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29355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构成为在绝缘外壳的内部插入信号传送介质来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般地,广泛进行如下动作:在各种电气机器等中使用的印刷布线基板中安装电连接器,经由该电连接器,将柔性印刷电路(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各种信号传送介质电连接到印刷布线基板。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记载的电连接器中,将由FPC、FFC等构成的信号传送介质从在印刷布线基板上安装的电连接器的插入口插入到介质收容通道的内部,在完成该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等)的插入之后,对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进行转动操作或者滑动操作,从而使导电触子部件弹性变位,使该导电触子部件的接点部压接到信号传送介质的电极部,从而进行电连接。
[0003]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实现传送信号的高频化,需要实施对从信号传送介质至导电触子部件的传送路径进行屏蔽的电磁波屏蔽(EMI)对策,但在具备致动器的电连接器中,由于致动器转动或者滑动,所以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在绝缘外壳与致动器之间形成空间部分,难以得到充分的电磁波屏蔽功能。针对这样的问题,在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如下的结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使绝缘外壳的上表面开闭的屏蔽壳体,并且在该屏蔽壳体的内部区域中配置致动器,通过在对致动器进行了转动操作之后对屏蔽壳体进行转动操作,从上方以屏蔽壳体覆盖绝缘外壳和致动器这两者。
[0004]但是,在这样的以往的电连接器中,虽然得到预定的电磁波屏蔽的作用,但由于采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致动器和屏蔽壳体这两者的机构,所以存在结构复杂化,并且两个部件的转动操作麻烦这样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在电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等中,在从上方侧吸附例如电连接器的情况下,覆盖绝缘外壳的上表面的屏蔽壳体成为妨碍而难以得到高效的组装性这样的问题。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0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良好地屏蔽从信号传送介质至导电触子部件的传送路径,得到高效的组装性,同时还得到良好的操作性的。
[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电连接器构成为在内部配置了导电触子部件的绝缘外壳中,可往返移动地安装了致动器,使所述致动器从初始位置移动至作用位置,使在所述绝缘外壳的内部所插入的信号传送介质与所述导电触子部件电连接,从而形成从所述信号传送介质经由所述导电触子部件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传送路径,该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外壳以及致动器,安装了覆盖该绝缘外壳以及致动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由导电性金属部件构成的屏蔽壳体,在使所述致动器移动至作用位置时,该致动器侧的屏蔽壳体、和所述绝缘外壳侧的屏蔽壳体成为以将从所述信号传送介质经由导电触子部件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所述传送路径连续地覆盖的方式接触的配置关系。
[0010]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通过致动器移动至作用位置,致动器侧的屏蔽壳体、和绝缘外壳侧的屏蔽壳体接触,通过这样的简易的结构,从信号传送介质经由导电触子部件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传送路径被连续地覆盖,得到良好的屏蔽性。
[0011]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致动器构成为从自所述绝缘外壳的上表面立起的初始位置转动至沿着所述绝缘外壳的上表面延伸的倾倒位置。
[0012]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致动器构成为从与所述绝缘外壳在沿着所述印刷布线基板的方向分离的初始位置滑动移动至与所述绝缘外壳接触的作用位置。
[0013]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电连接器构成为在所述致动器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绝缘外壳以及所述致动器的两个屏蔽壳体彼此的一部分重叠。
[0014]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致动器侧的屏蔽壳体、和绝缘外壳侧的屏蔽壳体无间隙地接触,基于屏蔽壳体的电磁波屏蔽作用进一步提高。
[0015]另外,在本发明中,在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处,在所述致动器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覆盖所述致动器的屏蔽壳体接触的接地部件。
[0016]另外,在本发明中,在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处,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在所述绝缘外壳的内部所插入的信号传送介质接触的接地部件。
[0017]另外,在本发明中,在覆盖所述致动器的屏蔽壳体处,在该致动器移动至所述作用位置的状态下,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接触的接地部件。
[0018]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通过降低接地电阻,实现了接地特性的提高。
[0019]另外,在本发明中,在覆盖所述绝缘外壳的屏蔽壳体处,可弹性变形地设置了与所述导电触子部件接触的接地部件。
[0020]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构成接地电路的电气路径成为多点接触状态,接地电阻被降低。
[0021]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构成为通过由导电性金属部件构成的屏蔽壳体,覆盖绝缘外壳以及致动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使移动至作用位置的致动器侧的屏蔽壳体接触到绝缘外壳侧的屏蔽壳体,连续地覆盖从信号传送介质经由导电触子部件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传送路径,从而利用致动器的移动使两个屏蔽壳体接触,通过这样的简易的结构,得到针对传送路径的良好的屏蔽性,所以能够在得到高效的组装性的同时还得到良好的操作性,能够低廉并且大幅提高电连接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在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从连接器正面侧的上方表示使致动器在初始位置立起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23]图2是从连接器背面侧的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24]图3是从连接器正面侧的下方观察图1以及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25]图4是图1?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平面说明图。
[0026]图5是图1?图4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正面说明图。
[0027]图6是图5中的沿着V1-VI线的横截面说明图。
[0028]图7是图5中的沿着VI1-VII线的横截面说明图。
[0029]图8是表示在处于图1?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电连接器中插入了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的终端部分的状态的图6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30]图9是表示在处于图1?图7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电连接器中插入了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的终端部分的状态的图7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31]图10是将图8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推倒至“倾倒位置”的状态的图6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32]图11是将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推倒至“倾倒位置”的状态的图7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33]图12是从连接器正面侧的上方表示将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塞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4]图13是从连接器背面侧的上方观察图12所示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5]图14是从连接器正面侧的下方观察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6]图15是将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塞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图6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37]图16是将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塞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图7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38]图1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连接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9]图18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从连接器正面侧的上方表示使致动器在初始位置立起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0]图19是从连接器背面侧的上方观察图18所示的电连接器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1]图20是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平面说明图。
[0042]图21是图18?图20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图6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43]图22是表示在处于图21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电连接器中插入了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的终端部分的状态的图6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44]图23是从连接器正面侧的上方表示将图2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塞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5]图24是将图2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致动器塞入“作用位置”的状态的图6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46]图25是表示吸附区段的一个例子的平面说明图。
[0047]图26是表不在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中,在外壳壳体(屏蔽壳体)中设置了可弹性变形的接地部件的实施方式的图10相当的横截面说明图。
[0048]符号说明
[0049]10:插座连接器;11:绝缘外壳(绝缘体);lla:前方侧插入口 ;llb:介质收容通道;llc:外壳壳体(屏蔽壳体);llcl:固定孔;llc2:固定突起;lld:前端接地接触片(接地部件);lle:侧端接地接触片(接地部件);llf:上表面接地接触片(接地部件);llg:接触弹簧部件(接地部件);12、13:导电触子(触子部件);12a、13a:可动触子束;12al、13al:端子接触凸部;12a2、13a2:凸轮作用部;12b、13b:固定触子束;12bl、13bl:基板接合端子部;12c、13c:连结支柱部;14: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a:转动轴;14b:转动操作框体;14c:致动器壳体(屏蔽壳体);14d:狭缝;14e:钩状突起部;14el:按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