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0981发布日期:2021-07-27 13:51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接触器包括触头、壳体、底座、线圈和铁心,各部件进行整合装配形成接触器整体,部件在装配的过程中易有定位偏差,会影响接触器的装配效率,而且会降低接触器装配的合格率。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接触器,壳体包括基座和底座,底座和基座装配后形成空腔,通过在基座的内侧设置线圈骨架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上设置导向槽,并在线圈骨架上设置凸缘,使凸缘对应导向槽安装,在装配时,先将线圈安装在壳体内,然后再安装铁心和底座,该种装配方式便于基座和线圈之间的定位,但是不便于基座和底板之间的定位,以及底板和线圈骨架之间的定位,使得接触器整体的装配过程,各部件的位置仍然容易出现偏差,导致接触器的合格率较低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座和底座较易定位并且装配效率高、合格率高的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

本申请要解决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座和线圈架之间的装配结构,使装配效率高、合格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包括基座、底座、下铁心和线圈架,所述底座和所述基座装配形成内腔,所述线圈架和所述下铁心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内腔中,底座上设有竖向的第一限位板,所述基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板配合的配合板,实现基座和底座安装时的竖向限位,所述底座包括平面的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限位结构,所述基座罩在底座外,基座装配在底座上后,基座的底面与底板的底面齐平,

所述限位结构对应所述线圈架的外边缘并与所述线圈架滑动配合,所述限位结构的外侧形成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对应所述基座的内边缘并与所述基座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前侧,且呈对称形状;

所述第一限位板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竖向边和第二竖向边,所述第一竖向边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竖向边沿相反的方向向底座的左侧,或者右侧延伸,与所述第一竖向边形成外凹角。

优选地,所述配合板包括前板和前侧板,所述前板和所述前侧板形成l形状,所述第二竖向边和所述第一竖向边分别与所述基座的前板和前侧板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竖向设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用于与所述基座的后侧壁的内壁配合。

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还设有第三限位板,所述线圈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限位板配合的限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三限位板垂直于所述底板和第一竖向边,从所述第一竖向边向两条所述第一竖向边中间的方向延伸,形成内凹角;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线圈架的前部两侧,与所述内凹角配合实现线圈架与底座的限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板还包括限位块,所述线圈架的底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相互卡合。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包括底架和两个侧架,所述底架设置在底板的中部,两所述侧架分布在所述底架的两侧呈左右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基座包括基座主体与辅助触头壳体,基座主体与辅助触头壳体侧边之间设置有桁架。

优选地,所述线圈架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用来容纳弹簧的一侧。

优选地,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的内面设置有防错卡槽,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凸块,所述顶盖罩盖在所述基座上,并且所述凸块嵌入所述防错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线圈架和底座之间通过限位结构定位,且在限位结构外侧还形成便于基座安装的导向结构,底座和基座之间通过导向结构定位,限位结构同时起到限位线圈架和导向基座的作用,适合于底座为平面的底板结构的壳体,即使在底座上装配了线圈、弹簧和铁芯,也不会影响基座的安装。

进一步,在线圈架上设置有对弹簧限位的凸块,基座和顶盖之间还设置防错结构,使得接触器的各个部件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定位且定位准确,装配效率大大提高,装配形成的接触器合格率也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中基座第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中线圈架第一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中线圈架第二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中基座第二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图7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的装配结构,包括基座10、底座20、下铁心30和线圈架40,底座20和基座10装配形成内腔,线圈架40和下铁心30安装在底座20上并位于内腔中,底座20上设有竖向的第一限位板,基座10上设有与第一限位板配合的配合板,实现基座和底座安装时的竖向限位,底座20包括平面的底板24和设置在底板24上的限位结构,基座10罩在底座20外,基座10装配在底座20上后,基座10的底面与底板24的底面齐平,限位结构对应线圈架40的外边缘并与线圈架40滑动配合,限位结构的外侧形成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对应基座10的内边缘并与基座10滑动配合。

线圈架40首先安装在底座20上,通过底座20上的限位结构使底座20与线圈架40限位,然后安装下铁心30,最后对底座20和基座10进行装配,通过限位结构外侧形成的导向结构使底座20与基座10限位,完成接触器的装配过程。在装配过程中,限位结构和导向结构对各部件进行定位,提升了接触器的装配效率,并且,接触器的各部件能安装到位,使接触器的合格率大大提高。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限位板设置在底板24的前侧,且呈对称设置。第一限位板包括第一竖向边23和第二竖向边22,另外,限位结构还包括第四限位板26和第三限位板25,第四限位板26、第三限位板25、第一竖向边23和第二竖向边22设置在底板24的前侧并均与底板24相互垂直。第一竖向边23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竖向边22沿相反的方向朝向底座20的左侧或者右侧延伸,并与第一竖向边23形成外凹角。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外凹角”为沿底板24的外边缘所形成的曲型或折弯型的立面外壁朝向底板24外侧所形成的开口。第三限位板25垂直于底板24和第一竖向边23,从第一竖向边23向两条第一竖向边23中间的方向延伸,从而与第一竖向边23形成内凹角,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内凹角”为在底板24上形成的曲型或折弯型的立面内壁朝向底板24内侧所形成的开口。第四限位板26与第一竖向边23的部分重叠且低于第一竖向边23,如图1和图2所示,内凹角与第四限位板26对应线圈架40的外边缘并与线圈架40的外边缘滑动配合,外凹角对应基座10的内边缘并与基座10的内边缘滑动配合。

线圈架40上设有与第三限位板25配合的限位凸起,该限位凸起设置在线圈架40的前部两侧,线圈架40装配到底座20上时,线圈架40侧边的外边缘卡入内凹角中,线圈架40的底面与第四限位板26的顶面抵接,由第四限位板26限制线圈架40的上下高度,第三限位板25与线圈架40上的限位凸起抵接,从而限制线圈架40的前后位置,同时,第一竖向边23限制线圈架40的左右位置,从而使线圈架40在底座20上定位准确。

基座10装配到底座20上时,基座10前侧的内边缘卡入外凹角中,由第一竖向边23限制基座10的左右位置,由第二竖向边22限制基座10的前后位置,从而使基座10在底座20上定位准确。

为了提升对于线圈架40的限位作用和对于基座10的导向作用,如图2所示,底座20上的两个第一竖向边23呈左右对称,两个第一竖向边23之间形成避让线圈架40的避让间隙,两个第一竖向边23的内侧分别与线圈架40两侧的外边缘对应滑动配合;基座10前侧形成容纳第一竖向边23的槽口,两个第一竖向边23的外侧分别与基座10槽口的左右边缘对应滑动配合。

基座10和线圈架40在底座20的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得到保障,不易发生改变。

具体的,如图3所示,基座10上的配合板包括两块前板12和两块前侧板13,两块前板12和两块前侧板13相互对称且间隔设置,前板12和前侧板13连接且相互垂直形成l形状;对应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竖向边22和第一竖向边23连接且相互垂直,第二竖向边22和第一竖向边23分别与基座10的前板12和前侧板13滑动配合。

另外,如图3所示,基座包括后板11,后板11和前板12相向设置,如图2所示,底座20上还设有第二限位板21,第二限位板21设置在底板24的后侧并与底板24的后边缘齐平,第二限位板21竖向设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限位板21与基座10的后板11内壁滑动配合,使基座10和底座20安装时的竖向限位效果更好

基座10与底座20进行装配时,基座10的后板11与第二限位板21贴合,基座10的前板12和前侧板13分别与第二竖向边22和第一竖向边23贴合,第二限位板21和第二竖向边22限制基座10相对于底座20的前后位置,第一竖向边23限制基座10相对于底座20的左右位置,第二限位板21加强基座10的前后定位,从而完成基座10与底座20的定位。

进一步,如图2所示,限位结构还包括限位块27以及安装框架29。限位块27设置在底板24上并位于两个第一竖向边23之间,第一限位板的内侧容置有两个接线端子(图中未示出),限位块27设置在接线端子之间,如图4所示,线圈架40的底面开设有限位槽41,限位槽41与限位块27相互卡合。

通过限位块27与限位槽41的卡合配合,对线圈架40在底板24上的位置进一步限位,提升线圈架40与底座20装配的容易性和准确性。

如图2所示,安装框架包括底架291和两个侧架292,底架291设置在底板24的中部,两侧架292分布在底架291的两侧呈左右对称设置。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底板24包括四个圆弧凹角28,基座10内侧包括四个圆弧凸角15,每个圆弧凸角15对应嵌入每个圆弧凹角28中,进一步限制基座10与底座20之间前后左右相对移动。圆弧凹角28和圆弧凸角15的高度可以设定一致,基座10装配在底座20上后,基座10的底面与底座20的底面齐平,四个圆弧凸角15完全嵌入在四个圆弧凹角28中,完成基座10与底座20之间的上下定位。如图5所示,线圈架40上设置有第一凸起42和第二凸起43,第一凸起42和第二凸起43之间用于容纳弹簧(图中未示出)。具体的,线圈架40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的第一凸起42和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的第二凸起43,多个弧形的第一凸起42形成限位外环结构,多个弧形的第二凸起43形成限位内环结构,限位内环结构位于限位外环结构内,限位内环结构和限位外环结构之间形成的圆环空间用来容纳弹簧的一侧。所述弹簧为接触器中的零器件,其安装在线圈架40上主要作用使在接触器线圈失电时,推动主触头和常开辅助触头分断,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述。本实施例中线圈架40上第一凸起42和第二凸起43形成的圆环空间用来容纳弹簧的一侧,弹簧环绕第二凸起43设置,从内外对环形弹簧进行限位,弹簧不会在线圈架40上移位。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交流接触器还包括顶盖50,顶盖50的内面设置有防错卡槽51,基座10的顶部设置有凸块14,防错卡槽51为在顶盖50的内面上开设的插口,防错卡槽51的内轮廓与凸块14的外轮廓相配合,使得凸块14能插入防错卡槽51中。防错卡槽51位于顶盖50内偏左、偏右、偏前或偏后的位置,凸块14对应防错卡槽51在基座10的顶部偏左、偏右、偏前或偏后设置。

顶盖50的防错卡槽51与基座10上的凸块14形成防错结构,顶盖50与基座10装配时,基座10上的凸块14需插入顶盖50的防错卡槽51内,由于防错卡槽51不在顶盖50的正中心,因此当顶盖50前后颠倒的情况下,凸块14无法插入防错卡槽51内,即基座10无法与顶盖50装配成功,因此,凸块14与防错卡槽51形成的防错结构保证了顶盖50与基座10之间装配的准确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如图7所示,基座10包括基座主体17与辅助触头壳体18,基座主体17与辅助触头壳体18侧边之间设置有桁架16,对基座主体17与辅助触头壳体18侧边的连接起到加强作用,防止接触器在运输过程中辅助触头壳体18侧边发生断裂。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装配过程为:先将线圈架40在底座20上安装到位,使线圈架40的前侧的外边缘与底座20上的限位结构抵接,并且底座20上的限位块27嵌入线圈架40底面的限位槽41中。然后完成下铁心30和弹簧的装配,弹簧的一端限位在线圈架40上第一凸块14和第二凸块14形成的圆环区域中,具体下铁心30和弹簧的装配为本领域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述。将顶盖50安装在基座10上,基座10顶面的凸块14嵌入顶盖50内面的防错卡槽51中,防止顶盖50装配时反向安装。最后,将基座10装配在底座20上,基座10的后板11与第二限位板21贴合滑动,基座10的前板12和第二竖向边22贴合滑动,基座10的前侧板13和第一竖向边23贴合滑动,基座10的四个圆弧凸角15的侧面和四个圆弧凹角28的侧面贴合滑动,滑动至基座10底面与底座20底面齐平,完成接触器的装配。

在上述装配过程中,通过限位结构使线圈架40在底座20上安装到位,通过导向结构使基座10在底座20上安装到位,通过防错结构使顶盖50在基座10上安装到位,各部件定位迅速,安装方便,提升了接触器的装配效率,提升了各部件装配的准确性,适用于大批量工业生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