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8977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即便端子数增多、也容易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连接器具备:具有配置为环状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的第一连接器(10);以及具有与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分别对应地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的第二连接器(20),第一连接器(10)在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的内侧具有第一对位部(13)和第二对位部(15),第二连接器(20)在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的内侧具有与第一对位部13卡合的第一对位卡合部(23)、以及与第二对位部(15)卡合的多个第二对位卡合部(25),第一对位部(13)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大于第二对位部(15)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
【专利说明】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尤其是涉及用于进行两张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用于进行两张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的连接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组装体900。图12示出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组装体900的构造。
[0003]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组装体900是进行两张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的连接器组装体,其具备第一连接器912和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912具备:包括嵌合面916a和用于安装到第一电路基板上的安装面在内的矩形的壳体916;以及在该壳体916的四个角部处从嵌合面916a突出的多个分离的嵌合柱929,第二连接器具备:包括与第一连接器912的嵌合面916a嵌合的第二连接器嵌合面、和用于安装到第二电路基板上的安装面的第二壳体;以及从第二壳体的嵌合面延伸到安装面且具备内壁的嵌合通路。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组装体900构成为,第一连接器912的嵌合柱929的外壁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通路的内壁恰好适合,且嵌合柱929的外壁实质上延伸到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而进行连接器的对位。
[0004]根据这种结构,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组装体900的第一连接器912的嵌合柱929恰好嵌合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通路内,并且嵌合柱929延伸至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而进行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彼此的对位,起到能够防止各个连接器的松动、并将端子的接触部维持为卡合状态这样的效果。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55731号公报
[0007]然而,在基板对基板电连接器900中,需要使各个嵌合柱几乎同时地进行对位,由于各个嵌合柱之间的距离分离,因此存在不容易进行该对位这样的问题。其结果是,难以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尤其是当端子数增多时,各嵌合柱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大,因此,更加难以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端子数增多、也容易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连接器,其具有配置为环状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以及第二连接器,其具有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分别对应地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器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内侧具有第一对位部和第二对位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在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对位部卡合的第一对位卡合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对位部卡合的多个第二对位卡合部,所述第一对位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大于所述第二对位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
[0010]如此构成的连接器中,由于进行第一对位部与第一对位卡合部的对位、以及第二对位部与第二对位卡合部的对位这两个阶段的对位,因此,即便端子数增多,也能够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并且,由于第一对位部的朝向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大于第二对位部的朝向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因此,能够首先进行第一对位部与第一对位卡合部的对位,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
[0011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对位部配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中央部,多个所述第二对位部以夹着所述第一对位部的方式配设。
[0012]如此构成的连接器中,由于首先进行对位的位置是位于第一壳体的中央部的第一对位部,接着进行对位的位置是以夹着第一对位部的方式配设的第二对位部,因此,能够进行偏置少的连接。
[0013]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对位卡合部由贯穿了所述第二壳体的中央部的第一开口构成。
[0014]如此构成的连接器中,由于设置有贯穿了第二壳体的中央部的第一开口,因此,通过预先形成将安装第二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的、与第一对位卡合部对应的部分也贯穿的电路基板开口,能够确认第一对位部是否准确地对位,并且,能够增大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对位部的突出量。其结果是,使第一对位部的突出量与第二对位部的突出量之差较大,因此能够进行可靠的卡合。
[0015]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部的形状为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圆形,所述第二对位部的形状为在俯视观察下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或矩形。
[0016]如此构成的连接器中,由于第一对位部为大致圆形,因此不用担心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而能够进行对位。另外,通过使第二对位部为在俯视观察下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或矩形,能够容易地进行旋转方向上的对位。
[0017]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形形状为圆形,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沿着该第一连接器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外形形状为圆形,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沿着该第二连接器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
[0018]如此构成的连接器中,由于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外形形状为圆形,因此,与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外形形状不为圆形的情况(例如矩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外周的整体范围内连续地配置第一连接端子以及第二连接端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连接器主体的安装面积。
[0019]发明效果
[0020]本发明的连接器由于进行第一对位部与第一对位卡合部的对位、以及第二对位部与第二对位卡合部的对位这两个阶段的对位,因此,即便端子数增多,也能够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并且,由于第一对位部的朝向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大于第二对位部的朝向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因此,能够首先进行第一对位部与第一对位卡合部的对位,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组合后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2]图2是表示构成连接器的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3是被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4]图4是表示第一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5]图5是表示第二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6]图6是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27]图7是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组合后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0028]图8是表示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卡合的过程的立体图。
[0029]图9是表示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卡合的过程的剖视图。
[0030]图10是表示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外观的立体图。
[0031]图11是被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2]图12是表示现有例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0033]附图标号说明:
[0034]10 第一连接器
[0035]11 第一连接端子
[0036]13 第一对位部
[0037]13a 第一突起
[0038]15 第二对位部
[0039]15a 第二突起
[0040]17 弹性构件[0041 ]17a顶面部
[0042]17b弹性臂部
[0043]17c第一连接器端子部
[0044]19 第一壳体
[0045]20 第二连接器
[0046]21 第二连接端子
[0047]23 第一对位卡合部
[0048]23a 第一开口
[0049]25 第二对位卡合部
[0050]25a 第二开口[0051 ]27 线簧
[0052]27a线簧嵌合部
[0053]27b线簧端部
[0054]28 金属板
[0055]28a金属板基部
[0056]28b第二连接器端子部
[0057]29 第二壳体
[0058]30 第一连接器
[0059]31 第一连接端子
[0060]33 第一对位部[0061 ]35第二对位部
[0062]40第二连接器
[0063]41第二连接端子
[0064]43第一对位卡合部
[0065]45第二对位卡合部
[0066]61第一电路基板
[0067]62第二电路基板
[0068]62a电路基板开口
[0069]100连接器
[0070]200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71][实施方式]
[007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0(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以及连接器200(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例如用于将安装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内的两张电路基板彼此相互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的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0以及连接器200的用途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进行变更。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各附图的+X侧设为右侧、将-X侧设为左侧、将+Y侧设为后侧、将-Y侧设为前侧、将+Z侧设为上侧、将-Z侧设为下侧而进行说明。
[0073]参照图1至图3,对连接器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连接器10以及第二连接器20组合后的状态下的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构成连接器100的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被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62上的状态下的连接器100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之后在示出连接器100或者其构成构件时,在图3以及图11以外的附图中省略示出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62。
[0074]如图1所示,连接器100由下侧的第一连接器10和上侧的第二连接器20构成。
[0075]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由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弹性构件17以及第一壳体19构成。另外,第二连接器20由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线簧27、金属板28以及第二壳体29构成。
[0076]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10的外形形状为圆形,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沿着该第一连接器10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另外,第二连接器20的外形形状也为圆形,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沿着该第二连接器20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因此,连接器100的外形形状成为圆形。通过使连接器100的外形形状成为圆形,能够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沿着外周而以规定的间距连续且有效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0的外形形状为圆形,但外形形状也可以为矩形或八边形等多边形形状。
[007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是第一连接端子11具有凹部的插孔(receptacle)型的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是第二连接端子21具有凸部的插头型的连接器。因此,第二连接端子21的凸部被压入到第一连接端子11的凹部中而相互嵌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连接器10设为具有凹部的插孔型连接器,且将第二连接器20设为具有凸部的插头型连接器,但第一连接器10即上侧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具有凸部的插头型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即下侧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具有凹部的插孔型连接器。
[0078]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0被安装于在外部设备(未图示)内安装的两张电路基板中的一方的电路基板、即第一电路基板61 (本实施方式中为下侧的电路基板),第二连接器20被安装于在外部设备内安装的两张电路基板中的另一方的电路基板、即第二电路基板62(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侧的电路基板)。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62上构成有用于使设备发挥功能的电子电路。另外,在该电子电路上设置有用于将电路接地的接地部。
[0079]在向第一电路基板61安装第一连接器10时,第一连接器10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通过焊锡等被安装在设于第一电路基板61的端子图案(未图示)上。另外,在向第二电路基板62安装第二连接器20时,第二连接器20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也通过焊锡等被安装在设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端子图案(未图示)上。通过将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状态下的第二连接器20嵌入到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61的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10,使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相互连接。
[0080]接着,参照图4以及图5,对第一连接器10以及第二连接器20各自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第一连接器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二连接器20的外观的立体图。
[0081]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10具有俯视观察下呈圆形且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第一壳体19,上述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沿着圆形的第一壳体19的外形而设置成环状。在第一壳体19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对位部13和第二对位部15。
[0082]第一对位部13配设在第一壳体19的、被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包围的平坦区域的中央部。第一对位部13由在第一壳体19的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第一突起13a和安装于第一突起13a的弹性构件17构成。第一对位部13的形状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圆形。
[0083]弹性构件17包括:在第一突起13a的上端部载置的顶面部17a;与第一突起13a的侧面抵接的弹性臂部17b;以及第一连接器端子部17c。在第一壳体19的配置第一连接器端子部17c的部分设置有开口,第一连接器端子部17c经由设于第一壳体19的开口而从第一连接器10的下侧的面向外部露出。第一连接器端子部17c在弹性构件17被安装于第一壳体19之后,与安装第一连接端子11时同时地通过焊锡等安装在图3所示的第一电路基板61上。其结果是,第一连接器端子部17c连接到设于第一电路基板61的电子电路的接地部。
[0084]第二对位部15由从第一壳体19的平坦区域分别向上方突出的第二突起15a形成,以夹着第一对位部13的方式配设在多个位置。
[0085]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对位部15分别夹着第一对位部13,并且配设在以第一对位部13中心且各自呈90°角度的四处位置。详细而言,第二对位部15包括:相对于第一对位部13分别配设在前后方向上的矩形的第二突起15a;以及相对于第一对位部13分别配设在左右方向上的扇型形状的第二突起15a、即在俯视观察下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的第二突起15a。
[0086]通过多个第二对位部15,能够防止在对位时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的对位位置沿旋转方向或前后左右方向偏移,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旋转方向或前后左右方向的对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处位置配设有第二对位部15即第二突起15a,但不一定配设在四处位置,也可以配设在两处位置或六处位置。
[0087]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器20具有俯视观察下呈圆形且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第二壳体29,上述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沿着圆形的第二壳体29的外形而设置为环状。在第二壳体29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对位卡合部23和第二对位卡合部25。
[0088]第一对位卡合部23由贯穿第二壳体29的中央部的第一开口23a构成,在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时,配设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中央部的第一对位部13被插入到第一开口 23a中。
[0089]第二对位卡合部25设置在第二壳体29的、分别与配设于第一连接器10的多个第二对位部15对置的位置。第二对位卡合部25是设于第二壳体29的第二开口 25a,成为与配设于第一连接器10的多个第二对位部15各自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即,在第二突起15a为矩形的情况下,第二开口 25a成为比第二突起15a稍大的矩形,在第二突起15a为俯视观察下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的情况下,第二开口 25a也成为比第二突起15a稍大的、在俯视观察下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
[0090]在第二壳体29的下侧的面安装有形成金属板基部28a和第二连接器端子部28b的金属板28,在第二壳体29的平坦面的背面侧与金属板28之间配置有线簧27。线簧27在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嵌合时使用。
[0091]金属板28的第二连接器端子部28b经由设于第二壳体29的开口而从第二壳体29的下侧的面露出。第二连接器端子部28b与安装第二连接端子21时同时地,通过焊锡等安装在图3所示的第二电路基板62上。其结果是,第二连接器端子部28b连接到设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电子电路的接地部。
[0092]接着,参照图1、图3、图6以及图7,对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后的状态进行说明。图6是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了时的、以去除第二壳体29的状态示出在第一对位部13中嵌合的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图7是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后的状态下的连接器100的俯视图。
[0093]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后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的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的凹部与第二连接器20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1的凸部以啮合的方式连接。
[0094]此时,在位于第一连接器10的中央部的第一对位部13中,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处于嵌合状态。如上所述,线簧27由线簧嵌合部27a和线簧端部27b构成。如图6所示,通过使安装在第二连接器20上的线簧27的线簧嵌合部27a相对于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上的弹性构件17的弹性臂部17b嵌合,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成为嵌合状态。
[0095]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后的状态下,如图1以及图7所示,第一连接器10的、包括第一突起13a和弹性构件17在内的第一对位部13与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23即第一开口 23a卡合。另外,此时,第一连接器10的多个第二对位部15即第二突起15a与第二连接器20的多个第二对位卡合部25即第二开口 25a分别卡合。
[0096]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时,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0的第二对位部15被收纳在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对位卡合部25内,但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从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23向上方露出。
[0097]另外,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而卡合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成为被第一电路基板61和第二电路基板62夹着的状态。此时,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从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23向上方突出。另夕卜,由于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中央部设置有电路基板开口62a,因此,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向第二电路基板62的电路基板开口 62a的方向突出,但被设定为收纳在电路基板开口 62a内的高度。因此,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不会从第二电路基板62的上侧的面向上方突出。
[0098]接着,参照图8以及图9,对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的过程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的过程的立体图,图8的(a)示出要卡合前的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图8的(b)示出在卡合的中途的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图8的(c)示出卡合后的由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构成的连接器100。另外,图9是从图7所示的A-A线观察到的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的过程的剖视图,图9的(a)示出要卡合前的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图9的(b)示出在卡合的中途的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图9的(c)示出卡合后的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
[0099]如图8的(a)以及图9的(a)所示,在要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前,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分离,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与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23位于分别对置的位置。另外,第一连接器10的多个第二对位部15与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对位卡合部25位于分别对置的位置。
[0100]另外,如图9的(a)所示,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即由第一突起13a和弹性构件17构成的第一对位部13的距第一壳体19的平坦部的高度大于第二对位部15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即第二突起15a的距第一壳体19的平坦部的高度。
[0101]接着,如图8的(b)以及图9的(b)所示,在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的中途,由于第一对位部13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大于第二对位部15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因此,第一对位部13首先被插入到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23即第一开口 23a中。
[0102]然后,多个第二对位部15即第二突起15a被插入到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对位卡合部25即第二开口 25a中。
[0103]接着,如图8的(C)以及图9的(C)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之后,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被收纳在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23的第一开口 23a中,并且第一对位部13从第一开口23a向上方突出。
[0104]第一连接器10的多个第二对位部15即第二突起15a被收纳在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对位卡合部25的第二开口 25a中,并且第一连接器10的多个第二突起15a的上端成为与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对位卡合部25附近的第二壳体29的平坦部大致相同的高度。
[0105][变形例]
[0106]接着,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作为连接器100的变形例的连接器200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连接器2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是被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62上的状态下的连接器200的侧视图。
[0107]如图10所示,连接器200由下侧的第一连接器30和上侧的第二连接器40构成。
[0108]构成第一连接器30的构件与构成连接器100的第一连接器10的构件相同,构成第二连接器40的构件也与构成连接器100的第二连接器20的构件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构件的说明。连接器200与连接器100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一连接器30以及第二连接器40的外形形状与第一连接器10以及第二连接器20的外形形状不同、以及第二对位部35以及第二对位卡合部45的设置数量与第二对位部15以及第二对位卡合部25的设置数量不同。
[0109]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器30的外形形状为矩形,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31沿着该第一连接器30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另外,第二连接器40的外形形状也为矩形,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41沿着该第二连接器40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
[0110]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一连接器30是第一连接端子31具有凹部的插孔型的连接器,第二连接器40是第二连接端子41具有凸部的插头型的连接器。因此,第二连接器40的凸部被压入到第一连接器30的凹部中而相互嵌合。
[0111]如图11所示,第一连接器30被安装于在电子设备(未图示)内安装的两张电路基板中的一方的第一电路基板61 (本实施方式中为下侧的电路基板),第二连接器40被安装于在电子设备内安装的两张电路基板中的另一方的第二电路基板62 (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侧的电路基板)。
[0112]在该安装时,第一连接器30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31通过焊锡等被安装在设于第一电路基板61的端子图案(未图示)上。另外,第二连接器40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41也通过焊锡等被安装在设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端子图案(未图示)上。通过将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状态下的第二连接器40嵌入到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61的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30,使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相互连接。
[0113]在第一连接器30与第二连接器40组合后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对位部33与第二连接器4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43卡合。另外,此时,第一连接器30的多个第二对位部35分别与第二连接器40的多个第二对位卡合部45卡合。
[0114]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器100中,分别在四处位置配设有第二对位部15以及第二对位卡合部25,但在连接器200中,由于第一连接器30以及第二连接器40的外形形状为矩形,因此无需进行向旋转方向的卡止,所以配设第二对位部35以及第二对位卡合部45的位置分别仅为两处位置。
[0115]在第一连接器30与第二连接器40卡合时,如图11所示,第一连接器30的第二对位部35被收纳在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对位卡合部45内,但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对位部33从第二连接器4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43向上方露出。
[0116]在第一连接器30与第二连接器40组合而卡合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30与第二连接器40被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夹着。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中央部设置有电路基板开口 62a,从第二连接器40的第一对位卡合部43向上方露出的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对位部33被收纳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电路基板开口 62a内。
[0117]由于连接器200的使第一连接器30与第二连接器40卡合的过程和连接器100的使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卡合的过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118]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0119]由于连接器100进行第一对位部13与第一对位卡合部23的对位、以及第二对位部15与第二对位卡合部25的对位这两个阶段的对位,因此,即便端子数增多,也能够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并且,由于第一对位部13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大于第二对位部15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突出量,因此,能够首先进行第一对位部13与第一对位卡合部23的对位,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的连接。
[0120]另外,由于首先进行对位的位置是位于第一壳体19的中央部的第一对位部13,接着进行对位的位置是夹着第一对位部13配设的第二对位部15,因此,能够进行偏置少的连接。
[0121]另外,由于设置有贯穿第二壳体29的中央部的第一开口23a,因此,通过形成将安装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电路基板62的与第一对位卡合部23对应的部分也贯穿的电路基板开口 62a,能够确认第一对位部13是否准确地对位,并且能够增大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对位部13的突出量。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对位部13的突出量与第二对位部15的突出量之差较大,因此能够进行可靠的卡合。
[0122]另外,由于第一对位部13为大致圆形,因此不用担心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而能够进行对位。另外,通过使第二对位部15为在俯视观察下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或矩形,能够容易地进行旋转方向上的对位。
[0123]另外,由于第一连接器10以及第二连接器20的外形形状为圆形,因此与第一连接器10以及第二连接器20的外形形状不为圆形的情况(例如矩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外周的整体范围内连续地配置连接端子11以及连接端子21,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连接器100主体的安装面积。
[0124]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连接器由于进行第一对位部与第一对位卡合部的对位、以及第二对位部与第二对位卡合部的对位这两个阶段的对位,因此即便端子数增多,也能够可靠地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并且,由于第一对位部的朝向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大于第二对位部的朝向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因此,能够首先进行第一对位部与第一对位卡合部的对位,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
[0125]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而进行实施。
【主权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备: 第一连接器,其具有配置为环状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具有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分别对应地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器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内侧具有第一对位部和第二对位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在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内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对位部卡合的第一对位卡合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对位部卡合的多个第二对位卡合部, 所述第一对位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大于所述第二对位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突出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壳体, 所述第一对位部配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中央部,多个所述第二对位部以夹着所述第一对位部的方式配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连接器壳体, 所述第一对位卡合部由贯穿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的中央部的第一开口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位部的形状为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圆形,所述第二对位部的形状为在俯视观察下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或矩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形形状为圆形,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沿着该第一连接器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并且,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外形形状为圆形,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沿着该第二连接器的外形形状配置为环状。
【文档编号】H01R13/631GK106058570SQ201610223770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2日 公开号201610223770.1, CN 106058570 A, CN 106058570A, CN 201610223770, CN-A-106058570, CN106058570 A, CN106058570A, CN201610223770, CN201610223770.1
【发明人】伊藤正志, 松下敏久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