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充电插头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7289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充电插头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充电插头及电子设备,该接口包括:壳体,其中壳体内部设有一插设空间,用于插设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以及设置于插设空间内的多个接触弹片,其中,当插设空间内插设耳机插头时,多个接触弹片中的其中一部分接触弹片与耳机插头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音频传输;当插设空间内插设充电插头时,每一接触弹片与充电插头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充电或者数据传输。本发明通过对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的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该接口集成了耳机、充电以及数据传输的功能,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电子设备的外部接口数量,增加了整机强度,而且满足了电子设备更趋于轻薄的设计趋势,大大降低了工艺复杂性。
【专利说明】
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充电插头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充电插头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近年来电子设备行业的大力发展,电子设备的外形越做越精致,越做越薄、体积越小。但是,由于许多零件结构空间有限,且受制于保证强度等因素影响,一些常用电子设备的体积已经基本到了瓶颈,要把电子设备做轻、做薄已经越来越难。因此需要开发人员从电子设备的结构上去不断优化,节省空间,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整机结构能更薄、更轻,外观更绚丽。
[0003]目前,电子设备上通常会配置较多的外接接口,比如耳机接口、充电接口,甚至是数据线接口,这些接口的内部结构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体积增加,不仅与电子设备轻薄、精巧的设计理念相违背,而且还会增加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延长生产周期,提尚生广成本。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充电插头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外接接口较多而导致的电子设备厚度及体积增加,整机结构强度降低,制造工艺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应用于一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接口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一插设空间,用于插设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
[0007]设置于所述插设空间内的多个接触弹片;其中,
[0008]当所述插设空间内插设所述耳机插头时,多个所述接触弹片中的其中一部分接触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音频传输;
[0009]当所述插设空间内插设所述充电插头时,每一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充电插头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充电或者数据传输。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包括:
[0011]呈柱形的插头本体;其中,
[0012]所述插头本体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数据接触端、第二数据接触端、身份识别接触端、地线接触端和电源接触端。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和充电插口,其中,所述充电插头用于与所述接口相配合。
[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5]在本发明方案中,通过对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的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该接口集成了耳机、充电及数据传输的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电子设备上开设的外接接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电子设备的厚度及体积,使得电子设备满足轻薄的设计要求,而且还增加了整机结构强度,大大降低了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与充电插头的装配示意图;
[0019]图4表不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充电插头的装配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21]实施例一
[002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应用于一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该接口包括:
[0023]壳体1,壳体I内部设有一插设空间2,用于插设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11 ;
[0024]设置于插设空间2内的多个接触弹片;其中,
[0025]当插设空间2内插设耳机插头时,多个接触弹片中的其中一部分接触弹片与耳机插头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音频传输;
[0026]当插设空间2内插设充电插头11时,每一接触弹片与充电插头11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充电或者数据传输。
[0027]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设置于该接口的插设空间2内部的接触弹片进行改进,可使该接口集成耳机、充电以及数据传输的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电子设备上开设的外接接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电子设备的厚度及体积,使得电子设备满足轻薄的设计要求,而且还增加了整机结构强度,大大降低了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
[0028]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耳机插头与充电插头11的形状相同,插设空间2的形状与耳机插头、充电插头11的形状匹配,且耳机插头与充电插头11的形状均为圆柱形。由于耳机插头与充电插头11的形状相同,因此,耳机插头与充电插头11可共用该接口的插设空间2,故而减少了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并进一步减小了电子设备的厚度及体积,提高了整体强度,使得电子设备更趋于轻薄的设计趋势。
[0029]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触弹片包括与耳机插头上的左声道接触端、右声道接触端、麦克风接触端以及地线接触端分别一一对应匹配的第一接触弹片
3、第二接触弹片4、第三接触弹片5以及第四接触弹片6,其中,第一接触弹片3、第二接触弹片4、第三接触弹片5以及第四接触弹片6还可以分别与充电插头11上的第一数据接触端1101、第二数据接触端1102、身份识别接触端1103以及地线接触端1104分别一一对应匹配;且接触弹片还包括与充电插头11上的电源接触端1105相对应匹配设置的第五接触弹片7。
[0030]其中,常用的耳机插头包括四个接触端,分别为:左声道接触端、右声道接触端、麦克风接触端以及地线接触端;而常用的充电插头11包括五个接触端,如图2所示,分别为:第一数据接触端1101、第二数据接触端1102、身份识别接触端1103、地线接触端1104以及电源接触端1105。由于耳机插头与充电插头11的形状相同,而充电插头11与耳机插头相比,仅增设了电源接触端1105,且充电插头11插设于插设空间2时,电源接触端1105与设置于插设口 201处的第五接触弹片7相接触。因此,设有新增电源接触端1105的充电插头11与常用耳机插头在整体结构上相差无几,故而常用耳机插头和充电插头11均可插入到插设空间2内,并共用插设空间2内的接触弹片。
[0031]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耳机插头上的左声道接触端和充电插头11上的第一数据接触端1101可共用插设空间2内的第一接触弹片3 ;耳机插头上的右声道接触端和充电插头11上的第二数据接触端1102可共用插设空间2内的第二接触弹片4 ;耳机插头上的麦克风接触端和充电插头11上的身份识别接触端1103可共用插设空间2内的第三接触弹片5 ;耳机插头上的地线接触端和充电插头11上的地线接触端1104可共用插设空间2内的第四接触弹片6。因此,在对该接口的插设空间2进行改造时,只需增设第五接触弹片7与充电插头11上的电源接触端1105相匹配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电子设备上的外接接口数量,降低了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
[0032]其中,上述各接触弹片在插设空间2内的分布情况如下,第一接触弹片3、第二接触弹片4、第三接触弹片5、第四接触弹片6以及第五接触弹片7分别平行于插设空间2的轴线方向、分布于插设空间2的侧壁202上。具体地,如图1所示,上述各接触弹片在插设空间2内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第一接触弹片3与第二接触弹片4在插设空间2的侧壁202上相对设置,第四接触弹片6与第五接触弹片7在插设空间2的侧壁202上相对设置,第三接触弹片5插设空间2内、位于第一接触弹片3与第五接触弹片7之间侧壁202上。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情况仅为各接触弹片在插设空间2内的其中一种分布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各接触弹片在插设空间2内的分布情况并不进行具体限定。
[0033]进一步地,为确保各接触弹片与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11上的接触端相接触,上述第一接触弹片3、第二接触弹片4、第三接触弹片5、第四接触弹片6和第五接触弹片7还分别包括一抵接部8。其中,如图1所示,从插设口 201到插设空间2的内部方向,第五接触弹片7的抵接部8 (图中未示出)、第四接触弹片6的抵接部8 (图中未示出)、第三接触弹片5的抵接部8 (图中未示出)、第二接触弹片4的抵接部8 (图中未示出)和第一接触弹片3的抵接部8依次排列。
[0034]由于上述各接触弹片的抵接部8在插设空间2内从插设口 201到插设空间2的内部方向依次排列,因此,每一抵接部8均可与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11上的接触端相接触,进而实现了该接口的耳机、充电或者数据传输的功能。
[0035]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四接触弹片6的抵接部8(图中未示出)、第三接触弹片5的抵接部8 (图中未示出)、第二接触弹片4的抵接部8 (图中未示出)和第一接触弹片3的抵接部8均为弯折的凸出结构。其中该凸出结构朝向插设空间2中部,且具有一定的弹性,当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11插入到插设空间2时,会对该凸出结构形成一个压力,使该凸出结构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保证了该凸出结构与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11的紧密接触,避免了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11与插设空间2之间的接触不良。
[0036]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五接触弹片7设置于一柱形安装体10内,第五接触弹片7的抵接部8 (图中未示出)突出于柱形安装体10设置,且位于壳体I的插设口 201处。因此,当充电插头11插入到该插设空间2时,充电插头11上的电源接触端1105能够直接与第五接触弹片7上的抵接部8相接触,进而实现了该接口的充电或者数据传输的功能。通过这种改进方式,能够对耳机插头与充电插头11进行区分,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0037]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柱形安装体10固定于插设空间2的侧壁202上,且柱形安装体10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插设空间2的轴线方向。虽然该柱形安装体10中增设了第五接触弹片7,但是通过将第五接触弹片7设置于插设空间2的侧壁202上,并没有占用插设空间2,故而不会影响其他接触弹片的使用。另外,第五接触弹片7形成抵接部8(图中未示出)的另一端通过弹簧(图中未示出)与柱形安装体10固定连接。因此,当充电插头11上的电源接触端1105与第五接触弹片7相接触时,会对第五接触弹片7的抵接部8施加一个压力,使得第五接触弹片7形成抵接部8的另一端的弹簧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可将第五接触弹片7压入到柱形安装体10内,且抵接部8的上端与壳体I的插设口 201齐平,保证了充电插头11与第五接触弹片7之间的紧密接触。
[0038]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I外部还设有多个与接触弹片--对应的弹片引脚9,用于连接多个接触弹片与电子设备的电路主板。通过该弹片引脚9实现了接口与电子设备电路主板之间的信号连接。
[0039]综上,当耳机插头插设于该接口的插设空间2时,具体与插设空间2内的第一接触弹片3、第二接触弹片4、第三接触弹片5以及第四接触弹片6相接触;而当充电插头11插设于该接口的内部空间时,具体与插设空间2内的第一接触弹片3、第二接触弹片4、第三接触弹片5、第四接触弹片6以及第五接触弹片7相接触。因此,该接口集成了耳机、充电及数据传输的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有效地较少了电子设备上开设的外接接口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电子设备的厚度及体积,使得电子设备更趋于轻薄的设计趋势,而且增加了整机结构强度,大大降低了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
[0040]实施例二
[004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接口的充电插头11,如图2所示,该充电插头11包括:
[0042]呈柱形的插头本体,其中,该插头本体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数据接触端1101、第二数据接触端1102、身份识别接触端1103、地线接触端1104和电源接触端1105。
[0043]其中,第一数据接触端1101用于与接口的插设空间2内的第一接触弹片3相接触;第二数据接触端1102用于与接口的插设空间2内的第二接触弹片4相接触;身份识别接触端1103用于与接口的插设空间2内的第三接触弹片5相接触;地线接触端1104用于与接口的插设空间2内的第四接触弹片6相接触;电源接触端1105用于与接口的插设空间2内的第五接触弹片7相接触。因此,通过充电插头11与接口的相互配合能够对应用该接口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0044]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接触端1101、第二数据接触端1102、身份识别接触端1103和地线接触端1104位于第一直径的柱形面上,电源接触端1105位于第二直径的柱形面上。因此,与常用的耳机插头相比,该充电插头11增设了电源接触端1105,并通过将电源接触端1105与其他接触端设置于直径大小不同的柱形面上,使得该充电插头11与该接口相配合,实现了充电或者数据传输的功能。该充电插头11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更加实用。
[0045]实施例三
[004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和充电插头11、耳机插头(图中未示出),其中充电插头11用于与接口相配合。其中,充电插头11与接口的装配图如图3所示,当充电插头11插设于该接口的插设空间2时,该充电插头11上的多个接触端分别与插设空间2内的多个接触弹片相接触,进而通过充电插头11与接口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0047]由于该接口是在常用耳机接口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而该充电插头11也是在常用的耳机插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故而该接口既适用于常用的耳机插头,又适用于充电插头11。其中,应用该接口的电子设备与充电插头11进行装配时的装配图如图4所示。
[0048]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49]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050]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51]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应用于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一插设空间,用于插设耳机插头或者充电插头; 设置于所述插设空间内的多个接触弹片;其中, 当所述插设空间内插设所述耳机插头时,多个所述接触弹片中的其中一部分接触弹片与所述耳机插头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音频传输; 当所述插设空间内插设所述充电插头时,每一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充电插头上的接触端一一对应匹配,用于充电或者数据传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插头与所述充电插头的形状相同,且所述插设空间的形状与所述耳机插头和所述充电插头的形状匹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插头与所述充电插头的形状均为圆柱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片包括与所述耳机插头上的左声道接触端、右声道接触端、麦克风接触端以及地线接触端分别一一对应匹配的第一接触弹片、第二接触弹片、第三接触弹片以及第四接触弹片,其中,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弹片、所述第三接触弹片以及所述第四接触弹片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头上的第一数据接触端、第二数据接触端、身份识别接触端以及地线接触端分别一一对应匹配;且所述接触弹片还包括与所述充电插头上的电源接触端相对应匹配设置的第五接触弹片。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弹片、所述第三接触弹片、所述第四接触弹片以及所述第五接触弹片分别平行于所述插设空间的轴线方向、分布于所述插设空间的侧壁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弹片、所述第三接触弹片、所述第四接触弹片和所述第五接触弹片分别包括一抵接部,其中从所述插设空间在所述壳体上的插设口到所述插设空间的内部方向,所述第五接触弹片的抵接部、所述第四接触弹片的抵接部、所述第三接触弹片的抵接部、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抵接部和所述第一接触弹片的抵接部依次排列。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触弹片的抵接部、所述第三接触弹片的抵接部、所述第二接触弹片的抵接部和所述第一接触弹片的抵接部均为弯折的凸出结构。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接触弹片设置于一柱形安装体内,所述第五接触弹片的抵接部突出于所述柱形安装体设置,且位于所述壳体的插设口处。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安装体固定于所述插设空间的侧壁上,且所述柱形安装体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插设空间的轴线方向。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接触弹片形成抵接部的另一端通过弹簧与所述柱形安装体固定连接。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部还设有多个与所述接触弹片一一对应的弹片引脚,用于连接多个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路主板。12.—种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接口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 呈柱形的插头本体;其中, 所述插头本体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数据接触端、第二数据接触端、身份识别接触端、地线接触端和电源接触端。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接触端、所述第二数据接触端、所述身份识别接触端和所述地线接触端位于第一直径的柱形面上,所述电源接触端位于第二直径的柱形面上。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与外接设备连接的接口和如权利要求12?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头,其中,所述充电插头用于与所述接口相配合。
【文档编号】H01R27/00GK105826737SQ201510870878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日
【发明人】张道, 刘喜
【申请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