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成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7868发布日期:2019-06-19 02:4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成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制作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缆成缆机。



背景技术:

成缆机是电线电缆厂生产电力电缆、塑力缆、橡套电缆成缆的主要设备。

目前,公告号为CN20514061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速成缆机, 工作时,将第一放线盘、第二放线盘上线芯的引出端由第一线盘架的中空端引出,由中空的支撑轴内穿出,直至由模芯座引出;第三放线盘上线芯的引出端由第三线盘架的中空端引出,由分线器上的分线孔穿出,直至由模芯座引出。

上述成缆机中第一放线盘、第二放线盘上卷绕有主线芯,第三放线盘上卷绕有副线芯,第一线盘架带动第一放线盘和第二放线盘转动将主线芯绞缠在一起,支撑轴带动第三线盘架周向转动以将副线芯绞缠在主线芯外,而上述第一线盘架和第三线盘架均通过电机单独驱动,第一线盘架和第三线盘架之间转动的同步性较差,导致副线芯绞缠在主线芯外的包覆不够全面,造成电缆成缆质量降低,因此存在一定的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成缆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缆成缆质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缆成缆机,包括主线芯放线组件、以及连接于主线芯放线组件的副线芯放线组件,所述副线芯放线组件包括基座、以及转动安装在基座上的支撑轴,所述主线芯放线组件连接于支撑轴,支撑轴内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供主线芯穿过的引线腔,所述支撑轴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所述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之间安装有至少一个放线构件,所述基座上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套接在支撑轴外,所述左支撑盘上设置有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通过从动锥齿轮连接在第一锥齿轮上,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连接在放线构件上,所述基座内设置有用于驱使支撑轴转动的驱动电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带动支撑轴转动,支撑轴带动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转动,放线构件连接在减速器的输出端上,减速器的输入端通过从动锥齿轮连接在第一锥齿轮上,由此,放线构件能够在支撑轴转动时,放线构件相应在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上发生转动,利用上述结构,能够达到主线芯放线组件和副线芯放线组件转动同步性的目的,以提高副线芯在主线芯上的包覆效果,提高电缆的成缆质量。

优选的,所述放线构件包括至少一个副线芯放线架,所述副线芯放线架的两端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安装在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上,所述副线芯放线架上转动安装有副线芯放线盘,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第二锥齿轮,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通过从动锥齿轮连接在第二锥齿轮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副线芯放线架上缠绕有副线芯,副线芯放线架可在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上转动,减速器输出端通过从动锥齿轮连接在第二锥齿轮上,由此减速器的设置,能够在支撑轴转动的过程中,进而带动副线芯放线架转动。

优选的,所述主线芯放线组件包括底座、转动安装在底座上的主线芯放线架,所述主线芯放线架上可转动地安装有主线芯放线盘,所述主线芯放线架连接在支撑轴的端部,所述主线芯放线架上设置有与引线腔相通的通过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线芯放线架连接在支撑轴上,主线芯穿过通过孔后进入到引线腔中,由此,在支撑轴转动时能够相应带动主线芯放线架转动。

优选的,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的滚动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滚动组件设置提高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转动的顺畅性。

优选的,所述滚动组件包括安装架、以及两个转动安装在安装架上的滚轮,所述滚轮分别位于左支撑盘或右支撑盘的两侧,所述滚轮的外轮面与左支撑盘或右支撑盘的外圆面抵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滚轮分别与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的外圆面抵触,进而能够为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提供支撑力的同时,并且能够保证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转动的顺畅性。

优选的,所述右支撑盘的盘面上周向均布有若干安装支杆,所述安装支杆上滑动套接有无纺布线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无纺布线盘中的无纺布能够缠绕在主线芯和副线芯外,能够提高电缆的抗拉能力。

优选的,所述右支撑盘的盘面上环绕支撑轴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用于供无纺布穿过,所述支撑环与右支撑盘之间同轴设置,所述支撑环与右支撑盘之间的间距小于安装支杆的高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无纺布在无纺布线盘上引出时,无纺布首先经过支撑环,然后再穿过分线盘,其中,支撑环与右支撑盘之间的间距小于安装支杆的高度,由此,支撑环一方面能够为无纺布提供导向力,另一方面能够在无纺布传输过程中为无纺布线盘提供一定的防脱力。

优选的,所述支撑轴的端部安装有分线盘,所述分线盘上周向均布有若干分线孔,所述支撑轴的端部设置有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支架上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支撑轴的引线腔同轴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用于供主线芯穿过,由此,限位环能够为主线芯提供支撑力,从而提高副线芯和无纺布在主线芯上缠绕的均匀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放线构件能够在支撑轴转动时,放线构件相应在左支撑盘和右支撑盘上发生转动,利用上述结构,能够达到主线芯放线组件和副线芯放线组件转动同步性的目的,以提高副线芯在主线芯上的包覆效果,提高电缆的成缆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副线芯放线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副线芯放线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线芯放线组件;101、底座;102、主线芯放线架;103、主线芯放线盘;2、副线芯放线组件;21、基座;22、支撑轴;23、引线腔;24、左支撑盘;25、右支撑盘;26、放线构件;261、副线芯放线架;262、副线芯放线盘;3、第一锥齿轮;4、第二锥齿轮;5、减速器;6、滚动组件;61、安装架;62、滚轮;7、分线盘;8、分线孔;9、限位支架;10、限位环;11、安装支杆;12、无纺布线盘;13、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缆成缆机,包括主线芯放线组件1、以及连接于主线芯放线组件1的副线芯放线组件2。主线芯缠绕在主线芯放线组件1上,副线芯缠绕在副线芯放线组件2上,通过副线芯放线组件2能够将副线芯绞缠绕在主线芯外。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副线芯放线组件2包括基座21、以及转动安装在基座21上的支撑轴22,支撑轴22呈中空设置,主线芯放线组件1连接于支撑轴22。支撑轴22内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供主线芯穿过的引线腔23。

支撑轴22上分别设置有左支撑盘24和右支撑盘25,左支撑盘24和右支撑盘25之间安装有至少一个放线构件26。放线构件26包括至少一个副线芯放线架261,副线芯放线架261的两端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安装在左支撑盘24和右支撑盘25上,副线芯放线架261上转动安装有副线芯放线盘262,副线芯卷绕在副线芯放线盘262上。

其中,基座21上固定有第一锥齿轮3,第一锥齿轮3套接在支撑轴22外,第一转轴的端部穿出左支撑盘24的表面,第一转轴的端部安装有第二锥齿轮4,左支撑盘24的盘面上设置有减速器5,减速器5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减速器5的输入端通过从动锥齿轮连接在第一锥齿轮3上,减速器5的输出端通过从动锥齿轮连接在第二锥齿轮4上,基座21上设置有用于驱使支撑轴22转动的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

基座21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左支撑盘24和右支撑盘25的滚动组件6。滚动组件6包括安装架61、以及两个转动安装在安装架61上的滚轮62,滚轮62分别位于左支撑盘24或右支撑盘25的两侧,滚轮62的外轮面与左支撑盘24或右支撑盘25的外圆面抵触。

主线芯放线组件1包括底座101、转动安装在底座101上的主线芯放线架102,主线芯放线架102上可转动地安装有主线芯放线盘103,主线芯缠绕在主线芯放线盘103上,主线芯放线架102连接在支撑轴22的端部,其中,主线芯放线架102上设置有与引线腔23相通的通过孔,主线芯可穿过通过孔进入到引线腔23中。

支撑轴22的端部安装有分线盘7,分线盘7上周向均布有若干分线孔8,支撑轴22的端部设置有限位支架9,限位支架9上设置有限位环10,限位环10与支撑轴22的引线腔23同轴设置,主线芯从支撑轴22一端的引线腔23穿入从支撑轴22另一端的引线腔23穿出,主线芯穿过限位环10后引入到模芯座(图中未示出)中。

副线芯放线盘262上卷绕有副线芯,副线芯放线架261位于右支撑盘25上的第二转轴呈中空设置,副线芯分别穿过第二转轴、分线盘7后缠绕在主线芯上以引入到模芯座中。

右支撑盘25的盘面上周向均布有若干用于安装无纺布线盘12的安装支杆11,每个安装支杆11中均滑动套接有无纺布线盘12,无纺布线盘12上卷绕有无纺布,无纺布呈条状。其中,右支撑盘25的盘面上还设置有支撑环13,支撑环13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右支撑盘25上,支撑环13与右支撑盘25之间同轴设置,支撑环13与右支撑盘25之间的间距小于安装支杆11的高度。由此,无纺布分别穿过支撑环13、分线盘7后缠绕在主线芯和副线芯上被引入到模芯座中。

工作过程:

驱动电机带动支撑轴22转动,支撑轴22带动主线芯放线架102转动的同时,支撑轴22带动左支撑盘24和右支撑盘25转动,放线构件26连接在减速器5的输出端上,减速器5的输入端通过从动锥齿轮连接在第一锥齿轮3上,由此,放线构件26能够在支撑轴22转动时,放线构件26相应在左支撑盘24和右支撑盘25上发生转动,利用上述结构,能够达到主线芯放线组件1和副线芯放线组件2转动同步性的目的,以提高副线芯在主线芯上的包覆效果,提高电缆的成缆质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