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9318发布日期:2021-08-03 13:14阅读:70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按键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致动件可准确定位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输入装置常作为使用者与电子装置之间的沟通媒介。常见的输入装置例如是多个按键结构,使用者经由按压不同的按键,即可使电子装置产生相对应的动作。

典型的按键结构至少包括键帽、致动件(例如剪刀式连接组件)、弹性件(例如橡胶体)、薄膜开关电路及底板。其中,键帽通过致动件和弹性件以可上下往复运动的方式安装于底板上。当用户触压按键帽时,按键帽受力而推抵致动件使其向下移动,且对应地压迫弹性件,使其发生形变而触压薄膜开关电路,以触发薄膜开关电路的按键接点,使得薄膜开关电路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而当用户停止触压按键帽时,按键帽不再受力而停止压迫弹性件,弹性件因应其弹性而恢复原状,同时提供往上的弹性恢复力,将按键帽推回被触压之前的位置。

在某些特殊的按键结构中,例如空格键、shift键或enter键,由于键帽与致动件的尺寸长短差距较大,当使用者按压键帽的边缘时,键帽容易倾斜不稳定的现象。通常需要再配置一个连接件,例如连杆,来减少用户在按压按键的键帽时有倾斜不稳的情况。然而,这使得致动件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组装时更不易于组件的定位,不利于自动化方式生产组装。

目前,业界生产组装特殊按键时,仍需以人工手动将致动件排列至定位,再进行手工组装键帽,或者先手动以将致动件组装于键帽上,再以人工进行组立,无法自动化生产组装。如何将致动件准确定位于底板上,以利自动化设备进行键帽的组装,已经成为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有需要提供一种先进的按键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按键结构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键帽、底板以及致动件。其中,底板具有一个承载表面。底板包括:由底板朝向该键帽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致动件包括一连杆(linkbar)可动地连接该键帽和该底板,当键帽被推抵接近承载表面时,连杆可动地容置于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延伸部包括一第一冲切面,该第一冲切面具有垂直于该第一延伸部的一第一延伸方向的一第一宽度,且该第一宽度实质上等于该底板的一厚度;以及该第二延伸部包括面对该第一冲切面的一第二冲切面,该第二冲切面具有垂直于该第二延伸部的一第二延伸方向的一第二宽度,且该第二宽度实质上等于该底板的该厚度;当该键帽被推抵接近该承载表面时,该连杆可动地容置于该第一冲切面与该第二冲切面之间。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延伸部,具有由该承载表面弯折延伸的一第一弯折面,并与该第一冲切面连接;该第二延伸部,具有由该承载表面弯折延伸的一第二弯折面,并与该第二冲切面连接;其中,该第一弯折面和该第二弯折面实质上垂直于该承载表面,该第一冲切面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一弯折面,该第二冲切面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二弯折面。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延伸部具有远离该承载表面的一第一导引面,且连接该第一冲切面,并与该第一冲切面形成一第一导角;该第二延伸部具有远离该承载表面的一第二导引面,面对该第一导引面,且连接该第二冲切面,并与该第二冲切面形成一第二导角。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冲切面与该第二冲切面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二导引面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该第一距离大于该连杆的一直径,且该第二距离大于该第一距离。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连杆包括一主杆、一第一支杆和一第二支杆,该第一支杆连接该主杆的一端并与该底板的一第一卡合件连接,该第二支杆连接该主杆的另一端并与该底板的一第二卡合件连接,该主杆对应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键帽、底板以及致动件。其中,底板具有一个承载表面。底板包括: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具有由底板的承载表面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面;第二延伸部具有由承载表面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面。致动件包括一连杆,可动地连接该键帽和该底板。当键帽被推抵接近承载表面时,连杆具有一长轴穿过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延伸部具有与该第一弯折面连接的一第一冲切面,该第一冲切面具有垂直于该第一弯折面的一第一延伸方向的一第一宽度,该第二延伸部具有与该第二弯折面连接的一第二冲切面,该第二冲切面具有垂直于该第二弯折面的一第二延伸方向的一第二宽度;其中该第一宽度或该第二宽度实质上等于该底板的一厚度,该第一弯折面和该第二弯折面实质上垂直于该承载表面,该第一冲切面垂直于该第一弯折面,该第二冲切面垂直于该第二弯折面。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冲切面与该第二冲切面相对设置,当该键帽被推抵接近该承载表面时,该连杆可动地容置于该第一冲切面与该第二冲切面之间,该连杆的该长轴平行于该第一宽度和该第二宽度。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延伸部具有远离该承载表面的一第一导引面,且连接该第一冲切面,并与该第一冲切面形成一第一导角;该二第一延伸部具有远离该承载表面的一第二导引面,面对该第一导引面,且连接该第二冲切面,并与该第二冲切面形成一第二导角。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冲切面与该第二冲切面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二导引面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该第一距离大于该连杆的一直径,且该第二距离大于该第一距离。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第一弯折面与该第二弯折面相对设置,当该键帽被推抵接近该承载表面时,该连杆的该长轴可动地容置在该第一弯折面与该第二弯折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键帽、底板以及致动件;其中,底板具有一承载表面。底板包括:卡合件以及延伸部。卡合件凸设在承载表面;延伸部,连接于承载表面并朝向键帽弯折延伸。致动件包括连杆,可动地连接键帽和底板,连杆包括主杆和支杆,支杆的一端连接主杆,支杆的另一端穿设于卡合件。按压该键帽时,延伸部位于主杆与卡合件之间。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延伸部具有一弯折面与一冲切面,该弯折面与该冲切面连接且朝向该支杆,该冲切面朝向该主杆,当按压该键帽使该主杆接近该承载表面时,该冲切面与该主杆之间具有一间隙。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延伸部具有相连的一弯折面与一冲切面,该弯折面朝向该主杆,该冲切面朝向该支杆,当按压该键帽使该主杆接近该承载表面时,该弯折面与该主杆之间具有一间隙。

上述的按键结构,其中,该按键结构更包括一电路层,位于该承载表面与该键帽之间,且包括至少一触发电耦;该致动件更包括:一连接组件,以上下往复运动的方式可动地安装于该底板上,并与该键帽可动地连接;以及一弹性件,位于该电路层与该键帽之间,邻接该连接组件,并对应该触发电耦。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结构包括:键帽、底板以及致动件,其中致动件包括连接键帽和底板的连杆。通过冲切底板,并将一部分底板向上弯折以形成两个面对面且朝向键帽延伸的延伸部,用以提供连杆一个限位空间,在键帽与连杆的组装过程中,可以精确地将连杆限定在底板承载表面的默认位置,以利于二者的组立结合。在组装之后,当键帽受到使用者按压而推动连杆接近底板的承载表面时,可将连杆容置在二延伸部之间限位空间内,以确保按键结构操作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连杆的限位空间是采用二延伸部的两个面对面的冲切面来加以定义。可以通过控制机械冲切口的距离,准确地控制二冲切面的距离,达到控制限位空间尺寸,准确定位连杆工位的目的。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二延伸部的两个面对面的弯折面来对连杆进行限位,所述由二冲切面所定义的限位空间与连杆的对位精度,远高于现有技术采用二弯折面对连杆进行限位的对位精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按键结构的立体分解爆炸图;

图1b是根据图1a所绘示的按键结构的俯视图;

图1c是根据图1a所绘示的按键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1d是根据图1c所绘示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放大图;

图1e是根据图1c所绘示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结构的侧边透视图;

图1f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放大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按键结构的俯视图;以及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按键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200、300:按键结构

101:键帽

106a、106b、109:卡合件

102:致动件

122:弹性件

132:连杆

132a:主杆

k:长轴

132b:第一支杆

132c:第二支杆

112:剪刀式连接组件

112a:第一框架

112a1:轴柱

112a2:轴柱

112b:第二框架

112b1:轴柱

112b2:轴柱

103:底板

103a:承载表面

105a、105b、108a、108b:卡合件

110:第一延伸部

110a:第一冲切面

110s:第一导引面

111:第二延伸部

111a:第二冲切面

111s:第二导引面

107:切口

113a、113b:折边

120:第三延伸部

121:第四延伸部

110’:第一延伸部

110b’:第一弯折面

111’:第二延伸部

111b’:第二弯折面

110a’:第一冲切面

111a’:第二冲切面

104:电路层

104a:触发电耦

202、302:致动件

203:底板

212、312:剪刀式连接组件

222:弹性件

232、332、342:连杆

232a、332a、342a:主杆

232b、232c、332b、332c、342b、342c:支杆

208a、208b、308a、308b:卡合件

210、211、220、221、310、311、320、321、330、331、340、341:延伸部

s1、s2、s3、s4s31、s32、s33、s34:限位空间

d1、d2:延伸方向

w1、w2:宽度

t:厚度

h1、h2:距离

α1:第一弯折角度

α2:第二弯折角度

ε1:第一导角

ε2:第二导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可将致动件准确定位于底板上,改善组装时致动件的组件不易于定位的问题,以利自动化设备进行键帽的组装,提高按键结构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让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数个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特定的实施案例与方法,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仍可采用其他特征、组件、方法及参数来加以实施。较佳实施例的提出,仅用以例示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将可根据以下说明书的描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范围内,作均等的修饰与变化。在不同实施例与图式之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组件符号加以表示。

请参照图1a,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按键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爆炸图。按键结构100可以是应用于笔记型电脑或桌上型电脑等电子装置键盘中,用以输入数据的按键;也可以是应用于其他电子装置中,用以触发特定信号的按键。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00可以是一种用于笔记型电脑或桌上型电脑中的标准键(例如,字母键)或多倍键(例如,空格键、shift键或enter键)。其中,按键结构100包括键帽101、致动件102、底板103和电路层104。致动件102包括弹性件122、连杆132和剪刀式连接组件112。

按键结构100的详细结构与连接方式请再参照图1b至图1e,图1b是根据图1a所绘示的按键结构100的俯视图。图1c是根据图1a所绘示的按键结构100的立体组合图。图1d是根据图1c所绘示的按键结构100的部分结构立体放大图。图1e是根据图1c所绘示的按键结构100的部分结构的侧边透视图。而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图式中有部分组件被省略而未绘示,例如,图1b和图1d未绘示键帽101;图1c未绘示弹性件122;图1e未绘示弹性件122和剪刀式连接组件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键帽101可以是一种用于shift键的键帽。底板103包括用以承载键帽101、致动件102和电路层104的承载表面103a。致动件102设置在底板103和电路层104上方,并连接该键帽101。电路层104设置于承载表面103a,且具有多个按键触发电耦104a与键帽101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件102的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包括彼此交叉枢接的第一框架112a和第二框架112b。第一框架112a的一端可动地连接于按键帽101,而第一框架112a的另一端则可动地连接于底板103;第二框架112b的一端可动地连接于按键帽101,而第二框架112b的另一端则可动地连接于底板103。弹性件122位于电路层104与键帽101之间,邻接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并对应于电路层104的触发电耦104a。连杆132一端卡于底板103,另一端可动地连接于按键帽101。电路层104可以是一种薄膜开关电路层,当键帽101被按压时,电路层104中对应于键帽101的触发电耦104a会被触发,而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

详言之,第一框架112a是通过凸设于上端边缘的轴柱112a1与凸设于按键帽101底部的卡合件106a枢接,并且通过凸设于下端边缘的轴柱112a2与凸设于承载表面103a上的卡合件(卡钩)105a枢接。第二框架112b是通过凸设于上端边缘的轴柱112b1与凸设于按键帽101底部的卡合件106b(包括水滴型卡钩)枢接,并且通过凸设于下端边缘的轴柱下端边缘的轴柱112b2与凸设于承载表面103a上的卡合件(卡钩)105b枢接(请参照图1a、图1b和图1e)。

弹性件122可以是一种橡胶弹性体(rubberdome),位于键帽101与电路层104(薄膜开关电路板)之间,且被第一框架112a和第二框架112b围绕限位。当键帽101被按压受力时,键帽101会移向底板103,驱动第一框架112a和第二框架112b收合,并第一框架112a和第二框架112b抵压弹性件122,使其变形,且进一步地抵接电路层104(薄膜开关电路板)的触发电耦104a,进而按键触发电耦104a,产生电信号传输至按键结构100的电子装置的控制系统。一旦所述受力解除,按键触发电耦104a的触发状态也随即解除,而弹性件122通过其弹力驱动键帽101和第一框架112a和第二框架112b复位。

连杆132设置于承载表面103a上方,具有主杆132a、第一支杆132b和第二支杆132c。第一支杆132b位于主杆132a的一端,与主杆132a的长轴k夹角度θ1;第二支杆132c,位于主杆132a的另一端,与主杆132a的长轴k夹角度θ2;且主杆132a、第一支杆132b和第二支杆132c构成一个u型杆体。其中,第一支杆132b远离主杆13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103承载表面103a的卡合件(卡钩)108a之中;第二支杆132c远离主杆13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103承载表面103a的卡合件(卡钩)108b之中。

此外,底板103还包括突设置于承载表面103a上,向上弯折且朝向键帽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10和第二延伸部111,用以提供连杆132一个限位空间s1,在键帽101与连杆132的组装过程中,可以精确地将连杆132限定在承载表面103a的默认位置,以利于二者的组立结合。在组装之后,当键帽101受到使用者按压而推动连杆132接近承载表面103a时,又将连杆132容置在该第一延伸部110与该第二延伸部111之间,以确保按键结构100操作的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d),第一延伸部110包括一个第一冲切面110a,第二延伸部111包括一个与第一冲切面110a面对面的第二冲切面111a,主杆132a的长轴k穿过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换言之,限位空间s1是由面对面的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来加以定义。其中,第一冲切面110a,具有垂于直第一延伸部110延伸方向d1的宽度w1;第二冲切面111a具有垂直于第二延伸部111延伸方向d2的宽度w2,其中宽度w1和w2可实质上等于底板103的厚度t。

详言之,第一延伸部110和第二延伸部111是通过冲切底板103,形成垂直承载表面103a且贯穿底板103的至少一个切口107,再将邻接于切口107的一部分底板103沿着一折边113a向上弯折使其朝向键帽延伸所形成;第二延伸部111也是通过冲切底板103,再沿着一折边113b向上弯折使其朝向键帽延伸所形成。其中,第一冲切面110a即是用来形成第一延伸部110的切口107的立面;第二冲切面111a则是用来形成第二延伸部111的切口107的立面;因此第一冲切面110a的宽度w1和第二冲切面111a的宽度w2会实质上等于底板103的厚度t。

另外,第一延伸部110包含一个原来为承载表面103a的一部分,弯折之后通过折边113a与承载表面103a连接的第一弯折面110b;且第一弯折面110b与承载表面103a夹有一个第一弯折角度α1。第二延伸部111包含一个原来为承载表面103a的一部分,弯折之后通过折边113b与承载表面103a连接的第二弯折面111b;且第二弯折面111b与承载表面103a夹有一个第二弯折角度α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面110b和第二弯折面111b皆实质上垂直于底板103的承载表面103a,并且二者都朝向连杆132的第一支杆132b;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二者都朝向连杆132的主杆132a;第一冲切面110a与第一弯折面110b连接,并且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弯折面110b,第二冲切面111a与第二弯折面111b连接,并且实质上垂直于第二弯折面111b。

当在进行键帽101与连杆132的组装时(请参照图1b、图1d和图1e),连杆132的主杆132a与键帽101的卡合件109(例如水滴型卡钩)枢接卡合,连杆132的主杆132a即可随着件当键帽101的受力而上下往复运动,并且可以将连杆132的主杆132a的长轴k以平行于第一宽度w1和第二宽度w2的方式,将主杆132a穿设于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的限位空间s1内,可以精确地将连杆132限定在承载表面103a的默认位置,以利于二者的组立结合。详言之,当键帽101受到使用者按压而推动连杆132接近承载表面103a时,可将连杆132容置并管制在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以确保按键结构100操作的稳定性。当键帽101不再受力,并受到弹性件122的弹力驱动复位时,连杆132的主杆132a受到键帽101的卡合件109拉动而往上运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容置连杆132的主杆132a的限位空间s1,必须横向地(平行于主杆132a的长轴k方向)避开连杆132的主杆132a与键帽101的卡合件109枢接的位置,方能顺利将键帽101与连杆132进行组装。

如图1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的最小距离h1实质上大于主杆132a的直径。当按压键帽101时,第一冲切面110a与主杆132a之间例如是具有间隙,或第二冲切面111a与主杆132a之间例如是具有间隙。换言之,主杆132a并未直接与第一冲切面110a或第二冲切面111a干涉接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的距离h1与主杆132a的直径可相差0.01毫米至0.05毫米之间,避免操作按键结构100时第一冲切面110a或第二冲切面111a干涉主杆132a的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的距离h1(即限位空间s1的宽度)与主杆132a的直径的差额,可以小于等于0.02毫米(mm),较佳可介于0.01毫米至0.02毫米之间。举例而言,主杆132a的直径约为0.80毫米;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的距离h1约为0.82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分别削切第一延伸部110和第二延伸部111远离底板103承载表面103a的上端部,借以在第一延伸部110的上端部形成一个与第一冲切面110a连接的第一导引面110s,并且在第二延伸部111的上端部形成一个与第二冲切面111a连接的第二导引面111s。其中,第一导引面110s与第二导引面111s分别例如是斜面(如图1d所示)。第一冲切面110a与第一导引面110s形成第一导角ε1;第二冲切面111a与第二导引面111s形成第二导角ε2。第一导引面110s和第二导引面111s之间的距离h2大于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的距离h1。因此,第一导引面110s和第二导引面111s的斜面可以形成一个c型导角(请参照图1d)。当键帽101受到使用者按压而推动连杆132接近承载表面103a时,可使连杆132更容易进入限位空间s1,提高连杆132的主杆132a的容置准确率。

另外,位于底板103承载表面103a上的上述延伸部、c型导角和限位空间的数量并不以一个(组)为限。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03的承载表面103a上还可以还包括至少一组结构和第一延伸部110和第二延伸部111相同的第三延伸部120和第四延伸部121,也可以形成另一个c型导角及另一个限位空间s2,用以容置连杆132主杆132a(请参照图1a和图1b)。

由于,用于容置连杆132的主杆132a的限位空间s1和s2,是以通过冲压方式所形成的两个冲切面(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来加以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机械冲切口的距离,准确地控制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的距离,达到控制限位空间s1的尺寸,准确定位连杆132的主杆132a工位的目的。在组装按键结构100时,可以自动将连杆132及致动件102的其他组件(第一框架112a、第二框架112b和弹性件122)引导于底板103的预定位置,当将工位周转至下一个工站组装键帽101时,不易发生组件脱落的现象,可直接使用辅助设备或治具进行键帽101压合工序,有助于自动化设备组立,节省组装人力,提高组装效率。

请参照图1f所绘示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立体放大图,其与图1d所示实施例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于,定义限位空间的是第一延伸部110’的第一弯折面110b’及第二延伸部111’的第二弯折面111b’,而非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在进行键帽与连杆的组装时,可将主杆132a穿设并限位于第一弯折面110b’和第二弯折面111b’之间,以利主杆132a与键帽卡合件之间的对位结合。

与采用二个底板103非冲切弯折面110b’和111b’,以面对主杆132a的方式来提供的限位空间,对连杆132进行限位的实施例(如图1f所示)相比,图1f中用于限位的二底板弯折面110b’和111b’之间的距离与连杆132主杆132a的直径的差额约为0.06毫米。相对地,本实用新型图1a至图1e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冲切面110a和第二冲切面111a之间距离h1与连杆132的主杆132a直径的差额可控制在0.02毫米以下。二者之间相差至少3倍以上。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图1a至图1e的实施例所提供的限位空间s1与连杆132的对位精度,可远高于图1f实施例所采用的限位方式的对位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图1a至图1e所述的第一冲切面110a(或第二冲切面111a)搭配图1f所述的非冲切弯折面110b’(或非冲切弯折面111b’),以面对主杆132a的方式来提供的限位空间,对连杆132进行限位(未绘示)。换言之,用来提供主杆132a限位空间的限定部,并不限定必须使用二个冲切面。任何能够提供一个面对主杆132a的底板延伸部(如冲切面或弯折面在键帽被按压时位于主杆132a与底板卡合件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来对连杆132进行限位的限定部,都未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范围。

请参照图2,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按键结构200俯视图。按键结构200可以是一种用于笔记型电脑或桌上型电脑中的enter键,其键帽(未绘示)的形状虽与键结构100不同,但是致动结构大致与图1b所绘示的按键结构100大致相似。主要的差别在于按键结构200的致动件202除了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和连杆132外,还包括另一组剪刀式连接组件212以及一个连杆232;且弹性件222配置于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和212之间,并未被剪刀式连接组件112的第一框架112a和第二框架112b围绕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剪刀式连接组件212的组立方式与剪刀式连接组件112相同,故剪刀式连接组件212的细部结构与组装方式不再此赘述。连杆232具有主杆232a和支杆232b和232c,三者构成一个u型杆体。支杆232b远离主杆23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203承载表面203a的卡合件(卡钩)208a之中;支杆232c远离主杆23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203承载表面203a的卡合件(卡钩)208b之中。

底板203更包括二组与第一延伸部110、第二延伸部111结构类似,分别用来定义出二个限位空间s3和s4的延伸部210和211以及延伸部220和221。使连杆232的主杆232a穿设于限位空间s3和s4之中。

同样地,由于限位空间s3和s4都是以通过冲压方式所形成的两个冲切面来加以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机械冲切口的距离,准确地控制两个冲切面之间的距离,达到控制限位空间s3和s4的尺寸,准确定位连杆232的主杆232a工位的目的。在组装按键结构200时,可以自动将连杆132和232以及致动件202的其他组件(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和212和弹性件222)引导于底板203的预定位置上,当将工位周转至下一个工站组装键帽(未绘示)时,不易发生组件脱落的现象,可直接使用辅助设备或治具进行键帽压合工序,有助于自动化设备组立,节省组装人力,提高组装效率。

请参照图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按键结构300俯视图。按键结构300可以是一种用于笔记型电脑或桌上型电脑中的空白键,其键帽301的形状虽与键结构100不同,但是致动结构大致与图1b所绘示的按键结构100大致相似,主要的差别在于按键结构300的致动件302除了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外,还包括另一组剪刀式连接组件312以及二个形状不同的连杆332和342;且弹性件322配置于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和312之间,并未被剪刀式连接组件112的第一框架112a和第二框架112b围绕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剪刀式连接组件312的组立方式与剪刀式连接组件112相同,故剪刀式连接组件312的细部结构与组装方式不再此赘述。连杆332具有主杆332a和l状支杆332b和332c,三者构成一个c型杆体;连杆342也具有主杆342a和l状支杆342b和342c,三者也构成一个c型杆体。由于按键结构300微细长型结构,为了节省空间起见,连杆332和342二者反向配置于底板303的承载表面303a上。l状支杆332b远离主杆33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303承载表面303a的卡合件(卡钩)308a之中;支杆332c远离主杆33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303承载表面303a的卡合件(卡钩)308b之中。l状支杆342b远离主杆34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303承载表面303a的卡合件(卡钩)308a之中;支杆342c远离主杆342a的一端插设于凸设在底板303承载表面303a的卡合件(卡钩)308b之中。

底板303包括四组与图1b所绘示的第一延伸部110和第二延伸部111结构类似,分别用来定义出四个限位空间s31、s32、s33和s34的延伸部310和311、延伸部320和321、延伸部330和331以及延伸部340和341。使连杆332的主杆332a穿设于限位空间s31和s34之中;使连杆342的主杆342a穿设于限位空间s33和s32之中。

同样地,由于限位空间s31、s32、s33和s34都是以通过冲压方式所形成的两个冲切面来加以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机械冲切口的距离,准确地控制两个冲切面之间的距离,达到控制限位空间s31、s32、s33和s34的尺寸,准确定位连杆332和342工位的目的。在组装按键结构300时,可以自动将连杆332和342以及致动件302的其他组件(剪刀式连接组件112和312和弹性件322)引导于底板303的预定位置上,当将工位周转至下一个工站组装键帽(未绘示)时,不易发生组件脱落的现象,可直接使用辅助设备或治具进行键帽压合工序,有助于自动化设备组立,节省组装人力,提高组装效率。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结构包括:键帽、底板以及致动件,其中致动件包括连接键帽和底板的连杆。通过冲切底板,并将一部分底板向上弯折使其朝向键帽延伸以形成两个面对面的延伸部,用以提供连杆一个限位空间,在键帽与连杆的组装过程中,可以精确地将连杆限定在底板承载表面的默认位置,以利于二者的组立结合。在组装之后,当键帽受到使用者按压而推动连杆接近底板的承载表面时,可将连杆容置在二延伸部之间限位空间内,以确保按键结构操作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连杆的限位空间是采用二延伸部的两个面对面的冲切面来加以定义。可以通过控制机械冲切口的距离,准确地控制二冲切面的距离,达到控制限位空间尺寸,准确定位连杆工位的目的。相较于采用二延伸部的两个面对面的非冲切弯折面来对连杆进行限位,所述由二冲切面所定义的限位空间与连杆的对位精度,远高于采用二非冲切弯折面对连杆进行限位的对位精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