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12446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动力电池组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其在提高整车性能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动力电池组的温度特性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寿命。在单体电池的容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电池成组技术水平对电池系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电池热管理系统作为电池成组技术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对提高动力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的内阻和容量的一致性以及保证整车安全性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夏季,在电动汽车的运行时,动力电池组的充放电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进行散热,将使得各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不均衡,从而加剧了各单体电池的内阻和容量的不一致性,甚至导致热失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串
■/Ql、Ο
[0003]现有电动汽车主要是通过冷却板对动力电池组进行冷却。该冷却板设置在动力电池组的底部,其内部设计有水槽,向水槽中通入液体就能够对动力电池组进行冷却。由于冷却板只设置在动力电池组的底部,而动力电池组的顶部却不能得到冷却,从而使得动力电池组不能得到较好地冷却;同时由于水槽中的液体只能按单一方向流动,随着液体的流动,液体的温度将会越来越高,使得位于液体流动方向下游的单体电池得不到较好地冷却,从而导致各单体电池的温度较不均衡。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组不能得到较好地冷却,各单体电池的温度较不均衡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包括第一冷却结构和第二冷却结构,所述第一冷却结构用于与动力电池组的第一端相贴合,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组的第二端相贴合;所述第一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结构为第一液冷管,所述第二冷却结构为第二液冷管,所述第一液冷管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通过支撑板相连;所述支撑板由多个U型板组成,相邻两个所述U型板的开口方向相反;各所述U型板的开口中均并排设置有多个单体电池;所述第一液冷管与各所述单体电池的一端相贴合,所述第二液冷管与各所述单体电池的另一端相贴入口 ο
[0008]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液冷管的外表面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液冷管的外表面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0009]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液冷管焊接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液冷管焊接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单体电池之间设置有导热胶。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动力电池组的两端均设置有冷却结构,从而使得该动力电池组能够得到较好地冷却;同时,由于其第一冷却结构与第二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使得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对各单体电池的冷却效果较为相同,从而使得各单体电池的温度较为均衡。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管和第二液冷管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体电池的示意图。
[0018]附图中标记:
[0019]n、第一液冷管12、第二液冷管13、支撑板14、单体电池15、第一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包括第一冷却结构和第二冷却结构,其中,第一冷却结构用于与动力电池组的第一端相贴合,第二冷却结构用于与动力电池组的第二端相贴合;第一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二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冷却结构和第二冷却结构均可以为具有冷却液通道的冷却板,在冷却液通道中通入冷却液即可实现对动力电池组的冷却。
[00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动力电池组的两端均设置有冷却结构,从而使得该动力电池组能够得到较好地冷却;同时,由于其第一冷却结构与第二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使得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对各单体电池的冷却效果较为相同,从而使得各单体电池的温度较为均衡。
[0022]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冷却结构为第一液冷管11,第二冷却结构为第二液冷管12,第一液冷管11与第二液冷管12通过支撑板13相连;支撑板13由多个U型板组成,相邻两个U型板的开口方向相反;各U型板的开口中均并排设置有多个单体电池14;第一液冷管11与各单体电池14的一端相贴合,第二液冷管12与各单体电池14的另一端相贴合。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第一液冷管11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二液冷管12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即如图3所示,若第一液冷管11的A 口为进液口,B 口为出液口,则第二液冷管12的C 口为进液口,D口为出液口 ;第一液冷管11和第二液冷管12均为与支撑板13相配合的结构,即第一液冷管11和第二液冷管12均由多个与支撑板13的各U型板相配合的U型段连接而成。
[0023]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各单体电池14的两个端部能够分别通过第一液冷管11和第二液冷管12进行冷却,同时各单体电池14的管体的热量能够通过支撑板13传递至第一液冷管11和第二液冷管12,使得各单体电池14的管体也得到了较好地冷却,从而使得各单体电池14能够得到较好地冷却,进而使得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对动力电池组具有更好地冷却效果;由于与支撑板13两侧分别相连的第一液冷管11和第二液冷管12中的冷却液流动方向是相反的,通过支撑板13的传热作用,能够使第一液冷管11与第二液冷管12中的冷却液的温度较为一致,从而使得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对各单体电池14的冷却效果相同,从而更容易实现各单体电池14的温度均衡。
[0024]如图2所示,为了能够方便地实现支撑板13与第一液冷管11、支撑板13与第二液冷管12之间的连接,支撑板1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液冷管11的外表面相配合的第一凹槽15,支撑板13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液冷管12的外表面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0025]为了能够使支撑板13与第一液冷管11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支撑板13与第一液冷管11焊接连接。
[0026]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支撑板13与第二液冷管12之间的连接的牢固性,支撑板13与第二液冷管12焊接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液冷管11、支撑板13以及第二液冷管12之间的牢固连接。
[0027]进一步地,支撑板13与单体电池14之间设置有导热胶,从而使得支撑板13与单体电池14之间能够进行快速换热,进而使得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冷却。
[00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且,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之后,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冷却结构和第二冷却结构,所述第一冷却结构用于与动力电池组的第一端相贴合,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组的第二端相贴合;所述第一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结构为第一液冷管,所述第二冷却结构为第二液冷管,所述第一液冷管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通过支撑板相连;所述支撑板由多个U型板组成,相邻两个所述U型板的开口方向相反;各所述U型板的开口中均并排设置有多个单体电池;所述第一液冷管与各所述单体电池的一端相贴合,所述第二液冷管与各所述单体电池的另一端相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液冷管的外表面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液冷管的外表面相配合的第二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液冷管焊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液冷管焊接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单体电池之间设置有导热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包括第一冷却结构和第二冷却结构,所述第一冷却结构用于与动力电池组的第一端相贴合,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组的第二端相贴合;所述第一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其动力电池组的两端均设置有冷却结构,从而使得该动力电池组能够得到较好地冷却;同时,由于其第一冷却结构与第二冷却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使得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对各单体电池的冷却效果较为相同,从而使得各单体电池的温度较为均衡。
【IPC分类】H01M10/6568, H01M10/6557, H01M10/613, H01M10/617, H01M10/625, B60L11/18
【公开号】CN205122728
【申请号】CN201520920602
【发明人】赵久志, 宋军, 张宝鑫, 阳斌, 徐爱琴, 王诗铭, 刘舒龙, 刘涛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