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28354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所述缠丝接触件由铜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弹性体,包括:平整的上端面和与上端面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铜合金丝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面以及与外表面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个内表面,其中上端面、下端面、外表面、内表面中至少一个面与外部电路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具有多个外表面或内表面进行电接触,其电接触面是不固定的,由相互配合的外部电路来确定,其接触变化多种多样,由使用者选择。所述缠丝接触件由铜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弹性体,可以实现小型化、轻质化,满足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
【专利说明】
[0001] -种信号传输的缠竺接触件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设及一种接触件,尤其是用于印制电路板信号传输的接触件,属于电接触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3] 印制电路板(PCB板)的信号传输有多种接触形式,通常在PCB板上设有若干个信号 传输区域,该区域通过多种形式的接触件与外界进行信号传输。现有接触件形式一般包括 两者形式,一是刚性阳接触件与弹性阴接触件插合匹配,比如线黃插孔接触件、普通插座中 使用的插片式接触件等;另一种是弹性阳接触件与刚性阴接触件插合匹配,例如贵州航天 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诸多规格型号的绞线式弹性插针接触件等。运两种接触件具有W下 共同的特点: 1、 阳接触件与阴接触件为不同的分体式结构,即阳接触件与阴接触件接触匹配,实现 电信号传输; 2、 阳接触件与阴接触件接触匹配时,刚性接触件促使弹性接触件发生弹性变形,保证 弹性接触件有一定变形量,进而保证接触可靠性和信号传输稳定性。
[0004]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号传输的实际需要,现有PCB板信号传输又有其他 接触形式,例如乱丝插针,俗称毛纽扣(Fuzz Button),毛纽扣适合PCB板对板垂直连接的高 速传输,是微波模块垂直互连的理想解决方案,连接可靠性高、高速传输、低高度(扁平连 接)、高密度、可适应极端环境,能满足军事、航空航天和汽车等应用的严格要求。 CN2015104643955公开了一种毛纽扣板间电连接器,CN2015109374300公开了一种利用毛纽 扣接触原理拓展的电连接器。
[0005] 在现有诸多接触件及其接触形式中,接触件用来跟外部电路进行电接触的本身的 面已经确定,在进行零件加工和装配过程中,运个面需要额外进行保护,W防影响接触件的 电气性能或物理性能。而实际使用情况是,PCB板本身进行结构设计时会不断进行优化,其 需要多种接触形式进行信号传输。此外,小型化、轻质化一直是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如何 在运一趋势下实现多种接触形式进行信号传输,显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
[0007]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所述缠丝接触件由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弹性体,包括:平 整的上端面和与上端面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合金丝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面 W及与外表面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个内表面,其中上端面、下端面、外表面、内 表面中至少一个面与外部电路电接触。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由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弹性体,包括: 平整的上端面和与上端面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合金丝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 面W及与外表面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个内表面,其中上端面、下端面、外表面、 内表面中至少一个面与外部电路电接触,所述内表面贯穿整个缠丝接触件,内表面与上端 面、下端面形成一个开放的腔体,所述腔体容纳外部电路接线端子并进行电接触。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由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弹性体,包括: 平整的上端面和与上端面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合金丝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 面W及与外表面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个内表面,其中上端面、下端面、外表面、 内表面中至少一个面与外部电路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中间部分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 与内表面、上端面、下端面形成一个上下分离的腔体,腔体容纳外部电路接线端子并进行电 接触。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与外部PCB板电接触,外部PCB板包括: 第一PCB板W及平行设置的第二PCB板,所述第一PCB板设置有第一电接触区,所述第二PCB 板设置有第二电接触区。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设置在第一 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 所述缠丝接触件的上端面与第一电接触区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的下端面与第二电接触 区电接触。
[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设置在第一 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 所述缠丝接触件的腔体容纳第一电接触区、第二电接触区,第一电接触区、第二电接触区分 别与内表面电接触。
[001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设置在第一 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 所述第一电接触区、第二电接触区具有型腔,缠丝接触件容纳在型腔内,所述缠丝接触件的 外表面与第一电接触区、第二电接触区电接触。
[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设置在第一 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 所述缠丝接触件的上端面与第一电接触区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的腔体容纳第二电接触 区,第二电接触区与内表面电接触。
[001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设置在第一 PCB板和第二PCB板之间, 所述缠丝接触件的上端面与第一电接触区电接触,所述第二电接触区具有型腔,缠丝接触 件容纳在型腔内,缠丝接触件的外表面与第二电接触区电接触。
[001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设置在第一 PCB板和第二PCB板20之 间,所述缠丝接触件的腔体容纳第一电接触区,第一电接触区与内表面电接触,所述第二电 接触区具有型腔,缠丝接触件容纳在型腔内,缠丝接触件的外表面与第二电接触区电接触。
[001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为:被青铜丝、锡青铜丝、儀铜合金丝、 儀铭丝、碳素钢丝、不诱钢丝中任意一种缠绕而成。
[001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单个缠丝接触件的配合力Fi的范围为:0《Fl《30N,单 个缠丝接触件的分离力F2的范围为:-30N《F2《30N。
[001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填充率0范围为:15%《0《95%。
[002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占比率P范围为:5%《P《98%。
[002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缠丝接触件具有多个腔体,腔体容纳外部电路接 线端子并进行电接触。
[002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具有多个外表面或内表面进行电接触,其电接触面是不固定 的,由相互配合的外部电路来确定,其接触变化多种多样,由使用者选择。所述缠丝接触件 由铜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弹性体,可W实现小型化、轻质化,满足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半剖主视图; 图2为图1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前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 图4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后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 图5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前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 图6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后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 图7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前结构示意图(实施例3); 图8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后结构示意图(实施例3); 图9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后结构示意图(实施例4);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后结构示意图(实施例5); 图11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后结构示意图(实施例6);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电接触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另一结构实施例(实施例7); 图15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8缠丝接触件半剖主视图; 图16为图15俯视图; 图17~图22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十六种不同外形和/或内腔形状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半剖主视图,图2为图1俯视图,图3为图1所 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安装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述缠丝接触件与PCB板电接触 安装后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30,由铜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包括平整的上端 面31和与上端面31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32,铜合金丝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面 33W及与外表面33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个内表面34,内表面34贯穿整个缠丝接 触件30,并与上端面31、下端面32形成一个开放的腔体35,如图^图2所示。
[0025] 由于缠丝接触件30,由铜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形成一个 弹性体;此外,开放的腔体35的存在也保证了缠丝接触件30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 [00%] 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30与外部PCB板电接触,外部PCB板包括:第一 PCB板10 W及 平行设置的第二PCB板20,所述第一 PCB板10设置有第一电接触区11,所述第二PCB板20设置 有第二电接触区21。
[0027]【实施例1】 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设置在第一 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 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上端面31与第一电接触区11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下端面32与 第二电接触区21电接触,运样实现第一 PCB板10与第二PCB板20之间的信号数据传输。
[002引【实施例2】 如图5~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设置在第一 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 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腔体35容纳第一电接触区11、第二电接触区21,第一电接触区11、第二 电接触区21分别与内表面34电接触,运样实现第一 PCB板10与第二PCB板20之间的信号数据 传输。
[0029] 【实施例:3】 如图5~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设置在第一 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 所述第一电接触区11、第二电接触区21具有型腔,缠丝接触件30容纳在型腔内,所述缠丝接 触件30的外表面33与第一电接触区11、第二电接触区21电接触,运样实现第一 PCB板10与第 二PCB板20之间的信号数据传输。
[0030] 【实施例4】 如图9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述 缠丝接触件30的上端面31与第一电接触区11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腔体35容纳第二 电接触区21,第二电接触区21与内表面34电接触,运样实现第一 PCB板10与第二PCB板20之 间的信号数据传输。
[0031] 【实施例5】 如图10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 述缠丝接触件30的上端面31与第一电接触区11电接触,所述第二电接触区21具有型腔,缠 丝接触件30容纳在型腔内,缠丝接触件30的外表面33与第二电接触区21电接触,运样实现 第一 PCB板10与第二PCB板20之间的信号数据传输。
[0032] 【实施例6】 如图1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 述缠丝接触件30的腔体35容纳第一电接触区11,第一电接触区11与内表面34电接触,所述 第二电接触区21具有型腔,缠丝接触件30容纳在型腔内,缠丝接触件30的外表面33与第二 电接触区21电接触,运样实现第一 PCB板10与第二PCB板20之间的信号数据传输。
[0033] 显然,本发明无法穷举诸多接触形式,不过,从W上诸多实施例中可W总结出,缠 丝接触件30通过=种方式进行电接触,一是通过上端面31或下端面32或者同时通过上端面 31、下端面32进行电接触;二是通过外表面33进行电接触;=是通过内表面34进行电接触。 其他接触形式应该是运=种接触形式的任意组合和/或叠加。不管是哪一种电接触形式,从 微观接触形式来看,缠丝接触件30充当弹性接触件,而不是简单现有技术中的阳接触件或 阴接触件,运是因为,其具有多个不同的电接触面,运些电接触面中任意一个形成电接触即 可,因此,相对于现有接触件来说,其接触形式多样,接触可靠性大大提高。运是由缠丝接触 件30本身为铜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一个"弹性体"运一本质特征决定的。
[0034] 此外,缠丝接触件30时而充当阳接触件(如实施例3中),时而充当阴接触件(如实 施例2中),在实施例1中,缠丝接触件30电接触类似与现有技术中的毛纽扣,其仅仅表面电 接触,既不是阳接触件也不是阴接触件,可W称为"中性接触件"。
[0035] 作为中性接触件,与毛纽扣对比来说,缠丝接触件30的质量更小,且保持良好的电 接触可靠性,运对于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例如在航空航天、武器系统等对质量要求特别高 的场合,缠丝接触件30的接触优势更加明显。此外,缠丝接触件30的尺寸可W得到有效控 审IJ,满足现有电子信息技术小型化、微型化的技术发展趋势。而对于其他接触形式的电接触 来说,毛纽扣的接触相对要简单的多,缠丝接触件30更能满足实际需求,符合现代电子信息 技术发展趋势。
[0036] W上诸多接触形式,不管是缠丝接触件30的哪一部分进行电接触,从本质上来说, 都是若干个局部发生微小的弹性变形,实现良好的电接触,并且具有良好的接触可靠性。如 图12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30电接触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7] 在电连接技术领域,接触件的相合配合的插拔力,是考核接触件的重要技术指标 之一。实际上,在PCB板之间传输的接触件,很多已经不能称为"插拔力",因为运些接触件已 经不进行"插拔"动作,如果一定要概括起来的话,应该称为"配合分离力",比如 CN2015104643955中的毛纽扣,其并没有插拔动作。而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不同的 接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电接触,缠丝接触件30的配合分离力应该也是考核其机械性能的重 要指标之一。不考虑PCB板运边影响因素的话,缠丝接触件30的配合分离力与铜合金材质、 铜合金丝径大小d、缠丝接触件30包络形成的外表面33的外径化、包络形成的腔体35的内径 化W及在单位空间内填充的铜合金丝的多少(称为"填充率"0)都有关系,而W上诸多因素 都影响缠丝接触件30的弹性,即影响缠丝接触件30的弹性模量。
[0038] 受到PCB板之间总的配合分离力大小的限制,理想的单个缠丝接触件30的配合力 Fi(类似与"插入力")的范围为:0《Fl《30N,单个缠丝接触件30的分离力F2的范围为:-30N 《F2《30N,且配合力Fi和分离力F2越小意味着PCB板之间的总的配合与分离需要外力越小, 显然运更加满足实际需要。
[0039] 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般采用铜合金丝作为成型材料,铜合金(copper alloy ) W纯铜为基体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所构成的合金,纯铜呈紫红色,又称紫铜, 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有被青铜、锡青铜、儀铜合金丝等。根据应用 的具体要求,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不限于上述铜合金丝,还可选用儀铭丝、碳素钢丝、 不诱钢丝等。
[0040] 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的铜合金丝径大小d、包络形成的外表面33的外径化、 包络形成的腔体35的内径化W及铜合金丝的填充率0直接影响缠丝接触件30的弹性模量W 及配合分离力。
[0041] 如图13所示,假设外表面33和内表面34包络形成空间体积近似于圆柱体,缠丝接 触件30的高度即该圆柱体高度为h,缠丝接触件30所需要的铜合金丝长度为L,则: 外表面33包络形成空间的容积为Vi,那么,
(式1) 同样地,假设内表面34包络形成空间的容积V2,那么,
(式2) 铜合金丝所能填充的空间体积V3=Vi-V2,即:
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的具体填充率0根据实际丝径大小、应用领域和使用要求 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在15%~95%。
[0042] 假设外表面33包络形成空间的横截面积为Sl,内表面34包络形成空间的横截面积 为S2,缠丝接触件30所需要的铜合金丝的股数为n,则任意一缠丝接触件30横截面被铜合金 丝横截面占用的占比率P应该为:
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的具体占比率P根据实际丝径大小、应用领域和使用要求 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在5%~98%。
[0043]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缠丝接触件30的填充率0与占比率P在实际使用中取值范 围较大,其对接触件的载流量、信号的传输特性等均有很大的影响。铜合金丝填充率0是从 体积角度出发,衡量单位空间内铜合金丝填充的比例,填充率0越小,其载流量越小,传输信 号的频率也相对较低;填充率0越大,其载流量越大,传输信号的频率也相对较高;铜合金丝 占比率P是从面积角度出发,衡量单位面积内铜合金丝填充的比例,填充率P越小,其载流量 越小,填充率P越大,其载流量越大。
[0044] 【实施例7】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另一结构实施例,该实施例中,铜合金丝缠绕在 内侧包络形成一个内表面%并没有贯穿整个缠丝接触件30,在其中间部分设置有连接部 36,连接部36与内表面34、上端面31、下端面32形成一个上下分离的腔体35,腔体35容纳外 部电路接线端子并进行电接触。
[0045]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腔体35并不是开放的结构,但是连接部36的存在进一步提高 了整个缠丝接触件30的弹性模量,同时也提高了缠丝接触件30的强度,但是缠丝接触件30, 由铜合金丝任意缠绕而成,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形成一个弹性体,运一技术特征并没有发生 本质变化。
[0046] 【实施例引 如图15和图16所示,该实施例中,缠丝接触件30具有两个腔体35,腔体35容纳外部电路 接线端子并进行电接触。当使用多个缠丝接触件30时,其安装有一定难度,装配要求较高, 且占用空间较大。该实施例的缠丝接触件30整好满足运种应用场合。
[0047] 如图17~图22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缠丝接触件=十六种不同外形和/或内腔形状实 施例,供实际使用时选择。
[0048] W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具体实 施仅限于运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 提下,还可W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由合金丝任意缠绕而 成弹性体,包括:平整的上端面(31)和与上端面(31)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32),合金丝 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面(33)以及与外表面(33)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 个内表面(34),其中上端面(31)、下端面(32)、外表面(33)、内表面(34)中至少一个面与外 部电路电接触。2. -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由合金丝任意缠绕而 成弹性体,包括:平整的上端面(31)和与上端面(31)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32),合金丝 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面(33)以及与外表面(33)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 个内表面(34),其中上端面(31)、下端面(32)、外表面(33)、内表面(34)中至少一个面与外 部电路电接触,所述内表面(34)贯穿整个缠丝接触件(30),内表面(34)与上端面(31)、下端 面(32)形成一个开放的腔体(35),所述腔体(35)容纳外部电路接线端子并进行电接触。3. -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由合金丝任意缠绕而 成弹性体,包括:平整的上端面(31)和与上端面(31)位置对应的平整的下端面(32),合金丝 缠绕在外侧包络形成一个外表面(33)以及与外表面(33)位置相对应的在内侧包络形成一 个内表面(34),其中上端面(31)、下端面(32)、外表面(33)、内表面(34)中至少一个面与外 部电路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30)中间部分设置有连接部(36),连接部(36)与内表面 (34)、上端面(31)、下端面(32)形成一个上下分离的腔体(35),腔体(35)容纳外部电路接线 端子并进行电接触。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 件(30)与外部PCB板电接触,外部PCB板包括:第一 PCB板(10)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二PCB板 (20),所述第一 PCB板(10)设置有第一电接触区(11),所述第二PCB板(20)设置有第二电接 触区(21)。5.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 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上端面(31)与第一电 接触区(11)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下端面(32)与第二电接触区(21)电接触。6.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 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腔体(35)容纳第一电 接触区(11)、第二电接触区(21),第一电接触区(11)、第二电接触区(21)分别与内表面(34) 电接触。7.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 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述第一电接触区(11)、第二电接触区(21) 具有型腔,缠丝接触件(30)容纳在型腔内,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外表面(33)与第一电接 触区(11)、第二电接触区(21)电接触。8.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 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上端面(31)与第一电 接触区(11)电接触,所述缠丝接触件(30 )的腔体(35 )容纳第二电接触区(21 ),第二电接触 区(21)与内表面(34)电接触。9.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30) 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上端面(31)与第一电 接触区(11)电接触,所述第二电接触区(21)具有型腔,缠丝接触件(30)容纳在型腔内,缠丝 接触件(30)的外表面(33)与第二电接触区(21)电接触。10.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触件 (30)设置在第一PCB板(10)和第二PCB板(20)之间,所述缠丝接触件(30)的腔体(35)容纳第 一电接触区(11),第一电接触区(11)与内表面(34)电接触,所述第二电接触区(21)具有型 腔,缠丝接触件(30)容纳在型腔内,缠丝接触件(30)的外表面(33)与第二电接触区(21)电 接触。11.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 触件(30)为:铍青铜丝、锡青铜丝、镍铜合金丝、镍铬丝、碳素钢丝、不锈钢丝中任意一种缠 绕而成。12.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单个缠丝接 触件(30 )的配合力F!的范围为:0 < 30N,单个缠丝接触件(30 )的分离力F2的范围为:- 30N 彡 F2 彡 30N。13.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 触件(30 )填充率Θ范围为:15%彡Θ彡95%。1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 触件(30 )占比率P范围为:5%彡P彡98%。15.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信号传输的缠丝接触件,其特征是,所述缠丝接 触件(30)具有多个腔体(35),腔体(35)容纳外部电路接线端子并进行电接触。
【文档编号】H01R12/71GK106099460SQ201610699303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8月22日 公开号201610699303.6, CN 106099460 A, CN 106099460A, CN 201610699303, CN-A-106099460, CN106099460 A, CN106099460A, CN201610699303, CN201610699303.6
【发明人】肖顺群, 匡秀娟
【申请人】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