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0530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隔止型引线作为电池的正负极,正负极通过塑胶盖板分开引出。但在电池顶部受压情况下,容易引起因引线受压向电池内部移动,从而容易刺破隔膜引发短路,造成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该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的牛角端子抗压性好,多极耳导电效率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包括正极耳、负极耳、间隔于正极耳、负极耳之间的隔膜和铝塑包装壳,以及电解液,其中,正极耳包括正极集流体和附着在正极集流体上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膜片,负极耳包括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极集流体上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膜片,所述正极耳、正极膜片、负极耳、负极膜片和隔膜卷绕好后装入所述铝塑包装壳内,还包括牛角式盖板,所述牛角式盖板盖于所述铝塑包装壳上,所述牛角式盖板正面设有正极牛角端子和负极牛角端子,所述牛角式盖板底面设有与所述正极牛角端子连接的正极引线端子、与所述负极牛角端子连接的负极引线端子,所述正极引线端子与所述正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引线端子与所述负极耳电连接。该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的正极和负极都采用牛角端子连接引线端子的结构引出,所述牛角端子增强了抗压性,即使受压型变,只会向侧边弯曲,也不会向下移动损伤电池隔膜,引起短路。
[000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牛角式盖板采用双层结构,上层为塑胶层,下层为电木层,塑胶层粘贴于电木层上。采用双层结构且下层为电木层,电木层绝缘性能好,起到很好的绝缘作用。
[000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正极耳、负极耳的数量为2至6片,所述正极耳围绕于所述正极引线端子周边并与之电连接,所述负极耳围绕于所述负极引线端子周边并与之电连接。所述正极耳、负极耳都采用多极耳结构,增强导电性能,提高导电效率。
[000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正极耳、负极耳的数量都为3片。
[000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正极引线端子、负极引线端子都由CP线制成。
[000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正极牛角端子和负极牛角端子都由铝材制成。
[00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正极牛角端子由铝材制成,所述负极牛角端子由铜材制成。
[00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电解液中含有甲基磷酸二甲酯和卤代碳酸乙烯酯。
[00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隔膜为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隔膜,或聚乙烯单层隔膜,或聚丙烯单层隔膜。
[00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电解液中的锂盐为六氟磷酸锂。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正极和负极都采用牛角端子连接引线端子的结构引出,所述牛角端子增强了抗压性,即使受压型变,只会向侧边弯曲,也不会向下移动损伤电池隔膜,引起短路。采用双层结构且下层为电木层,电木层绝缘性能好,起到很好的绝缘作用。所述正极耳、负极耳都采用多极耳结构,增强导电性能,提高导电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现有技术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牛角式盖板的两个不同视角立体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正极多极耳与正极结合的平面示意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负极多极耳与负极结合的平面示意图。
[0019]图中各部件名称如下:
[0020]I一正极耳;
[0021]2—负极耳;
[0022]3—绝缘片;
[0023]4一正极;
[0024]5—隔膜;
[0025]6—负极;
[0026]7—铝塑包装壳;
[0027]8—牛角式盖板;
[0028]81—正极牛角端子;
[0029]82—负牛角端子;
[0030]83—塑胶层;
[0031]84 —电木层
[0032]85—正极引线端子;
[0033]86—负极引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35]图1为现有技术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包括正极耳1、负极耳2、绝缘片3、正极4、隔膜5、负极6、铝塑包装壳7以及电解液,其中,正极耳包括正极集流体和附着在正极集流体上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膜片,负极耳包括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极集流体上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膜片,所述正极耳、正极膜片、负极耳、负极膜片和隔膜卷绕好后装入所述铝塑包装壳内。
[0036]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包括正极耳1、负极耳2、间隔于正极耳1、负极耳2之间的隔膜5和铝塑包装壳7,以及电解液,其中,正极耳I包括正极集流体和附着在正极集流体上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膜片,负极耳2包括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极集流体上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膜片,所述正极耳1、正极膜片、负极耳2、负极膜片和隔膜5卷绕好后装入所述铝塑包装壳7内,还包括牛角式盖板8,所述牛角式盖板8盖于所述铝塑包装壳7上,所述牛角式盖板8正面设有正极牛角端子81和负极牛角端子82,所述牛角式盖板8底面设有与所述正极牛角端子81连接的正极引线端子85、与所述负极牛角端子82连接的负极引线端子86,所述正极引线端子85与所述正极耳I电连接,所述负极引线端子86与所述负极耳2电连接。
[0037]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牛角式盖板采用双层结构,上层为塑胶层83,下层为电木层84,塑胶层83粘贴于电木层84上。所述正极耳1、负极耳2的数量可以采用多片,具体为2至6片,实际上使用时采用3片或4片;所述正极耳I围绕于所述正极引线端子85周边并与之电连接,所述负极耳2围绕于所述负极引线端子86周边并与之电连接。所述正极引线端子85、负极引线端子86都由CP线制成。所述正极牛角端子和负极牛角端子都由铝材制成;或者正极牛角端子由铝材制成,所述负极牛角端子由铜材制成。具体地,所述电解液中含有甲基磷酸二甲酯和卤代碳酸乙烯酯。所述隔膜为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隔膜,或聚乙烯单层隔膜,或聚丙烯单层隔膜。所述电解液中的锂盐为六氟磷酸锂。
[003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正极和负极都采用牛角端子连接引线端子的结构引出,所述牛角端子增强了抗压性,即使受压型变,只会向侧边弯曲,也不会向下移动损伤电池隔膜,引起短路。采用双层结构且下层为电木层,电木层绝缘性能好,起到很好的绝缘作用。所述正极耳、负极耳都采用多极耳结构,增强导电性能,提高导电效率。
[0039]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包括正极耳、负极耳、间隔于正极耳、负极耳之间的隔膜和铝塑包装壳,以及电解液,其中,正极耳包括正极集流体和附着在正极集流体上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膜片,负极耳包括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极集流体上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膜片,所述正极耳、正极膜片、负极耳、负极膜片和隔膜卷绕好后装入所述铝塑包装壳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牛角式盖板,所述牛角式盖板盖于所述铝塑包装壳上,所述牛角式盖板正面设有正极牛角端子和负极牛角端子,所述牛角式盖板底面设有与所述正极牛角端子连接的正极引线端子、与所述负极牛角端子连接的负极引线端子,所述正极引线端子与所述正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引线端子与所述负极耳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牛角式盖板采用双层结构,上层为塑胶层,下层为电木层,塑胶层粘贴于电木层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负极耳的数量为2至6片,所述正极耳围绕于所述正极引线端子周边并与之电连接,所述负极耳围绕于所述负极引线端子周边并与之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负极耳的数量都为3片。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引线端子、负极引线端子都由CP线制成。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牛角端子和负极牛角端子都由铝材制成。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牛角端子由铝材制成,所述负极牛角端子由铜材制成。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中含有甲基磷酸二甲酯和卤代碳酸乙烯酯。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为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隔膜,或聚乙烯单层隔膜,或聚丙烯单层隔膜。
10.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中的锂盐为六氟磷酸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包括正极耳、负极耳、间隔于正极耳、负极耳之间的隔膜和铝塑包装壳,以及电解液,正极耳包括正极集流体和附着在正极集流体上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膜片,负极耳包括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极集流体上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膜片,正极耳、正极膜片、负极耳、负极膜片和隔膜卷绕好后装入铝塑包装壳内,还包括牛角式盖板,牛角式盖板盖于铝塑包装壳上,牛角式盖板正面设有正极牛角端子和负极牛角端子,牛角式盖板底面设有与正极牛角端子连接的正极引线端子、与负极牛角端子连接的负极引线端子,正极引线端子与正极耳电连接,负极引线端子与负极耳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牛角端子抗压性好,多极耳导电效率高。
【IPC分类】H01M2-26, H01M2-30, H01M10-058, H01M2-04
【公开号】CN204348810
【申请号】CN201520012884
【发明人】顾慧军
【申请人】顾慧军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