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52762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交流接触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接触器为了提供扩展模块以扩展辅助触头的数量,一般采用顶挂附件的方式进行挂接扩展。但这样会增加整个产品的高度,对于高度有要求的使用场合来说,就无法使用顶挂附件。现有的接触器为了解决顶挂扩展模块会增加产品高度导致无法适应某些场合的问题,对辅助触头附件进行改良,采用侧面挂接辅助触头组的方式,但挂接方式往往不可靠,影响辅助触头附件的可靠性。
[0003]传统接触器的铁芯与触头支持配合方式为轴结构或者片状弹簧结构,依靠夹具压入触头支持凹槽。现有接触器的铁芯与触头支持配合方式操作不易,无论为轴结构还是片簧结构,都需要将先将铁芯装到触头支持上,再将轴或片簧压入触头支持凹槽,由于过盈配合过盈量较大,因此都需借助夹具,费时费力,存在装配困难、劳动强度大、装配效率低等问题。而且装入后很难拆出,拆出后容易造成破损,不利于产品返修。
[0004]接触器的灭弧件具有优秀的灭弧作用,可以提高电性能,在18A以上的交流接触器都会采用灭弧件灭弧,灭弧件若脱落,会导致产品只能依靠空气灭弧,极大地影响电性能。现有灭弧件为了防止脱落,一般都采用过盈配合,利用较大的过盈量固定在基座中。但这样会造成装配不易,必须依靠工装夹具辅助将灭弧件嵌到基座窗口中,灭弧件的匹配尺寸控制不当,可能造成灭弧件掉落,也可能造成利用工装也无法压入或将基座挤破的情况,存在装配效率低、不可靠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交流接触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包括触头组件I和辅助触头组件3,所述触头组件I包括触头支持U,所述辅助触头组件3包括辅助触头支持31以及设置在辅助触头支持31上的第一伸出件32,所述触头支持11的侧壁对应位置上设有用于限位固定辅助触头支持31上的第一伸出件32的卡口 113以实现触头支持11动作带动辅助触头支持31—起动作。
[0008]优选地,所述卡口113为自触头支持11的侧壁端面边缘沿平行于触头支持11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带有两面开通的槽状结构,装配时,第一伸出件32自槽状的卡口 113的端口卡入并滑至固定在卡口113内。
[0009]优选地,所述卡口113为自触头支持11的侧壁端面沿垂直于触头支持11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孔状结构,装配时,第一伸出件32插入并固定在孔状的卡口 113内。
[0010]优选地,所述触头支持11的两侧侧壁对应位置上均设有所述卡口113。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伸出件32的头部设有圆弧倒角321,所述卡口113内对应位置上设有与圆弧倒角321配合的圆弧凹壁1131。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伸出件32的头部设有倒角斜面322,第一伸出件32的根部大小大于第一伸出件32的头部大小;第一伸出件32的根部与卡口 113过盈配合。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伸出件32的根部设有固定凸筋323,所述辅助触头支持31的侧壁上对应位置上设有与固定凸筋323配合的竖向槽311,固定凸筋323固定在竖向槽311内。
[0014]优选地,所述辅助触头支持31设置在辅助触头组件3的壳体33内,所述壳体33侧壁对应位置上设有用于第一伸出件32通过的壳体通孔331;第一伸出件32穿过壳体通孔331和交流接触器的基座4的侧壁与基座4内的触头支持11连接,壳体33与交流接触器固定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触头组件I安装在基座4内,基座4内邻近触头组件I安装有灭弧件5,所述触头组件I还包括对应安装在触头支持11上的动触桥12和静触头13,所述灭弧件5包括灭弧罩,灭弧罩的内侧形成用于灭弧的灭弧室,触头组件I的动触桥12伸入灭弧室内;灭弧罩的外侧壁自上朝下倾斜设有用于与基座4配合固定的第二伸出件54,在基座4邻近触头组件I的对应位置上设有第二伸出件54相配合的基座窗口41,装配时,灭弧件5的第二伸出件54倒扣固定在基座4的基座窗口 41内。
[0016]优选地,所述灭弧罩包括呈U型连接的第一连接板51、第二连接板52和第三连接板5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51和第三连接板53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第二连接板52的两侧,第一连接板51、第二连接板52和第三连接板53之间形成所述灭弧室,灭弧罩的第二连接板52外壁上设有所述第二伸出件54;所述第二连接板52包括一体成型的一个连接平板521和两个连接圆弧板522,连接平板521通过设置在两侧的连接圆弧板522分别与第一连接板51和第三连接板53相连接。
[0017]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相较于传统的顶挂式或侧挂式,通过采用侧卡接的方式实现触头支持和辅助触头支持的联动配合,结构简单,布局合理,适用范围广,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而且方便拆卸安装,提高装配效率。辅助触头组件可以在触头支持的两侧进行装配,达到具有灵活选择性,扩大适用范围,方便提供扩展模块。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支持和铁芯的立体结构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基座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触头支持的倒置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触头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0024]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触头支持和第一伸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图7中B处的结构不意图;
[00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铁芯的立体结构图;
[00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铁芯的剖视图;
[00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灭弧件的立体结构图;
[00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灭弧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1至1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3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包括触头组件1、铁芯2、辅助触头组件3、基座4以及灭弧件5,触头组件I的一端上安装有铁芯2,另一端安装在基座4内,辅助触头组件3贴附在基座4的外壁上,辅助触头组件3的辅助触头支持31与触头组件I的触头支持11联动配合,灭弧件5安装在基座4内与触头组件I相邻。
[0032]如图4和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触头支持配合侧挂结构包括触头组件I和辅助触头组件3,所述触头组件I包括触头支持11,所述辅助触头组件3包括辅助触头支持31以及设置在辅助触头支持31上的第一伸出件32,所述触头支持11的侧壁对应位置上设有用于限位固定辅助触头支持31上的第一伸出件32的卡口 113以实现触头支持11动作带动辅助触头支持31—起动作。在触头支持侧面增加卡口,相匹配的附件辅助触头组件的触头支持上设有与卡口配合的伸出件,伸出件接入接触器触头支持的卡口内,在接触器吸合动作时,接触器触头支持的卡口带动附件辅助触头组件的触头支持运动,从而达到可靠匹配导向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顶挂式或侧挂式,通过采用侧卡接的方式实现触头支持和辅助触头支持的联动配合,结构简单,布局合理,适用范围广,方便提供扩展模块,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0033]本实用新型的卡口113的实施例,卡口 113设置在触头支持11靠近铁芯2的一端,卡口 113为自触头支持11的侧壁端面边缘沿平行于触头支持11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带有两面开通的槽状结构,装配时,第一伸出件32自槽状的卡口 113的端口卡入并滑至固定在卡口 113内。方便拆卸安装,提高装配效率。
[0034]本实用新型的卡口113的另一实施例,卡口 113设置在触头支持11靠近铁芯2的一端,卡口 113为自触头支持11的侧壁端面沿垂直于触头支持11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孔状结构,装配时,第一伸出件32插入并固定在孔状的卡口 113内,提高装配稳固性。
[0035]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伸出件32的头部设有圆弧倒角321,所述卡口113内接触处设有与圆弧倒角321配合的圆弧凹壁1131,便于装配导向限位,提高装配效率。所述第一伸出件32的头部设有与圆弧倒角321连接的倒角斜面322,第一伸出件32的根部大小大于第一伸出件32的头部大小,第一伸出件32的根部与卡口 113过盈配合,方便装配,提高装配效率和稳固性。具体地,所述第一伸出件32的根部设有固定凸筋323,所述辅助触头支持31的侧壁上对应位置上设有与固定凸筋323配合的竖向槽311,固定凸筋323固定在竖向槽311 内。
[0036]如图4所示,为了使得作为附件的辅助触头组件可以在触头支持的两侧进行装配,达到具有灵活选择性,在触头支持11的两侧侧壁对应位置上均设有所述卡口 113,使用者可根据使用位置的空间情况对辅助触头组件的相对安装位置进行选择,大大减小了使用附件时受空间局限的机率,扩大适用范围,方便提供扩展模块。
[0037]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触头支持31安装在辅助触头组件3的壳体33内,所述壳体33侧壁对应位置上设有用于第一伸出件32通过的壳体通孔331,第一伸出件32穿过壳体通孔331和交流接触器的基座4的侧壁与基座4内的触头支持11连接,壳体33与交流接触器固定连接,同时壳体通孔331形成辅助触头支持31运动行程的限位。
[0038]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铁芯与触头支持的配合结构,所述触头组件I包括触头支持11,如图9所示,所述铁芯2底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