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94161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0002]—直以来,提出有在使用螺栓等来安装对象侧构件时更容易安装的技术。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在基部被固定于电池模块主体、且前端部与电池模块主体隔开规定间隔而分离的金属端子上连接作为对象侧构件的汇流条。此时,通过在金属端子的前端部与电池模块主体之间配置螺母,并且使该螺母与止转部抵接,从而抑制连接汇流条时的螺母的空转。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9-3018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安装于电池模块主体侧的止转部上配置螺母,并使螺栓紧固于螺母,由此将对象侧构件安装于金属端子。这样,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将止转部安装于电池模块主体之后,在该止转部上配置螺母,在所述状态下,使螺栓紧固于螺母而将对象侧构件安装于金属端子,因此工序复杂化。
[0009]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实现对象侧构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化且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的电磁继电器。
[0010]解决方案
[0011]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电磁继电器具备:触点装置,其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的固定端子、和形成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的可动触头;框体,其在内部收容所述触点装置;以及端子部,其具有从所述框体露出的螺纹部,该端子部与所述触点装置连接且用于连接对象侧构件,所述端子部具备形成有所述螺纹部的第一端子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连接的第二端子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至少在将所述对象侧构件与所述端子部连接的状态下相互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上,设有对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
[0012]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
[0013]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部由具有多边形的头部的螺栓构成,所述转动限制部具有设于所述第二端子部且与所述头部卡合的壁部。
[0014]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相互电连接时抵接的所述第一端子部的抵接部位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抵接部位之间,设有转动限制辅助部,该转动限制辅助部对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限制进行辅助。
[0015]发明效果
[0016]根据本发明,在具有螺纹部的第一端子部以及与第一端子部连接的第二端子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上,设有对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因此,除了能够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以外,还无需准备额外构件的螺栓以及螺母,由此能够实现对象侧构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化。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实现对象侧构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化且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图,(a)是侧视图,(b)是底视图,(C)是主视图。
[0018]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9]图3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一部分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图,(a)是侧向剖视图,(b)是在与图4(a)正交的方向上剖开的侧向剖视图。
[0021]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拆下壳体罩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
[0022]图6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拆下壳体罩的状态的侧向剖视图。
[0023]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图,(a)是从一方侧观察时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侧观察时的立体图,(C)是主视图,(d)是俯视图。
[0025]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上安装有对象侧构件的状态的图,(a)是底视图,(b)是侧视图。
[0026]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与对象侧构件的固定方法的图,(a)是示出固定前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示出固定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0027]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图4(b)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将图4(a)的左右作为前后而进行说明。
[003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00是在初始状态下成为触点断开的所谓常开型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图3所示,具备将位于下部的驱动组件2和位于上部的触点组件3—体组合而构成的触点装置I。而且,触点装置I被收纳在中空箱型的壳体(框体)5内。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在初始状态下成为触点接通的所谓常闭型的电磁继电器。
[0031]壳体5具备:大致矩形的壳体基部7;以及以覆盖该壳体基部7的方式配置且对驱动组件2以及触点组件3等搭载部件进行收容的壳体罩9。
[0032]在壳体基部7上,供一对线圈端子20分别装配的一对狭缝71、71设置在图4中的下部侧。另外,在壳体基部7的图4中的上部侧分别设有供一对端子部80、80安装的一对切口72、72。此外,在壳体基部7的后侧(图4(a)的右侧:壳体基部的与壳体罩相反的一侧的面)设有向后方突出而将一对端子部80、80隔离的壁部73。另一方面,壳体罩9形成为壳体基部7侧被开放的中空箱型。
[0033]驱动组件2具备:用于卷绕线圈13的中空圆筒状的线圈骨架11;以及固定于线圈骨架11且分别连接线圈13的两端的一对线圈端子20。
[0034]线圈骨架11在圆筒部的上下两端具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大致圆形的凸缘部11c,在上下的凸缘部Ilc之间形成有用于卷绕线圈13的卷绕躯体部lid。
[0035]线圈端子20利用铜等导电性材料而形成为平板状,在一对线圈端子20上分别设有中继端子20a。而且,在各中继端子20a上,卷绕于线圈骨架11的线圈13的两端的引出线以捆扎的状态被焊接。
[0036]而且,通过经由一对线圈端子20而向线圈13通电来对驱动组件2进行驱动。这样,通过使驱动组件2驱动,对由后述的触点组件3的固定触点35a和可动触点29b构成的触点进行开闭,从而能够切换一对固定端子35间的导通、非导通。
[0037]另外,驱动组件2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包围线圈骨架11的跟片6。在本实施方式中,跟片6由与线圈骨架11的上端面抵接的矩形的跟片上板21和与线圈骨架11的下端面以及侧面抵接的矩形的跟片19构成,且在前后方向上开放。
[0038]跟片19配置在线圈13与壳体5之间,该跟片19具备底壁19a和从底壁19a的周缘立起的一对侧壁19b、19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折弯一张板而连续一体地形成底壁19a以及一对侧壁19b、19b。另外,在跟片19的底壁19a上形成有圆环状的插通孔19c,在该插通孔19c中安装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套筒16。而且,在跟片19的一对侧壁19b、19b的前端侧(上端侧)以覆盖卷绕于线圈骨架11的线圈13的方式配置有上述的跟片上板21。
[0039]另外,驱动组件2具备:固定铁芯15,其固定在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部且由被通电的线圈13磁化;以及可动铁芯17,其与固定铁芯15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对置,且配置在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固定铁芯15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凸缘部15b向圆周方向突出地设置在突起部15a的上端。
[00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2在固定铁芯15以及可动铁芯17与线圈骨架11之间具备插棒式铁芯帽(Plunger cap) 14,该插棒式铁芯帽14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线圈骨架11的中心的插通孔Ila内配置有插棒式铁芯帽14。此时,在线圈骨架11的上侧形成有圆环状的接合面11b,在该接合面Ilb上载置有插棒式铁芯帽14的凸缘部14a。而且,使插棒式铁芯帽14的突出部14b嵌合于插通孔11a。另外,在设于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部的插棒式铁芯帽14内收纳固定铁芯15和可动铁芯17。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铁芯15配置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开口侧。
[0041]此外,固定铁芯15以及可动铁芯17分别形成为外径与插棒式铁芯帽14的内径大致同径的圆柱状,可动铁芯17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圆筒内部进行滑动。该可动铁芯17的移动范围设定在与固定铁芯15分离的初始位置和与固定铁芯15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另外,在固定铁芯15与可动铁芯17之间,夹设有由螺旋弹簧构成且向使可动铁芯17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方向进行施力的复位弹簧23。可动铁芯17被该复位弹簧23向远离固定铁芯15的方向(图4的上侧)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芯15的插通孔15c内,在整周上设置有朝向中心侧突出而减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