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sb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23283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usb插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中的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技术,尤其涉及一种USB插头。
【背景技术】
[0002]目前,USB插头大多设计为直线形状,少数外接设备的USB插头呈一定角度,可以折叠或旋转。这种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在设备固定的情况下保护连接线或者被连接设备的电路板。但是,在设备处于可移动状态下时,如果外接设备与移动设备无法紧密贴合,便会造成移动过程中的携带不便、易于损坏等缺点。示例的,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上连接U盘、上网卡、充电线等USB外设时,占用空间相对较大,改变了移动设备本身的外形,从而导致移动和携带不便;进一步的,外凸的外接设备在移动或随身携带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从而造成移动设备或外接设备损坏。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USB插头,能够有效节约USB外设的占用空间,减少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碰撞而对移动设备或外接设备造成损害的概率。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互成夹角的插拔部和连接部,夹角范围介于45°?135° ;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且与所述插拔部同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内设有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部件内设有第二数据线,第一数据线与第二数据线相接触。
[0006]在上述USB插头中,所述第一部件的插拔部与所述第二部件相互平行。
[0007]在上述USB插头中,所述插拔部和所述连接部互成90°夹角。
[0008]在上述USB插头中,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部区域内设有滑动槽,所述第二部件沿所述滑动槽具有可移动性;
[0009]其中,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滑动槽范围内的形状相匹配。
[0010]在上述USB插头中,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滑动槽范围内的形状均为波浪形。
[0011 ]在上述USB插头中,所述第二部件通过固定轴卡合在所述滑动槽内。
[0012]在上述USB插头中,所述第一部件内还设有弹性介质层,所述弹性介质层设置在第一数据线背离第二部件的一侧。
[00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USB插头,其主要包括两个部件,通过同向设置第一部件的插拔部和第二部件,可使USB外设贴附在移动设备的表面,从而节约USB外设的占用空间,减少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碰撞而对移动设备或外接设备造成损害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SB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示例性的移动设备与USB外设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USB插头,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7;第一部件201内设有第一数据线203,该第二部件207内设有第二数据线204,第一数据线203与第二数据线204相接触。
[0018]第一部件201包括互成夹角的插拔部和连接部,夹角范围介于45°?135°;其中,插拔部是与移动设备相连的部分,连接部是与第二部件207相连的部分。
[0019]第二部件207与连接部相连且与插拔部同向设置;这里所述的同向设置是指第二部件207与第一部件201的插拔部位于连接部的同侧。
[002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插拔部的长度可以为lmm-3mm。由于插拔部的长度较短,所以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与移动设备连接的插拔部,本实用新型中的USB插头的插拔部的长度不会在移动设备的外侧形成较大的凸起,从而节省了 USB插头的占用面积,不易在移动中造成损坏。
[0021]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优选将第一部件201的插拔部与第二部件207同向平行设置,这样可以保证USB外设贴附在移动设备的表面,从而节约空间。
[0022]可选的,插拔部与连接部之间互成90°夹角,即第一部件201的形状呈“L”形,此时第二部件207可位于连接部的端部,与第一部件201共同构成“U”形的USB插头。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二部件207还可位于连接部的中部,只是超出第二部件207的部分会造成不必要的空间浪费,因此优选上述方案。当然,第二部件207相对于连接部的具体位置应根据移动设备的厚度进行设计,以保证USB外设能够贴附于移动设备表面为佳。
[0023]可选的,第二部件207可以为金属杆。
[0024]基于上述实施例,考虑到USB外设通常会连接不同的移动设备,而不同移动设备的厚度自然有所差异,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优选在第一部件201的连接部区域内设置滑动槽205,第二部件207可沿所述滑动槽205相对移动,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第二部件207与第一部件201的插拔部之间的间距。其中,第一数据线203和所述第二数据线204在滑动槽205范围内的形状相匹配;这里,所谓相匹配是指在第二部件207沿滑动槽205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二者的形状能够保证相互之间的连接。
[0025]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数据线203和第二数据线204在滑动槽205范围内的形状可以设为波浪形;采用波浪形结构,不仅可以确保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7的数据线紧密连接,同时还可起到固定第二部件207位置的作用。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将数据线设为锯齿形,只是这样会增大第二部件207相对移动的阻力,因此优选上述方案。
[0026]可选的,第二部件207通过固定轴206卡合在滑动槽205内。采用滑动槽205和固定轴206的配合结构连接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7,可以通过移动第二部件207的相对位置,以适应不同厚度的移动设备。
[0027]可选的,固定轴206可以为金属材质。
[0028]进一步的,第一部件201内还设有弹性介质层202,该弹性介质层202设置在第一数据线203背离第二部件207的一侧,即在第一数据线203的上层填充弹性介质层202。这样一来,该弹性介质层202可对第一数据线203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确保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7的数据线紧密连接,同时还能固定第二部件207的相对位置。
[0029]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USB插头的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S卩USB外设通过该结构的插头与移动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相连。由此可知,外接设备紧密贴附于移动设备的表面,从而节约了USB外设的占用空间,这样不仅便于携带,而且还可避免在移动过程中的意外碰撞对设备的损坏。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滑动槽和固定轴的结构以使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能够有效的控制第二部件的相对位置,从而适应不同厚度的移动设备。
[0030]具体的,当第一笔记本电脑上插U盘时,该U盘的USB插头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按照图2所示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减小了USB插头的占用空间,当改U盘需要插到第二笔记本电脑上时,第二笔记本电脑与第一笔记本电脑的厚度不一样时,调节207与205的卡合位置,使得该USB插头的U盘可以与第二笔记本电脑的一侧贴合。
[0031]可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外接设备可以为U盘、上网卡、充电线等USB插头的设备。
[00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USB插头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USB插头,除此之外,还可以延伸为只要是可以与移动设备进行连接的插头都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的设计结构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作具体的限制。
[00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SB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互成夹角的插拔部和连接部,夹角范围介于45°?135° ;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连接部相连且与所述插拔部同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内设有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二部件内设有第二数据线,第一数据线与第二数据线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的插拔部与所述第二部件相互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USB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部和所述连接部互成90°夹角。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USB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部区域内设有滑动槽,所述第二部件沿所述滑动槽具有可移动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滑动槽范围内的形状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SB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滑动槽范围内的形状均为波浪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SB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通过固定轴卡合在所述滑动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SB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内还设有弹性介质层,所述弹性介质层设置在第一数据线背离第二部件的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USB插头,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包括互成夹角的插拔部和连接部,夹角范围介于45°~135°;第二部件与连接部相连且与插拔部同向设置;其中,第一部件内设有第一数据线,第二部件内设有第二数据线,第一数据线与第二数据线相接触。
【IPC分类】H01R13/02, H01R13/502
【公开号】CN205335497
【申请号】CN201521042628
【发明人】马冠骏, 闫天翔
【申请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