冷却水道中不停循环,中途会流经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现有技术中的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结构较为简单,为一个具有腔体的壶体结构,使用时壶体内需预留足够的膨胀空间,防止因气压过高损坏壶体,现有技术的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需承受较高的系统压力,对壶体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均有较高的要求,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有效维持冷却系统压力,防止因压力过高或过低对壶体造成伤害,有效降低壶体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的侧面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壶体的顶部设有注液口和注液管,所述注液管的侧壁上设有泄压管,所述注液管的内径大于所述注液口的直径,所述注液管上安装有压力调节阀,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阀盖、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导柱、正压阀机构和负压阀机构,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导柱固定设置在所述阀盖内,所述正压阀机构安装在所述导柱上,且可沿所述导柱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密封圈固定安装在所述正压阀机构的底部,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注液口抵接,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注液管的管口抵接,所述负压阀机构活动安装在所述正压阀机构上,所述负压阀机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底面相抵接。

前述的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中,优选地,所述正压阀机构包括上挡板、正压上阀芯、正压下阀芯和正压弹簧,所述上挡板固定在所述导柱的上端,所述正压上阀芯设于所述正压下阀芯内,二者焊接固定,所述正压上阀芯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导柱插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导柱的底部设有限位凸台,所述正压弹簧套接在所述导柱上,其上端与所述上挡板的底面抵接,下端与所述正压上阀芯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二密封圈固定安装在所述正压下阀芯的底部。

前述的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中,优选地,所述负压阀机构包括负压阀芯、负压导柱和负压弹簧,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正压下阀芯的中心位置均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负压导柱插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负压导柱顶部具有顶板,所述负压弹簧套接在所述负压导柱上,其上端与所述顶板抵接,下端与所述正压下阀芯的顶面抵接;所述负压阀芯固定安装在所述负压导柱的下端,所述负压阀芯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底面抵接。

前述的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中,优选地,所述壶体包括上壶体和下壶体,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上壶体的侧面,所述注液口和所述注液管均设置在所述上壶体的顶部,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下壶体的侧面。

前述的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中,优选地,所述上壶体和所述下壶体内均设有若干个十字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壶体,所述壶体的侧面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壶体的顶部设有注液口和注液管,所述注液管的侧壁上设有泄压管,所述注液管的内径大于所述注液口的直径,所述注液管上安装有压力调节阀,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阀盖、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导柱、正压阀机构和负压阀机构,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导柱固定设置在所述阀盖内,所述正压阀机构安装在所述导柱上,且可沿所述导柱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密封圈固定安装在所述正压阀机构的底部,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注液口抵接,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注液管的管口抵接,所述负压阀机构活动安装在所述正压阀机构上,所述负压阀机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底面相抵接。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密封圈与注液管的管口抵接,用来密封注液管管口,第二密封圈与注液口抵接,用来密封注液口,此时壶体既不进气也不排气;当壶内冷却蒸汽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正压阀机构沿导柱向上运动,第二密封圈与注液口分离,壶体内气体通过注液口进入注液管内,再从泄压管排出,当压力低于预设值时正压阀机构恢复原位;当壶体内压力过低时,壶体内产生负压,空气从泄压管进入注液管,并向下压负压阀机构,随着负压阀机构向下运动,负压阀机构与第二密封圈分离,空气进入壶体内,直至压力平衡负压阀机构恢复原位。通过压力调节阀与泄压管的配合,使壶体内始终保持预设压力,有效解决了因冷却系统压力变化对壶体造成损伤的问题。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时,壶体只需采用普通材质即可,可有效降低壶体的制造成本和制造工艺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压力调节阀的剖视图;

图4是上壶体的轴测图;

图5是下壶体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壶体,2-进水管,3-出水管,4-注液口,5-注液管,6-泄压管,7-压力调节阀,8-阀盖,9-第一密封圈,10-第二密封圈,11-导柱,12-正压阀机构,13-负压阀机构,14-正压上阀芯,15-正压下阀芯,16-正压弹簧,17-第一安装孔,18-限位凸台,19-负压阀芯,20-负压导柱,21-负压弹簧,22-第二安装孔,23-顶板,24-上壶体,25-下壶体,26-十字板,27-上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液冷电池包膨胀水壶,包括壶体1,壶体1的侧面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3,壶体1的顶部设有注液口4和注液管5,注液管5设于注液口4上,且注液管5的内径大于注液口4的直径,注液管5的侧壁上设有泄压管6,注液管5的顶部安装有用于调节壶体1内压力平衡的压力调节阀7,压力调节阀7包括阀盖8、第一密封圈9、第二密封圈10、导柱11、正压阀机构12和负压阀机构13,阀盖8与注液管5的端部固定连接,二者通常采用卡接或螺纹连接,第一密封圈9和导柱11固定设置在阀盖8内,正压阀机构12安装在导柱11上,且可沿导柱11上下移动,第二密封圈10固定安装在正压阀机构12的底部,第二密封圈10与注液口4抵接,用于密封注液口4,第一密封圈9与注液管5的管口抵接,用于密封注液管5,负压阀机构13活动安装在正压阀机构12上,负压阀机构13的底部与第二密封圈10的底面相抵接。

在使用过程中,当壶体1内冷却蒸汽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正压阀机构12沿导柱11向上运动,第二密封圈10与注液口4分离,壶体1内气体通过注液口4进入注液管5内,再从泄压管6排出;当壶体1内外压力平衡后正压阀机构恢复原位;当壶体1内压力过低时,壶体1内产生负压,空气从泄压管6进入注液管5,并向下压负压阀机构13,随着负压阀机构13向下运动,负压阀机构13的底部与第二密封圈10分离,空气进入壶体1内,直至压力平衡负压阀机构恢复原位。

具体的,如图3所示,优选地,上述的正压阀机构12包括上挡板27、正压上阀芯14、正压下阀芯15和正压弹簧16,上挡板27焊接固定在导柱11的上端,正压上阀芯14设于正压下阀芯15内,二者焊接固定,正压上阀芯14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安装孔17,导柱11插接在第一安装孔17内,导柱11的底部设有限位凸台18,正压弹簧16套接在导柱11上,其上端与上挡板27的底面抵接,下端与正压上阀芯14的顶面抵接,第二密封圈10固定安装在正压下阀芯15的底部。正压阀机构12的工作原理为:当壶体1内超压时,在压力作用下,第二密封圈10、正压上阀芯14和正压下阀芯15同时沿导柱11向上运动,并压缩正压弹簧16,当壶体1内压力逐渐降低时,在正压弹簧16的作用下,第二密封圈10、正压上阀芯14和正压下阀芯15同时沿导柱11向下运动,直至壶体1内外压力平衡。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负压阀机构13包括负压阀芯19、负压导柱20和负压弹簧21,第二密封圈10和正压下阀芯15的中心位置均设有第二安装孔22,负压导柱20插接在第二安装孔22内,负压导柱20顶部具有顶板23,负压弹簧21套接在负压导柱20上,其上端与顶板23抵接,下端与正压下阀芯15的顶面抵接;负压阀芯19固定安装在负压导柱20的下端,负压阀芯19与第二密封圈10的底面抵接。负压阀机构13的具体工作原理是,当壶体1内呈负压时,外接空气向下压顶板23,顶板23带动负压导柱20和沿第二安装孔22向下运动,同时压缩负压弹簧21,随着负压导柱20向下移动,负压阀芯19与第二密封圈10分离,外界空气从第二安装孔22进入壶体1内,当壶体1的内外压力平衡后,在负压弹簧21的作用下,负压阀芯19和负压导柱20向上运动并恢复原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正压阀机构12和负压阀机构13的结构仅是一种优选方案,二者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本案将负压阀机构13设置在正压阀机构12上,而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求将二者并列设置,实现对壶体1内压力的调节。

为了壶体1便于生产制造,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壶体1包括上壶体24和下壶体25,进水管2设置在上壶体24的侧面,注液口4和注液管5均设置在上壶体24的顶部,出水管3设置在下壶体25的侧面。上壶体24与下壶体25可采用热板焊接技术固定在一起。为了防止壶体内液体撞击而造成异响,优选地,上壶体24和下壶体25内均设有若干个十字板26。所述十字板26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可根据需求设置。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