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0968发布日期:2021-07-27 13:5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继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一个是,现有的电磁继电器虽然可以通过螺栓拧接在平面之上,因此存在着固定方式较为单一,在需要进行纵向固定的场景时无法进行使用,再者是,无法对继电器的各个接线柱之间进行防护,容易造成电源短路。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以解决现有继电器一个是,现有的电磁继电器虽然可以通过螺栓拧接在平面之上,因此存在着固定方式较为单一,在需要进行纵向固定的场景时无法进行使用,再者是,无法对继电器的各个接线柱之间进行防护,容易造成电源短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纵向固定机构、连接机构、防误触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共设有两处,且两处连接机构分别固定连接在散热护罩的底端面前后两侧位置,并且散热护罩通过连接机构与继电器相插接;所述纵向固定机构共设有四处,其中每两处纵向固定机构为一组,且两组纵向固定机构分别固定连接在继电器的左右两端面位置;所述防误触机构弹性连接在继电器的底端位置;所述防误触机构包括有下护板和自锁弹簧,所述下护板为井字形结构设计,且下护板的顶端面弹性连接有六处相同大小的自锁弹簧,安装状态下下护板通过自锁弹簧安装在壳体底端所开设的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接线柱和上护板,所述接线柱共设有十二处,且十二处接线柱呈矩形阵列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底端,所述上护板固定连接在壳体内部的底端面位置,并将十二处接线柱相隔开。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护罩包括罩体、防渗透气槽、散热扇和平面固定板,所述罩体的前后两端呈横向阵列贯通开设有防渗透气槽,所述散热扇轴接在罩体的内部顶端面位置,所述平面固定板共设有四处,且四处平面固定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罩体的左右两端面的四角位置,并且四处平面固定板的内部均开设有固定槽,安装状态下罩体位于壳体的正上方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固定机构包括主板、延伸块a、滑块和延伸块b,所述主板为内部中空设计,且主板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延伸块a通过滑块与主板相滑动连接,所述延伸块b轴接在延伸块a的左端位置,安装状态下延伸块a和延伸块b均通过主板与罩体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有连接板、卡接板和复位弹簧,所述连接板的左端底侧轴接有卡接板,且连接板的左端底侧开设有方槽,所述复位弹簧弹性连接在连接板与卡接板的内侧位置,安装状态下两处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罩体底端面的前后两侧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对继电器进行狭小空间或纵向固定时,直接将继电器进行纵向固定可能会导致无法使用接线柱的情况出现,因此可通过将纵向固定机构中的延伸块a和延伸块b从主板的内部拉出,再将延伸块a向上侧沿着延伸块b进行转动,以达到更加实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散热护罩中的防渗透气槽为延伸出罩体一部分,因此可有效的防止结露通过防渗透气槽渗入到继电器的内部对继电器造成损坏,然后可将散热扇外接电源进行驱动,以达到对继电器进行吹动散热的目的,再者是,可在使用时通过向上按压下护板通过自锁弹簧将下护板予以顶出,以达到将多个接线柱进行分割成区的目的,以达到防止因接线柱上的电线相互接触造成电源短路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护罩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防误触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继电器;101、壳体;102、接线柱;103、上护板;2、散热护罩;201、罩体;202、防渗透气槽;203、散热扇;204、平面固定板;3、纵向固定机构;301、主板;302、延伸块a;303、滑块;304、延伸块b;4、连接机构;401、连接板;402、卡接板;403、复位弹簧;5、防误触机构;501、下护板;502、自锁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保证正常闭合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纵向固定机构3、连接机构4、防误触机构5,连接机构4共设有两处,且两处连接机构4分别固定连接在散热护罩2的底端面前后两侧位置,并且散热护罩2通过连接机构4与继电器1相插接;纵向固定机构3共设有四处,其中每两处纵向固定机构3为一组,且两组纵向固定机构3分别固定连接在继电器1的左右两端面位置;防误触机构5弹性连接在继电器1的底端位置;防误触机构5包括有下护板501和自锁弹簧502,下护板501为井字形结构设计,且下护板501的顶端面弹性连接有六处相同大小的自锁弹簧502,安装状态下下护板501通过自锁弹簧502安装在壳体101底端所开设的方槽内。

参考如图4,继电器1包括壳体101、接线柱102和上护板103,接线柱102共设有十二处,且十二处接线柱102呈矩形阵列固定连接在壳体101的底端,上护板103固定连接在壳体101内部的底端面位置,并将十二处接线柱102相隔开。

参考如图5,散热护罩2包括罩体201、防渗透气槽202、散热扇203和平面固定板204,罩体201的前后两端呈横向阵列贯通开设有防渗透气槽202,散热扇203轴接在罩体201的内部顶端面位置,平面固定板204共设有四处,且四处平面固定板204分别固定连接在罩体201的左右两端面的四角位置,并且四处平面固定板204的内部均开设有固定槽,安装状态下罩体201位于壳体101的正上方位置,可有效的防止结露通过防渗透气槽202渗入到继电器1的内部对继电器1造成损坏。

参考如图6,纵向固定机构3包括主板301、延伸块a302、滑块303和延伸块b304,主板301为内部中空设计,且主板301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滑槽,延伸块a302通过滑块303与主板301相滑动连接,延伸块b304轴接在延伸块a302的左端位置,安装状态下延伸块a302和延伸块b304均通过主板301与罩体201相固定连接,可通过将纵向固定机构3中的延伸块a302和延伸块b304从主板301的内部拉出,再将延伸块a302向上侧沿着延伸块b304进行转动,以达到更加实用的目的。

参考如图7,连接机构4包括有连接板401、卡接板402和复位弹簧403,连接板401的左端底侧轴接有卡接板402,且连接板401的左端底侧开设有方槽,复位弹簧403弹性连接在连接板401与卡接板402的内侧位置,安装状态下两处连接板401分别固定连接在罩体201底端面的前后两侧位置。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使用时,在需要将继电器1进行平面内的固定时,可通过螺栓穿过平面固定板204进行固定,而当需要对继电器1进行狭小空间或纵向固定时,直接将继电器1进行纵向固定可能会导致无法使用接线柱102的情况出现,因此可通过将纵向固定机构3中的延伸块a302和延伸块b304从主板301的内部拉出,再将延伸块a302向上侧沿着延伸块b304进行转动,以达到更加实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散热护罩2中的防渗透气槽202为延伸出罩体201一部分,因此可有效的防止结露通过防渗透气槽202渗入到继电器1的内部对继电器1造成损坏,然后可将散热扇203外接电源进行驱动,以达到对继电器1进行吹动散热的目的;

再者是,在防误触机构5中的下护板501为通过自锁弹簧502弹性连接在壳体101的底端位置设计,因此可在使用时通过向上按压下护板501通过自锁弹簧502将下护板501予以顶出,以达到将多个接线柱102进行分割成区的目的,以达到防止因接线柱102上的电线相互接触造成电源短路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