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9758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组。



背景技术:

目前,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加剧,在温室效应日益明显的严峻形势下,全球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电能,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就汽车行业而言,以清洁、环保的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电动汽车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大中城市,电动汽车的批量运行,能够集中有效地解决传统燃油车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问题,动力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对整车的动力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将大功率的动力电池组安全、可靠并且合理地布置在整车上对于动力电池性能的发挥又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一般的电池组体积过于庞大,并且容易造成车架整体载荷分布不均,此外,由于动力电池组较为笨重,通过人工抬上抬下进行装配、拆卸,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要解决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电池组体积过于庞大进行装配、拆卸,非常不方便的功能的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组,所述电池组本体的顶部设有压盖,所述压盖的一端设有凸盖,所述压盖和所述凸盖上设有若干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压盖的底部设有后壳,所述后壳的两端均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后壳的一侧设有连接孔,所述固定轴之间设有USB接口,所述后壳的底部设有电池底座,所述后壳和所述压盖为长方体,所述压盖的底部设有卡扣,所述后壳上设有卡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盖通过所述卡槽和所述卡扣连接所述后壳,所述固定轴通过焊接连接在所述后壳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和所述压盖使用铝镁合金制成,所述凸盖的一端设有插孔,所述隔板通过所述插孔连接所述凸盖。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多个所述动力电池模组围绕电池管理系统排布,所述电池底座处安装有绝缘防护套。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新颖、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该动力电池组总成,通过卡槽、卡扣和固定轴,采用一体式结构的动力电池组,安装、拆卸便利,同时压盖和后壳使用长方体,且体积较小,节省电动汽车内的使用面积,可以由无线设备连接,便于控制。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池组本体;2、电池组;3、压盖;4、隔板;5、凸盖;6、固定轴;7、连接孔;8、后壳;9、固定孔;10、电池底座;11、USB接口。

具体实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组,电池组本体1的顶部设有压盖3,压盖3的一端设有凸盖5,压盖3和凸盖5上设有电池组2,电池组2之间设有隔板4,压盖3的底部设有后壳8,后壳8的两端均设有固定轴6,固定轴6上设有固定孔9,后壳8的一侧设有连接孔7,固定轴6之间设有USB接口11,后壳8的底部设有电池底座10,后壳8和压盖3为长方体,压盖3通过卡槽和卡扣连接后壳8,使得电池组本体1体积较小,并且容易造成车架整体载荷分布均匀,此外,由于动力电池组重量较轻,便于拆卸,压盖3的底部设有卡扣,后壳8上设有卡槽,电池组本体1通过卡槽、卡扣和固定轴6,采用一体式结构的动力电池组,安装、拆卸便利。

压盖3通过卡槽和卡扣连接后壳8,固定轴6通过焊接连接在后壳8上。

后壳8和压盖3使用铝镁合金制成,凸盖5的一端设有插孔,隔板4通过插孔连接凸盖5。

多个电池组2围绕电池管理系统排布,电池底座10处安装有绝缘防护套。

具体的工作时,首先后壳8和压盖3使用铝镁合金制成,使得电池组本体1的散热能力更加优越,同时压盖3通过卡槽、卡扣连接后壳8,后壳8和压盖3为长方体,使得电池组本体1体积较小,并且容易造成车架整体载荷分布均匀,此外,由于动力电池组重量较轻,便于拆卸,同时电池组本体1通过固定轴6固定在电动汽车上,采用一体式结构的动力电池组,安装、拆卸便利,电池底座10处安装有绝缘防护套,具有优越的绝缘性,使得增强电池组本体的安全性。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新颖、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该动力电池组总成,通过卡槽、卡扣和固定轴,采用一体式结构的动力电池组,安装、拆卸便利,同时压盖和后壳使用长方体,且体积较小,节省电动汽车内的使用面积,可以由无线设备连接,便于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