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9095发布日期:2021-08-03 13:1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是用来将某一数值的交流电压变成频率相同的另一种或几种数值不同的电压的设备。在变压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变压器铜线绕设于变压器线圈骨架的外圈,一般通过变压器线圈骨架绕线装置对变压器线圈骨架进行绕线。

在对变压器线圈骨架进行绕线的过程中,变压器铜线会对变压器线圈骨架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是现有的变压器线圈骨架绕线装置难以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导致变压器线圈骨架容易在绕线的过程中因承受的压力过大而破裂,实用性较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变压器线圈骨架绕线装置难以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导致变压器线圈骨架容易在绕线的过程中因承受的压力过大而破裂,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壁的中间位置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垂直的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顶端固定有支撑箱,所述支撑箱的外顶壁上设有垂直设置的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所述支撑箱的顶壁的中间段开设有矩形的移动孔,所述移动孔的两侧内部均活动套设有垂直的矩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活动套设于所述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的内圈,所述移动孔的两侧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的矩形的限位杆,所述支撑板间隙配合在所述限位杆的外圈,所述支撑箱的内底壁的中间位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垂直的螺纹柱,位于支撑板下侧的所述支撑箱的内侧壁上滑动连接有水平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板螺纹套接在所述螺纹柱的外圈,位于支撑箱内部的两个所述支撑板相互远离的侧壁上均铰接有呈倾斜设置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底端铰接在所述升降板的顶壁上,位于升降板下侧的所述螺纹柱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锥齿轮,位于第二锥齿轮下侧的所述支撑箱的侧壁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水平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延伸至支撑箱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转动杆延伸出支撑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手柄。

优选的,所述转动柱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齿轮,位于转动柱一侧的所述底板的顶壁上安装有输出端朝上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四角均开设有螺丝孔,螺丝孔中活动套设有固定螺丝。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宽度与所述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内圈的宽度相适配,所述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的两侧内侧壁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板接触,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延伸至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的上侧。

优选的,两个所述驱动杆呈“八”字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箱的两侧内侧壁上均沿高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升降板固定在两个滑块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支撑箱、移动孔、限位杆、支撑板、螺纹柱、转动杆、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升降板和驱动杆的配合作用,可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可有效的防止变压器线圈骨架在绕线的过程中因承受的压力过大而破裂,有效的提升了变压器线圈骨架绕线装置的实用性。

2、通过底板、转动柱、支撑箱、移动孔、限位杆、支撑板、螺纹柱、转动杆、摇手柄、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升降板和驱动杆的配合作用,使得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所需的操作简单,便捷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可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可防止变压器线圈骨架在绕线的过程中因承受的压力过大而破裂,实用性较高,操作简单,便捷性较高,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号:1、底板;2、转动柱;3、第一齿轮;4、支撑箱;5、驱动电机;6、第二齿轮;7、摇手柄;8、转动杆;9、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10、支撑板;11、螺纹柱;12、升降板;13、驱动杆;14、第一锥齿轮;15、第二锥齿轮;16、移动孔;17、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变压器绕线防止骨架破裂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壁的中间位置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垂直的转动柱2,转动柱2的顶端固定有支撑箱4,支撑箱4的外顶壁上设有垂直设置的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支撑箱4的顶壁的中间段开设有矩形的移动孔16,移动孔16的两侧内部均活动套设有垂直的矩形的支撑板10,支撑板10活动套设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内圈,移动孔16的两侧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的矩形的限位杆17,支撑板10间隙配合在限位杆17的外圈,支撑箱4的内底壁的中间位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垂直的螺纹柱11,位于支撑板10下侧的支撑箱4的内侧壁上滑动连接有水平的升降板12,升降板12螺纹套接在螺纹柱11的外圈,位于支撑箱4内部的两个支撑板10相互远离的侧壁上均铰接有呈倾斜设置的驱动杆13,驱动杆13的底端铰接在升降板12的顶壁上,位于升降板12下侧的螺纹柱11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锥齿轮15,位于第二锥齿轮15下侧的支撑箱4的侧壁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水平的转动杆8,转动杆8延伸至支撑箱4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4,第二锥齿轮15与第一锥齿轮14啮合连接,转动杆8延伸出支撑箱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手柄7。

转动柱2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齿轮3,位于转动柱2一侧的底板1的顶壁上安装有输出端朝上的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6,第一齿轮3与第二齿轮6啮合连接,对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实现稳固的支撑完毕后,将变压器铜线的端部固定在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外圈,然后通过驱动电机5的运转,可带动第二齿轮6转动,通过第二齿轮6与第一齿轮3的传动,可带动转动柱2转动,即可带动支撑箱4转动,即可带动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转动,即可将变压器铜线绕设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外圈。

底板1的四角均开设有螺丝孔,螺丝孔中活动套设有固定螺丝,通过固定螺丝可将底板1固定在变压器加工台上。

支撑板10的宽度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内圈的宽度相适配,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两侧内侧壁分别与两个支撑板10接触,支撑板10的顶端延伸至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上侧。

两个驱动杆13呈“八”字形设置,当升降板12带动两个驱动杆13的底端上升时,会使得两个两个驱动杆13的顶端带动两个支撑板10相互靠近,当升降板12带动两个驱动杆13的底端下降时,会使得两个两个驱动杆13的顶端带动两个支撑板10相互远离。

支撑箱4的两侧内侧壁上均沿高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滑块,升降板12固定在两个滑块之间,使得升降板12能够平稳地升降。

工作原理:需要对变压器线圈骨架进行绕线时,首先通过由前至后转动摇手柄7,可带动转动杆8转动,即可带动第一锥齿轮14转动,通过第一锥齿轮14与第二锥齿轮15的传动,可带动螺纹柱11转动,通过螺纹柱11与升降板12的螺旋传动,可带动升降板12上升,即可带动两个驱动杆13的底端上升,即可使得两个驱动杆13的顶端带动两个支撑板10相互靠近,使得两个支撑板10相互远离的侧壁的间距小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内圈的长度,然后将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垂直置于支撑箱4的外顶壁上,并使得两个支撑板10均位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内圈,支撑板10的前端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前侧内侧壁接触,支撑板10的后端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后侧内侧壁接触,即可通过两个支撑板10对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前后两侧壁实现稳固的支撑,再通过转动由后至前转动摇手柄7,可使得升降板12带动两个驱动杆13的底端下降,即可使得两个驱动杆13的顶端带动两个支撑板10相互远离,直至两个支撑板10相互远离的侧壁分别与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左右两侧内侧壁接触,即可通过两个支撑板10对变压器线圈骨架本体9的左右两侧壁实现稳固的支撑,从而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可有效的防止变压器线圈骨架在绕线的过程中因承受的压力过大而破裂,通过转动摇手柄7,即可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可对变压器线圈骨架实现稳固的支撑,可防止变压器线圈骨架在绕线的过程中因承受的压力过大而破裂,实用性较高,操作简单,便捷性较高,值得推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