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6130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电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芯,其包括: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及第一膜片;第一极耳;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膜片;第二极耳;隔离膜。第一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存在未设置有第一膜片的部分且该部分定义为第一表面空白区,第一表面空白区经由移除设置在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一膜片而形成;第二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存在未设置有第二膜片的部分且该部分定义为第二表面空白区,第二表面空白区经由移除设置在第二集流体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二膜片而形成;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空白区内和第二表面空白区内。第一极片为阳极极片或阴极极片,第二极片为阴极极片或阳极极片;阳极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头部插至电芯的端部。
【专利说明】
电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储能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
【背景技术】
[0002] 锂离子电池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随着电子产品趋向小型化、智能化发 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更小的体积中贡献出 更可能多的能量。但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由于极耳厚度以及贴覆于极耳上绝缘绿胶厚度的叠 加,使得极耳区成为电池的最大厚度区,导致极耳区以外的电芯尺寸空间浪费,并且极耳在 极片上也占用了较大的区域,使得可涂覆活性物质的面积减少。此外,目前卷绕过程中阳极 极片头部均不能插入至电芯端部,造成电芯内部的有效尺寸空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0003] 于2012年10月17日授权公告的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202495523 U的专利文 献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极片,其采用在阴/阳极极片一端部上开设凹槽,使极耳嵌 入阴/阳极极片凹槽共同形成的凹槽空腔中,减少了极耳对电芯厚度的累加。但其极耳在 极片上还是占用较大面积,降低了开槽效率并导致极片上可涂覆活性物质的面积减少;而 且在卷绕时阳极极片头部距离电芯端部3. 5~4. 5mm,电芯内部有效尺寸空间尚未得到有 效利用。此外,该专利所述结构中阳极极片凹槽和阴极极片凹槽对应的阴极极片区未粘贴 绝缘绿胶,电芯存在内短路以及析锂风险。
[0004] 于2014年7月23日授权公告的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203733894 U的专利 文献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采用在阴/阳极极片中部开设凹槽,使极耳分别嵌入阴阳 极极片的凹槽中,实现减少极耳对电芯的厚度累加,此外还采用在阴极极耳上下两面以及 阳极极耳对应的阴极极片区贴覆绝缘绿胶来减小内短路的发生。虽然该专利解决了内短路 及析锂风险的问题,但该专利中所贴覆的绝缘绿胶粘覆住了极耳附近区域的活性物质层, 从而减小了活性物质层的有效面积,并且该专利中凹槽的面积仍较大。此外该专利所属的 电芯在卷绕时阳极极片头部距离电芯端部3. 5~4. 5mm,电芯内部有效尺寸空间也同样未 得到有效利用。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其能提高电芯的 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芯,其包括: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 以及设置在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上的含有第一活性材料的第一膜片;第一极耳,电连接于第 一极片的第一集流体;第二极片,与第一极片极性相反,包括第二集流体以及设置在第二集 流体的表面上的含有第二活性材料的第二膜片;第二极耳,电连接于第二极片的第二集流 体;以及隔离膜,设置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其中,第一极片、隔离膜和第二极片依 序卷绕形成电芯。第一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存在未设置有第一膜片的部分且该部分定 义为第一表面空白区,第一表面空白区经由移除设置在第一集流体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 一膜片而形成;第二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存在未设置有第二膜片的部分且该部分定义为 第二表面空白区,第二表面空白区经由移除设置在第二集流体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二膜 片而形成;第一极耳设置于第一表面空白区内且电连接于第一表面空白区,第一极耳的厚 度小于等于第一膜片的厚度;第二极耳设置于第二表面空白区内且电连接于第一表面空白 区,第二极耳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二膜片的厚度。第一极片为阳极极片或阴极极片,相应地第 二极片为阴极极片或阳极极片;第一极耳为阳极极耳或阴极极耳,相应地第二极耳为阴极 极耳或阳极极耳;第一活性材料为阳极活性材料或阴极活性材料,相应地第二活性材料为 阴极活性材料或阳极活性材料;第一膜片为阳极膜片或阴极膜片,相应地第二膜片为阴极 膜片或阳极膜片;第一集流体为阳极集流体或阴极集流体,相应地第二集流体为阴极集流 体或阳极集流体;第一表面空白区为阳极空白区或阴极空白区,相应地第二表面空白区为 阴极空白区或阳极空白区;阳极极片在卷绕过程中阳极极片的头部插至电芯的端部。
[000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08]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中,阳极极片在卷绕过程中阳极极片的头部插至电芯的端 部,从而更充分地利用电芯内部的有效尺寸空间,使电芯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得以进一 步提升。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0010]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极耳焊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3为图2的变化实施例的电芯的第一极耳焊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4为图2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电芯的第一极耳焊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极耳区域的部分放大图;
[0014]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极耳粘结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7为本发明的一对比例的电芯的第一极耳焊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8为本发明的一对比例的电芯的侧视图。
[0017]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8] 1第一极片 S焊点
[0019] 11第一集流体 4第二极耳
[0020] 111第一表面空白区 5隔离膜
[0021] 12第一膜片 6第一绝缘胶
[0022] 2第一极耳 7第二绝缘胶
[0023] 3第二极片 L长度方向
[0024] 31第二集流体 W宽度方向
[0025] 311第二表面空白区 T厚度方向
[0026] 32第二膜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电芯。
[0028] 参照图1至图7,根据本发明的电芯包括:第一极片1,包括第一集流体11以及设 置在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上的含有第一活性材料的第一膜片12 ;第一极耳2,电连接于第 一极片1的第一集流体11 ;第二极片3,与第一极片1极性相反,包括第二集流体31以及设 置在第二集流体31的表面上的含有第二活性材料的第二膜片32 ;第二极耳4,电连接于第 二极片3的第二集流体31 ;以及隔离膜5,设置于第一极片1和第二极片3之间;其中,第 一极片1、隔离膜5和第二极片3依序卷绕形成电芯。第一集流体11的至少一个表面存在 未设置有第一膜片12的部分且该部分定义为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经 由移除设置在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一膜片12而形成;第二集流体31的至 少一个表面存在未设置有第二膜片32的部分且该部分定义为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第二表 面空白区311经由移除设置在第二集流体31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二膜片32而形成;第 一极耳2设置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内且电连接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第一极耳2的厚 度小于等于第一膜片12的厚度;第二极耳4设置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内且电连接于第一 表面空白区111,第二极耳4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二膜片32的厚度。第一极片1为阳极极片 或阴极极片,相应地第二极片3为阴极极片或阳极极片;第一极耳2为阳极极耳或阴极极 耳,相应地第二极耳4为阴极极耳或阳极极耳;第一活性材料为阳极活性材料或阴极活性 材料,相应地第二活性材料为阴极活性材料或阳极活性材料;第一膜片12为阳极膜片或阴 极膜片,相应地第二膜片32为阴极膜片或阳极膜片;第一集流体11为阳极集流体或阴极集 流体,相应地第二集流体31为阴极集流体或阳极集流体;第一表面空白区111为阳极空白 区或阴极空白区,相应地第二表面空白区311为阴极空白区或阳极空白区;阳极极片在卷 绕过程中阳极极片的头部插至电芯的端部。
[0029]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中,阳极极片在卷绕过程中阳极极片的头部插至电芯的端 部,(参照图1,相比于图8对比例示出的电芯,阳极极片在卷绕过程中阳极极片的头部不能 插至电芯的端部,只能插至电芯的中部)从而更充分地利用电芯内部的有效尺寸空间,使 电芯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得以进一步提升。而且,本发明的电芯的内阻(DCR)显著降低。 [0030]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各部件的长度指的是各部件的长度方向L上的距 离,各部件的宽度指的是各部件的长度方向W上的距离,各部件的厚度指的是各部件的厚 度方向T上的距离。
[0031]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电连接在 一起的第一面积可为1~30mm 2,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的面积可为第一面积的1~15倍;第 二极耳4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电连接在一起的第二面积可为1~30_ 2,第二表面空白区 311的面积可为第二面积的1~15倍。
[0032]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的长度和第二表面空白 区311的长度可分别为电芯的宽度的0. 5%~40%。
[0033]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的宽度为第一极片1的 宽度的1/4~3/4 ;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的宽度为第二极片3的宽度的1/4~3/4。
[0034]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可经由激光移除或机械 移除设置在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一膜片12而形成;第二表面空白区311 可经由激光移除或机械移除设置在第二集流体31的表面上对应部分的第二膜片32而形 成。本发明能够使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和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的面积大大减小,因此就增 大了第一膜片12和第二膜片32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同时提高 了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和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的移除效率,从而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
[0035]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极耳2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 可通过焊接而电连接在一起;第二极耳4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可通过焊接而电连接在一 起。在一实施例中,焊接可为超声焊接。
[0036]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集流体11的两个表面在相对 的位置存在未设置有第一膜片12的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第一极耳2设 置于其中的一个;第二集流体31的两个表面在相对的位置存在未设置有第二膜片32的部 分,从而形成两个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第二极耳4设置于其中的一个。具体地,以两个第一 表面空白区111为例,超声焊接第一极耳2时,在一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上焊接第一极耳 2,在另一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上支撑焊座,换句话说,两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是受限制 于目前的超声焊接工艺,本发明并不限制于必须形成两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类似地,第 二表面空白区311也如此,不再描述。
[0037]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焊点S的点数可为1~6个(在图1、图2、图 3示出的例子中,焊点S的点数分别为1个、2个、3个)。当焊点S的点数大于1个时,参照 图3和图4,超声焊接的焊点S沿宽度方向W可平行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各焊点S在宽度 方向W上之间的间距可为0· 05謹~4mm。
[0038]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各焊点S的长度分别比第一极耳2和第二极 耳4的长度小0· 05mm~10mm,各焊点S的宽度为1mm~8mm〇
[0039]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减少了超声焊接的焊点S的点数并缩短了焊点S之间的 间距。
[0040]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第一极耳2与第一表面空白 区111可通过粘结而电连接在一起;第二极耳4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可通过粘结而电连 接在一起。与前文的通过焊接而电连接在一起时不同,通过粘结而电连接在一起时,第一表 面空白区111和第二表面空白区311均为一个,因此,进一步增大了第一膜片12和第二膜 片32的面积,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同时提高了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和 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的移除效率,从而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
[0041] 在一实施例中,粘结可采用导电胶。在一实施例中,导电胶的长度分别比第一极耳 2和第二极耳4的长度小2mm~10mm,导电胶的宽度比分别比第一极耳2和第二极耳4的 宽度小1mm~5mm〇
[0042]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导电胶可主要由有机硅树脂基体、硅酮类基 体、环氧树脂基体、或聚合物类基体与金属纤维或金属颗粒组成。在一实施例中,金属颗粒 可为Ag、Cu、Au、Ni中的至少一种。
[0043]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粘接可采用低熔点金属或低熔点合金。在一 实施例中,低熔点金属可为锡、铅、锌、锑、铋中的至少一种;低熔点合金可为锡、铅、锌、锑、 铋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合金。优选地,低熔点合金可为锡铋合金。
[0044]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低熔点金属或低熔点合金的长度可分别比第 一极耳2和第二极耳4的长度小1mm~5mm ;低熔点金属或低熔点合金的宽度可分别比第 一极耳2和第二极耳4的宽度小1mm~5mm〇
[0045]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电芯还可包括:第一绝缘胶 6,贴覆在第一极耳2的面对第二极片3的表面;第二绝缘胶7,贴覆在第二极耳4的面对第 一极片1的表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极耳2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可通过焊接而 电连接在一起、第二极耳4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可通过焊接而电连接在一起,并存在两个 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和两个第二表面空白区311时,以两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为例,第一 绝缘胶6不仅贴覆在第一极耳2的面对第二极片3的表面(即第一绝缘胶6覆盖在设置有 第一极耳2的一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同时,另一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上也贴覆有第一 绝缘胶6,由此保证第一极片1和第二极片3之间绝缘,避免电芯存在内短路以及析锂风险。 类似地,第二表面空白区311也如此,这里不再描述。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胶6和第 二绝缘胶7可为绝缘绿胶。
[0046]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第一绝缘胶6的长度和宽度 与第一绝缘胶6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并完全覆盖第一表面空白区111 ;第二绝缘胶7的长度 和宽度与第二绝缘胶7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并完全覆盖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第一绝缘胶6 和第二绝缘胶7仅完全覆盖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和第二表面空白区311,不粘遮第一表面空 白区111和第二表面空白区311两侧的第一膜片12和第二膜片32,从而使电芯的厚度得以 降低。
[0047]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实施例、对比例、测试过程以及测试结果。
[0048] 实施例1
[0049] 以423482型号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成品电芯厚度为4. 2mm、宽度为34mm、长度为 82mm)为例,电池的阳极极耳与阴极极耳尺寸一致,即两个极耳长度为30mm、宽度为4mm、厚 度为0.06mm,且长度方向有13mm焊接在极片上。
[0050] 经冷压工序后的极片(阳极极片上单层阳极膜片的厚度为67μπκ阴极极片上单 层阴极膜片的厚度为53 μm),采用激光方式在各极片的宽度的1/2处对膜片清洗并清洗出 总面积为224_2的双面表面空白区,其中单面表面空白区的宽度为8_、长度为14_,将极 耳焊接于一个面上的表面空白区,极耳总焊点面积为24_ 2,焊接点为2个、单焊点长度为 4mm、单焊点宽度为3mm、焊点在宽度方向上的间距为1. 5mm。绝缘绿胶粘贴阴极极耳及另一 面的表面空白区、阳极极耳及另一面的表面空白区。阴极极片、阳极极片和隔离膜卷绕且阳 极极片头部为电芯一侧的端部。
[0051] 实施例2
[0052] 同实施例1,除以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
[0053] 阳极极耳与阴极极耳长度方向有7mm焊接于极片上。采用机械清洗方式在极片的 宽度的1/2处对膜片清洗并清洗出总面积为128_ 2的双面表面空白区,其中单面表面空白 区的宽度为8_、长度为8_,将极耳焊接于表面空白区中,极耳总焊点面积为12_ 2,焊接点 为1个、单焊点长度为4mm、单焊点宽度为3mm。
[0054] 实施例3
[0055] 同实施例1,除以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
[0056] 阳极极耳与阴极极耳长度方向有7_通过聚合物基体和银纤维组成的导电胶粘 结于极片上。采用激光清洗方式在极片的宽度的1/2对膜片清洗并清洗出总面积为64mm 2 的单面表面空白区,其中单面表面空白区的宽度为8_、长度为8_,将极耳通过导电胶粘 结于表面空白区,极耳粘结面积为28_ 2,导电胶长度为7_,导电胶的宽度为4_。
[0057] 实施例4
[0058] 同实施例1,除以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
[0059] 阳极极耳与阴极极耳长度方向有7mm通过低熔点合金-锡铋合金粘结于极片上。 采用激光清洗方式在极片的宽度的1/2对膜片清洗并清洗出总面积为64mm 2的单面表面空 白区,其中单面表面空白区的宽度为8_、长度为8_,将极耳通过低熔点合金-锡铋合金粘 结于表面空白区,极耳粘结面积为28_ 2,锡铋合金的长度为7_,锡铋合金的宽度为4_。
[0060] 对比例
[0061] 以423482型号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成品电芯厚度为4. 2mm、宽度为34mm、长度为 82mm)为例,电池阳极极耳与阴极极耳尺寸一致,即极耳长度为45mm、宽度为4mm、厚度为 0. 06mm,且长度方向有25mm焊接在极片上。
[0062] 极片(阳极极片上单层阳极膜片的厚度为64μπκ阴极极片上单层阴极膜片的厚 度为51 μm)经冷压工序后无需清洗极片上的膜片而形成表面空白区,而是直接将极耳焊 接在极片的集流体留出的不设置膜片的部分的表面上,焊接点为3个、单焊点长度为4mm、 单焊点宽度为3mm、焊点间距为4mm。阴极极片、阳极极片和隔离膜卷绕而成的电芯结构为 传统的电芯结构,参照图7和图8。
[0063] 对实施例1-4和对比例所得的电池进行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测试、厚度以及直流 电阻(DCR)测量。
[0064] 容量测试:采用标称电流将电芯充电到标称上限电压,然后再以标称电流放电到 截至电压所释放出来的电量。
[0065] 体积能量密度测试:(容量*标称电压)/体积。
[0066] 厚度测试:用PPG测厚仪测量。
[0067] 直流电阻DCR测量:先采用0. 1C放电10s,再采用1C放电ls,由这两段的电压差 /电流差计算而得。
[0068] 其中,各实施例、对比例各采用500个电池进行测试,所得的测试结果示于表1。
[0069] 表1实施例1-4和对比例的电池的测试结果
[0070]
[0071]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4的平均容量和平均体积能量密度比对比例均有较大 提升;DCR也相对较小。
【主权项】
1. 一种电芯,包括: 第一极片(1),包括第一集流体(11)以及设置在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上的含有第一 活性材料的第一膜片(12); 第一极耳(2),电连接于第一极片(1)的第一集流体(11); 第二极片(3),与第一极片(1)极性相反,包括第二集流体(31)以及设置在第二集流体 (31)的表面上的含有第二活性材料的第二膜片(32); 第二极耳(4),电连接于第二极片(3)的第二集流体(31);以及 隔离膜(5),设置于第一极片(1)和第二极片(3)之间; 其中,第一极片(1)、隔离膜(5)和第二极片(3)依序卷绕形成电芯; 第一集流体(11)的至少一个表面存在未设置有第一膜片(12)的部分且该部分定义为 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经由移除设置在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上 对应部分的第一膜片(12)而形成; 第二集流体(31)的至少一个表面存在未设置有第二膜片(32)的部分且该部分定义为 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经由移除设置在第二集流体(31)的表面上 对应部分的第二膜片(32)而形成; 第一极耳(2)设置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内且电连接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第一 极耳(2)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膜片(12)的厚度; 第二极耳(4)设置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内且电连接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第二 极耳(4)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二膜片(32)的厚度; 第一极片(1)为阳极极片或阴极极片,相应地第二极片(3)为阴极极片或阳极极片;第 一极耳(2)为阳极极耳或阴极极耳,相应地第二极耳(4)为阴极极耳或阳极极耳;第一活 性材料为阳极活性材料或阴极活性材料,相应地第二活性材料为阴极活性材料或阳极活性 材料;第一膜片(12)为阳极膜片或阴极膜片,相应地第二膜片(32)为阴极膜片或阳极膜 片;第一集流体(11)为阳极集流体或阴极集流体,相应地第二集流体(31)为阴极集流体或 阳极集流体;第一表面空白区(111)为阳极空白区或阴极空白区,相应地第二表面空白区 (311)为阴极空白区或阳极空白区; 其特征在于, 阳极极片在卷绕过程中阳极极片的头部插至电芯的端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耳(2)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电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面积为1~30mm2,第一表 面空白区(111)的面积为第一面积的1~15倍; 第二极耳(4)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电连接在一起的第二面积为1~30_2,第二表 面空白区(311)的面积为第二面积的1~15倍。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的长度和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的长度分别为电芯的宽度的 0· 5%~40% ; 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的宽度为第一极片(1)的宽度的1/4~3/4 ; 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的宽度为第二极片(3)的宽度的1/4~3/4。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耳(2)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通过超声焊接而电连接在一起; 第二极耳(4)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通过超声焊接而电连接在一起; 第一集流体(11)的两个表面在相对的位置存在未设置有第一膜片(12)的部分,从而 形成两个第一表面空白区(111),第一极耳(2)设置于其中的一个; 第二集流体(31)的两个表面在相对的位置存在未设置有第二膜片(32)的部分,从而 形成两个第二表面空白区(311),第二极耳(4)设置于其中的一个。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焊点⑶的点数为1~6个; 各焊点⑶的长度分别比第一极耳⑵和第二极耳⑷的长度小〇· 〇5mm~10mm,各焊 点⑶的宽度为1mm~8mm ; 各焊点⑶在宽度方向(W)上之间的间距为0. 05mm~4mm。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耳(2)与第一表面空白区(111)通过粘结而电连接在一起; 第二极耳(4)与第二表面空白区(311)通过粘结而电连接在一起。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粘结采用导电胶; 导电胶的长度分别比第一极耳(2)和第二极耳(4)的长度小0. 2mm~10mm, 导电胶的宽度分别比第一极耳(2)和第二极耳(4)的宽度小0. 1mm~5mm。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粘接采用低恪点金属或低恪点合金; 低熔点金属或低熔点合金的长度分别比第一极耳⑵和第二极耳⑷的长度小 0. 1mm ~ 5mm ; 低熔点金属或低熔点合金的宽度分别比第一极耳⑵和第二极耳⑷的宽度小 0. 1mm ~ 5mm〇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电芯还包括: 第一绝缘胶(6),贴覆在第一极耳(2)的面对第二极片(3)的表面; 第二绝缘胶(7),贴覆在第二极耳(4)的面对第一极片(1)的表面。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 第一绝缘胶(6)的长度和宽度与第一绝缘胶(6)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并完全覆盖第一 表面空白区(111); 第二绝缘胶(7)的长度和宽度与第二绝缘胶(7)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并完全覆盖第二 表面空白区(311)。
【文档编号】H01L21/8234GK105990612SQ201510060477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2月5日
【发明人】郭培培, 何平, 赵义, 张玢, 方宏新
【申请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