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8810发布日期:2018-10-19 22:2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插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弯头连接器的插头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车用电连接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当电动汽车行驶在复杂的行车环境,尤其是在路面不平整的情况下,弯头连接器的接触件往往会在剧烈振动情况下发生松动,且容易产生瞬断。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用于弯头连接器的一种插头组件,旨在解决插头组件的接触组件在剧烈振动情况下容易发生松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插头组件,包括: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容腔及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容腔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接触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容腔,所述接触组件的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面配合以在绕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限位所述接触组件的第一配合面;接线端子,一端与所述接触组件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容腔以连接电缆;以及盖子,盖合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盖子与所述壳体配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接触组件。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及内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一绝缘件,所述外壳采用金属材质,所述盖子与所述外壳配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位所述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容腔。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拼合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拼合处形成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平环面及第二平环面,所述第一平环面形成在所述第一构件上,所述第二平环面形成在所述第二构件上;所述环形槽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平环面及所述第二平环面之间的筒环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构成所述筒环面的一部分;所述接触组件外周面设有与所述环形槽配合的环形凸缘,所述第一配合面形成在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面。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与所述第一绝缘件对应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凸条,所述第一构件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构件的外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条、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在绕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一凸条限位配合。优选地,所述外壳内壁面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构件外周面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限位配合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盖子包括与所述壳体螺纹配合的尾盖及第二绝缘件,所述尾盖采用金属材质,所述第二绝缘件嵌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上端并与所述尾盖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二构件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凸肩,所述外壳的与所述第一绝缘件对应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台阶形凹部,所述第二限位面形成在所述第一台阶形凹部,所述第二限位面形成在所述第一凸肩上。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内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三绝缘件,所述第三绝缘件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并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腔;所述外壳的容腔具有第三限位面,所述第三绝缘件的外周面具有与所述第三限位面配合以在绕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限位所述接触组件的第三配合面;所述第一绝缘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的连接孔,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接触组件连接。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与所述第三绝缘件对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凸条,所述第三绝缘件的外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凸条及第三凹槽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限位面形成在所述第二凸条上,所述第三配合面形成在所述第三凹槽内。优选地,所述连接孔的边缘处形成有第二台阶形凹部,所述第三绝缘件与所述第一绝缘件相接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肩,所述第二凸肩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抵接所述第二台阶形凹部;所述第三绝缘件外周面设有卡扣,所述外壳内周面开设有与所述卡扣卡接配合的卡槽。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筒体以及自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面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邻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绝缘件容纳于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三绝缘件容纳于所述第二筒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本实用新型插头组件除了使用盖子与壳体配合限制了接触组件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而且还在壳体的内腔设置第一限位面,在接触组件的外周面设置与第一限位面配合的第一配合面,通过第一限位面与第一配合面的配合限位了接触组件在绕第一方向的方向转动。由此,使得接触组件与壳体的限位更加充分,从而接触组件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不易发生松动,进而保证了插头组件工作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插头组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插头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1中接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外壳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图9为图1中外壳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图1中第一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中第二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中第三绝缘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使用本实用新型插头组件的弯头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壳体14第一绝缘件15第三绝缘件11第一容腔141第一构件151第三配合面111第一开口100环形嵌槽152第三凹槽112第二开口200第一凹槽153第二凸肩113第一限位面142第二构件154卡扣12第二容腔300环形嵌部2接触组件13外壳400第二凹槽21第一配合面131第一凸条500第二配合面22环形凸缘132第二限位面600第一凸肩3接线端子133第一台阶形凹部143环形槽4电缆134第三限位面700第一平环面5盖子135第二凸条800第二平环面51尾盖136卡槽900筒环面52第二绝缘件10第一筒体144连接孔20第二筒体145第二台阶形凹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弯头连接器的插头组件,如图13所示,为一种使用本实用新型插头组件一实施例的弯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该插头组件包括:壳体1,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容腔11及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容腔11连通的第二容腔12,第一容腔11具有第一开口111及第二开口112,第一容腔11具有第一限位面113,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接触组件2,设于第一容腔11,接触组件2的周面具有与第一限位面113配合以在绕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限位接触组件2的第一配合面21;接线端子3,一端与接触组件2连接,另一端伸入第二容腔12以连接电缆4;以及盖子5,盖合于第一开口111,盖子5与壳体1配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位接触组件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用以为置于其内的结构提供支撑,并为电气部件提供基本的绝缘环境,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可以为塑料壳体1,也可以使用外层为金属,内层为绝缘材质的结构。当使用外层金属,内层绝缘结构时,一方面绝缘内层可以将金属外层与内部的电气部件分隔开来,避免金属外层与电气部件产生干扰及发生触电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屏蔽内部电器在大电流大电压的使用环境下对其他电器产生的电磁干扰。在此,插座壳体1的形状可以不做限定,只需要其具有第一容腔11及第二容腔12即可;第一容腔11及第二容腔12的形状在此也不做限定,只需要第一容腔11能够容纳接触组件2,第二容腔12能够容纳接线端子3及电缆4即可。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呈任意角度交叉,为了便于接线端子3与接触组件2的连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优选地为垂直交叉。可以理解的是,该插头组件用于与插座组件进行配合连接形成弯头连接器,接触组件2与接线端子3采用导电金属材料制成,插头组件一端通过接触组件2与插座组件进行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电缆4与外部进行电连接,而电缆4与接触组件2之间通过接线端子3进行连接。电缆4可以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接线端子3进行连接;而接线端子3与接触组件2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也可以通过第三部件进行连接。接线端子3和电缆4与壳体1的连接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如灌胶或者使用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接线端子3开设有通孔,接触组件2靠近第一开口111的一端开设有螺纹孔,插头组件还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紧固螺钉穿过所述通孔与该螺纹孔螺纹连接。优选地,为了便于紧固螺钉将接线端子3与接触组件2相连,接线端子3开有通孔的一端可以设置为扁平状。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时,打开盖子5,露出第一开口111,使紧固螺钉通过第一开口111将接触组件2与接线端子3相连,避免了接触组件2与接线端子3通过螺纹或者焊接的方式直接相连,从而使得当发生剧烈振动时,接触组件2与接线端子3的连接处不容易产生瞬断。设于第一容腔11的第一限位面113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定,可以为多面形也可以是由多个面组合而成的平面,第一限位面113的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平行,也可以与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同样的,第一配合面21的形状和方向也不做限定,只需要第一限位面113与第一配合面21配合后能够在绕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限制接触组件2即可。盖子5与插座壳体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通过胶水粘接或者通过第三部件如螺钉、抵接件等方式连接,第一开口111设置在第一容腔11的一端口。接触组件2在沿第一方向且远离第一开口111方向的限位可以直接由壳体1来限制,如使用台阶面等限位方式,且由盖子5与插头壳体1配合一同限制接触组件2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可以理解的是,当然,为了使得接触组件2与插座壳体1的连接更加稳定,也可以使用胶水粘接接触组件2和壳体1的贴合壁面。第二开口112可以设置在第一容腔11的两端口或者侧壁面。本实用新型弯头连接器在壳体1的第一容腔11内设置第一限位面113以及在接触组件2的外周面设置与第一限位面113配合的第一配合面21,第一限位面113与第一配合面21的配合限位了接触组件2在绕第一方向的方向转动,且使用盖子5与插头壳体1配合限制了接触组件2沿第一方向的运动,由此,限制了接触组件2在插头壳体1内沿第一方向和绕第一方向的运动,使得接触组件2与插头壳体1的限位更加全面,从而使得接触组件2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不易发生松动,进而保证了插头组件工作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壳体1包括外壳13及内置于外壳13的第一绝缘件14,外壳13采用金属材质,盖子5与外壳13配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位第一绝缘件14,第一绝缘件14围合形成第一容腔11。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3可以只在第一容腔11的部分设置为外层金属,内层绝缘的结构,而在外壳13的其他地方可以设置为塑料或其他材质,通过第一绝缘件14将外壳13与接触组件2分隔开来,避免出现漏电、触电及电干扰的现象,采用金属外壳13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降低温升,另一方面,插头组件在高压和大电流下产生的电磁场,会对其他的通讯设备产生电磁干扰,使用金属外壳13可以有效的屏蔽电磁场。第一绝缘件14在沿第一方向且远离第一开口111方向的限位可以直接由外壳13来限制,如使用台阶面等限位方式,且由盖子5与外壳13的配合一同限制第一绝缘件14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第一绝缘件14可以为一体的筒体,第一容腔11直接由筒体的内壁面形成,也可以是由两个对半的薄壁结构围合形成第一容腔11。当然,第一绝缘件14与外壳13可以通过灌胶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热缩工艺将绝缘件安装至外壳13内。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0和图11,第一绝缘件14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拼合的第一构件141及第二构件142,第一构件141及第二构件142的拼合处形成有环形槽143,具体的,环形槽14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平环面700及第二平环面800,第一平环面700形成在第一构件141上,第二平环面800形成在第二构件142上;环形槽143还具有位于第一平环面700及第二平环面800之间的筒环面900,第一限位面113构成筒环面900的一部分;接触组件2外周面设有与环形槽143配合的环形凸缘22,第一配合面21形成在环形凸缘22的外周面。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时,先将第二构件142自第一开口111沿第一方向装置于壳体1内,再将接触组件2同向装入第二构件142内,至接触组件2的环形凸缘22抵接第二平环面800,此时,第一限位面113与第一配合面21也相互配合,之后,将第一构件141同样自第一开口111装置于壳体1内,使得第一平环面700与环形凸缘22抵接。如此,第一构件141与第二构件142在沿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共同将接触组件2的环形凸缘22进行压接,使得接触组件2与第一绝缘件14之间的限位更加充分,从而使得插头组件的防松效果更好。第一构件141与第二构件142可以通过胶水粘接,也可以通过设置嵌接结构嵌接连接,第一构件141与第二构件142的形状不做限定,只需能够容纳于外壳13内以及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腔11即可。为了便于与外壳13及接触组件2连接,第一构件141及第二构件142优选地为圆筒状。筒环面900可以形成在第一构件141上,也可以形成在第二构件142上,将第一限位面113设置为筒环面900的一部分,第一配合面21设置在环形凸缘22上,当环形槽143与环形凸缘22配合的时候,第一限位面113与第一配合面21同时限位配合,因此,在环形凸缘22与环形槽143配合时,可以同时限制接触组件2沿第一方向的运动和接触组件2绕第一方向上的运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构件141靠近第二开口112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开口112的环形嵌槽100,第二构件142靠近第一开口111的一端形成有与环形嵌槽100适配的环形嵌部300,筒环面900形成于环形嵌部300。第一构件141与第二构件142通过嵌接的方式连接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9,外壳13的与第一绝缘件14对应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凸条131,第一构件141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凹槽200,第二构件142的外周面设有第二凹槽400;第一凸条131、第一凹槽200及第二凹槽400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凹槽200及第二凹槽400在绕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均与第一凸条131限位配合。其中,第一凹槽200与第一凸条131配合限制第一构件141在外壳13中绕第一方向的方向上转动,第二凹槽400与第一凸条131的配合限制第二构件142在外壳13中绕第二方向的方向上转动;同时,在第一构件141与第二构件142沿第一方向安装进壳体1内时,第一凸条131与第一凹槽200和第二凹槽400的配合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图3、图8以及图11,外壳13内壁面具有朝向第一开口111的第二限位面132,第二构件142外周面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二限位面132限位配合的第二配合面500;盖子5包括与壳体1螺纹配合的尾盖51及第二绝缘件52,所述尾盖51采用金属材质,第二绝缘件52嵌置于第一构件141的上端并与尾盖51抵接。其中,第二限位面132与第二配合面500的配合可以限制第一绝缘件14沿第一方向且靠近第二开口112方向的运动,而盖子5通过第二绝缘件52抵接第一构件141可以限制第一绝缘件14沿第一方向且远离第二开口112方向的运动。通过使用采用金属材质的尾盖51与第二绝缘件52搭配的结构,可以使得插头组件整体的金属外层面积增加,从而使得整体的屏蔽效果更好。第二绝缘52件优选地设置为圆筒状,便于嵌入第一构件14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件52与尾盖51卡扣连接,具体地,第二绝缘件52圆周面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向外倾斜的弹性臂,弹性臂上凸设有凸起,尾盖51的对应位置设有凹槽,尾盖51通过凹槽与凸起的配合压紧第二绝缘件52,并同时压紧第一构件141。通过设置弹性臂结构可以使得尾盖51与第二绝缘件52的连接效果更佳。优选地,可以在尾盖51的外侧开设内六角凹槽,这样,可以使用扳手拧紧尾盖51,从而便于尾盖51压紧第一绝缘件14及第二绝缘件52,整体的连接更加紧凑。进一步地,第二构件142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凸肩600,外壳13的与第一绝缘件14对应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台阶形凹部133,第二限位面132形成在第一台阶形凹部133,第二限位面132形成在第一凸肩600上。第一台阶形凹部133与第一凸肩600抵接限制第一绝缘件14在壳体1内沿第一方向上的运动。为了使得加工更加方便,第一台阶形凹部133优选地设置为环形的,对应地,第一凸肩600也设为环形的。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图10以及图12,壳体1还包括内置于外壳13的第三绝缘件15,第三绝缘件15贴合于外壳13的内壁面并围合形成第二容腔12;外壳13的容腔具有第三限位面134,第三绝缘件15的外周面具有与第三限位面134配合以在绕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限位接触组件2的第三配合面151;第一绝缘件14上设有与第二容腔12连通的连接孔144,接线端子3的一端通过连接孔144与接触组件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3容纳第一绝缘件14及第三绝缘件15的部分外层为金属材质,通过第三绝缘件15将外壳13与接线端子3及电缆4分隔开来,避免出现漏电、触电及电干扰的现象,加大金属外壳13的使用面积,可以使得降低温升的效果以及屏蔽电磁场的效果更佳。第三限位面134与第三配合面151的配合限位了第三绝缘件15绕第二方向的转动,从而使得整体的限位更加充分,插头的接触件的防松效果更好。具体地,在电缆4与外壳13的连接处,可以使用金属螺盖加密封圈进行尾部密封,同时,电缆4的外壁与外壳13内壁之间的绝缘防护可以使用上屏蔽环及下屏蔽环相互嵌接形成,且上屏蔽环及下屏蔽环配合可以同时起到隔离第三绝缘件及金属螺盖的作用。在第一绝缘件14上开设与第二容腔12连通的连接孔144,可以使得接线端子3与接触组件2的连接更加顺畅,同时,孔的加工相对方便,且连接孔144的内壁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支撑第三绝缘件15的作用。进一步地,请参照图8及图12,外壳13的与第三绝缘件15对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凸条135,第三绝缘件15的外周面设有第三凹槽152,第二凸条135及第三凹槽152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第三限位面134形成在第二凸条135上,第三配合面151形成在第三凹槽152内。第三凹槽152与第二凸条135配合限制第三绝缘件15在外壳13中绕第二方向上转动;同时,在第三绝缘件15沿第二方向安装进壳体1内时,第二凸条135与第三凹槽152的配合可以起到可以起到为第三绝缘件15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地,连接孔144的边缘处形成有第二台阶形凹部145,第三绝缘件15与第一绝缘件14相接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肩153,第二凸肩153在沿第二方向的方向上抵接第二台阶形凹部145;第三绝缘件15外周面设有卡扣154,外壳13内周面开设有与卡扣154卡接配合的卡槽136。第二凸肩153与第二台阶形凹部145的抵接配合以及卡扣154与卡槽136的配合可以限制第三绝缘件15在沿第二方向上的运动,使得整个插头组件的连接和防松效果更佳。为了便于加工,第二台阶形凹部145以及第二凸肩153优选地设置为环形的。第三绝缘件15设有第二凸肩153的一端通过第一绝缘件14的连接孔144与第一绝缘件14限位抵接,因此,为了与连接孔144相适配,第三绝缘件15设有第二凸肩153的一端设置为半圆孔结构。优选地,为了使得第三绝缘件15与外壳13的接触效果更好,第三绝缘件15远离第二凸肩153的一端的外周面设有弹片,且将卡扣153设于弹片上。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2及图13,外壳13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筒体10以及自第一筒体10的侧壁面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筒体20,第二筒体20邻近第一开口111;第一绝缘件14容纳于第一筒体10,第三绝缘件15容纳于第二筒体20,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其中,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地,图2为图1的左视剖面,且过两第一筒体10的轴线,但仅剖了单个第一筒体。其中,插头组件还具有第三方向,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体及第二筒体在沿第三方向上具有两套,相适应地,接触组件、电缆、接线端子、盖子均有两套。使用两套接触组件、电缆及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可以分别接电路的正负极;当然,本插头组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套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及接触组件以及电缆。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3设置为与第一绝缘件14及第三绝缘件15相适配的薄壁的筒状,减轻了外壳13整体的重量,也使得整个插头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绝缘件14以及第二绝缘件52的装配更加方便,以及接触组件2及接线端子3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快捷。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