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线缆屏蔽软管组件的端头压接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7853发布日期:2019-06-19 02:4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线缆屏蔽软管组件的端头压接装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线缆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线缆屏蔽软管组件的端头压接装备。



背景技术:

发动机线缆是发动机系统的神经,其性能是影响系统质量的关键,屏蔽软管组件是用于航空发动机电缆的保护导线并且起到屏蔽效果的结构连接组件,软管的特点是有一定的柔软性又有不锈钢金属编织丝防护,端部压接不牢固则会导致连接不稳定,出现拉脱、屏蔽失效等问题。屏蔽软管的材料内部是聚四氟乙烯管,外部是不锈钢丝编织网,需要采用不锈钢内外衬套将屏蔽软管的端头进行压接,屏蔽软管组件的两端头处理都需要封口压接处理,屏蔽软管的长短不一,一般在(100-2000)mm之间,这种钢柔兼备,长短不一,两端都要保证压接要求的工艺装备是个难题,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能够实现屏蔽软管组件压接效果好的压接装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屏蔽软管组件压接效果好的压接装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线缆屏蔽软管组件的端头压接装备,所述屏蔽软管组件包括聚四氟乙烯管体、外衬套和内衬套,聚四氟乙烯管体外周设有不锈钢丝编织网,内衬套和外衬套分别为截面为T字型,内衬套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一筒体和置于第一筒体一端端部的第一环面,外衬套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二筒体和置于第二筒体一端端部的第二环面,第二筒体包裹在设有不锈钢丝编织网的聚四氟乙烯管体两端外周,第一筒体安装在聚四氟乙烯管体两端内周,第一环面置于第二环面上方,该压接装备包括第一外夹套、第二外夹套以及大端直径由小到大的第一锥形内涨芯、第二锥形内涨芯、第三锥形内涨芯、第四锥形内涨芯,所述第一外夹套和第二外夹套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不同直径的第一半圆柱体和第二半圆柱体同轴固定为一体成型的阶梯状半圆柱体结构,且在第一半圆柱体和第二半圆柱体的中心沿轴向开设有半圆柱内孔,所述第一半圆柱体的上端面分别设有用于端面定位的台阶孔;

第一外夹套和第二外夹套相对扣合在外衬套的外周,外衬套的第二筒体置于第一外夹套和第二外夹套的半圆柱内孔中,第二环面置于台阶孔内,第一锥形内涨芯、第二锥形内涨芯、第三锥形内涨芯、第四锥形内涨芯依次压入内衬套的第一筒体中并依次顶出。

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套的第一环面外径φE与外衬套的第二环面外径φF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套的第一筒体的内径为φD,第一锥形内涨芯的大端外径φG1=(φD+0.3)±0.05mm,第二锥形内涨芯的大端外径φG2=(φD+0.6)±0.05mm,第三锥形内涨芯的大端外径φG3=(φD+0.85)±0.05mm,第四锥形内涨芯的大端外径φG4=(φD+1.0)±0.05mm,且第一锥形内涨芯、第二锥形内涨芯、第三锥形内涨芯、第四锥形内涨芯的大端长度L1相等,均为2mm,锥度α相等,α=3°-5°,总体长度L2=外衬套的长度L3+15mm。

进一步地,所述外衬套的第二筒体外径为φC,第一外夹套和第二外夹套的半圆柱内孔直径φA=(φC+0.5)mm,第一外夹套与第二外夹套的长度L4相等,且L4=(L3+12)mm。

进一步地,所述台阶孔的深度H为1mm,内径φB=(φE+1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圆柱体直径大于第二半圆柱体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屏蔽软管组件两端进行压接的端头处理难题,为发动机线缆中的屏蔽软管组件端头压接提供了一种压接装备,本实用新型的外夹套能够对屏蔽软管组件进行良好的定位,先挤压端较后挤压端多采用第四锥形内涨芯挤压一次,共挤压4次,这样能够保证另一端头在挤压3次后,3个锥形内涨芯能够顺利从先挤压端顶出,本实用新型的压接装备能够实现屏蔽软管组件端头的无缝压接,操作方法简单,对更好的进行金属非金属双层长短管的两端压接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屏蔽软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第一外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第一锥形内涨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左视图;

图7是第二锥形内涨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三锥形内涨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四锥形内涨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一外夹套、第二外夹套、第一锥形内涨芯与屏蔽软管组件的压接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聚四氟乙烯管体;2-外衬套;2-1-第二筒体;2-2-第二环面;3-内衬套;3-1-第一筒体;3-2-第一环面;4-不锈钢丝编织网;5-第一外夹套;6-第二外夹套;7-第一锥形内涨芯;8-第二锥形内涨芯;9-第三锥形内涨芯;10-第四锥形内涨芯;11-第一半圆柱体;12-第二半圆柱体;13-半圆柱内孔;14-台阶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照图1-2,一种发动机线缆屏蔽软管组件的端头压接装备,所述屏蔽软管组件包括聚四氟乙烯管体1、外衬套2和内衬套3,聚四氟乙烯管体1外周设有不锈钢丝编织网4,内衬套3和外衬套2分别为截面为T字型,内衬套3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一筒体3-1和置于第一筒体3-1一端端部的第一环面3-2,外衬套2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二筒体2-1和置于第二筒体2-1一端端部的第二环面2-2,第二筒体2-1包裹在设有不锈钢丝编织网4的聚四氟乙烯管体1两端外周,第一筒体3-1安装在聚四氟乙烯管体1两端内周,第一环面3-2置于第二环面2-2上方,该压接装备包括第一外夹套5、第二外夹套6以及大端直径由小到大的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所述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不同直径的第一半圆柱体11和第二半圆柱体12同轴固定为一体成型的阶梯状半圆柱体结构,且在第一半圆柱体11和第二半圆柱体12的中心沿轴向开设有半圆柱内孔13,所述第一半圆柱体11的上端面分别设有用于端面定位的台阶孔14;(第一外夹套和第二外夹套的结构参见图3-4)

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相对扣合在外衬套2的外周,外衬套2的第二筒体2-1置于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的半圆柱内孔13中,第一环面2-2置于台阶孔14内,第一环面2-2的下表面与台阶孔14的上表面接触,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依次压入内衬套3的第一筒体3-1中并依次顶出。所述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均为锥形。

所述内衬套3的第一环面3-2外径φE与外衬套2的第二环面2-2外径φF相等。

参照图5-9,所述内衬套3的第一筒体3-1的内径为φD,第一锥形内涨芯7的大端外径φG1=(φD+0.3)±0.05mm,第二锥形内涨芯8的大端外径φG2=(φD+0.6)±0.05mm,第三锥形内涨芯9的大端外径φG3=(φD+0.85)±0.05mm,第四锥形内涨芯10的大端外径φG4=(φD+1.0)±0.05mm,且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的大端长度L1相等,均为2mm,锥度α相等,α=3°,总体长度L2相等,L2=外衬套的长度L3+15mm。

所述外衬套2的第二筒体2-1外径为φC,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的半圆柱内孔13直径φA=(φC+0.5)mm,第一外夹套5与第二外夹套6的长度L4相等,且L4=(L3+12)mm。

所述台阶孔14的深度H为1mm,内径φB=(φE+10)mm。

所述第一半圆柱体11直径大于第二半圆柱体12直径。

参照图10-11,本实用新型的端头压接装备对屏蔽软管组件的压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装配屏蔽软管组件,将外衬套2的第二筒体2-1包裹在设有不锈钢丝编织网4的聚四氟乙烯管体1两端外周,内衬套3的第一筒体3-1安装在聚四氟乙烯管体1两端内周,第一环面3-2置于第二环面2-2上方;

(2)将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相对套装在外衬套2的第二筒体2-1外周,将屏蔽软管组件夹在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之间,并且将第一环面2-2置于台阶孔内,第一环面2-2的下表面与台阶孔14的上表面接触,用油压机Y41-10B3,将压力调到最小,油压机的三爪夹盘将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夹住,三爪夹盘的顶端顶在第一半圆柱体11的下端面上,然后三爪夹盘将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夹紧,通过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将屏蔽软管组件固定,同时,压力机夹持挤压棒,首先,采用压力机夹持挤压棒将第一锥形内涨芯7压入内衬套3的第一筒体3-1,实现一次挤压,接着用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按上述步骤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挤压,挤压后的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用比聚四氟乙烯管体1内径小的金属棒或金属线顶从屏蔽软管组件挤压端向另一端头顶出;

(3)将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相对套装在聚四氟乙烯管体1另一端的外衬套2的第二筒体2-1外周,用油压机Y41-10B3,挤压另一端的内衬套3和外衬套2,将屏蔽软管组件夹在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之间,并且将第一环面2-2置于台阶孔内,第一环面2-2的下表面与台阶孔14的上表面接触,用油压机Y41-10B3,将压力调到最小,油压机的三爪夹盘将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夹住,三爪夹盘的顶端顶在第一半圆柱体11的下端面上,然后三爪夹盘将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夹紧,通过第一外夹套5和第二外夹套6将屏蔽软管组件固定,同时,压力机夹持挤压棒,采用压力机夹持挤压棒将第一锥形内涨芯7压入内衬套3的第一筒体3-1,实现一次挤压,接着用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按上述步骤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挤压,挤压后的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用比聚四氟乙烯管体1内径小的金属棒或金属线从所述步骤(2)屏蔽软管组件的先挤压端顶出。

所述挤压棒的截面为圆形,直径小于内衬套3的第一筒体3-1内径φD,一般采用挤压棒的直径为5mm。

所述金属棒或金属线截面为圆形,直径为φ5mm。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的锥度α相等,α=5°。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锥形内涨芯7、第二锥形内涨芯8、第三锥形内涨芯9、第四锥形内涨芯10的锥度α相等,α=4°。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