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式散热的高过载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8029发布日期:2019-06-19 02:49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式散热的高过载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式散热的高过载变压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农网配电变压器虽然全年大部分的时间处于轻载运行状态,负荷主要为照明用电,负荷较小,年平均负载率也偏低,但在高温、农忙等时期,农村用电负荷急剧增长,可达到1.5倍到2倍负荷,在这期间配电变电器短时段严重过载运行,导致停电、 配电变压器烧毁等严重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供电。针对这一种状况,国家电网公司已在农村电网推广使用高过载变压器。高过载变压器要求其过载能力为1.5倍、1.7倍5和2倍负荷时分别连续运行3小时,1.5小时和1小时;然后在1.75倍和1.5倍 负荷时再分别运行1.5小时和3小时,而且变压器寿命不能减少(变压器设计寿命20年)。如此强大的过载能力,要求变压器油箱要有足够的散热能力,普通波纹油箱已不能满足其散热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式散热的高过载变压器,包括基座、铁芯、绕组、主油箱,所述主油箱设置在基座上,所述主油箱内储蓄有用于冷却绕组的变压器油,所述铁芯和绕组位于主油箱内并且浸泡在变压器油中;所述主油箱前后外侧设置有散热管片、电控油泵,所述散热管片包括盘状绕管、设置在盘状绕管外侧的散热鳍片,所述盘状绕管为“回”字型盘绕的中空金属管,所述电控油泵两端分别连接主油箱与盘状绕管,所述盘状绕管另一端与主油箱连接并与电控油泵形成一个循环回路,通过控制电控油泵形成更加高效的冷却环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式散热的高过载变压器,具有冷却效率高、可靠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详细技术方案达到目的:

一种油式散热的高过载变压器,包括基座、铁芯、绕组、主油箱,所述主油箱设置在基座上,所述主油箱内储蓄有用于冷却绕组的变压器油,所述铁芯和绕组位于主油箱内并且浸泡在变压器油中;

所述主油箱还设置有用于储油的储油箱、油温测量装置、散热器,所述油温测量装置包括MCU控制器、多组温度传感器,所述储油箱通过联管与主油箱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主油箱内部上部位置、中部位置及下部位置,所述MCU控制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及变压器总闸电性连接;

通过在MCU控制器中设定不同的温度限值,可以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超过了设定的温度限值后触发MCU控制单元进行相应的动作,如设定变压器的最高工作油温,当其中任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超过了最高工作油温,MCU控制器控制变压器总闸分闸停止工作,通过设置多组温度传感器可以减少检测误差、提高检测容错率,也可以防止局部过热导致的故障。

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散热管片、电控油泵,所述散热片相互平行的设置在主油箱左右外侧壁上,所述散热管片设置有两组且相对的设置在主油箱前后外侧壁上,所述散热管片包括盘状绕管、设置在盘状绕管外侧的散热鳍片,所述盘状绕管为“回”字型盘绕的中空金属管,所述电控油泵两端分别连接主油箱与盘状绕管,所述盘状绕管另一端与主油箱连接并与电控油泵形成一个循环回路,相较于以往的冷却循环回路具有更加长的冷却环流和更加大的散热面积,所述MCU控制器与电控油泵电性连接;

在MCU控制器中设定电控油泵启动油温,当其中任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超过了电控油泵启动油温,MCU控制器控制电控油泵启动,在盘状绕管内形成一个冷却环流对变压器油进行加速冷却,当变压器处于低负荷运行且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均未超过电控油泵启动油温时,主油箱通过散热片和散热管片的常规导热进行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的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口正对盘状绕管并向盘状绕管吹风,用于加速盘状绕管表面空气的流动,所述盘状绕管连接电控油泵一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连接主油箱一端的水平高度,所述MCU控制器与散热风机电性连接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的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正对散热管片、用于加速盘状绕管表面空气的流动,所述MCU控制器与散热风机电性连接,所述主油箱前后外侧相对的设置有两组散热管片,所述两组散热管片可以相互串联后或者单独与主油箱及电控油泵形成循环回路;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在MCU控制器中设定散热风机启动的油温,当达到该油温值时,MCU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启动,也可以设置为与电控油泵同步启动。

作为优选,所述盘状绕管为多层叠加的“回”字型盘绕的中空金属管,通过延长冷却环流提高冷却效率;在所述盘状绕管与主油箱及电控油泵形成的循环回路中,变压器油流出主油箱的水平位置高于流入主油箱的水平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盘状绕管为三层叠加的“回”字型盘绕的中空金属管,电控油泵和主油箱连接位置与盘状绕管和主油箱连接位置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主油箱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主油箱还设置有两用活塞、压力释放阀、气体继电器,所述两用活塞设置在主油箱下部箱角处,所述压力释放阀设置在储油箱顶部,所述气体继电器设置在联管上且与变压器总闸电性连接;

当变压器的负荷超出其极限导致发热严重、油温迅速上升时,可以利用压力释放阀、气体继电器对变压器进行多重保护。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冷却效率高、可靠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散热管片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散热管片主视图(左)、 右视图(右)。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主油箱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散热管片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散热管片主视图(左)、 右视图(右)、俯视图(下)。

10、主油箱,11、储油箱,21、散热片,22、散热管片,23、盘状绕管,24、散热鳍片,25、电控油泵,26、散热风机,31、两用活塞,32、压力释放阀,33、气体继电器,34、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油式散热的高过载变压器,包括基座34、铁芯、绕组、主油箱10,所述主油箱10设置在基座34上,所述主油箱10内储蓄有用于冷却绕组的变压器油,所述铁芯和绕组位于主油箱10内并且浸泡在变压器油中;

所述主油箱10还设置有用于储油的储油箱11、油温测量装置、散热器,所述油温测量装置包括MCU控制器、多组温度传感器,所述储油箱11通过联管与主油箱10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主油箱10内部上部位置、中部位置及下部位置,所述MCU控制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及变压器总闸电性连接;

通过在MCU控制器中设定不同的温度限值,可以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超过了设定的温度限值后触发MCU控制单元进行相应的动作,如设定变压器的最高工作油温,当其中任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超过了最高工作油温,MCU控制器控制变压器总闸分闸停止工作,通过设置多组温度传感器可以减少检测误差、提高检测容错率,也可以防止局部过热导致的故障。

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21、散热管片22、电控油泵25,所述散热片21相互平行的设置在主油箱10左右外侧壁上,所述散热管片22设置有两组且相对的设置在主油箱10前后外侧壁上,所述散热管片22包括盘状绕管23、设置在盘状绕管23外侧的散热鳍片24,所述盘状绕管23为“回”字型盘绕的中空金属管,所述电控油泵25两端分别连接主油箱10与盘状绕管23,所述盘状绕管23另一端与主油箱10连接并与电控油泵25形成一个循环回路,相较于以往的冷却循环回路具有更加长的冷却环流,所述MCU控制器与电控油泵25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两组散热管片22可以相互串联后与主油箱10及电控油泵25形成循环回路,也可以分别单独与主油箱10及电控油泵25形成循环回路;

在MCU控制器中设定电控油泵25启动油温,当其中任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超过了电控油泵25启动油温,MCU控制器控制电控油泵25启动,在盘状绕管23内形成一个冷却环流对变压器油进行加速冷却。

其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的散热风机26,所述散热风机26的出风口正对盘状绕管23并向盘状绕管23吹风,用于加速盘状绕管23表面空气的流动,所述盘状绕管23连接电控油泵25一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连接主油箱10一端的水平高度,所述MCU控制器与散热风机26电性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在MCU控制器中设定散热风机26启动的油温,当达到该油温值时,MCU控制器控制散热风机26启动,也可以设置为与电控油泵25同步启动。

其中,在所述盘状绕管23与主油箱10及电控油泵25形成的循环回路中,变压器油流出主油箱10的水平位置高于流入主油箱10的水平位置。

其中,电控油泵25和主油箱10连接位置与盘状绕管23和主油箱10连接位置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主油箱10的宽度。

其中,所述主油箱10还设置有两用活塞31、压力释放阀32、气体继电器33,所述两用活塞31设置在主油箱10下部箱角处,所述压力释放阀32设置在储油箱11顶部,所述气体继电器33设置在联管上且与变压器总闸电性连接;

当变压器的负荷超出其极限导致发热严重、油温迅速上升时,可以利用压力释放阀32、气体继电器33对变压器进行多重保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盘状绕管23为三层叠加的“回”字型盘绕的中空金属管,可以通过延长冷却环流提高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实施例具有冷却效率高、可靠性高的优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