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7501阅读:79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电路板上的平面栅格阵列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因电气性能稳定而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等电子领域中。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用以进行芯片模块与电路板间的信号传输。然而,随着传输信息量的增大,导电端子的排布密度不断增加,从而导电端子间的串扰也愈加严重,使得信号传输质量受到影响。业界习知的用于抑制串扰的方式有两种:其一为在绝缘本体周围设有抑制串扰的结构,如专利号为CN201120275304的中国专利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孔的绝缘本体,收容于收容孔内的导电端子以及围设于收容孔周围并嵌入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金属框体,所述金属框体可对导电端子起屏蔽作用;其二为在绝缘本体内部设有抑制串扰的结构,如专利号为CN201310212176的中国专利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成排排列的若干导电端子、设有若干通过孔以供所述导电端子穿过的金属片以及固定所述导电端子和金属片的绝缘主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主体中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弹性臂以及自固持部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与对第二弹性臂相对于金属片对称设置,从而起到改善导电端子间信号串扰的作用。但是,这两种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缺点:通过在绝缘本体外围设置金属框体或者绝缘本体内部设置金属片来改善端子间的串扰问题,增加了电连接器的部件,提高了电连接器的成型难度和生产成本。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绝缘本体收容孔中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结构的端子,来改善端子间的串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绝缘本体,用于承接所述芯片模块,其设有多行且行距相等的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多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顶端形成一第一接触部用于向上抵接芯片模块,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导接臂,用于向下导接电路板;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二弹性臂顶端形成一第二接触部用于向上抵接芯片模块,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导接臂,用于导接电路板,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弹性臂的弯折处高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弹性臂的弯折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高度相等,第一导接臂的最低点与第二导接臂的最低点高度相等。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接臂的弯折处高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导接臂的弯折处。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高度不重叠;所述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高度不重叠;所述第一导接臂与第二导接臂高度不重叠。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的结构与第二端子上下翻转180度的结构相同。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分别成行且交替设置,每相邻两行收容孔正对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朝向一致,所述第一导接臂与所述第二导接臂朝向一致。进一步:每一排所述第一端子和每一排所述第二端子之间还设置有一排其它端子,所述其它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错位设置,且所述其它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结构均不同。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分别成行且交替设置,每相邻两行收容孔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朝向一致,所述第一导接臂与所述第二导接臂朝向一致。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呈矩阵排列,且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交替地设置于每一行和每一列收容孔中。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弧形,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直线斜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弯折延伸形成呈弧形的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直线斜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臂,所述第一导接臂末端形成呈弧形的第一导接部用于抵接所述电路板,第一弹性臂和第一导接臂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弧形,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直线斜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弯折延伸形成呈弧形的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直线斜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接臂,所述第二导接臂末端形成呈弧形的第二导接部用于抵接所述电路板,第二弹性臂和第二导接臂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接臂的弯折处高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弹性臂的弯折处。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及电路板,包括:一绝缘本体,用于承接所述芯片模块,其设有呈矩阵排列的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呈矩阵排列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接触部用于接触芯片模块及一第一导接部用于导接电路板,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二接触部用于接触芯片模块及一第二导接部用于导接电路板,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结构不同,且所述第一端子的结构与所述第二端子上下翻转180度的结构相同。进一步:除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高度相同及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高度相同外,所述第一端子的其余部分与第二端子对应的其余部分高度均不重叠。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呈弧形的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直线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自第一弹性臂弯折延伸形成呈弧形的一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直线斜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一导接臂,所述第一导接臂末端形成呈弧形的第一导接部用于抵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接臂的弯折处高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弹性臂的弯折处。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导接部上下正对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结构的端子,减少相邻端子的正对面积,来改善端子间的信号传输的串扰问题,无须在绝缘本体外围或内部增加金属框体或金属片,减少了电连接器的部件,降低了成型难度,降低了电连接器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立体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位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之间且芯片模块未压下时的立体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位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之间且芯片模块下压后的立体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平面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位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之间且芯片模块未压下时的平面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位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之间且芯片模块下压后的平面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实施例四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芯片模块200电路板300绝缘本体1收容孔11第一端子2第一连接部21第一弹性臂22第一导接臂23第一接触部24第一导接部25第二端子3第二连接部31第二弹性臂32第二导接臂33第二接触部34第二导接部3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绝缘本体1,具有呈矩阵排列且行距相等的多个收容孔11上下贯穿绝缘本体1,每相邻两行收容孔11正对设置。多个第一端子2和多个第二端子3,分别对应收容于收容孔11中,第一端子2与第二端子3分别成行且交替设置。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端子2设有弧形的一第一连接部21,自第一连接部21沿直线斜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弹性臂22,自第一弹性臂22顶端弯折形成呈弧形的一第一接触部24用于向上抵接芯片模块20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24也可不呈弧形),自第一连接部21沿直线斜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导接臂23,第一导接臂23末端弯折形成呈弧形的一第一导接部25用于向下导接电路板30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25也可不呈弧形,其通过锡球焊接于电路板300),第一弹性臂22和第一导接臂23位于第一连接部21的同一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22和第一导接臂23也可以位于第一连接部21的相对两侧)。第二端子3设有弧形的一第二连接部31,自第二连接部31沿直线斜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弹性臂32,自第二弹性臂32顶端弯折形成呈弧形的一第二接触部34用于向上抵接芯片模块200,自第二连接部31沿直线斜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导接臂33,第二导接臂33末端弯折形成呈弧形的一第二导接部35用于向下导接电路板300,第二弹性臂32和第二导接臂33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1的同一侧。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21与第一弹性臂22的弯折处高于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弹性臂32的弯折处,第一连接部21与第一导接臂23的弯折处高于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导接臂33的弯折处,第一连接部21与第一导接臂23的弯折处高于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弹性臂32的弯折处。第一接触部24与第二接触部34朝向一致,第一导接臂23与所述第二导接臂33朝向一致;第一接触部24与第二接触部34高度相等,第一导接臂23的最低点与第二导接臂33的最低点高度相等,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31高度不重叠,第一弹性臂22与第二弹性臂32高度不重叠,第一导接臂23与第二导接臂33高度不重叠,第一接触部24和第一导接部25上下正对设置,第一端子2的结构与第二端子3上下翻转180度的结构相同。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端子2与第二端子3交错设置于每一行收容孔11中。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行的收容孔11交错设置。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的每一排第一端子2与每一排第二端子3之间还有一排其它端子,所述其它端子与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错位设置,且其它端子与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结构均不同,多个其它端子可以是同一种结构的端子C,也可以是不同结构的端子C、D。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通过在绝缘本体1的收容孔11中设置有至少两种不同结构的端子,除第一接触部24与第二接触部34高度相同及第一导接部25与第二导接部35高度相同外,第一端子2的其余部分与第二端子3对应的其余部分高度均不重叠,大大减少了相邻端子间的正对面积,改善了端子间的信号传输的串扰问题,无须在绝缘本体1外围或内部增加金属框体或金属片,减少了电连接器100的部件,降低了成型难度,节约了电连接器100的生产成本。(2)第一端子2的结构与第二端子3上下翻转180度的结构相同,故生产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只需一套模具,降低多套模具产生的额外成本。(3)相邻行的收容孔11错位设置,进一步减少了相邻端子间的正对面积,改善了端子间的信号传输的串扰问题。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