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e连接器外罩与pci-e连接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6209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Pci-e连接器外罩与pci-e连接器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PCI-E连接器外罩,包括第一、第二外罩侧面及多个连接脚。第一外罩侧面包括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外罩凸起部。第二外罩侧面包括第二外罩凹陷部。连接脚延伸自第一以及第二外罩侧面。PCI-E连接器外罩的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外罩凸起部的轮廓对应于现有技术PCI-E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侧面的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连接器凸起部的轮廓,且第二外罩凹陷部的轮廓对应于现有技术PCI-E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侧面的第二连接器凹陷部的轮廓,以使PCI-E连接器外罩能定位于PCI-E连接器,且PCI-E连接器外罩适于藉由连接脚连接至主板。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具有上述PCI-E连接器外罩的PCI-E连接器模块。
【专利说明】
PC1-E连接器外罩与PC1-E连接器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外罩与连接器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PC1-E连接器外罩与PC1-E连接器模块。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主机内的扩充装置的效能不断攀升。以显示卡为例,其在高效能运作时会发出大量的热,为了提升散热的效果,目前,市售的显示卡通常会在其中一侧配置风扇,以将显示卡上的芯片所产生的热量以对流的方式快速地带走。然而,由于此类的显示卡较重,当显示卡插置于主板上的连接器时,可能会使得连接器的壳体裂开。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PC1-E连接器外罩,其可保护PC1-E连接器,以降低PC1-E连接器裂开的机率。
[000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其具有上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
[0005]本发明的一种PC1-E连接器外罩,适于罩设于一 PC1-E连接器并固定至一主板。PC1-E连接器包括相对的一连接器顶面与一连接器底面、相对的一第一连接器侧面与一第二连接器侧面、相对的一第三连接器侧面与一第四连接器侧面,第一连接器侧面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多个连接器凸起部,第二连接器侧面包括一第二连接器凹陷部。PC1-E连接器外罩包括一第一外罩侧面、一第二外罩侧面及多个连接脚。第一外罩侧面包括一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一外罩凸起部。第二外罩侧面配置于第一外罩侧面的相对位置且包括一第二外罩凹陷部。这些连接脚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以及第二外罩侧面。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外罩凸起部的轮廓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这些连接器凸起部的轮廓,且第二外罩凹陷部的轮廓对应于第二连接器凹陷部的轮廓,以使PC1-E连接器外罩能够定位于PC1-E连接器,且PC1-E连接器外罩适于藉由这些连接脚连接至主板。
[000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更包括一外罩顶面、一第三外罩侧面、一第一扣合部及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外罩顶面连接于第一外罩侧面与第二外罩侧面。第三外罩侧面连接于外罩顶面、第一外罩侧面与第二外罩侧面。第一扣合部延伸自第三外罩侧面。第二扣合部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或第二外罩侧面。PC1-E连接器外罩的外罩顶面与第三外罩侧面分别适于罩设至PC1-E连接器的连接器顶面与第三连接器侧面,且PC1-E连接器外罩的第一扣合部以及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分别适于弯折以扣合于PC1-E连接器的连接器底面及第四连接器侧面。
[000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包括两个第二扣合部,分别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与第二外罩侧面。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更包括一第三扣合部,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适于弯折以扣合于连接器凸起部的侧面。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该连接脚具有一弯折部或一破孔。
[0010]本发明的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适于固定至一主板。PC1-E连接器模块包括一PC1-E连接器及一 PC1-E连接器外罩。PC1-E连接器包括相对的一连接器顶面与一连接器底面、相对的一第一连接器侧面与一第二连接器侧面、相对的一第三连接器侧面与一第四连接器侧面。第一连接器侧面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多个连接器凸起部。第二连接器侧面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侧面且包括一第二连接器凹陷部。PC1-E连接器外罩罩设于PC1-E连接器且包括一第一外罩侧面、一第二外罩侧面及多个连接脚。第一外罩侧面包括一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一外罩凸起部。第二外罩侧面相对于第一外罩侧面且包括一第二外罩凹陷部。连接脚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以及第二外罩侧面,其中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外罩凸起部的轮廓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这些连接器凸起部的轮廓,且第二外罩凹陷部的轮廓对应于第二连接器凹陷部的轮廓,以使PC1-E连接器外罩定位于PC1-E连接器,且PC1-E连接器外罩适于藉由这些连接脚连接至主板。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更包括一外罩顶面、一第三外罩侧面、一第一扣合部及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外罩顶面连接于第一外罩侧面与第二外罩侧面。第三外罩侧面连接于外罩顶面、第一外罩侧面与第二外罩侧面。第一扣合部延伸自第三外罩侧面。第二扣合部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或第二外罩侧面,其中PC1-E连接器外罩的外罩顶面与第三外罩侧面分别罩设至PC1-E连接器的连接器顶面与第三连接器侧面,且PC1-E连接器外罩的第一扣合部以及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分别弯折以扣合于PC1-E连接器的连接器底面及第四连接器侧面。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包括两个第二扣合部,分别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与第二外罩侧面。
[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更包括一第三扣合部,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弯折以扣合于连接器凸起部的侧面。
[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该连接脚具有一弯折部或一破孔。
[0015]基于上述,本发明的PC1-E连接器模块除了通过将PC1-E连接器外罩罩设于PC1-E连接器上,而加强PC1-E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之外,由于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外罩凸起部的轮廓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这些连接器凸起部的轮廓,且第二外罩凹陷部的轮廓对应于第二连接器凹陷部的轮廓,而使得PC1-E连接器外罩能够定位于PC1-E连接器,PC1-E连接器模块也具有较小的体积,且弯折的第一外罩凹陷部、外罩凸起部及第二外罩凹陷部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加PC1-E连接器外罩整体的结构强度。此外,PC1-E连接器外罩更藉由连接脚以焊接的方式稳固地连接至主板。
[0016]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现有技术的PC1-E连接器的示意图;
[0018]图2与图3分别是图1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
[0019]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的示意图;
[0020]图5至图9分别是图1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
[0021]图10与图11是图1在其他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12是连接脚固定至主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3]图13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4]图14是图13的连接脚固定至主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5]图15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的示意图;
[0026]图16是图15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
[0027]其中,附图标记:
[0028]10:主板
[0029]12:孔洞
[0030]14:焊料
[0031]20、20’:PCI_E 连接器模块
[0032]100:PC1-E 连接器
[0033]110:连接器顶面
[0034]120:连接器底面
[0035]130:第一连接器侧面
[0036]132:第一连接器凹陷部
[0037]134:连接器凸起部
[0038]140:第二连接器侧面
[0039]142:第二连接器凹陷部
[0040]150:第三连接器侧面
[0041]160:第四连接器侧面
[0042]200、200’:PCI_E 连接器外罩
[0043]210:外罩顶面
[0044]220:第一外罩侧面
[0045]222:第一外罩凹陷部
[0046]224:外罩凸起部
[0047]230:第二外罩侧面
[0048]232:第二外罩凹陷部
[0049]240:第三外罩侧面
[0050]250、250’:连接脚
[0051]252:弯折部
[0052]254:破孔
[0053]260:第一扣合部
[0054]270:第二扣合部
[0055]280:第三扣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6]图1是现有技术的PC1-E连接器的示意图。图2与图3分别是图1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3,PC1-E连接器100包括相对的一连接器顶面110与一连接器底面120、相对的一第一连接器侧面130与一第二连接器侧面140、相对的一第三连接器侧面150与一第四连接器侧面160。
[0057]连接器顶面110与连接器底面120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器侧面130、第二连接器侧面140、第三连接器侧面150与第四连接器侧面160。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侧面130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凹陷部132以及多个连接器凸起部134,这些连接器凸起部134比第一连接器凹陷部132更靠近连接器顶面110。此外,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器侧面140包括一第二连接器凹陷部142。
[0058]PC1-E连接器(新一代外设组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1n-Express) 100可配置于一主板上(未绘示),以供一扩充卡(未绘示)插置于连接器顶面110的凹槽中,扩充卡便可通过PC1-E连接器100的针脚电性连接于主板。扩充卡可为一显示卡,但扩充卡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
[0059]—般而言,由于PC1-E连接器100的壳体的材质是塑料,受到材料上的限制,PC1-E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较差,若是插置在PC1-E连接器100上的扩充卡过重或是使用者在插拔扩充卡时操作不当,可能会使得PC1-E连接器100裂开。为了降低PC1-E连接器100裂开的机率,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20,其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0060]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的示意图。图5至图9分别是图1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图10与是图1在其他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61]请同时参阅图4至图10,本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模块20包括现有技术的PC1-E连接器100及一 PC1-E连接器外罩200。在图4至图10中,特意将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线条加粗,清楚区隔出PC1-E连接器外罩200与PC1-E连接器100。本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模块20通过将金属材质的PC1-E连接器外罩200罩设于PC1-E连接器100上,而加强PC1-E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
[0062]详细而言,如图4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PC1-E连接器外罩200包括一外罩顶面210、一第一外罩侧面220、一第二外罩侧面230及一第三外罩侧面240。外罩顶面210连接于第一外罩侧面220、第二外罩侧面230与第三外罩侧面240,且第一外罩侧面230相对于第二外罩侧面240。
[006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在PC1-E连接器100上设置PC1-E连接器外罩200而造成主板上空间减少,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厚度会受到限制。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厚度约为0.3毫米。然而,如此薄的金属板通常具有较差的刚性,在本实施例中,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第一外罩侧面220与第二外罩侧面230存在特别的设计,以使厚度较小的PC1-E连接器外罩200仍然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来保护PC1-E连接器100。
[0064]更进一步地说,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第一外罩侧面220包括一第一外罩凹陷部222以及一外罩凸起部224,且第二外罩侧面230包括一第二外罩凹陷部232。PC1-E连接器外罩200在第一外罩侧面220上的第一外罩凹陷部222以及外罩凸起部224的轮廓分别对应于PC1-E连接器100在第一连接器侧面130的第一连接器凹陷部132以及这些连接器凸起部134的轮廓,且PC1-E连接器外罩200在第二外罩侧面230上的第二外罩凹陷部232的轮廓对应于PC1-E连接器100在第二连接器侧面140的第二连接器凹陷部142的轮廓。
[0065]由于金属在经过弯折冲压之后会提升其刚性,本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外罩200藉由弯折的第一外罩凹陷部222、外罩凸起部224及第二外罩凹陷部232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加整体的结构强度。
[0066]此外,PC1-E连接器外罩200也通过与PC1-E连接器100在轮廓上的配合,而使得PC1-E连接器外罩200能够定位于PC1-E连接器100。另外,此贴合的设计也使得PC1-E连接器模块20能够具有较小的体积。换句话说,当PC1-E连接器外罩200与PC1-E连接器100 一起装配于主板上时,整体的PC1-E连接器模块20不会占据主板上太大的空间。
[0067]值得一提的是,PC1-E连接器外罩200除了通过第一外罩侧面220上的第一外罩凹陷部222、外罩凸起部224以及第二外罩侧面230上的第二外罩凹陷部232定位于PC1-E连接器100之外,如图7至图9所示,PC1-E连接器外罩200更包括一第一扣合部260、至少一第二扣合部270及一第三扣合部280。
[0068]第一扣合部260延伸自第三外罩侧面24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扣合部27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扣合部270与第三扣合部280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220,另一个第二扣合部270延伸自第二外罩侧面230。
[0069]当PC1-E连接器外罩200罩设于PC1-E连接器100上时,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外罩顶面210会覆盖至PC1-E连接器100的连接器顶面110,且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第一扣合部260可弯折以扣合于PC1-E连接器100的连接器底面120 (如图7),而使PC1-E连接器100在上下方向上被限制在PC1-E连接器外罩200内。同时,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第三外罩侧面240会覆盖至PC1-E连接器100的第三连接器侧面150,且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两第二扣合部270以及第三扣合部280可弯折以扣合于PC1-E连接器100的第四连接器侧面160与连接器凸起部134的侧面(如图8与图9),而使PC1-E连接器100在左右方向上被限制在PC1-E连接器外罩200内。并且,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第一外罩侧面220与第二外罩侧面230分别会覆盖至PC1-E连接器100的第一连接器侧面130与第二连接器侧面140,而使PC1-E连接器100在前后方向上被限制在PC1-E连接器外罩200内。
[007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PC1-E连接器外罩200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而可在三维方向上均能够稳固地固定于PC1-E连接器100,避免晃动偏移。需说明的是,上面仅描述其中一种PC1-E连接器外罩200固定于PC1-E连接器100的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扣合部270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是三个以上,且PC1-E连接器外罩200也可以省略第三扣合部280的设计。
[0071]需说明的是,由于在图式上所绘示的PC1-E连接器外罩200是已经装设在PC1-E连接器100上,因此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整体形状已经符合了 PC1-E连接器100的外轮廓,而呈现出立体的外罩形状。实际上,PC1-E连接器外罩200在装设到PC1-E连接器100之前,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形状也可以是呈现片状,仅在面与面的交界处制作出预折痕,待PC1-E连接器外罩200被安装在PC1-E连接器100上时,再沿着这些预折痕弯折,而形成图式上所绘示出的形状。
[007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PC1-E连接器外罩200更包括多个连接脚250,这些连接脚250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220以及第二外罩侧面230,以使PC1-E连接器外罩200能够藉由这些连接脚250连接至主板。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外罩200通过连接脚250能够与PC1-E连接器100的针脚一起固定至主板,而使PC1-E连接器外罩200能够更稳固地套设在PC1-E连接器100上。下面将举出不同连接脚250、250’的形式。
[0073]图11是图1在其他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是连接脚固定至主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11与图1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脚250具有一弯折部252。连接脚250的弯折部252可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但弯折部252的形成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制。当要将PC1-E连接器外罩200固定于主板10时,只要如图12所示地将连接脚250插入主板10上对应的孔洞12,再填入焊料14即可。由于连接脚250具有弯折部252,部分的焊料14填入孔洞12时会位在弯折部252凹入的位置,而增加连接脚250固定于主板10上的连接强度。
[0074]当然,使连接脚250能够稳定地固定至主板10的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制。图13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连接脚固定至主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3与图14,本实施例的连接脚250’与前一实施例的连接脚250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连接脚250’具有一破孔254。因此,如图14所示,当焊料14填入孔洞12时,部分焊料14会填充在连接脚250’的破孔254,而使得连接脚250’能够稳固地固定于主板10。
[0075]图15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的示意图。图16是图15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5与图16,本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模块20’与前一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模块20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模块20’的PC1-E连接器外罩200’只有第一外罩侧面220、第二外罩侧面230与多个连接脚250。
[0076]同样地,PC1-E连接器外罩200’的第一外罩侧面220包括一第一外罩凹陷部222以及一外罩凸起部224,且第二外罩侧面230包括一第二外罩凹陷部232。PC1-E连接器外罩200’在第一外罩侧面220上的第一外罩凹陷部222以及外罩凸起部224的轮廓分别对应于PC1-E连接器100在第一连接器侧面130的第一连接器凹陷部132以及这些连接器凸起部134的轮廓,且PC1-E连接器外罩200’在第二外罩侧面230上的第二外罩凹陷部232的轮廓对应于PC1-E连接器100在第二连接器侧面140的第二连接器凹陷部142的轮廓。
[0077]本实施例的PC1-E连接器外罩200’能够通过与PC1-E连接器100在轮廓上的配合,而使得PC1-E连接器外罩200’能够定位于PC1-E连接器100。并且,藉由延伸自第一外罩侧面220以及第二外罩侧面230的连接脚250,以使PC1-E连接器外罩200’能连接至主板。
[0078]综上所述,本发明的PC1-E连接器模块除了通过将PC1-E连接器外罩罩设于PC1-E连接器上,而加强PC1-E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之外,由于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外罩凸起部的轮廓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这些连接器凸起部的轮廓,且第二外罩凹陷部的轮廓对应于第二连接器凹陷部的轮廓,而使得PC1-E连接器外罩能够定位于PC1-E连接器,PC1-E连接器模块也具有较小的体积,且弯折的第一外罩凹陷部、外罩凸起部及第二外罩凹陷部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加PC1-E连接器外罩整体的结构强度。此外,PC1-E连接器外罩更藉由连接脚以焊接的方式稳固地连接至主板。
[0079]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但这些相应的更动与润饰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PC1-E连接器外罩,其特征在于,适于罩设于一 PC1-E连接器并固定至一主板,其中该PC1-E连接器包括相对的一连接器顶面与一连接器底面、相对的一第一连接器侧面与一第二连接器侧面、相对的一第三连接器侧面与一第四连接器侧面,该第一连接器侧面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多个连接器凸起部,该第二连接器侧面包括一第二连接器凹陷部,该PC1-E连接器外罩包括: 一第一外罩侧面,包括一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一外罩凸起部;一第二外罩侧面,配置于该第一外罩侧面的相对位置且包括一第二外罩凹陷部;以及多个连接脚,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以及该第二外罩侧面,其中该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该外罩凸起部的轮廓分别对应于该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该些连接器凸起部的轮廓,且该第二外罩凹陷部的轮廓对应于该第二连接器凹陷部的轮廓,以使该PC1-E连接器外罩能够定位于该PC1-E连接器,且该PC1-E连接器外罩适于藉由该些连接脚连接至该主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外罩顶面,连接于该第一外罩侧面与该第二外罩侧面; 一第三外罩侧面,连接于该外罩顶面、该第一外罩侧面与该第二外罩侧面; 一第一扣合部,延伸自该第三外罩侧面;以及 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或该第二外罩侧面,其中该PC1-E连接器外罩的该外罩顶面与该第三外罩侧面分别适于罩设至该PC1-E连接器的该连接器顶面与该第三连接器侧面,且该PC1-E连接器外罩的该第一扣合部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分别适于弯折以扣合于该PC1-E连接器的该连接器底面及该第四连接器侧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包括两个该第二扣合部,分别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与该第二外罩侧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三扣合部,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适于弯折以扣合于该连接器凸起部的侧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C1-E连接器外罩,其特征在于,各该连接脚具有一弯折部或一破孔。6.一种PC1-E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适于固定至一主板,该PC1-E连接器模块包括: 一 PC1-E连接器,包括: 一连接器顶面; 一连接器底面,相对于该连接器顶面; 一第一连接器侧面,连接于该连接器顶面与该连接器底面且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多个连接器凸起部; 一第二连接器侧面,连接于该连接器顶面与该连接器底面且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侧面,该第二连接器侧面包括一第二连接器凹陷部; 一第三连接器侧面,连接于该连接器顶面、该连接器底面、该第一连接器侧面与该第二连接器侧面;以及 一第四连接器侧面,相对于该第三连接器侧面且连接于该连接器顶面、该连接器底面、该第一连接器侧面与该第二连接器侧面;以及一 PC1-E连接器外罩,罩设于该PC1-E连接器且包括: 一第一外罩侧面,包括一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一外罩凸起部; 一第二外罩侧面,相对于该第一外罩侧面且包括一第二外罩凹陷部;以及 多个连接脚,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以及该第二外罩侧面,其中该第一外罩凹陷部以及该外罩凸起部的轮廓分别对应于该第一连接器凹陷部以及该些连接器凸起部的轮廓,且该第二外罩凹陷部的轮廓对应于该第二连接器凹陷部的轮廓,以使该PC1-E连接器外罩定位于该PC1-E连接器,且该PC1-E连接器外罩适于藉由该些连接脚连接至该主板。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PC1-E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PC1-E连接器外罩,更包括: 一外罩顶面,连接于该第一外罩侧面与该第二外罩侧面; 一第三外罩侧面,连接于该外罩顶面、该第一外罩侧面与该第二外罩侧面; 一第一扣合部,延伸自该第三外罩侧面;以及 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或该第二外罩侧面,其中该PC1-E连接器外罩的该外罩顶面与该第三外罩侧面分别罩设至该PC1-E连接器的该连接器顶面与该第三连接器侧面,且该PC1-E连接器外罩的该第一扣合部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分别弯折以扣合于该PC1-E连接器的该连接器底面及该第四连接器侧面。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PC1-E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扣合部包括两个该第二扣合部,分别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与该第二外罩侧面。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PC1-E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PC1-E连接器外罩更包括: 一第三扣合部,延伸自该第一外罩侧面,弯折以扣合于该连接器凸起部的侧面。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PC1-E连接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连接脚具有一弯折部或一破孔。
【文档编号】H01R13/73GK105990739SQ201510073499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2日
【发明人】林火元, 高永顺, 赖志明, 江忠伟
【申请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