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68771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传统的用于大电流的端子结构,例如,已知将筒状端子(弹簧接触部)封闭在主外壳(阴端子主体)中的电气插座(阴端子)(参见专利文献1)。
[0003]如图12A所示,在这种类型的端子结构中,封闭在阴端子501中的弹簧(弹簧接触部)503被设计成在收缩部507处具有比配对阳端子505的外径小的最内侧的直径。
[0004]如图12B和12C所示,在阴端子501中,当插入阳端子505时,弹簧503的收缩部507在直径增大方向上变形。
[0005]如图12C所示,根据该端子结构,通过当插入阳端子时引起的弹簧503的弹性变形,来获得接触载荷,从而确保电气稳定接触。
[0006]引用列表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US 4,734,063A

【发明内容】

[0009]技术问题
[0010]然而,在上述传统的端子结构中,如图12C和12D所示,需要在阳端子505受到弹簧503的接触载荷的同时将阳端子505—直插入到阴端子501的可插入深度。由于该原因,收缩部507处的弹性载荷变为摩擦阻力,使得阳端子505的插入力增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收缩部507处的接触部509和在阳端子的外表面上的沿着插入方向的阳侧滑动接触部511同时变得磨损。并且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试图增大接触载荷以确保更稳定的电接触,则将阳端子505插入到阴端子501内的插入力变得更大。
[0011]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端子插入力的端子结构。
[0012]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面的结构实现:
[0014](1) 一种端子结构,设置有:阳端子的阳端子主体;凹凸部,其由在端子插入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脊部和多个槽部形成在所述阳端子主体的外周面上;阴端子的筒状阴端子主体;和弹簧接触部,其以下述方式容纳在所述阴端子主体中:对应于所述脊部设置的多个叶状弹簧片通过相对移动从面对所述槽部的位置移动到面对所述脊部的位置,并且与所述脊部弹性接触,所述相对移动由所述阳端子主体和所述阴端子主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移动而产生。
[0015]根据以上(1)的结构的端子结构,在阳端子主体不与弹簧接触部的叶状弹簧片接触的位置,阳端子插入到阴端子主体中。因此,在阳端子上不产生由于弹性载荷而引起的摩擦阻力。而且,在阳端子的外周面上的接触部处、或在沿着插入方向的阳侧滑动接触部处不产生摩擦。
[0016]然后,阴端子主体中一直插入到可插入深度的阳端子主体相对于阴端子主体相对移动到凹凸部的脊部面对弹簧接触部的叶状弹簧片的位置。在该移动时,脊部通过按压叶状弹簧片而使叶状弹簧片弹性变形。在阳端子主体的脊部面对弹簧接触部的叶状弹簧片的位置处,停止阳端子的移动,并且完成与阴端子的接合和连接。
[0017](2)根据以上(1)的结构的端子结构,其中,所述凹凸部通过将所述脊部和所述槽部交替地配置在形成为柱状的所述阳端子主体的周向上而形成,并且
[0018]在圆筒状的所述弹簧接触部的周向上,所述叶状弹簧片以对应于所述脊部的间隔形成,圆筒状的所述弹簧接触部容纳在形成为圆筒状的所述阴端子主体中。
[0019]根据以上(2)的结构的端子结构,柱状的阳端子主体插入到圆筒状的阴端子主体内。凹凸部和叶状弹簧片围绕插入中心配置,从而能够使端子结构紧凑。而且,关于阳端子和阴端子,在完成插入之后,脊部和叶状弹簧片能够通过围绕插入中心的旋转操作而容易地定位。
[0020](3)根据以上(1)的结构的端子结构,其中,所述凹凸部通过将所述脊部和所述槽部交替地配置在形成为条带状的所述阳端子主体的一个表面上而形成,并且在与矩形板状的所述弹簧接触部的所述端子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叶状弹簧片以对应于所述脊部的间隔形成,矩形板状的所述弹簧接触部容纳在形成为四角筒状的所述阴端子主体中。
[0021]根据以上(3)的结构的端子结构,条带状的阳端子主体插入到四角筒状的阴端子主体内。脊部、槽部和叶状弹簧片布置在与端子插入方向正交的平面方向上,使得能够减小端子结构的高度。而且,关于阳端子和阴端子,在完成插入之后,脊部和叶状弹簧片能够通过在与端子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且沿着阳端子主体的一个表面的滑动操作而容易地定位。
[0022]发明效果
[0023]根据本发明的端子结构,能够减小端子插入力。
[0024]上面已经简要描述了本发明。此外,通过参考附图通读下面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本发明的细节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结构的阳端子与阴端子的嵌合中途状态的透视图。
[0026]图2是图1所示的阳端子和阴端子的平面图。
[0027]图3A是图1所示的阳端子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3B是图1所示的阳端子的前视图。
[0028]图4A是图1所示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并且图4B是图4A所示的阴端子的前视图。
[0029]图5是图4所示的阴端子的分解透视图。
[0030]图6A是在完成端子连接之前的图2的A-A位置的截面图,并且图6B是图6A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31]图7A是在完成端子连接之后的图2中的A-A位置的截面图,并且图7B是图7A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0032]图8是用于说明止动机构的透视图。
[0033]图9A是在完成连接之前的、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端子结构的阳端子和阴端子的平面图,并且图9B是图9A的B-B截面图。
[0034]图10A是当从与凹凸部相反的一侧观看时的图9A和9B所示的阳端子的透视图,并且图10B是当从凹凸部的一侧观看时的图10A的阳端子的透视图。
[0035]图11A是在完成连接之后的图9A和9B所示的阳端子和阴端子的平面图,并且图11B是图11A的C-C截面图。
[0036]图12A至12D是示出传统的端子结构中的阳端子与阴端子的插入完成的过程的操作说明图。
[0037]参考标记列表
[0038]11阳端子
[0039]13阴端子
[0040]15阳端子主体
[0041]17凹凸部
[0042]19 脊部
[0043]21 槽部
[0044]23阴端子主体
[0045]37弹簧接触部
[0046]39叶状弹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47]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0048]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结构应用于图1所示的阳端子11和阴端子13。
[0049]该第一实施例的阳端子11具有阳端子主体15,通过将导电金属板变圆为圆筒状,该阳端子主体15形成为柱状。如图3A所示,在阳端子主体15的外周面上,凹凸部17由在端子插入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脊部和多个槽部21形成。通过在形成为柱状的阳端子主体15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脊部19和槽部21而形成凹凸部17。
[0050]在阳端子主体15的插入方向上的后端侧,压接于电线导体(未示出)的一对型压片27、27连续地设置成打开状态。型压片27型压到电线导体。在本说明书中,将在插入侧作为“前”并且相反侧作为“后”的情况下描述端子。
[0051]如图4A和4B所示,该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13具有阴端子主体23,该阴端子主体23通过将导电金属板圆化为圆筒状而形成为圆筒状。
[0052]在阴端子主体23的插入方向上的后端侧,压接于电线导体的一对型压片29、29连续地设置成打开状态。型压片29、29型压到电线导体。
[0053]如图5所示,圆筒状的弹簧接触部37容纳在阴端子主体23中。通过将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方形金属(例如,磷青铜)板冲压成多个弯曲的叶状弹簧片39通过接合部40、40接合的形状、并且将其变圆为圆筒状而形成弹簧接触部37。多个叶状弹簧片39在周向上以对应于脊部19的间隔形成,并且弹簧宽度比槽部21的槽宽窄。
[0054]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弹簧接触部37插入到阴端子主体23内,并且然后,通过装接于阴端子主体23的前端的帽件(cap) 31而保持在阴端子主体23中。由树脂制成的帽件31通过与环状接合凸部35 (参见图5)接合的接合爪33 (参见图5)而固定于阴端子主体23的前端,该环状接合凸部35设置成在阴端子主体23的前端的外周上突出。
[0055]通过阳端子主体15和阴端子主体2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旋转的相对旋转,容纳在阴端子主体23中的弹簧接触部37的叶状弹簧片39从面对具有比弹簧宽度宽的槽宽的槽部21的位置相对移动到面对脊部19的位置,并且与脊部19弹性接触。
[0056]接着,将描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结构的作用。
[0057]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结构,如图6A和6B所示,在阳端子主体15的脊部19不与弹簧接触部37的叶状弹簧片39接触的位置处,阳端子11插入到阴端子主体23中。即,在弹簧接触部37的叶状弹簧片39分别收纳在具有比叶状弹簧片39的弹簧宽度宽的槽宽的槽部21同时,进行阳端子11的插入。因此,当插入阳端子11时,不产生由于弹簧载荷而引起的摩擦阻力。而且,在阳端子11的外周面上的接触部处、或在沿着插入方向的阳侧滑动接触部处不产生摩擦。
[0058]以这种方式,与传统结构相比,在以低插入力插入阴端子主体23的情况下,阳端子11几乎不引起任何摩擦。
[0059]然后,如图7A和7B所示,插入阴端子主体23中一直到可插入深度的阳端子11相对于阴端子主体23相对移动(相对旋转)到凹凸部17的脊部19面对弹簧接触部37的叶状弹簧片39的位置。在该移动时,脊部19通过将叶状弹簧片39在径向上向外侧按压而使叶状弹簧片39弹性变形。
[0060]在阳端子主体15的脊部19面对弹簧接触部37的叶状弹簧片39的位置处,停止阳端子11的移动,并且完成与阴端子13的接合和连接。
[0061]通过以弹性恢复力按压而使弹簧接触部37的叶状弹簧片39与阳端子主体15的脊部19压接。此时,阳端子11的连接操作力最大。虽然此时的连接操作力大,但是移动距离是脊部19和槽部21的间距并且小,并且比距离阳端子11的可插入深度的距离小。由于该原因,插入操作力小。
[0062]并且在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结构中,柱状的阳端子主体15插入到圆筒状的阴端子主体23内。凹凸部17和叶状弹簧片39围绕插入中心配置,从而使端子结构紧凑。而且,关于阳端子11和阴端子13,在完成插入之后,脊部19和叶状弹簧片39能够通过围绕插入中心的旋转操作而容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