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功率的高频线端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768发布日期:2018-09-11 22:53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高功率的高频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连接器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在一些需要传输大电流的大功率场合也开始用到电连接器来实现电气回路的接续及开断,由此便促使了大电流电连接器的产生。作为传输功率的主要部件,接触件毫无疑问的是大电流电连接器的最主要部件,可以说接触件的传输能力直接决定了电连接器的传输功率。现有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存在散热差的缺点,尤其在大电流传输过程中温升较高,严重影响了电路性能,而且结构复杂,装配工艺繁琐,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部分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工艺简易和成本低的超高功率的高频线端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超高功率的高频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及设置在所述绝缘主体的内腔中的上端子结构、下端子结构和屏蔽隔离件,所述屏蔽隔离件设置在所述上端子结构和所述下端子结构之间,所述上端子结构的上信号端子组前端和所述下端子结构的下信号端子组前端分别位于所述绝缘主体的内腔的前端上部和前端下部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端子结构上的接地端子结构,及设置在所述下端子结构上的电源端子结构,所述接地端子结构的上接地信号端子和下接地信号端子分别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的接地位置上;所述电源端子结构的上电源信号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分别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的电源位置上。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接地端子结构包括接地端子主体,以及相对间隔第一预定距离设置在所述接地端子主体上的两组接地端子组,每组所述接地端子组包括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和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和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和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相对间隔第二预定距离。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所述上端子结构、所述下端子结构和所述屏蔽隔离件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结构包括电源端子主体,以及相对间隔第三预定距离设置在所述电源端子主体上的两组电源端子组,每组所述电源端子组包括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和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和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和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相对间隔第四预定距离。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上端子结构、所述下端子结构和所述屏蔽隔离件的侧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上弹片结构,在所述绝缘主体的前端的上部上设置有上安装孔,所述上弹片结构设置在所述上安装孔中,所述上弹片结构的上弹片位于所述绝缘主体的内腔的前端入口部中。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下弹片结构,在所述绝缘主体的前端的下部上设置有下安装孔,所述下弹片结构设置在所述下安装孔中,所述下弹片结构的下弹片位于所述绝缘主体的内腔的前端入口部中。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设置在所述下端子结构上,在所述屏蔽隔离件和所述下端子结构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凸起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孔,将所述上端子结构、所述屏蔽隔离件和所述下端子结构固定在一起。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套设在所述绝缘主体上。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接地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中,或者接地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的两侧;电源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的两侧,或者电源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中。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接地端子结构和电源端子结构,上接地信号端子和下接地信号端子分别设置在接地端子结构上,上电源信号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分别设置在电源端子结构,上接地信号端子和下接地信号端子分别位于上信号端子组和下信号端子组的接地位置上,上电源信号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分别位于上信号端子组和下信号端子组的电源位置上,具有散热性好、结构简单、装配工艺简易和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接地端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电源端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金属外壳;2.绝缘主体;21.上安装孔;22.安装凹槽;23.上弹片结构;24.下弹片结构;25.上绝缘片;26.下绝缘片;3.屏蔽隔离件;31.屏蔽主体;32.固定凸起翅;4.上端子结构;41.上端子固定块;42.上信号端子组;5.下端子结构;51.下端子固定块;52.下信号端子组;53.凸起结构;6.接地端子结构;61.上接地信号端子;62.下接地信号端子;63.接地端子主体;64.接地端子组;7.电源端子结构;71.上电源信号端子;72.下电源信号端子;73.电源端子主体;74.电源端子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4,图1至图4所揭示的是一种超高功率的高频线端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2,及设置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中的上端子结构4、下端子结构5和屏蔽隔离件3,所述屏蔽隔离件3设置在所述上端子结构4和所述下端子结构5之间,所述上端子结构4的上信号端子组42前端和所述下端子结构5的下信号端子组52前端分别位于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的前端上部(图中不可见)和前端下部(图中不可见)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端子结构4上的接地端子结构6,及设置在所述下端子结构5上的电源端子结构7,所述接地端子结构6的上接地信号端子61和下接地信号端子62分别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接地位置上;所述电源端子结构7的上电源信号端子71和下电源信号端子72分别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电源位置上。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金属外壳1,所述金属外壳1套设在所述绝缘主体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内腔(未标识),并且内腔的两端贯通,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前端的上部上设置有上安装孔21,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前端的下部上设置有下安装孔(图中不可见),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凹槽22。还包括上绝缘片25和下绝缘片26,所述上绝缘片25和所述下绝缘片26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上弹片结构23,所述上弹片结构23设置在所述上安装孔21中,所述上弹片结构23的上弹片(未标识)位于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的前端入口部中,所述上弹片向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的后端弯曲。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下弹片结构24,所述下弹片结构24设置在所述下安装孔(图中不可见)中,所述下弹片结构24的下弹片(未标识)位于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的前端入口部中,所述下弹片向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的后端弯曲。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端子结构4包括上信号端子组42和上端子固定块41,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包括若干上信号端子(未标识)。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的中部固定在所述上端子固定块41中,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的前端伸出所述上端子固定块41,并且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的前端向下弯曲设置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的前端上部(上壁)上,也就是说,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的前端向下供起。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端子结构5包括下信号端子组52和下端子固定块51,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包括若干下信号端子(未标识)。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中部固定在所述下端子固定块51中,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前端伸出所述下端子固定块51,并且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前端向上弯曲设置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内腔的前端下部(下壁)上,也就是说,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前端向上供起。

本实施例中,所述屏蔽隔离件3包括屏蔽主体31和两个固定凸起翅32,两个所述固定凸起翅32间隔预定距离并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屏蔽主体31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固定凸起翅32凸出于所述屏蔽主体31。

本实施例中,接地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中(请参见图5),或者接地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两侧(未画图)。电源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两侧(请参见图5),或者电源位置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中(未画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结构6包括接地端子主体63,以及相对间隔第一预定距离设置在所述接地端子主体63上的两组接地端子组64,每组所述接地端子组64包括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和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和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未标识)连接,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和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相对间隔第二预定距离。在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的前端上设置有向下接地凸起(未标识),在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的前端上设置有向上接地凸起(未标识),向下接地凸起和向上接地凸起相对设置。

在所述上端子结构4、所述下端子结构5和所述屏蔽隔离件3上设置有凹槽(未标识),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凹槽中,也就是说,在所述上端子固定块41、所述屏蔽主体31和所述下端子固定块51上设置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凹槽中。这样就使得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设置在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中,即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设置在若干所述上信号端子中;使得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设置在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中,即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设置在若干所述下信号端子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端子结构7包括电源端子主体73,以及相对间隔第三预定距离设置在所述电源端子主体73上的两组电源端子组74,每组所述电源端子组74包括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71和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72,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71和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72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件(未标识)连接,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71和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72相对间隔第四预定距离。在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71的前端上设置有向下电源凸起(未标识),在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72的前端上设置有向上电源凸起(未标识),向下电源凸起和向上电源凸起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上端子结构4、所述下端子结构5和所述屏蔽隔离件3的侧部,也就是说,所述上端子固定块41、所述屏蔽主体31和所述下端子固定块51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空间中。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凸起结构53,所述凸起结构53设置在所述下端子结构5上,在所述屏蔽隔离件3和所述下端子结构5上设置有固定孔(未标识),所述凸起结构53设置在所述固定孔,将所述上端子结构4、所述屏蔽隔离件3和所述下端子结构5固定在一起。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设置在若干所述上信号端子中,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设置在若干所述下信号端子中,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和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之间设置有四个所述上信号端子(请参见图5),两个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之间设置有四个所述下信号端子,两个所述上接地信号端子61之间可以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上信号端子,两个所述下接地信号端子62之间可以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下信号端子,上述只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两个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71设置在若干所述上信号端子的两侧(请参见图5),即两个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71设置在所述上信号端子组42的两侧。两个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72设置在若干所述下信号端子的两侧,即两个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72设置在所述下信号端子组52的两侧。所述上电源信号端子71还可以设置在若干所述上信号端子中,所述下电源信号端子72还可以设置在若干所述下信号端子中,上述只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当所述上端子结构4、所述屏蔽隔离件3和所述下端子结构5固定在一起时,两个所述固定凸起翅32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主体2的两个侧壁的所述安装凹槽22中。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所述接地端子结构和所述电源端子结构,上接地信号端子和下接地信号端子分别设置在所述接地端子结构上,上电源信号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源端子结构,上接地信号端子和下接地信号端子分别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的接地位置上,上电源信号端子和下电源信号端子分别位于所述上信号端子组和所述下信号端子组的电源位置上,具有散热性好、结构简单、装配工艺简易和成本低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