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329355阅读:来源:国知局
平地延伸的“倾倒位置”(参照图10以及图11),以朝向连接器后方侧推倒的方式转动,并且转动至该“倾倒位置”之后的致动器14朝向连接器前方侧(图6以及图7的左方侧)塞入,从而滑动移动至后述“塞入作用位置”的结构。
[0070]另外,通过进行如上所述将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从“倾倒位置”朝向连接器前方侧塞入至“塞入作用位置”的操作,进行可动触子束12a、13a的弹性变位,在该可动触子束12a、13a与固定触子束12b、13b之间,夹持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关于该点,在后面详细说明。
[0071][关于锁定部件]
[0072]另一方面,在绝缘外壳11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即上述导电触子12、13的两侧外方部分,从连接器前端侧朝向后方侧塞入地安装了一对锁定部件15、15,该一对锁定部件15、15进行在该绝缘外壳11的内部插入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的防脱。
[0073]这些各锁定部件15也分别具有由沿着信号传送介质F的插入方向(图6以及图7的右方向)延伸的一对细长状束部件构成的可动锁定束以及固定锁定束(图示省略)。构成了这些各锁定部件15的可动锁定束以及固定锁定束,在绝缘外壳11的介质收容通道Ilb中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以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适宜的间隔而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且被配置成在连接器前后方向(图6以及图7的左右方向)上细长状地延伸。在该可动锁定束的连接器前端部分,设置了对信号传送介质F嵌合的卡合锁定爪。
[0074]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绝缘外壳11中设置的介质收容通道Ilb的内部空间所插入的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具备例如图17所示那样的结构,成为其宽度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缘部被插入于上述锁定部件15的固定锁定束和可动锁定束的中间部分的结构。与在该锁定部件15中设置的卡合锁定爪对应地,在信号传送介质F的终端部分中,在该信号传送介质F的宽度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两侧的端缘部分,分别形成了由切口状的凹部构成的卡合定位部Fl、F1。
[0075]另外,在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朝向连接器里侧(图6以及图7的右方侧)塞入,该信号传送介质F的插入方向的前端缘部碰撞到上述锁定部件15的连结支柱部而停止时,在该信号传送介质F中设置的卡合定位部Fl被设定为在锁定部件15中设置的卡合锁定爪的正下位置配置的位置关系,通过进行从该信号传送介质F的碰撞停止状态如图10以及图11那样转动至“倾倒位置”的致动器14如图12?图16那样被塞入至连接器前方侧的“塞入作用位置”的操作,锁定部件15的卡合锁定爪下降,而成为对信号传送介质F的卡合定位部Fl卡合的状态(锁定状态),由此进行信号传送介质F的防脱。
[0076][关于致动器]
[0077]作为上述连接操作单元的致动器14具备由绝缘材料细长状地形成的转动操作框体14b、和以覆盖该转动操作框体14b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的致动器壳体(屏蔽壳体)14c。在转动操作框体14b的基端部分,设置了如上所述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14a,该转动轴14a被安装成沿着绝缘外壳11的连接器后方侧的端缘部分(图6以及图7的右端部分)而自由转动。另外,成为从该转动轴14a,由窄的板状部件构成的转动臂14g以朝向转动轴14a的转动半径外方侧形成梳齿状的方式延伸出,在这些转动臂14g的延伸出的方向(转动半径外方向)上的前端部分中,一体地连结了由上述板状部件构成的转动操作框体14b的结构。
[0078]更具体而言,上述转动操作框体14b由沿着转动轴14a的轴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细长状地延伸的板状部件形成,在该转动操作框体14b中的内方侧的端面、即与上述绝缘外壳11侧对置的端面和转动轴14a之间,以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形成预定的间隔而并列的方式,配置了多个转动臂14g、14g、……。这些各转动臂14g配置于与上述导电触子12、13的中间部分,但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转动臂14g、14g彼此的中间部分、即与导电触子12、13对应的位置,以按照相同的间隔形成梳齿状的方式,形成了用于避免与这些两个导电触子12、13的干扰的多个狭缝14d。
[0079]这样,通过以形成梳齿状的方式设置转动臂14g以及狭缝14d,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以针对导电触子12、13的特别是可动触子束12a、13a不产生干扰的方式被转动操作,成为从图1?图9所示那样的朝向大致铅直上方处于竖立状态的“初始位置”至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的朝向连接器后方侧(图示右方侧)而被推倒的“倾倒位置”被转动操作的结构。
[0080]另外,在这样的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的转动操作框体14b中梳齿状地设置的各狭缝14d朝向上述绝缘外壳11侧开口,并且从该开口部朝向转动操作框体14b的转动半径方向上的外方侧延伸,但在形成了该狭缝14d的内部空间的里侧的壁面,设置了钩状突起部He。该钩状突起部14e由如上所述以从狭缝14d的里侧的壁面朝向作为转动操作框体14e的转动中心的转动轴14a接近的方式悬臂状地延伸出的板状部件形成,形成了该钩状突起部14e的延伸出的侧、即转动操作框体14b的转动半径方向上的内方侧的前端部分、按压凸轮部14el。
[0081]此时,在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位于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的被推倒于连接器后方侧(图示的右方侧)的“倾倒位置”的状态下,相对可动触子束12a、13a以及固定触子束12b、13b的后端部分,上述钩状突起部14e成为从连接器后方侧对置的配置关系。更详细而言,成为在该钩状突起部14e的延伸出的侧的前端部分设置的按压凸轮部14el相对在可动触子束12a、13a的后端部分中设置的凸轮作用部12a2、13a2,在连接器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上稍微分离而对置的配置关系。
[0082]另外,当通过如上所述从按压凸轮部14el相对凸轮作用部12a2、13a2的分离对置状态,以使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的整体朝向连接器前方侧滑动移动的方式赋予操作力,从而钩状突起部14e向连接器前方侧前进时,构成该钩状突起部14e的按压凸轮部14el的倾斜面抵接到构成可动触子束12a、13a的凸轮作用部12a2、13a2的倾斜面。另外,成为如下结构:通过在凸轮作用部12a2、13a2的倾斜面产生的向上方向的分力,以使可动触子束12a、13a的连接器后端侧部分向上方侧抬起的方式变位,与其相伴地,在连接器前端侧设置的端子接触凸部12al、13al向下方按下。
[0083]S卩,成为在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图9)下,经由绝缘外壳11的前方侧插入口 11a,将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插入到介质收容通道Ilb的内部,之后,实施使致动器14朝向连接器后方侧倾倒的操作,转动至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倾倒位置”(参照图10以及图11)。接下来,针对处于这样的水平状态的致动器14,赋予向连接器前方侧的塞入操作力,向连接器前方侧滑动移动至作为最终位置的“塞入作用位置”,从而导电触子12、13的可动触子束12a、13a如上所述弹性变形,被维持为针对在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的表面中形成的信号传送用或者接地用的各导电电路F2 (参照图17)的某一个,压接了上述可动触子束12a、13a的端子接触凸部12al、13al的状态,由此成为进行针对印刷布线基板的电连接的结构。
[0084]另外,覆盖上述致动器(连接操作单元)14的转动操作框体14b的外表面的致动器壳体(屏蔽壳体)14c由导电性的金属板状部件形成,以在致动器14转动至“倾倒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0以及图11)下,从该转动操作框体14b的上表面覆盖与连接器后端面相当的外表面的方式被安装。
[0085]该致动器壳体(屏蔽壳体)14c朝向绝缘外壳11侧对置的内方侧的端缘部分成为在上述“倾倒位置”,针对上述绝缘外壳11的外壳壳体(屏蔽壳体)Ilc的后端缘部分,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以形成预定的间隙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另外,在致动器14滑动移动至上述最终的“塞入作用位置”时,该致动器壳体14c的半径方向内端缘部相对外壳壳体Ilc的后端缘部从上方侧重叠而成为电接触状态。
[0086]进而,在上述致动器壳体(屏蔽壳体)14c的内方侧的端缘部分,在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形成了大致直角向下方折弯的侧端接地接触片14f、14f。这些各侧端接地接触片Hf以在“倾倒位置”处朝向下方延伸出的方式折弯,更具体而言,在致动器14以滑动至上述最终的“塞入作用位置”的方式而被移动时,该致动器壳体14c的侧端接地接触片14f、14f成为针对绝缘外壳11的外壳壳体Ilc中设置的侧端接地接触片lle、lle,从连接器内方侧(连接器中心侧)电接触的配置关系。
[0087]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从“初始位置”转动至“倾倒位置”的致动器14向连接器前方侧滑动移动至作为最终位置的“塞入作用位置”,从而针对信号传送介质(FPC或者FFC等)F电连接导电触子12、13的操作完成,但在该时间点,在致动器14中安装的致动器壳体(屏蔽壳体)14c针对在绝缘外壳11中安装的外壳壳体(屏蔽壳体)Ilc从上方侧重叠而成为电接触状态。其结果是,从信号传送介质F经由导电触子12、13到达印刷布线基板的传送路径被外壳壳体Ilc和致动器壳体14c连续地覆盖,得到良好的屏蔽性。
[0088]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如上所述致动器14被朝向绝缘外壳11侧塞入的状态下,覆盖绝缘外壳11以及致动器14的两个屏蔽壳体11c、14c彼此的一部分重叠的结构,所以利用两个屏蔽壳体llc、14c的电磁波屏蔽作用进一步提高。
[0089]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中,在使用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