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04099阅读:1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高铁线缆连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铁路提速范围的不断扩大,列车速度的大幅提升,目前动车组速度已经达到350km/h。列车动力牵引功率增大,使得列车车轮对钢轨的冲击、动力效应和振动的大幅提升,导致列车驱动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发热量增大。当动力系统中轴承和大、小齿轮发生磨损或者产生缺陷时,非正常发热增大,就会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为了及时发现列车轴承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在的动车组都增加了实时轴温检测系统,该轴温检测系统对整列列车转向架的轴承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轴温检测系统由安装在各个转向架上的温度传感器组成,这些温度传感器通过线缆彼此进行连接。由于系统应用的要求,为了避免外部的电磁信号对线缆内所传递信号的影响,这些线缆连接时需要将屏蔽层也同时进行连接。常规方法是将线缆屏蔽层用细线引出,屏蔽层的编织网被集中在一侧,扭成“猪尾巴”状的辫子,并用汇接短端子进行连接,但这种方式会出现所谓的“猪尾巴”效应,使芯线有相当长的一段露出屏蔽层,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屏蔽效果。

还有的线缆为了满足屏蔽层的屏蔽效果,是将连接器线夹直接夹紧或压紧金属屏蔽层,连接器线夹与线缆的金属屏蔽层间有缝隙时可在缝隙间填充导电材料弹性垫。这种线夹式连接器外壳与线缆屏蔽层连接的方式通用性较强。但是上述方案中连接器线夹连接后,连接器整体体积变得相对较大,且重量相应增加。随着电缆组装件配套的整机体积及重量逐渐向小型化、轻型化发展的需求,上述屏蔽接壳方式就不再适用,因此迫切需要体积小、重量轻的屏蔽接壳方式的出现。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本发明克服了线缆连接处屏蔽效果偏低的弊端,适用于对线缆对接处电磁屏蔽较高的场所,该方法实现方式简单,屏蔽效果好,且可有效增加对接线缆的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相互对接的线缆中至少一条线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线芯、屏蔽层和外部保护层,包括如下步骤:

s1、沿线缆纵向开剥所述线缆端部的外部保护层和屏蔽层;

s2、将线缆的线芯对接;

s3、屏蔽层缠绕在线缆的外圆周上,并沿线缆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至少包裹对接处的线芯;

s4、使用热缩套管完全包裹并固定所述对接处的屏蔽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屏蔽层在线缆长度的方向上为多圈缠绕。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屏蔽层的缠绕在线芯长度方向上每相邻的两圈屏蔽层彼此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屏蔽层的缠绕在线芯长度方向上每相邻的屏蔽层之间存在间隔。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屏蔽层缠绕前被展开,并平铺缠绕在所述线芯的表面。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屏蔽层在缠绕前被破分为多股。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对接的线芯的数量为多根,所述屏蔽层被破分的股数至少等于所述对接的线芯的数量,每股屏蔽层对所述对接的线芯进行分别缠绕。

进一步地,相互对接的线缆均包含屏蔽层,每条线缆的屏蔽层通过与相对接的线缆的屏蔽层相互挤压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包括剪短线芯,并将剪短的线芯对接,对接后的线芯的长度满足屏蔽层能够缠绕包裹住所述对接处的线芯的长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热缩套管为电磁屏蔽热缩套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的处理方法,克服了线缆连接处屏蔽效果偏低的弊端,适用于对线缆对接处电磁屏蔽要求较高的场所。该方法实现方式简单,屏蔽效果好,且可有效增加对接线缆的强度。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在高速列车的轴温检测系统的各个转向架上的温度传感器线缆连接,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对于对接线缆的电磁屏蔽有严格要求的其他应用环境。本处理方法利用电缆自身的屏蔽层材料,采用缠绕线芯的对接部的方式,并通过每条线缆的屏蔽层与相对接的线缆的屏蔽层相互挤压实现对接线缆屏蔽层的电连接。

这种处理方式的有点有很多:首先,本方法实现起来简单方便,不需要其他特殊的接线设备或材料。另外就是本方法通过屏蔽层的缠绕,不但提供了连接线缆的对接部分所需的电磁屏蔽效果,同时还从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线芯对接部分的连接强度,使相互对接的线缆可以承受更大的拉力,提高了对接线缆的使用寿命,从而减低了对接线缆出现故障的可能。

同时,本方法为在要求相互对接的线缆的屏蔽层必须相互连接的电缆对接情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方法通过对接的线缆的屏蔽层间的相互挤压,来实现充分的电连接。这样的电连接方法避免了常规手段中将线缆屏蔽层用细线引出,或者将屏蔽层的编织网集中在一侧,扭成“猪尾巴”状的辫子,并用汇接短端子进行连接的传统方法。从而也就规避了上述传统手段产生的在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所谓的“猪尾巴”效应。最终提升对接线缆处的电磁屏蔽效果。

而且,本发明中的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实现方式灵活多样。本方法可以根据用户对于对接线芯的屏蔽要求或者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缠绕方式和方法,如通过对线缆中线芯的整体缠绕或者每个线芯的单独缠绕等,来实现不同的屏蔽效果。

最后,本发明的方案中最后通过具有电磁屏蔽效果的热缩套管,将上述经过屏蔽层缠绕的对接线芯进行固定。在固定对接线缆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线缆对接处的电磁屏蔽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中剖开外部保护层后的线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中剖开屏蔽层后的线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中缠绕屏蔽层的线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中对接的线缆缠绕屏蔽层后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中对接的线缆在缠绕屏蔽层外缠绕完绝缘胶带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中热缩管热缩后的对接线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1、屏蔽层;2、外部保护层;3、线芯;4、绝缘胶带;5、热缩管。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相互对接的线缆中至少一条线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线芯3、屏蔽层1和外部保护层2,包括如下步骤:s1、沿线缆纵向开剥所述线缆端部的外部保护层2和屏蔽层1;s2、将线缆的线芯3对接;s3、屏蔽层1缠绕在线缆的外圆周上,并沿线缆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至少包裹对接处的线芯3;s4、使用热缩管5完全包裹并固定所述对接处的屏蔽层1。本发明克服了线缆连接处屏蔽效果偏低的弊端,适用于对线缆对接处电磁屏蔽要求较高的场所,该方法实现方式简单,屏蔽效果好,且可有效增加对接线缆的强度。

实施例一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线缆对接处屏蔽层处理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两条线缆相互对接相互对接的线缆中至少一条线缆如图2所示,由内至外至少包括线芯3、屏蔽层1和外部保护层2,包括如下步骤:

s1、沿线缆纵向开剥所述线缆端部的外部保护层和屏蔽层;

s2、将线缆的线芯对接;

s3、屏蔽层缠绕在线缆的外圆周上,并沿线缆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至少包裹对接处的线芯;

s4、使用热缩套管完全包裹并固定所述对接处的屏蔽层。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线缆对接时,首先进行步骤s1、沿线缆纵向开剥所述线缆端部的外部保护层和屏蔽层。该步骤的目的主要是去除线缆的外层保护层2,并将屏蔽层1破开,从中取出线芯3,并同时在线缆保护层2的根部缠绕绝缘胶带4进行固定。

步骤s2、将线缆的线芯3对接。在进行该步骤时,需要剪短线芯,并将剪短的线芯3对接,对接后的线芯3的长度满足屏蔽层能够缠绕包裹住所述对接处的线芯3的长度要求。根据不同的线缆对接要求,线芯的对接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比如说使用接线端子的接线方式,或者使用线芯的导电体相互绕接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接线芯的连接要求。当然,无论采用哪一种线芯对接方式,在线芯对接后都要对线芯对接处采用如缠绕绝缘胶带等方式进行绝缘处理。

步骤s3、屏蔽层1缠绕在线缆的外圆周上,并沿线缆的长度方向延伸至至少包裹对接处的线芯3。如图3所示,步骤s3是线缆对接处屏蔽层1的处理方法中最关键的步骤,并且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现场环境的具体情况,该步骤中的屏蔽层1的缠绕方式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对屏蔽层1的处理过程中,屏蔽层的处理如图2所示,屏蔽层3的开口一直开到外部保护层2的根部,并且缠绕的过程如图3所示,是从外部保护层2的根部将屏蔽层1沿线缆长度的方向进行多圈缠绕,直至包裹住线芯3的对接部分。

如图3所示,在步骤s3中,所述屏蔽层1的缠绕在线芯3长度方向上每相邻的两圈屏蔽层1彼此紧密贴合。也就是说屏蔽层1缠绕时,彼此之间排列紧密,这样的缠绕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屏蔽层1的屏蔽效果,并且通过这种方式缠绕后的对接线缆,由于屏蔽层1缠绕的紧密,使得对接处的线芯3又多了一层由屏蔽层1构成的紧固装置,从而增强了对接线缆的强度,使线缆的抗拉性能得到的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屏蔽层1缠绕前被展开,并平铺缠绕在所述线芯3的表面。这种缠绕方式的好处在由于屏蔽层1缠绕后的厚度较小,且整齐。同时在彼此对接的屏蔽层连接时,这种平铺屏蔽层后再缠绕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屏蔽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对接线缆的屏蔽层的电连接更紧密,提升对接处线芯的屏蔽效果。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层1缠绕前捻为绳状的屏蔽线,并将该屏蔽线按照上述的缠绕标准进行线芯3的缠绕,这种缠绕方式相比于平铺缠绕的方式好处在于缠绕后的屏蔽层更质地更加紧实,增加了屏蔽层的厚度。这种缠绕方式不但具有很高的屏蔽效果,还由于屏蔽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了线缆整体的抗拉强度。

本实施中,屏蔽层1是对对接后的线芯整体进行缠绕的,即将多根的对接线芯看做单根的线芯进行缠绕。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线芯的屏蔽要求较高时,在对接的线芯3的数量为多根的情况下,所述屏蔽层1还可以被进一步破分为多股,并且股数至少等于所述对接的线芯的数量,然后将破分后的每股屏蔽层分别对所述的对接线芯进行缠绕。这种对每根线芯进行分别缠绕的方式,将不同线芯进行了很好的屏蔽分隔,具有更强的电磁屏蔽效果。

如在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在高铁的轴温检测系统中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线缆要求中,相互对接的线缆中,彼此的屏蔽层是需要相互进行对接的。本实施例的缠绕方式特别适用于这种要求屏蔽层彼此对接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在线缆进行对接时,相互对接的线缆均包含屏蔽层,将每条线缆的屏蔽层均按上述步骤进行缠绕处理,并且每条线缆的屏蔽层通过在对接线芯处重叠等方式与相对接的线缆的屏蔽层相互挤压,最终实现相互对接线缆的屏蔽层的电连接,并且该方式屏蔽层连接部分相互之间接触面积大,使对接处的屏蔽效果更加突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对接的两条线缆只有一条具有屏蔽层时,同样可以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缠绕方式,并使用缠绕的屏蔽层缠绕对接的线芯处,从而增加对接处的电磁屏蔽效果。当然,同样的屏蔽层缠绕方式也适用于多跟对接线缆的屏蔽层处理,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5所示,在完成上述的屏蔽层缠绕之后,还要将屏蔽层外部同样使用绝缘胶带4进行绝缘固定。

步骤s4、使用热缩套管完全包裹并固定所述对接处的屏蔽层。如图6所示,为了使断开处屏蔽效果不减弱,本实施例在进行完上述的屏蔽层缠绕和绝缘胶带的固定后,还进一步使用电磁屏蔽热缩套管对屏蔽层缠绕处进行热缩固定。本方法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热缩管热缩后连接处的强度,还可以在热缩管的两端加缠绝缘胶带进行固定。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对屏蔽层1的处理过程中,屏蔽层的开口并非如上述的实施例般一直开到外部保护层的根部,而是仅仅剥开线芯对接处,在缠绕的时候仅仅从屏蔽层开口处开始沿线缆长度的方向进行多圈缠绕,直至包裹住线芯的对接部分。在这种缠绕方式中,线芯的没有外部保护层包裹的部分,除了线缆对接处的屏蔽层处理方式采用上述的缠绕处理之外,其他的部分依然套装在没有被破坏的屏蔽层套管内。这样的缠绕处理可以减少缠绕屏蔽层的长度,减少施工人员的工作量。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中,在步骤s3中,所述屏蔽层的缠绕在线芯长度方向上每相邻的屏蔽层之间存在间隔。

有时候,屏蔽层在实现屏蔽效果时是可以存在一定的缝隙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满足屏蔽效果的前提下,在屏蔽层在缠绕时,彼此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这样的缠绕方式可以在满足增强屏蔽层的屏蔽效果的同时,实现对对接线缆的柔软度的要求。如上文实施例一中的屏蔽层彼此紧密的缠绕方式,虽然增强了对接线芯处的强度,但是同样付出了对接处线缆弯曲程度和柔软度受限的代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相邻的屏蔽层之间具有间隙,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接处线缆的弯曲。并且这种缠绕方式可以减少屏蔽层总用量,使得同样长度的屏蔽层材料,可以包裹比实施例一更长的线芯,这样在实施步骤s2时就可以减少减掉的线芯长度,从而减少线芯废料的数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