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7000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设计避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



背景技术:

电塔是电力部门的重要设施,能架空电线并起保护和支撑作用,电力铁塔的维护是现代电力系统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由于电塔高度通常为25~40米,在雨天时容易受到雷击,强大的电流瞬间击打铁塔,易引发电线烧损、起火等灾害。

在电力系统的防雷过程中,由于无法避免雷击的直接危害,主要通过设置避雷装置来降低雷电的破坏。传统的避雷装置是通过引线将强大的电流导入地面消逝,但防雷效果一般,往往无法有效的引雷,严重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

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包括引雷针、上电极金属罩、下电极金属球、副引雷杆、环形金属支架、副散雷针、主引雷杆、引雷固定底座、绝缘板、接地引线、主散雷针及铁塔。

所述铁塔顶端放置一块绝缘板,将铁塔与避雷装置主体隔断。

所述引雷固定底座置于绝缘板的上端,引雷固定底座的侧面连接接地引线,接地引线下端与主引雷针相连,主引雷杆置于引雷固定底座的上端。

所述主引雷杆上端连接下电极金属球,主引雷杆侧面环形分出副引雷杆,副引雷杆另一端固定在环形金属支架的侧面上,在环形金属支架的下端设置副散雷针。

所述上电极金属罩套于下电极金属球的上部外围,上电极金属罩顶端设置一根引雷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副引雷杆与主引雷杆均为圆棒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副引雷杆的数量与副散雷针的数量相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副散雷针与主散雷针的底端为圆锥形尖头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引雷固定底座内部具有蓄电功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接地引线外部包裹绝缘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电极金属罩与下电极金属球接触的方式导电,使电荷瞬时分布在弧形表面上,避免直击产生过大电流;环形副引雷针达到多针多向雷电散流的效果,对电力电网铁塔起到可靠保护;引雷固定座的蓄电功能还可以作为发电电源,发挥了节能环保的功效。本避雷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引雷、防雷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引雷针,2-上电极金属罩,3-下电极金属球,4-副引雷杆,5-环形金属支架,6-副散雷针,7-主引雷杆,8-引雷固定底座,9-绝缘板,10-接地引线,11-主引雷针,12-铁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网电力铁塔用避雷装置,包括引雷针1、上电极金属罩2、下电极金属球3、副引雷杆4、环形金属支架5、副散雷针6、主引雷杆7、引雷固定底座8、绝缘板9、接地引线10、主散雷针11及铁塔12。

所述铁塔12顶端放置一块绝缘板9,将铁塔12与避雷装置主体隔断。

所述引雷固定底座8置于绝缘板9的上端,引雷固定底座8的侧面连接接地引线10,接地引线10下端与主引雷针11相连,主引雷杆7置于引雷固定底座8的上端。

所述主引雷杆7上端连接下电极金属球3,主引雷杆7侧面环形分出副引雷杆4,副引雷杆4另一端固定在环形金属支架5的侧面上,在环形金属支架5的下端设置副散雷针6。

所述上电极金属罩2套于下电极金属球3的上部外围,上电极金属罩2顶端设置一根引雷针1。

所述的副引雷杆4与主引雷杆7均为圆棒形。

所述的副引雷杆4的数量与副散雷针6的数量相同。

所述的副散雷针6与主散雷针11的底端为圆锥形尖头结构。

所述的引雷固定底座8内部具有蓄电功能。

所述的接地引线10外部包裹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雷电击打铁塔12时,顶端的引雷针1接收电流,电流瞬时分布在上电极金属罩2表面,通过与下电极金属球3接触继续传导电流;电流沿着主引雷杆7向下运动,一部分电流流经副引雷杆4,通过环形金属支架5下端的副散雷针6导向大气中;一部分电流继续沿着主引雷杆7向下进入引雷固定基座8内部的蓄电装置中;当受到的雷击电荷量超过该蓄电装置的载荷能力,剩余的电流沿着接地引线10下端的主散雷针11导入地面,至此完成避雷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