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23726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申请日为2014年07月30日、申请号为201410371418.3、发明名称为“连接器”的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0002]本发明涉及用于一对基板之间的电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3]公知有如下的连接器:安装于基板并与固定于另一基板上的对象侧连接器嵌合,用于在一对基板之间进行电连接。
[0004]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一种连接器(浮动式连接器),其具备:以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导电接触部件(端子)、保持有各导电接触部件的一端侧的固定壳体、以及保持各导电接触部件的另一端侧并与对象侧连接器连接的可动壳体,并且在各导电接触部件形成有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的狭缝。在该连接器中,使由狭缝所分割的导电接触部件弹性变形,从而使可动壳体能够移动地支承于固定壳体。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084756号公报
[0006]—般地,由于各端子的露出部分(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与保持于各壳体的部分相比阻抗增大,因此在各端子内产生阻抗的不匹配。该阻抗的不匹配虽然通过加粗各端子的露出部分(增大截面积)而能够解决,但是在加粗各端子的露出部分的情况下,会产生难以弹性变形、阻碍可动壳体顺利的移动的问题。
[0007]这点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用狭缝分割而形成导电接触部件(端子),从而确保可动壳体顺利的移动。然而,因分割后的导电接触部件(端子)的粗细(宽度)不同,并不能说一定会提高柔软性,因而有可能无法使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顺利地移动。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可动壳体顺利的移动的连接器。
[000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壳体,其固定于基板;可动壳体,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移动;多个端子,它们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并且以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各所述端子具有:连接部,其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并固定于所述基板;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其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设置;端子部,其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对象侧连接器电连接;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接设置;宽幅部,其以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
[0010]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各端子的宽幅部成为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不保持于各壳体的露出部分(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另外,各宽幅部形成为比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由于以相对于各宽幅部弯折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比宽幅部的宽度窄,所以能够柔软地弹性变形。由此可动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顺利地移动。另一方面,各宽幅部具有比各弹性部大的截面积,并且相邻的宽幅部彼此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进行各端子的阻抗的匹配和成对的端子之间的阻抗的匹配中的至少一方。由此防止由阻抗的不匹配引起的高频信号的紊乱,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高频信号的高速传输。特别是在使用差动传送方式的情况下很有效。
[001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壳体,其固定于基板;可动壳体,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移动;端子,其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所述端子具有:连接部,其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并固定于所述基板;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第一弹性部,它们以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设置;端子部,其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对象侧连接器电连接;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第二弹性部,它们以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与所述端子部连接设置;多个宽幅部,它们以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
[001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多个宽幅部成为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不保持于各壳体的露出部分(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另外,各宽幅部形成为比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由于以相对于多个宽幅部弯折的方式形成的各第一弹性部以及各第二弹性部,分别比各宽幅部的宽度窄,所以能够柔软地弹性变形。由此可动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顺利地移动。另外,多个第一弹性部被连接部连结,多个第二弹性部被端子部连结,并且各宽幅部形成为比各弹性部的宽度宽,因此能够作为使比较大的电流流动的端子(例如,电源用端子等)而被适当地使用。
[0013]本发明的第三连接器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宽幅部以使其与所述第一弹性部所成的角度以及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所成的角度分别成为锐角的方式倾斜,并且向朝向所述对象侧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延伸设置。
[0014]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连接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相对于各宽幅部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曲,并且各宽幅部与各自的各弹性部呈锐角。即,宽幅部、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保持于固定壳体的位置向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延长线与各端子部保持于可动壳体的位置的间隔(偏移)变小。这样,由于偏移量变小,所以能够防止使可动壳体移动时的各第一弹性部以及各第二弹性部的不合理的变形。由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可动壳体的相对于固定壳体的移动,特别是能够更顺利地进行朝向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的弯曲方向的移动。
[0015]本发明的第四连接器在上述第三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固定壳体具有固定侧开口部,该固定侧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并且能够内设所述可动壳体,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可动侧开口部,该可动侧开口部位于所述固定壳体的上方且供所述对象侧连接器从上方插入,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基板向上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固定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固定侧压入槽,所述固定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固定侧开口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所述宽幅部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内侧端部向外侧倾斜并向上方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从所述宽幅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压入至在可动侧内壁面或所述可动壳体的可动侧外壁面形成的多个可动侧压入槽,所述可动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可动侧开口部。
[0016]根据本发明的第四连接器,宽幅部、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压入于固定壳体的位置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延长线、与各端子部压入于可动壳体的位置的间隔(偏移)变小。由此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更顺利地进行朝向连结内侧与外侧的方向的可动壳体的移动。
[0017]本发明的第五连接器在上述第三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固定壳体具有固定侧开口部,该固定侧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并能够内设所述可动壳体,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可动侧开口部,该可动侧开口部位于与所述基板平行的所述固定壳体的一方且供所述对象侧连接器从一方插入,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基板向上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固定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固定侧压入槽,所述固定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固定侧开口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宽幅部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上端部向下方倾斜并向一方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从所述宽幅部的一方侧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上端部向一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可动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可动侧压入槽,所述可动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可动侧开口部。
[0018]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连接器,宽幅部、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压入于固定壳体的位置向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水平延伸的延长线与各端子部压入于可动壳体的位置的间隔(偏移)变小。由此,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更顺利地进行朝向连结内侧与外侧的方向的可动壳体的移动。
[0019]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可动壳体的移动。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对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3]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0024]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0025]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端子,(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0026]图7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电源端子,(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0027]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对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8]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
[0030]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端子,(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6...连接器;2、7...固定壳体;3、8...可动壳体;4、9...连接端子(端子);5...电源端子5(端子);10、70...固定侧开口部;llb、12c、71...固定侧内壁面;
14、72...固定侧压入槽;15...电源固定侧压入槽;20、80...可动侧开口部;23a、84a.?.可动侧内壁面;25...可动柱部(可动侧外壁面);26、87...可动侧压入槽;28...电源可动侧压入槽;41、91...连接部;42、92...第一弹性部(第一弯曲部);43、93...宽幅部(倾斜部);44、94...第二弹性部(第二弯曲部);45、95...端子部;51...电源侧连接部;52...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3...电源侧宽幅部;54...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5...电源侧端子部;100...对象侧连接器;Β1、Β3...基板;G1、G2...间隙;P1、P2...间隔;Θ1、Θ2、Θ3、Θ4…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在各图中,将Fr设定为前方,并且将X方向设定为左右方向(排列方向),将Y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弯曲方向),将Z方向设定为上下方向(连接方向)。
[0033]第一实施方式
[0034]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表示连接器I以及对象侧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2至图4表示连接器I,图2是分解立体图,图3是主视图,图4是侧视图。图5是图3的A-A#1』视图。
[0035]如图1所示,连接器I是所谓的浮动式连接器,并且是安装于基板BI的插头(阳型)。另外,在对象侧基板Β2安装有作为插座(阴型)的对象侧连接器100 ο通过使连接器I与对象侧连接器100嵌合,从而将一对基板B1、Β2电连接。
[0036]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器I具备:固定于基板BI的固定壳体2、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移动的可动壳体3、架设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并且以规定间隔并排设置的多个连接端子4、以及与各连接端子4同样架设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的多个电源端子5。
[0037]如图1至图3所示,固定壳体2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固定侧开口部10并形成为近似矩形筒状。该固定侧开口部10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Gl并形成为能够内设可动壳体3。
[0038]固定壳体2是用合成树脂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