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改进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434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改进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具体地说,涉及到一种带有改进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的内孔连接器(插座)。
当环境的相对湿度下降到50%以下时,人体可积累大量的静电。在此情况下,人体可能集积静电荷并在无意中触摸什么物体时发生静电放电(ESD)。考虑到搬运和手工操作问题,绝大多数电气部件都建议在其表面设置接地线路以保护其易受静电放电损坏的内部集成电路。
在此之前,曾有人致力于在内电路板上设置一种接地的路径,或者安装一种附加模件,以保护其主线路。这些曾在美国专利4,667,266和4,477,134公开过。最近,人们试图将接地功能直接设置在外面。正如美国专利4,532,419、4,531,176、4,824,377和4,955,817所述,伸出于接触件或电路板外的接地线路很容易俘获静电荷(如果有的话),并保护其内接电路免遭静电放电(ESD)损坏。
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ESD保护装置是很简单的,它采用一个整体的环绕在或伸出于接触件或端子的导电体,所以在人们不先触及到该导电体时,手就不容易触摸到接触件或端子,从而使其接地电路起作用并防止在接触件或端子上直接发生任何静电放电。根据上面所述,ESD保护原则很容易应用于电气部件上,并被认为是有效而且实用的。
本发明要提出对美国专利4,824,377所公开的内孔电连接器(端子插座)的一种改进。在该专利所述的连接器中,引入一导线安装在绝缘体的前表面,以致在不与相匹配的插头连接时,对着内孔插头连接器的导电插头的静电放电将通过上述导线和接地端子而放电,而不是对内孔插头连接器的接触件放电。虽然上述导线可以做到ESD保护,但仍存在以下所述的不足之处。
第一,导线不容易牢固地安装在绝缘体上,并且可能由于固定不良受突然的振动而偏离绝缘体,甚至从绝缘体上脱落。而用其他的方法如粘接或涂敷来连接导电体比用简单的机械连接法要昂贵。第二,不容易掌握将细导线装在绝缘体上的工序,这就增加自动装配的困难。第三,不容易控制导线与连接到接地端子的导电壳体之间合适而充分的连接,因此有可能因固紧不良而影响ESD效果。因此,不便于设计出超出绝缘体前表面的特定高度,而这一高度则是应根据不同尺寸的连接器而分别设计的。另外,虽然期望导线有一具有较小半径的尖锐边缘以增加表面静电密度,但是,对于导线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因此,希望有一种能消除现有连接器的那些缺点的改进结构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在操作或制造中具有较好的静电放电保护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上的特定类型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可以方便而牢固地安装到连接器上,并保持一种电性上紧密而充分的接合,以利接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放电保护装置,该装置不仅可以通过自动装配工艺容易地组装到连接器上,而且可以在形状上做成具有尖锐边缘或合适的高度,以适应相关的连接器。
按照本发明,一种内孔电连接器有一个绝缘的座体和一个部分地盖住该座体的导电壳体。多个孔道穿过绝缘座体,这些孔道承接多个相应的接触件。安装在绝缘座体之前表面上的片状导电体有一长扁主体,该主体垂直地沿纵向置入座体前表面的凹槽内。两个支臂分别从导电体的主体两端向后并稍稍向外延伸,每个支臂被紧紧地夹在座体的侧面与壳体的侧壁之间,这样,每个支臂弹性地与壳体侧壁接合并压紧壳体侧壁,从而形成可靠而充分的接合,并很好地构成一接地线路。
每个支臂的底部都紧靠导电壳体的向内延伸的凸缘,所以导电体不可能落到座体之外。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现在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虽然本发明是参考几个特定的实施例来进行阐述,但是,这种阐述只是说明性的,并无限制本发明之意。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在不违背所附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发明的实际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所述的最佳实施例作出各种改动。
参看图1,本发明的包括座体11在内的D形内孔连接器10包含一长条形基板12和一个从该基板12向前突起的梯形凸部14。若干双排孔道16穿过座体11以承接若干相应的接触件18。每个孔道16还有一个向外的开口17,以承接一个要插入到孔道16内相应的接触件18的插头。
在凸部14的前表面13上的两排孔道16的开口17之间有一条具有一定深度的横向凹槽19,该凹槽19还沿凸部14的两侧面15向后延伸,并穿过该两侧面15,直到它到达基板12为止。
导电壳体20包含一块尺寸与座体11的基板12相对应的板件22,它有一个供座体11的凸部14通过的中央开口(未示出),从该中央开口的边缘向前伸出一个沿周向的围边24,当壳体20和座体11由一对分别穿过位于壳体20和座体11两端的孔26和28的螺钉(未示出)联接在一起时,壳体20的围边24内便包容座体11的凸部14。
围边24包括一个顶壁21、一个底壁23和两个侧壁25,并具有一从围边24的外缘27向内伸出的沿周向的凸缘29。
一个具有长扁主体31的片状导电体30置于凹槽19内,它的前缘32突出于凸部14的前表面13之外。导电体30还有一对与它成一整体的从两端向后并向外延伸但仍与主体31在同一平面的支臂34。每个支臂34有一逐渐变细的自由端36,以提高其弹性。在导电体30的主体31上有4个浮凸33,用以同凹槽19形成压紧接合。
组装时,导电体30的两端紧靠着凸缘29的相应部分,从而防止导电体30落到凸部14之外。另外,浮凸33与凹槽19之间的压紧接合也使导电体30得以固紧。设想以支臂36的固定端37作为一支点,每个支臂34的自由端34的自由端36便在内部压紧围边24的相应侧壁25,并迫使该自由端36进入侧表面15的凹槽19内,从而保证在导电体30与导电壳体20之间的紧密接合,构成一个接地线路。显然,凹槽19的深度可稍小于导电体30的宽度W,从而保证导电体30的前缘32突出于凸部14的前表面13之外,以便吸引静电荷。另外,前缘32的中部可设计成向前伸出一个距离,并与凸缘24同高或稍稍超出凸缘24,这样,人们在不触摸导电体30或导电壳体20的情况下就不可能碰到插入接触件18的通道开口17。因此,来自人体的一些静电荷就会通过该接地线路而消除,并且不会进入插在孔道16内的接触件18。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示出用于一种SCSI型连接器的片状导电体的有关结构。在图1所示的D形连接器10有足够的空间在座体11的侧表面15上设置凹槽19,而SCSI型连接器却没有这种条件。因为SCSI连接器是属于高密度的接触件排列型式,在其座体的侧面上没有空间可供设置如图1所示那样的有一定深度的凹槽19。因此,在SCSI型连接器中,在其座体侧面上原先较深凹槽的位置上设置一种不同的横向延伸的凹座。
参看图2,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40有一个座体42,该座体42包含一个基板41和一个从该基板向上伸出的凸部43。若干双排孔道44穿过座体42,在其内承接相应数目的接触件46。在双排孔道44之间有一条具有一定深度的凹槽48沿凸部43之顶面45的整个长度延伸。沿凸部43之两侧面49的整个高度则分别有一凹座47,该凹座47的侧边50与凹槽48对准。在凸部43的顶面45的边缘设置一沿周向的槽道51。
导电体55包含一个可盖住座体42之基板41的板件56和一个向上突出的在装配后包围住凸部43的沿周向的围边57,该围边57有两个纵长壁52和两个侧壁53,它们一起构成一个从其外缘向内伸出的周向的凸缘54。从板件56的两相对端向下伸出两个接片58,用来与在其上固定壳体55和座体42的托架(未示出)相连接。
长形片状导电体60包含一置于凹槽48内的扁平主体62,其中,该主体62的上缘68稍稍超出凸部43的顶面45。两个向下的支臂64通过弯曲法从主体62的两端侧向延伸。在此情况下,每个支臂64的自由端66向外偏斜压紧导电壳体55。在主体62上有4个浮凸69用来与座体42的凹槽48形成紧压接合。
组装时,导电体60从上部插入凹槽48,从而使主体62的上缘68稍为突出于凸部43的顶面45之外,而支臂64则进入凸部43之侧面49上的凹座47内。导电壳体55罩住座体42,其中周向的凸缘54进入槽道51,故凸缘54大致与座体42的顶面45齐平。导电体60的每个支臂64由于其偏斜的自由端66之弹性而紧靠着导电壳体55的相应侧壁53。凸缘54和浮凸69可阻止导电体60向上运动,因此,导电体60就牢固地安装在座体42上。同时,导电体60的支臂64与导电壳体55的侧壁53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一个接地电路,用于任何可能由于人体造成的静电放电,所以通过手传导的静电荷几乎不可能进入置于孔道44内的接触件。
由于导电体30或60是片状的,所以它可以做得很薄,在其外缘上形成尖锐边缘,以提高表面电荷密度。而且很容易调节片状导电体在凹槽中的位置,以便显露出一个合适的高度,来适应由于不同连接器造成的不同情况。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器具有特殊的片状的导电体30或60,该导电体30或60有一对在其两相对端侧向并倾斜向外延伸的支臂34或64,用以同导电壳体20或55接合,所述壳体20或55与座体11或42相配合,使支臂34或64紧紧地夹在它们之间。这就保证了导电体30或60与导电壳体20或55的可靠连接而构成一个静电放电线路。片状导电体30或60也较容易安装。由于设在导电体30或60的主体31或62上的浮凸33或69与凹槽19或48接合,而且有周向的向内凸缘29或54紧靠着导电体30或60之支臂34或64的固定端,这就可使导电体30或60固紧在座体11或42上,而不可能向外运动或从其中抽出。简言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的导电体,它不仅可以容易而精确地固定到座体上,而且可与导电壳体十分可靠地连接而构成接地线路。
虽然上面结合据认为是最为实际而且是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叙述,但是,应当明白,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而是相反,它要包括符合所附权利要求书规定的精神和范围的各种变型和技术等同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内孔连接器,包括一个绝缘座体,它具有一长形基板,一从该基板向前突起的凸部和穿过该座体以在其内承接多个对应的接触件的双排孔道;一个导电壳体,它具有一盖住座体的基板的板件和一罩住座体之凸部的周向的围边,其特征在于上述座体的凸部有一个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在所述的双排孔道之间有一条具有一定深度的凹槽沿该凸部的前表面的整个长度延伸,并沿其两侧表面继续向后延伸;上述的周向的周边有两个侧壁;一个具有长扁主体的整体的片状导电体,所述导电体有一宽度使其置于上述凸部之前表面的凹槽内,在上述主体上至少有一个浮凸,用于同上述凹槽形成压紧接合,上述的片状导电体还有一对从其主体两端向后并倾斜向外延伸的支臂,在组装时,每个支臂之自由端压紧在凸部侧表面的凹槽内,以提供一种与导电壳体的围边之相应侧壁的电性可靠接合,而构成接地线路。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凸部侧表面的上述凹槽一直延伸至到达上述基板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壳体的围边还包含一个从其外缘向内伸出的周向的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体的主体和支臂处在同一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3的内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围边的凸缘压紧每一支臂的固定端以防止导电体向外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片状导电体的宽度稍大于上述凹槽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支臂的自由端的尺寸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每个侧壁与导电体每个支臂的自由端接合,因此每个支臂都被紧紧地夹在导电壳体的侧壁与上述凸部的侧表面之间。
9.一种内孔连接器组件,包括一个绝缘座体,它具有一长形基板,一从该基板向上延伸的凸部和穿过所述的座体以在其内承接多个对应的接触件的双排孔道;一个导电壳体,它具有一盖住座体的基板的板件和一罩住座体之凸部的周向的围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体的凸部有一个顶表面和两个侧表面,在所述的双排孔道之间有一条具有一定深度的凹槽沿着该凸部顶表面的全长延伸,而沿凸部的两侧表面分别有一凹座,每个凹座的一条侧边与上述凹槽对准;一个具有长扁主体的整体的片状导电体,所述的主体置入上述凸部之凹槽内,其中,在所述的主体上至少有一个浮凸,以与上述凹槽形成压紧接合,上述的导电体还有一对分别从主体两端侧向向下延伸的支臂,该支臂置于凸部的相应凹座内,每个支臂的自由端倾斜向外伸出,使之具有弹性,因此,在组装时,每个支臂之自由端向内受压地支承在凸部侧表面上的相应凹座内,以提供一种与导电壳体的围边的可靠的电性连接,构成一接地线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内孔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个凹座沿侧表面的整个高度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内孔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臂基本垂直于所述主体,而上述凹座的深度相当于导电体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内孔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壳体的围边还包含一个从其外缘向内延伸的周向的凸缘,而在上述座体的顶表面的边缘设置一条周向的槽道,用来接纳上述导电壳体的周向的凸缘。
13.根据权利要求9的内孔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壳体的围边有两个侧壁以分别同上述导电体的支臂的自由端接合。
14.一种供静电放电保护的内孔连接器用的整体片状导电体,包括一个具有一个外缘并带有若干浮凸的长扁主体;一对从上述主体的两端沿其与前缘相反方向延伸的支臂,每个支臂的自由端向外倾斜地伸出,以便在与内孔连接器的导电壳体接合时产生一个弹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导电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支臂与片状体处于同一平面,而每个支臂自由端的尺寸逐渐减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导电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支臂基本上与主体垂直。
全文摘要
一种内孔电连接器包含一个由一长形基板和一个从该基板向前突出的梯形凸部组成的座体。若干双排孔道穿过座体以承接若干相应的接触件。一条凹槽,通过座体凸部之前表面横向延伸并沿其两侧表面向后延伸,直到到达基板为止。导电壳体包括一个盖住座体基板的板件和一个接纳座体凸部的沿周向的围边。片状导电体有一长扁主体置入座体凹槽内,它的一对支臂从主体两端向后并倾斜向外延伸,以便同导电壳体弹性地连接,以利静电放电保护。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079077SQ9310610
公开日1993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1993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20日
发明者田浩川, 蒋悦磊 申请人:富士康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