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绝缘缆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98867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绝缘缆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讯缆线,属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通信缆线(光缆、电缆、光电复合缆),通常抗拉和抗压能力较差,应用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容易损坏,尤其是受到外力冲击,如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护套刺破后直接伤及内部缆芯或者将缆芯撞扁损坏的情况,容易破损造成通信中断,安全性和稳定性差;光缆的缆芯为光纤,光纤为脆性材料,机械性能较差,因此缆线受到外力冲击时常常造成光纤的损坏甚至折断,并且难以修复,影响了通信线路的可靠性。光缆的缆芯为导体,导体易受电磁干扰,信号传输不稳定,影响了通信线路和设备供电的可靠性。光电复合缆的缆芯包含光纤和导体,因此同时存在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而市面上一些具有抗拉元件的缆线,也都是普遍采用钢丝作抗拉元件,因此缆线的单位公里重量比较重,施工时麻烦。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并提供一种具有多重加强结构,强度高、抗拉抗压性能好,同时具有良好的绝缘和防火性能的缆线。
[0004]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强度绝缘缆线,至少包括缆芯和包裹于缆芯外的护套,所述护套为多层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护套、绝缘层、铠装层、加强层和外护套,所述加强层中沿周向均布有2根以上加强件,各加强件均与缆芯相互平行;所述缆芯包括3?6个信号传导单元,相邻2个信号传导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分离信号传导单元的分隔条,各分隔条靠近缆芯轴心的端部固连,另一端与内护套紧密接触。
[0005]所述铠装层与加强层之间设有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螺旋缠绕于铠装层外。
[0006]所述缆芯包括4?6个信号传导单元,信号传导单元由信号传导元件组和紧密包裹于信号传导元件组外的聚乙烯护套构成,信号传导元件组包括3?6根信号传导元件,各信号传导单元的信号传导元件数量相同。
[0007]所述信号传导元件为光纤、无氧铜导体或光纤与无氧铜导体的组合元件。
[0008]所述分隔条为相互交叉的塑钢架。
[0009]所述内护套和外护套均为无卤低烟阻燃护套。
[0010]所述绝缘层为高密度聚乙烯发泡料层。
[0011 ] 所述铠装层为双镀锌钢带铠装层。
[0012]所述加强层为阻燃丁晴橡胶层,加强件为FRP棒。
[001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绝缘缆线,护套为多层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护套、绝缘层、铠装层、加强层和外护套,其中绝缘层、加强层以及加强层中的加强件均由非金属绝缘材料制成,起到多重绝缘的效果,避免缆芯受电磁干扰同时减少雷电对缆线的损害;外护套、加强件、内护套以及铠装层可有效保证缆线的强度,各加强件均与缆芯相互平行,即受拉和轴向受压时分散缆芯承受的外力,提高缆线的抗拉抗压能力;相邻2个信号传导单元之间通过分隔条分离,各分隔条端部固连呈散射状,分隔条可避免信号传导单元之间相互干扰,并且在缆线受到径向压力时保护信号传导元件免受挤压;上述结构适用于光缆、电缆和光电复合缆。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0015]I)结构设计合理,在缆芯外设有内外双层护套、铠装层和加强层,能够很好的对内部缆芯起到保护的作用,抗拉抗压能力强,受到外力冲击时缆芯变形小,安全性高,能有效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
[0016]2)铠装层与加强层之间设有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螺旋缠绕于铠装层外,提高本缆线的防火耐火性能;内护套和外护套均为无卤低烟阻燃护套,具有防火阻燃的功能,本缆线的应用安全可靠;
[0017]3)采用无氧铜导体作为电缆的内导体,无氧铜导体无氢脆现象,信号传输稳定可靠,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和耐蚀性能良好;
[0018]4)铠装层整体包覆在绝缘层外侧,无缝隙,屏蔽性好,耐高温,防潮,有效保证本通信缆线的使用寿命;
[0019]5)在加强层内设有非金属加强件,能够有效保证内部缆芯免受外力冲击损坏,并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绝缘光缆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绝缘电缆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绝缘光电复合缆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信号传导单元,2-缆芯,3-内护套,4-绝缘层,5-铠装层,6_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7-加强层,8-外护套,9-加强件,10-分隔条,11-聚乙烯护套,12-光纤,13-无氧铜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5]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绝缘光缆,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缆芯2和包裹于缆芯外的护套,所述护套为6层层叠包裹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护套3、绝缘层4、铠装层5、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6、加强层7和外护套8,内护套和外护套均为无卤低烟阻燃护套,绝缘层为高密度聚乙烯发泡料层,铠装层为双镀锌钢带铠装层,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螺旋缠绕于铠装层外,加强层为阻燃丁晴橡胶层,加强层中沿周向均布有6根加强件9,加强件为FRP棒,各加强件均与缆芯相互平行;所述缆芯包括4个光纤单元,相邻2个光纤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分离光纤单元的分隔条10,分隔条为十字交叉的塑钢架,其端部与内护套紧密接触,光纤单元由光纤组和紧密包裹于光纤组外的聚乙烯护套11构成,各光纤单元的光纤组均由4根光纤12构成。
[0026]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绝缘电缆,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缆芯2和包裹于缆芯外的护套,所述护套为6层层叠包裹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护套3、绝缘层4、铠装层5、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6、加强层7和外护套8,内护套和外护套均为无卤低烟阻燃护套,绝缘层为高密度聚乙烯发泡料层,铠装层为双镀锌钢带铠装层,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螺旋缠绕于铠装层外,加强层为阻燃丁晴橡胶层,加强层中沿周向均布有6根加强件9,加强件为FRP棒,各加强件均与缆芯相互平行;所述缆芯包括4个绝缘单线,相邻2个绝缘单线之间设有用于分离绝缘单线的分隔条10,分隔条为十字交叉的塑钢架,其端部与内护套紧密接触,绝缘单线由导体组和紧密包裹于导体组外的聚乙烯护套11构成,各绝缘单线的导体组均由4根无氧铜导体13构成。
[0027]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强度绝缘光电复合缆,其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缆芯2和包裹于缆芯外的护套,所述护套为6层层叠包裹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护套3、绝缘层4、铠装层5、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6、加强层7和外护套8,内护套和外护套均为无卤低烟阻燃护套,绝缘层为高密度聚乙烯发泡料层,铠装层为双镀锌钢带铠装层,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螺旋缠绕于铠装层外,加强层为阻燃丁晴橡胶层,加强层中沿周向均布有6根加强件9,加强件为FRP棒,各加强件均与缆芯相互平行;所述缆芯包括交替布置的2个绝缘单线和2个光纤单元,相邻的绝缘单线与光纤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分离绝缘单线的分隔条10,分隔条为十字交叉的塑钢架,其端部与内护套紧密接触,所述光纤单元由光纤组和紧密包裹于光纤组外的聚乙烯护套11构成,各光纤单元的光纤组均由4根光纤12构成,所述绝缘单线由导体组和紧密包裹于导体组外的聚乙烯护套11构成,各绝缘单线的导体组均由4根无氧铜导体13构成。
【主权项】
1.一种高强度绝缘缆线,至少包括缆芯和包裹于缆芯外的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为多层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护套、绝缘层、铠装层、加强层和外护套,所述加强层中沿周向均布有2根以上加强件,各加强件均与缆芯相互平行;所述缆芯包括3?6个信号传导单元,相邻2个信号传导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分离信号传导单元的分隔条,各分隔条靠近缆芯轴心的端部固连,另一端与内护套紧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层与加强层之间设有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螺旋缠绕于铠装层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缆芯包括4?6个信号传导单元,信号传导单元由信号传导元件组和紧密包裹于信号传导元件组外的聚乙烯护套构成,信号传导元件组包括3?6根信号传导元件,各信号传导单元的信号传导元件数量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导元件为光纤、无氧铜导体或光纤与无氧铜导体的组合元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条为相互交叉的塑钢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套和外护套均为无卤低烟阻燃护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为高密度聚乙烯发泡料层。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层为双镀锌钢带铠装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绝缘缆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为阻燃丁晴橡胶层,加强件为FRP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强度绝缘缆线,至少包括缆芯和包裹于缆芯外的护套,所述护套为多层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内护套、绝缘层、铠装层、加强层和外护套,所述加强层中沿周向均布有2根以上加强件,各加强件均与缆芯相互平行,铠装层与加强层之间设有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层,陶瓷化硅橡胶复合带螺旋缠绕于铠装层外;所述缆芯包括3~6个信号传导单元,相邻2个信号传导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分离信号传导单元的分隔条,各分隔条靠近缆芯轴心的端部固连,另一端与内护套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缆线具有多重加强结构,强度高、抗拉抗压性能好,同时具有良好的绝缘和防火性能,该缆线的结构适用于光缆、电缆和光电复合缆。
【IPC分类】H01B7/295, H01B7/17, H01B7/02, H01B7/22, H01B1/02, H01B7/28, H01B11/00, H01B11/22, H01B7/18, G02B6/44
【公开号】CN204651081
【申请号】CN201520399239
【发明人】鲁锦涛, 徐朝玉, 祝蕾
【申请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