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8212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两个壳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大部分电连接器通过设置安装脚,并将安装脚焊接固定在PCB板上从而使得电连接器固定于PCB板上。
[0003]安装脚一般通过从电连接器外壳底部撕破形成,而被撕破的外壳的屏蔽性大大降低;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进行对接时,撕破处会对对接连接器造成干涉,从而影响电连接器工作的稳定性。
[0004]近来,出现了设置第二壳体,并在第二壳体上设置安装脚的技术,这样解决了撕破电连接器外壳形成安装脚从而造成连接器屏蔽性降低及工作稳定性差的问题,然而却出现了外壳与第二壳体之间难以定位的问题。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电连接器外壳屏蔽性差及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之间易产生干涉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和遮盖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包括环绕遮盖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的第一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和底壁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第二壳体具有设置于第一壳体的侧壁外侧的侧壳体,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向外撕破成型有一限位突片,所述限位突片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为一第一限位面,所述侧壳体具有向前或向后开放设置以收容限位突片的凹槽、分别位于凹槽上侧和下侧的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分别与第一限位面相抵持配合以对所述侧壳体进行上下限位。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抵持部在靠近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形成有向外倾斜延伸的导引面。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突片向前突伸形成,并在限位突片的自由末端形成有朝向前侧的第二限位面,所述凹槽向后开放设置使所述侧壳体自前向后安装至第一壳体上,所述侧壳体还具有位于凹槽前侧以与第二限位面相抵持的第二抵持部。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壳体在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之间设置有朝向远离限位突片方向凹陷的凹陷部。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陷部的内壁面呈圆弧状。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壳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安装脚,所述凹槽和第一抵持部形成在基部上,所述第一安装脚的外侧面与第一壳体的侧壁的外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基部具有倾斜延伸并连接第一安装脚顶部的连接部。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和第一抵持部位于连接部的后方,所述基部还具有沿前后方向位于连接部与第一抵持部之间的缺口,所述缺口向下开放设置。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设有自侧壁和底壁后端经撕破形成的第二安装脚,所述第二安装脚竖直向下延伸,并且第二安装脚的外侧面与侧壁的外壁面也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安装脚位于第二安装脚前方。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还具有连接两个侧壳体顶端的顶壳体,所述顶壳体遮盖在第一壳体的顶壁外侧,并与第一壳体的顶壁采用镭射焊接在一起。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底壁和两侧壁之间形成一上下、左右对称设置的椭圆型框口,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暴露于所述椭圆型框口内的对接部。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限位突片,在第二壳体上设置与所述限位突片对应设置的凹槽,从而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定位,定位效果好,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图3中遮蔽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图3中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图5中下排导电端子的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5]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焊接固定在PCB板(未图示)上,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使用,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的若干导电端子3和用以遮盖所述绝缘本体2的遮蔽壳体1。
[0026]所述遮蔽壳体1包括环绕遮盖于与所述绝缘本体2外围的第一壳体1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外侧的第二壳体12。
[0027]所述第一壳体11由一平板型金属材料两端向中间弯折对接而形成,并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111、底壁112及连接顶壁111和底壁112两侧的两个侧壁113,所述顶壁111、底壁112和两侧壁113之间前端形成一上下、左右对称设置的椭圆形框口 1111。
[0028]所述顶壁111和底壁112在所述框口 1111处设有相对设置的两对第一凸起1112,所述第一凸起1112在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抵接对接连接器,防止对接连接器松动脱落。所述底壁112下侧前端还设有向下突伸的第二凸起1113,所述第二凸起1113用以垫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前端,使得整个电连接器100的重力落在后端,保证导电端子3与PCB板的紧密接触,进而保证电性连接的稳定性且方便焊接。
[0029]所述第一壳体11还设有自所述侧壁113和所述底壁112后端撕破形成的第二安装脚114,所述第二安装脚114竖直向下延伸,并且第二安装脚114的外侧面与侧壁113的外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0030]所述侧壁113在所述第二安装脚114的旁侧设有第二缺口 1141以方便所述第二安装脚114的成型。
[0031]所述侧壁11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缺口 1141前侧的向前突伸的限位突片1131,所述限位突片1131由侧壁113向外撕破形成。所述限位突片1131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形成为一第一限位面1132,所述限位突片1131向前延伸的自由末端形成朝向前侧的第二限位面 1133。
[0032]所述第二壳体12具有设置第一壳体11的两个所述侧壁113外侧的两个侧壳体121及连接两个侧壳体121顶端的顶壳体123,所述顶壳体123遮盖在第一壳体11的所述顶壁111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所述顶壁111采用镭射焊接固定在一起。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顶壳体123,而直接将所述侧壳体121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上。
[0033]所述侧壳体121具有贴靠所述第一壳体11的侧壁113设置的基部122和自所述基部122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安装脚1226。
[0034]所述基部122包括向后开放设置的用以收容限位突片1131的凹槽1221、分别位于凹槽1221上侧和下侧的第一抵持部1222、位于凹槽1221前侧的第二抵持部1223、在所述第一抵持部1222和第二抵持部1223之间的朝向远离限位突片1131方向凹陷的凹陷部1225、用以连接第一安装脚1226顶部的连接部1228、沿前后方向位于所述连接部1228与第一抵持部1222之间的第一缺口 1227。所述凹槽1221、第一抵持部1222及第二抵持部1223均位于所述连接部1228后方。
[0035]所述第一安装脚1226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所述侧壁113外壁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安装脚1226位于第二安装脚114前方,即使得第一安装脚1226与第二安装脚114的外侧面也处于同一平面。
[0036]为了保证所述第一安装脚1226和第二安装脚114的外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因此,所述连接部1228倾斜向内延伸。
[0037]所述第一抵持部1222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面1132相抵持配合以对侧壳体121进行上下限位,所述第一抵持部1222在靠近凹槽1221的开口处形成有向外倾斜延伸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使得所述限位突片1131更容易进入所述凹槽1221。
[0038]所述第二抵持部1223与第二限位面1133相抵持配合以限制第二壳体12的前后安装位置。
[0039]所述凹陷部1225的内壁面呈圆弧状,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所述限位突片1131与所述基部122之间产生干涉,且使得所述第一抵持部1222和第二抵持部1223限位准确。
[0040]所述第一缺口 1227向下开放设置,一方面方便第一安装脚1226的成型,另一方面可提供给位于所述凹槽1221下侧的第一抵持部1222 —定的弹力,方便第二壳体12的安装。
[0041]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遮蔽壳体1在组装时,将第二壳体12自前向后安装至第一壳体11上,使得所述限位突片1131进入所述凹槽1221,当第二抵持部1223与所述第二限位面1133抵持时,表示第二壳体12前后安装到位,此时,所述第一抵持部1222同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1132抵持配合,即对所述第二壳体12进行上下限位,使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