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触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5897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触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和保护开关中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控制和保护开关是配电柜必备模块。这种开关包括底座,外壳,永磁机构,触头机构,灭弧机构等组件。传统开关的触头机构中,动触头在上,静触头在下,采用下压合闸方式。出于电气安全保护的考虑,需要将触头机构远离底座,为此,静触头在开关内会被垫得比较高。而动触头又在静触头的上方,再加上开关行程等因素,使得这种传统结构的开关高度较大,体积较大。此外,这种开关在合闸和分闸动作时,容易伤到正在维护的工作人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开关的体积比较大,在合闸和分闸时,容易对工作人员误伤。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如下:
[0005]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触头结构,包括永磁机构、导向柱、动触头、主回路铜排;主回路铜排向下折弯形成静触头和导向部;导向柱被夹持在两侧主回路铜排的导向部之间;导向柱的上端连接永磁机构;导向柱的下端与动触头相固定;当永磁机构向上吸时,带动导向柱向上运动,使得动触头的两端分别与导向柱两侧的主回路铜排的静触头相接触。
[0006]进一步,该触头结构为三相式的触头结构,包括三个导向柱、三个动触头和三组主回路铜排;三个导向柱通过同步升降架连接永磁机构。
[000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0008]1、本实用新型将动触头放置在静触头下方,导向柱穿过静触头,使得动触头上下运动的行程嵌入至静触头的高度范围内,从而使得整个结构显得非常紧凑,使得开关整体高度得到降低,减小了开关的体积。
[0009]2、采用这种触头结构的开关中,可以将喷弧口的位置放在开关底部,从而减少操作开关时因短路引起喷弧灼伤操作人员。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触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永磁机构1、同步升降架2、导向柱3、动触头5、主回路铜排6。该触头结构应用于开关或断路器,是开关或断路器内部的组件。本实施例是一个三相式的触头结构,有三个导向柱3、三个动触头5和三组主回路铜排6,分别对应三相火线。主回路铜排6用于连接开关或断路器两侧的电缆,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片状体或条状体。每组主回路铜排6有两个主回路铜排,对应于一相火线的开关。主回路铜排6的触头部分向下折弯形成静触头61和导向部62。导向部62是竖直的。导向柱3被夹持在两侧主回路铜排6的导向部62之间,并能够在两侧主回路铜排6的导向部62之间的空间内上下移动。三个导向柱3分别各自位于一组主回路铜排6的导向部62之间。三个导向柱3的上端固定在同步升降架2上。同步升降架2连接永磁机构I。导向柱3的下端与动触头5相固定。导向柱3由绝缘材料制成。永磁机构I是由永磁体组成的结构,在没有其他结构的作用时,通过永磁体相吸作用带动同步升降架2和导向柱3往上吸。当永磁机构I向上吸时,带动导向柱3向上运动,使得动触头5的两端分别与导向柱3两侧的主回路铜排6的静触头61相接触,完成合闸动作。当需要分闸时,可以通过开关内的机械结构将同步升降架2往下压,带动导向柱3和动触头5向下运动,使得动触头5的两端与静触头61相分离,实现分闸动作。
【主权项】
1.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永磁机构(1)、导向柱(3)、动触头(5)、主回路铜排(6);主回路铜排(6)向下折弯形成静触头(61)和导向部(62);导向柱(3)被夹持在两侧主回路铜排(6)的导向部¢2)之间;导向柱(3)的上端连接永磁机构(1);导向柱⑶的下端与动触头(5)相固定;当永磁机构⑴向上吸时,带动导向柱(3)向上运动,使得动触头(5)的两端分别与导向柱(3)两侧的主回路铜排¢)的静触头¢1)相接触。2.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触头结构为三相式的触头结构,包括三个导向柱(3)、三个动触头(5)和三组主回路铜排(6);三个导向柱(3)通过同步升降架(2)连接永磁机构(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的触头结构,包括永磁机构、导向柱、动触头、主回路铜排。主回路铜排向下折弯形成静触头和导向部。导向柱被夹持在两侧主回路铜排的导向部之间。导向柱的上端连接永磁机构,下端与动触头相固定。当永磁机构向上吸时,带动导向柱向上运动,使得动触头的两端分别与导向柱两侧的主回路铜排的静触头相接触。本实用新型将动触头上下运动的行程嵌入至静触头的高度范围内,从而使得整个结构显得非常紧凑,使得开关整体高度得到降低,减小了开关的体积。而且,采用这种触头结构的开关中,可以将喷弧口的位置放在开关底部,从而减少操作开关时因短路引起喷弧灼伤操作人员。
【IPC分类】H01H5/02, H01H3/50
【公开号】CN205069420
【申请号】CN201520850251
【发明人】周敏跃, 陈国群, 季洪顺, 章小兵, 向方明, 高树群
【申请人】南京鼎牌电器有限公司, 江苏金易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