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243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非晶硅、碲化镉、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材料特性以及其制作工艺的原因,电池组件的开压相对于传统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主要表现是开路电压(Voc)高,短路电流(Isc)小,在建设大型地面电站、分布式电站的时候存在许多问题,如应用端与蓄电池匹配的问题,同样的装机量,和晶硅电池相比,需要额外的较多的逆变器来满足薄膜电池的电压需求,增加系统成本。

传统的低压组件背电极上焊接导电带的方法引出电流,使其共用阳极(阴极)并联,从而导致背电极导电带排布变得较复杂和厚度增加。专利《一种并联式低压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CN204597880U)中提出通过外接导线实现两个分区间的并联结构设置,以及三接头接线盒的引入来制作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此种方法虽然较好的解决了传统的低压组件并联复杂的问题,但是还是采用了三接头的方式进行焊接。组件的制造只有正极负极连个焊点,在生成过程中增加了一个焊点,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后期组件的风险。且该双并联方式在相对较低开压的非晶硅、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比较实用,但是在目前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中,实验室的开压已经达到1V以上,生产中不并联的一块碲化镉电池组件的开压也在170V以上,双并联的结构开压也在80V以上,如果需要进一步降低开压,就需要三并联、四并联甚至更多并联结构的组件,采用专利《一种并联式低压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CN204597880U),就需要很多的汇流条,工艺就变得很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包括薄膜电池、第一引流条、第二引流条、第三引流条、第一层绝缘胶带、第二层绝缘胶带、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层汇流条;

该薄膜电池划分为两个电池分区,两个电池分区的中间设置有共用电极,两个电池分区外侧皆设置有与共用电极相反的独立电极;

所述第一层绝缘胶带贴附在薄膜电池上并从其中一个电池分区的独立电极延伸到另一个电池分区的独立电极,第一层汇流条贴附在第一层绝缘胶带并与薄膜电池两侧的独立电极接触,第二层绝缘胶带贴附在第一层汇流条上面并位于其中一独立电极和共用电极之间,第二层汇流条贴附在第二层绝缘胶带上,且第二层汇流条一端与第一层汇流条对齐、另一端延伸至共用电极上方并且不超过第二层绝缘胶带;

第一引流条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上并与第二层汇流条一端部所在侧独立电极重合,且第一引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一层汇流条、独立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第二引流条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并与第二层汇流条另一端部所在侧共用电极重合,且第二引流条、第二层汇流条、共用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第三引流条垂直设置在第一层汇流条上并与第一层汇流条另一端部所在侧独立电极重合,且第一引流条、第一层汇流条、第一层汇流条另一端部所在侧独立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所述第二层汇流条分为断开的两边,一边作为正极,另一边作为负极。

所述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还包括一接线盒,该接线盒的正极与第二层汇流条的正极连接,该接线盒的负极与第二层汇流条的负极连接,接线盒的正极与负极之间连接有反向二极管。

所述第一层绝缘胶带、第二层绝缘胶带皆采用PET。

所述第一引流条、第二引流条、第三引流条皆采用铜带、铝带、镀锡铜带或导电银胶。

所述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皆采用铜带、铝带、镀锡铜带或导电银胶。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上述方案同一构思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包括薄膜电池、第一引流条、第二引流条、第三引流条、第四引流条、第一层绝缘胶带、第二层绝缘胶带、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层汇流条;

该薄膜电池从左至右依次划分为三个电池分区,三个电池分区之间依次设置有极性相反的第一共用电极和第二共用电极,薄膜电池左侧设置有与第一共用电极相反的第一独立电极,薄膜电池右侧设置有与第二共用电极相反的第二独立电极;

所述第一层绝缘胶带贴附在薄膜电池上并从第一独立电极右侧延伸到第二共用电极左侧,第一层汇流条贴附在第一层绝缘胶带且其两端与第一独立电极、第二共用电极接触,第二层绝缘胶带贴附在第一层汇流条上并从第一独立电极右侧延伸到第二独立电极左侧,第二层汇流条贴附在第二层绝缘胶带上,且第二层汇流条两端分别与第一独立电极、第二独立电极接触;

第一引流条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上并与第一独立电极重合,且第一引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一层汇流条、独立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第二引流条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上并与第一共用电极重合,且第二引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一共用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第三引流条垂直设置在第一层汇流条上并与第二共用电极重合,且第三引流条、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共用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第四引流条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上并与第二独立电极重合,且第四引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二独立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所述第二层汇流条分为断开的两边,一边作为正极,另一边作为负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制造并联低开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工艺;两个以上的并联结构,在后期进行接线盒焊接的时候,也只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且工艺简单,外观整齐,简化制造工艺;由于可以多分区的进行并联,可以灵活的调节组件的开压,满足不同系统发电或充电状况,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并联结构的低开压薄膜太阳能组件示意图;

图2、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并联结构的低开压薄膜太阳能组件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三并联结构的低开压薄膜太阳能组件示意图;

图6、图7、图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三并联结构的低开压薄膜太阳能组件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双并联结构的低开压薄膜太阳能组件,包括薄膜电池1、第一引流条71、第二引流条72、第三引流条73、第一层绝缘胶带34、第二层绝缘胶带5、第一层汇流条4、第二层汇流条6;

该薄膜电池1划分为两个电池分区11、12,两个电池分区11、12的中间设置有共用电极22,两个电池分区外侧皆设置有与共用电极22相反的独立电极21、23;所述电池分区11、12为并联结构;所述电池分区11、12通过激光刻线来完成;所述单个电池分区11、12通过激光刻划实现内部的串联。

其中,第一层绝缘胶带34贴附在薄膜电池1上并从其中一个电池分区的独立电极21延伸到另一个电池分区的独立电极23,第一层汇流条4贴附在第一层绝缘胶带34并与薄膜电池1两侧的独立电极21、23接触,第二层绝缘胶带5贴附在第一层汇流条4上面并位于其中一独立电极21和共用电极22之间,第二层汇流条6贴附在第二层绝缘胶带5上,且第二层汇流条6一端与第一层汇流条4对齐、另一端延伸至共用电极22上方并且不超过第二层绝缘胶带5;

第一引流条71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6上并与第二层汇流条6一端部所在侧独立电极23重合,且第一引流条71、第二层汇流条6、第一层汇流条4、独立电极23压合接触导通;

第二引流条72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6并与第二层汇流条6另一端部所在侧共用电极22重合,且第二引流条72、第二层汇流条6、共用电极22压合接触导通;

第三引流条73垂直设置在第一层汇流条4上并与第一层汇流条4另一端部所在侧独立电极23重合,且第一引流条71、第一层汇流条4、第一层汇流条4另一端部所在侧独立电极23压合接触导通;

所述第二层汇流条6分为断开的两边,一边作为正极,另一边作为负极。

所述多并联低开压薄膜电池组件还包括一接线盒(未示出),该接线盒的正极与第二层汇流条6的正极连接,该接线盒的负极与第二层汇流条6的负极连接,接线盒的正极与负极之间连接有反向二极管,用以防止正负极接反。

在选材方面,第一层绝缘胶带34、第二层绝缘胶带5皆采用PET,第一引流条71、第二引流条72、第三引流条73皆采用铜带、铝带、镀锡铜带或导电银胶,第一层汇流条4、第二层汇流条6皆采用铜带、铝带、镀锡铜带或导电银胶,但上述选材不做唯一限定,其他可以适用于本技术方案的材质皆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上述方案同一构思的技术方案,参阅图5-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三并联结构的低开压薄膜太阳能组件,包括薄膜电池1、第一引流条71、第二引流条72、第三引流条73、第四引流条74、第一层绝缘胶带34、第二层绝缘胶带5、第一层汇流条4、第二层汇流条6;

该薄膜电池1从左至右依次划分为三个电池分区,三个电池分区之间依次设置有极性相反的第一共用电极22和第二共用电极24,薄膜电池1左侧设置有与第一共用电极22相反的第一独立电极21,薄膜电池1右侧设置有与第二共用电极24相反的第二独立电极23;

其中,第一层绝缘胶带34贴附在薄膜电池1上并从第一独立电极21右侧延伸到第二共用电极24左侧,第一层汇流条4贴附在第一层绝缘胶带34且其两端与第一独立电极21、第二共用电极24接触,第二层绝缘胶带5贴附在第一层汇流条4上并从第一独立电极21右侧延伸到第二独立电极23左侧,第二层汇流条6贴附在第二层绝缘胶带5上,且第二层汇流条6两端分别与第一独立电极21、第二独立电极23接触;

第一引流条71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6上并与第一独立电极21重合,且第一引流条71、第二层汇流条6、第一层汇流条4、独立电极压合接触导通;

第二引流条72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6上并与第一共用电极22重合,且第二引流条72、第二层汇流条6、第一共用电极22压合接触导通;

第三引流条73垂直设置在第一层汇流条4上并与第二共用电极24重合,且第三引流条73、第一层汇流条4、第二共用电极24压合接触导通;

第四引流条74垂直设置在第二层汇流条6上并与第二独立电极23重合,且第四引流条74、第二层汇流条6、第二独立电极23压合接触导通;

所述第二层汇流条6分为断开的两边,一边作为正极,另一边作为负极。

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材以及接线盒方面,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而本技术方案的两个实施例仅以双并联和三并联结构作为示意,其他更多数目的并联结构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仅需在电极、引流条、绝缘胶带以及汇流条的数目和连接关系上作出类似本技术方案的变形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