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8845发布日期:2021-08-03 13:1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



背景技术:

电感器(inductor)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电感器的结构类似于变压器,但只有一个绕组。电感器具有一定的电感,它只阻碍电流的变化。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流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

当电感器漆包线的绝缘膜破损导致电感器匝间短路,电感的内阻会发生变化,整体阻抗也会变化,若连接的电源功率过大,电感器磁芯饱和,但由于磁芯包裹于骨架与屏蔽罩内,磁芯温度急剧升高,在密闭空间中能量无法释放,导致电感器爆炸,安全隐患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增强电感器外壳的防爆性能,防止电感器炸裂对人员造成伤害,消除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包括:电感器本体,所述电感器本体包括骨架、磁棒、引脚、绕组和密封套,所述骨架内沿轴向贯通设置有磁棒孔,所述磁棒同轴嵌设于所述骨架的所述磁棒孔内,两所述引脚设置于所述骨架的轴向的一端,所述绕组缠绕于所述骨架的周向外侧壁,所述密封套套设于所述骨架和所述绕组的周向外侧;以及防爆外壳,所述防爆外壳套设于所述密封套的外周,所述防爆外壳包括外壳本体和封闭盖,所述外壳本体为一端开口的筒体,所述外壳本体的周向内侧壁设置防爆膜,所述外壳本体的底部对应所述引脚开设引脚口,所述电感器本体的所述引脚能够通过所述引脚口伸出所述防爆外壳,所述封闭盖盖设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开口,且所述封闭盖开设透气孔。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防爆外壳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壁和所述封闭盖的内侧壁连接,并能够向所述封闭盖产生朝向所述引脚方向的拉力,以将所述封闭盖盖设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开口。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密封套的周向外侧壁设置有散热凸筋。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防爆膜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贴附于所述外壳本体内侧壁的pe合成纤维层和抗磨层。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壁为蜂窝状结构。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防爆外壳,电感器本体爆炸防爆外壳能够将炸裂的电感器本体容纳至防爆外壳内部,防止电感器本体炸裂对人员造成伤害,且内部膨胀的空气能够通过透气孔释放,不易受到内部膨胀的空气压力而撑爆防爆外壳,防爆外壳不易损坏,延长防爆外壳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2、电感器本体爆炸,内部空气膨胀将封闭盖弹起,内部膨胀的空气得到释放,能够使用电感量大的电感器,适用范围广,且防爆外壳不易受到内部膨胀的空气压力而撑爆防爆外壳,防爆外壳不易损坏,延长防爆外壳的使用寿命,封闭盖弹起时弹性件产生朝向引脚的拉力将封闭盖拉回并盖于外壳本体,实现防爆外壳的重复利用,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3、通过设置散热凸筋,增加电感器本体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电感器本体的散热效率高,使电感器本体不易因过热而爆炸,延长电感器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4、蜂窝状结构,把外壳本体内侧壁分成许多很小的“小隔室”,这些隔室能够阻隔火花和火焰的传播,同时,这种蜂窝结构在单位体积内具有极好的导热性,能够迅速地将燃烧释放出来的大部分热量吸收掉使燃烧反应后的最终温度大大降低,反应气体的膨胀程度缩小,防爆外壳的压力值增高不大,具有良好的抑爆性能和耐腐蚀能力,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爆外壳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感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感器本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方案”、“一些方案”、“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方案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方案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方案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方案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具有防爆壳的电感器100,其包括电感器本体1和防爆外壳2,电感器本体1包括骨架11、磁棒12、引脚13、绕组14和密封套15,骨架11内沿轴向贯通设置有磁棒孔111,磁棒12同轴嵌设于骨架11的磁棒孔111内,两引脚13设置于骨架11的轴线方向的一端,绕组14缠绕于骨架11的周向外侧壁,密封套15套设于骨架11和绕组14的周向外侧;防爆外壳2套设于密封套15的外周,防爆外壳2包括外壳本体21和封闭盖22,外壳本体21为一端开口的筒体,外壳本体21的周向内侧壁设置防爆膜211,外壳本体21的底部对应引脚13开设引脚口212,电感器本体1的引脚13能够通过引脚口212伸出防爆外壳2,封闭盖22盖设于外壳本体21的开口,且封闭盖22开设透气孔221。通过设置防爆外壳2,电感器本体1爆炸,防爆外壳2能够将炸裂的电感器本体1容纳至防爆外壳内部,防止电感器本体1炸裂对人员造成伤害,且内部膨胀的空气能够通过透气孔221释放,不易受到内部膨胀的空气压力而撑爆防爆外壳2,防爆外壳2不易损坏,延长防爆外壳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具体地,防爆外壳2还包括弹性件23,弹性件23的两端分别与外壳本体21的内侧壁和封闭盖15的内侧壁连接,并能够向封闭盖22产生朝向引脚13方向的拉力,以将封闭盖22盖设于外壳本体21的开口。电感器本体1爆炸,内部空气膨胀将封闭盖22弹起,内部膨胀的空气得到释放,能够使用电感量大的电感器,适用范围广,且防爆外壳2不易受到内部膨胀的空气压力而撑爆防爆外壳2,防爆外壳2不易损坏,延长防爆外壳2的使用寿命,封闭盖22弹起时弹性件23产生朝向引脚13的拉力将封闭盖22拉回并盖于外壳本体21,实现防爆外壳2的重复利用,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具体地,密封套15的周向外侧壁设置散热凸筋151。通过设置散热凸筋151,增加电感器本体1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电感器本体1的散热效率高,使电感器本体1不易因过热而爆炸,延长电感器本体1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具体地,防爆膜211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贴附于外壳本体21内侧壁的pe合成纤维层和抗磨层。通过设置pe合成纤维层,其表面的强力胶能够将破碎的防爆外壳2紧紧粘在一起,避免防爆外壳2飞溅对人员造成伤害,抗磨层坚硬耐磨,保证电感器本体1爆炸时不易划破防爆膜211,实现防爆外壳2的重复利用,延长防爆外壳2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具体地,外壳本体21的内侧壁为蜂窝状结构。蜂窝状结构,把外壳本体21内侧壁分成许多很小的“小隔室”,这些隔室能够阻隔火花和火焰的传播,同时,这种蜂窝结构在单位体积内具有极好的导热性,能够迅速地将燃烧释放出来的大部分热量吸收掉使燃烧反应后的最终温度大大降低,反应气体的膨胀程度缩小,防爆外壳2的压力值增高不大,具有良好的抑爆性能和耐腐蚀能力,实用性强,适合推广应用。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