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65996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元件,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元件,其包含一反射结构W反 射一光线,其中光线于一入射角入射反射结构时具有最大反射率。
【背景技术】
[0002] 发光二极管化i曲tEmittingDiode,LED)为固态半导体发光元件,其优点为功耗 低,产生的热能低,工作寿命长,防震,体积小,反应速度快和具有良好的光电特性,例如稳 定的发光波长。因此发光二极管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设备指示灯,及光电产品等。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发光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半导体叠层,其可发 出一光线;一第一反射结构位于基板与半导体叠层之间,W反射光线;W及一第二反射结 构位于基板与半导体叠层之间,其中光线于一第一入射角入射第一反射结构时具有最大反 射率,光线于一第二入射角入射第二反射结构时具有最大反射率,其中第二入射角大于第 一入射角。
[0004]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 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5]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掲示的发光元件的剖视图;
[0006]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掲示的发光元件的部分剖视图;
[0007]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掲TK的发光兀件的剖视图;
[0008]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掲示的发光元件的部分剖视图。
[000引符号说明
[0010] 1、2;发光元件
[OOU] 10 :基板
[001引 12;半导体叠层
[0013] 121;第一导电性半导体层
[0014] 122;主动层
[001引123;第二导电性半导体层
[0016] 14;第一反射结构
[0017] 14a;第一半导体层
[0018] 14b;第二半导体层
[0019] 16、28;第二反射结构
[0020] 16a、28a;第H半导体层
[0021] 16b、28b;第四半导体层
[0022] 281 ;氧化区
[0023] 282;未氧化区
[0024] 18 :第立反射结构
[00巧]18a;第五半导体层[002引18b;第六半导体层
[0027] 19、29;第二电极
[002引291;打线电极
[002引292;电流阻挡层
[0030] 293;延伸电极
[00;31] 20;第一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发明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请参照下列实施例的描述并配合相关图 示。但是,W下所示的实施例用于例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于W下的实施 例。又,本说明书记载于实施例中的构成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相对配置等在没有限定的 记载下,本发明的范围并非限定于此,而仅是单纯的说明而已。且各图示所示构件的大小或 位置关系等,会由于为了明确说明有加W夸大的情形。更且,在W下的描述中,为了适切省 略详细说明,对于同一或同性质的构件用同一名称、符号显示。
[0033]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掲示的发光元件1的剖视图。发光元件1,例如发光二 极管,包含:一基板10 ;W及一半导体叠层12位于基板10上,可发出一光线。一或多个反射 结构,例如第一反射结构14,第二反射结构16或第H反射结构18,位于基板10与半导体叠 层12之间,W反射来自半导体叠层12所发出的光线,其中多个反射结构反射大致相同波长 的光线。光线于一第一入射角Qi入射第一反射结构14时具有最大反射率,光线于一第二 入射角0 2入射第二反射结构16时具有最大反射率,其中第二入射角0 2与第一入射角曰1 不同。具体而言,来自半导体叠层12所发出的光线于介于0~20度之间的第一入射角01 自半导体叠层12入射第一反射结构14时具有最大反射率,例如大于50%,较佳大于80%, 更佳大于90%的反射率,但第一入射角0 1的范围不W此为限制。来自半导体叠层12所发 出的光线于介于20~60度之间的第二入射角0 2自半导体叠层12入射第二反射结构16 时具有最大反射率,例如大于50%,较佳大于80%,更佳大于90 %的反射率,但第二入射角 02的范围不W此为限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入射角Si或第二入射角02可为 一角度或是一角度范围。
[003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板10可为一承载基板W承载半导体叠层12,半导体叠 层12可先于一暂时基板(图未示)上形成后,通过上述的反射结构与基板10接合,其中考 虑到发光元件1的出光效率,暂时基板可移除或不移除。
[003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板10可为一成长基板,包括用W成长磯化铅嫁钢 (AlGaInP)的神化嫁(GaAs)晶片,或用W成长氮化钢嫁(InGaN)的藍宝石(Al2〇3)晶片、 氮化嫁(GaN)晶片或碳化娃(SiC)晶片。在此基板10上可利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 (MOCVD)、分子束外延(MBE)、氨化物气相沉积法(HVPE)、蒸锥法或离子电锥方法形成一具 有光电特性的半导体叠层12,例如发光(Ii曲t-emitting)叠层。
[0036] 半导体叠层12包含一第一导电性半导体层121,一第二导电性半导体层123,W 及一主动层122位于第一导电性半导体层121及第二导电性半导体层123之间。第一导 电性半导体层121与第二导电性半导体层123,例如为包覆层(claddinglayer)或限制层 (confinementlayer),可分别提供电子与空穴,电子与空穴于一电流驱动下在主动层122 复合W发出光线。半导体叠层12的材料包含III-V族半导体材料,例如AlJriyGa^ ,y>N或 AlxIriyGa。Xy>P,其中0兰X,y兰1 ; (x+y)兰1。依据主动层122的材料,半导体叠层12可 发出波长介于610nm及650nm之间的红光,波长介于530nm及570nm之间的绿光,或是波长 介于450nm及490nm之间的藍光。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板10及半导体叠层12为一 单晶外延结构。在半导体叠层12形成后,W蒸锥制作工艺形成电极,例如第一电极20W及 第二电极19,在一外部电流注入下,与半导体叠层12形成电连接。
[003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反射结构,例如第一反射结构14,第二反射结构16或第 H反射结构18的材料包含介电材料,例如Si〇2、Si3N4、MgF2、Nb2〇g或是TazOg,或半导体材料, 例如III-V族半导体材料AlxGaixAs,其中0兰X兰1。反射结构可利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 沉积法(MOCVD)、分子束外延(MBE)、氨化物气相沉积法(HVPE)、蒸锥法或离子电锥方法形 成于基板10与半导体叠层12之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反射结构为一单晶外延结构。 第一反射结构14及/或第二反射结构16可渗杂或不渗杂。具体而言,第一反射结构14及 /或第二反射结构16为发光元件1的电流导通路径的一部分时,第一反射结构14与第二反 射结构16可渗杂;第一反射结构14及/或第二反射结构16不为发光元件1的电流导通路 径的一部分时,第一反射结构14与第二反射结构16可不渗杂。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第 一电极20W及第二电极19形成于基板10的相对侧,第一反射结构14与第二反射结构16 可包含一导电型渗杂质,例如一n型渗杂或一P型渗杂。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 电极20W及第二电极19形成于基板10的相同侧时(图未示),第一反射结构14与第二反 射结构16可渗杂或不渗杂。
[0038]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掲示的发光元件1的部分剖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反 射结构14及第二反射结构16可为布拉格反射镜值istributedBraggReflector,DBR), 第一反射结构14及第二反射结构16各包含至少一高折射率层及一低折射率层,高折射率 层及低折射率层可交替堆叠形成一或多对的叠层结构。第一反射结构14及第二反射结构 16可包含相同或不相同的材料,进一步来说,当第一反射结构14及第二反射结构16包含相 同的材料,第一反射结构14及第二反射结构16可包含相同或不相同的材料组成。在本实 施例中,第一反射结构14包含一第一叠层对由一具有一第一折射率的第一层14a和一具有 一第二折射率的第二层14b所组成,其中第一折射率不同于第二折射率。通过调整第一折 射率与第二折射率的差异,可W调整第一反射结构14的反射率,具体而言,通过增加第一 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的差异,可W增加第一反射结构14的反射率,反之,通过减少第一折 射率与第二折射率的差异,可W减少第一反射结构14的反射率。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的差值介于0. 4和1之间。举例来说,第一反射结构14包含第一 层14曰,例如AlxiGaiXiAs,和第二层14b,例如AlyiGaiyiAs,彼此交替堆叠形成一或多对的叠 层结构,其中Xl^yl,随着AlxiGaiXiAs或AlyiGaiYiAs的Xl或yl值的增加,即Al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