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70858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包括母头和公头,所述母头连接电源并为所述公头导电,所述公头包括一盒体和一电极结构,所述电极结构插接安装在所述盒体中;所述盒体包括一上端盖、一下端盖及一输入端,所述输入端设置在所述下端盖上,与所述母头插接,所述上端盖与所述下端盖形成枢接,所述上端盖能够闭合,与所述下端盖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电极结构一端安装在所述输入端中,另一端安装在所述下端盖中且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闭合所述上端盖,连接有发热体的所述电极结构被封闭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电极结构采用对接的方式连接,操作方便快速,并且能够导电的结构都容置在所述盒体内,规避了触电的风险。
【专利说明】
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领域,具体为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
【背景技术】
[0002]电能的使用现如今已经关联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电能的转换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比较重要的转化就是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其他的设备被人类所利用。通常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的方式为电阻方式和电发热膜。发热膜一般为非金属电阻电热材料制成,这种电热材料一般都具有电热转化效率高,使用寿命远高于金属电阻电热材料,其制备也很简单,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电发热膜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用于制作发热片及发热管等发热体。
[000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发热体使用广泛,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会有这些发热体的存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申请号为201320674066.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发热管接线端子,但是该端子的使用只是解决了电线绕电极螺钉转动从而混线导致短路的问题,却没有改变传统的接线方式。传统的接线方式为通过工具剥线接线来完成与发热体的连线,这种操作十分不便,并且很多情况下电线裸露在外,由于发热体使用的是强电,很容易造成触电,存在安全隐患。
[0004]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包括一母头和一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包括一盒体和一电极结构,所述电极结构插接安装在所述盒体中;
[0006]所述盒体包括一上端盖、一下端盖及一输入端,所述输入端设置在所述下端盖上,与所述母头连接,所述上端盖与所述下端盖形成枢接,所述上端盖能够闭合,与所述下端盖形成一容置空间;
[0007]所述电极结构一端安装在所述输入端中,另一端安装在所述下端盖中且与发热体电连接。
[0008]较佳的,所述电极结构包括一零线电极、一地线电极及一火线电极;
[0009]所述零线电极包括一第一零线极端及一第二零线极端,所述第一零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与所述母头插接,所述第二零线极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0010]所述地线电极包括一第一地线极端及一第二地线极端,所述第一地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与所述母头插接,所述第二地线极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0011]所述火线电极包括一第一火线极端及一第二火线极端,所述第一火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与所述母头插接,所述第二火线极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0012]所述输入端包括一零线输入端、一地线输入端及一火线输入端;
[0013]所述零线输入端为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用于插接第一零线极端;
[0014]所述地线输入端为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用于插接第一地线极端;
[0015]所述火线输入端为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用于插接第一火线极端。
[0016]较佳的,所述上端盖上设置有若干方形孔,所述方形孔内远离所述输入端的一侧设有一卡接结构,用于实现所述上端盖与所述下端盖的卡接;
[0017]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若干卡扣;
[0018]所述卡扣卡接在所述卡接结构上。
[0019]较佳的,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一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上平面与所述下端盖上平面持平,用于容置所述电极结构;
[°02°]所述槽型结构包括一第一电极槽、一第二电极槽及一第三电极槽,所述第一电极槽容置所述零线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槽容置所述地线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槽容置所述火线电极;
[0021]所述上端盖上设置有一柱形结构,所述柱形结构通过所述第二电极槽实现对所述电极结构与发热体的对接和/或紧固。
[0022]较佳的,所述上端盖的下平面为一阶梯面,包括一第一工作面和一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接触所述下端盖上平面,所述第二工作面与发热片接触,所述第二工作面与所述下端盖的上平面形成一咬合、夹持发热片,节省空间的同时提升夹持头的牢固程度。
[0023]较佳的,所述下端盖包括若干阶梯结构,对所述发热片进行定位,使电极孔准确与所述电极结构对接。
[0024]较佳的,所述柱形结构开有通孔,自上而下通孔的形状依次为圆柱形孔、内六角形孔、圆孔,用于安装公头固定螺钉,连接所述公头与发热体。
[0025]较佳的,所述下端盖两侧设置有一豁口,所述豁口能够供所述导线结构顺利建立起所述零线电极和/或所述地线电极和/或所述火线电极与加热管之间的电连接,并且能够与所述上端盖形成咬合结构,对所述导线结构进行固定与定位。
[0026]较佳的,所述母头包括一输出端及一电源连接线,所述电源连接线用于接通电源,所述输出端与所述公头对接;
[0027]所述输出端包括一零线端、一地线端及一火线端;
[0028]所述零线端和/或所述地线端和/或所述火线端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的凸起结构,所述零线输入端和/或所述地线输入端和/或所述火线输入端孔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内凹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内凹结构配合,防止所述母头与所述公头插反。
[0029]较佳的,所述上端盖枢接端处两侧设置有一第一倾斜面;
[0030]所述下端盖枢接端处两侧设置有一第二倾斜面;
[0031]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配合,降低所述上端盖闭合时的阻力。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快接公头的上端盖可以闭合,盒体内安装有电极结构,对发热体进行加热时,将发热体与电极结构直接进行电连接,用固定螺钉紧固,盖上上端盖,插接母头;加热时,连接电极方便、快速无需使用工具剥线处理,并且导电的结构全部在公头盒体内,安全可靠,无触电风险;设置咬合装置,能够让夹持的发热片更加紧固;设置防插反装置,提升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实用新型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实用新型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头的轴测图;
[0036]图4为本实用新型方形孔与卡扣卡接的剖面图;
[00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不意图;
[00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004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包括一母头及一公头。
[0041]所述母头用于连通电源,与所述公头配合,为所述公头通电。
[0042]所述公头用于连接发热体,为所述发热体加热。
[0043]请参见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0044]所述母头包括一输出端11及一电源连接线12。
[0045]所述电源连接线12用于连通电源。
[0046]所述输出端11与所述电源连接线12塑封成一个整体。所述输出端11包括一零线端111、一地线端112及一火线端113,所述零线端111安装在所述输出端11的前端,为一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所述零线端的通孔内设置有一零线接电触点,与所述电源连接线12连接;所述火线端113安装在所述输出端11的前端,为一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所述火线端的通孔内设置有一火线接电触点与所述电源连接线12连接;所述地线端112安装在所述输出端11的前端,为一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所述地线端的通孔内设置有一地线接电触点与所述电源连接线12连接;所述零线端111与所述火线端113分布在所述输出端11前端两侧,所述地线端112设置在所述零线端111与所述火线端113中间。
[0047]请参见图2、图3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头的轴测图。
[0048]所述公头包括一盒体21及一电极结构22。
[0049]所述盒体21形成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结构22。
[0050]所述电极结构22安装在所述盒体21内,一端与所述母头连接,用于传导电能,另一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为所述发热体加热。
[0051]所述电极结构22包括一零线电极221、一地线电极222及一火线电极223。
[0052]所述零线电极221包括一第一零线极端及一第二零线极端。所述第一零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安装进入所述零线端111中与所述零线接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二零线极端为扁片状结构,用于连接所述发热体。
[0053]所述火线电极223包括一第一火线极端及一第二火线极端。所述第一火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安装进入所述火线端113中与所述火线接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二火线极端为扁片状结构,用于连接所述发热体。
[0054]所述地线电极222包括一第一地线极端及一第二地线极端。所述第一地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安装进入所述地线端112中与所述地线接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二地线极端为扁片状结构,用于连接所述发热体。
[0055]请参见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方形孔与卡扣卡接的剖面图。
[0056]所述盒体21包括一上端盖211、一下端盖212及一输入端213。
[0057]所述上端盖211安装在所述下端盖212上,与所述下端盖212形成可活动的连接。所述上端盖211上设置有一半圆形转轴2111,通过所述转轴2111,与所述下端盖212枢接。
[0058]所述下端盖212用于容纳和安装所述电极结构22。所述下端盖212上设置有一半圆形凹槽2121,用于容纳所述转轴2111。
[0059]所述上端盖211上设置有若干方形孔2112,所述方形孔2112中设置有一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位于所述方形孔内远离所述输入端213的一侧,实现所述上端盖211与所述下端盖212的卡接。
[0060]所述卡接结构包括一第一平面21121及一第一斜面21122,所述第一平面21121与所述上端盖211上平面平行,所述第一斜面21122与所述上端盖211上平面有夹角。
[0061]所述下端盖212上设置有若干卡扣2122,所述卡扣2122与所述卡接结构配合,实现所述上端盖211与所述下端盖212卡接。
[0062]所述卡扣2122包括一第二平面21221及一第二斜面21222,所述第二平面21221与所述第一平面21121平行且卡接状态时在所述第一平面21121上,所述第二斜面21222与所述第一斜面21122平行且进行卡接时在所述第一斜面21122上滑动直至卡接到位。
[0063]所述下端盖212上设置有一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的上平面与所述下端盖212的上平面持平,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结构22。所述槽型结构包括一第一电极槽、一第二电极槽及一第三电极槽。所述第一电极槽用于插接装入所述零线电极221,所述第二电极槽用于插接装入所述地线电极222,所述第三电极槽用于插接装入所述火线电极223。
[0064]所述输入端213设置在所述下端盖212上,用于与所述母头配合,实现电的传导。
[0065]所述输入端213包括一零线输入端2131、一地线输入端2132及一火线输入端2133。
[0066]所述零线输入端2131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圆柱形结构上设有通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零线极端。
[0067]所述地线输入端2132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圆柱形结构上设有通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地线极端。
[0068]所述火线输入端2133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圆柱形结构上设有通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火线极端。
[0069]实施例一:
[0070]请参见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71 ]所述发热体包括一发热体本体、一发热体外罩及一连电结构
[0072]所述发热体本体为一片状发热体(下称发热片)。
[0073]所述发热片用于发热。
[0074]所述连电结构用于实现所述公头及所述发热体本体间的电传导。
[0075]所述连电结构为一电极孔,设置在所述发热体外罩上,与所述电极结构22连接,实现对所述发热片的加热。
[0076]所述电极孔,包括一第一电极孔31、一第二电极孔32及一第三电极孔33。
[0077]所述第一电极孔31通过第一固定螺钉41与所述零线电极221的第二零线极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孔33通过第二固定螺钉42与所述火线电极223的第二火线极端连接。
[0078]所述上端盖211上还设置有一柱形结构2113,所述第二电极孔32通过所述柱形结构2113与所述地线电极222的第二地线极端连接。
[0079]所述上端盖211的下平面为一阶梯面,所述阶梯面包括一第一工作面及一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与所述下端盖212上平面接触,所述第二工作面与所述下端盖212的上平面咬合,夹持所述发热片,节省空间的同时,能够提升夹持头的牢固程度。
[0080]所述下端盖212还包括若干阶梯结构2124,用于对所述发热片进行定位;所述阶梯结构2124包括一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为一竖直的面,安装所述发热片时,所述发热体外罩带有所述电极孔的一端顶住所述过渡段,确保所述电极孔可以快速的与所述电极结构23配合到位。
[0081]工作时,先将所述发热片带有所述电极孔的一端顶住所述过渡段的竖直面,使所述第一电极孔31与所述零线电极221的第二零线极端的孔位对齐,使所述第三电极孔33与所述火线电极223的第二火线极端的孔位对齐,安装所述第一固定螺钉41和所述第二固定螺钉42,使所述发热片与所述下端盖212固定连接,闭合所述上端盖211,所述卡扣2122与所述方形孔2112卡接,插接母头,接通电源,对所述发热片进行加热。
[0082]实施例二:
[0083]请参见图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84]所述发热体本体为一管状发热体(下称发热管)。
[0085]所述发热管用于发热。
[0086]所述连电结构为一导线结构71,所述导线结构7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发热管上,所述导线结构7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极结构22连接。
[0087]所述导线结构71包括一第一连接端、一第二连接端及一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零线电极221的第二零线极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地线电极222的第二地线极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火线电极223的第二火线极端连接。
[0088]所述发热体外罩上开设有若干螺孔61,用于固定所述公头。
[0089]所述柱形结构2113开有通孔,自上而下依次为锥形孔、内六角形孔及圆孔,通过一公头固定螺钉51,将所述公头固定安装在所述发热体外壳上。
[0090]所述下端盖212上表面靠近所述发热管的一端还设有一半圆形豁口,所述豁口分布在所述下端盖212两侧,所述导线结构71通过所述豁口与所述电极结构22连接,所述豁口能够供所述导线结构71顺利建立起所述零线电极211和/或所述地线电极222和/或所述火线电极223与加热管之间的电连接,并且所述豁口能够与所述上端盖211形成咬合结构,对所述导线结构71进行固定与定位。
[0091]工作时,将所述导线结构71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零线电极221的第二零线极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地线电极222的第二地线极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火线电极223的第二火线极端连接,将所述导线结构71捋顺放置在所述豁口中,闭合所述上端盖211,所述卡扣2122与所述方形孔2112卡接,通过所述公头固定螺钉将所述公头与所述发热体外罩连接固定,插接母头,通电加热。
[0092]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零线端111和/或所述地线端112和/或所述火线端113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的凸起结构,所述零线输入端2131和/或所述地线输入端2132和/或所述火线输入端2133孔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内凹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内凹结构配合,防止所述母头与所述公头插反。
[0093]所述卡扣2122的上端设有一倾斜的面,与所述方形孔2112卡接时更加方便。
[0094]所述上端盖211枢接端处设置有一第一倾斜面2114,分布在所述上端盖211两侧。
[0095]所述下端盖212枢接端处设置有一第二倾斜面2125,分布在所述下端盖212两侧。
[0096]所述第一倾斜面2114与所述第二倾斜面2125配合,使所述上端盖211闭合时阻力更小。
[009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包括一母头和一公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包括一盒体和一电极结构,所述电极结构插接安装在所述盒体中; 所述盒体包括一上端盖、一下端盖及一输入端,所述输入端设置在所述下端盖上,与所述母头连接,所述上端盖与所述下端盖形成枢接,所述上端盖能够闭合,与所述下端盖形成一容置空间; 所述电极结构一端安装在所述输入端中,另一端安装在所述下端盖中且与发热体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包括一零线电极、一地线电极及一火线电极; 所述零线电极包括一第一零线极端及一第二零线极端,所述第一零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与所述母头插接,所述第二零线极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所述地线电极包括一第一地线极端及一第二地线极端,所述第一地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与所述母头插接,所述第二地线极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所述火线电极包括一第一火线极端及一第二火线极端,所述第一火线极端为圆柱形结构,与所述母头插接,所述第二火线极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所述输入端包括一零线输入端、一地线输入端及一火线输入端; 所述零线输入端为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用于插接第一零线极端; 所述地线输入端为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用于插接第一地线极端; 所述火线输入端为开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用于插接第一火线极端。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上设置有若干方形孔,所述方形孔内远离所述输入端的一侧设有一卡接结构,用于实现所述上端盖与所述下端盖的卡接; 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若干卡扣; 所述卡扣卡接在所述卡接结构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一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上平面与所述下端盖上平面持平,用于容置所述电极结构; 所述槽型结构包括一第一电极槽、一第二电极槽及一第三电极槽,所述第一电极槽容置所述零线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槽容置所述地线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槽容置所述火线电极;所述上端盖上还设置有一柱形结构,所述柱形结构通过所述第二电极槽实现对所述电极结构与发热体的对接和/或紧固。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的下平面为一阶梯面,包括一第一工作面和一第二工作面,所述第一工作面接触所述下端盖上平面,所述第二工作面与发热片接触,所述第二工作面与所述下端盖的上平面形成咬合,用于夹持发热片,节省空间的同时提升夹持头的牢固程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盖还包括若干阶梯结构,对所述发热片进行定位,用于使发热片的电极孔准确与所述电极结构对接。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结构开有通孔,自上而下通孔的形状依次为圆柱形孔、内六角形孔、圆孔,用于安装公头固定螺钉,连接所述公头与发热体。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盖两侧设置有一豁口,所述豁口能够供导线结构顺利建立起所述零线电极和/或所述地线电极和/或所述火线电极与加热管之间的电连接,并且能够与所述上端盖形成咬合结构,对所述导线结构进行固定与定位。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母头包括一输出端及一电源连接线,所述电源连接线用于接通电源,所述输出端与所述公头对接; 所述输出端包括一零线端、一地线端及一火线端; 所述零线端和/或所述地线端和/或所述火线端外壁上设置有若干的凸起结构,所述零线输入端和/或所述地线输入端和/或所述火线输入端孔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内凹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内凹结构配合,防止所述母头与所述公头插反。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加热用快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枢接端处两侧设置有一第一倾斜面; 所述下端盖枢接端处两侧设置有一第二倾斜面; 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配合,降低所述上端盖闭合时的阻力。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5452605SQ201521137783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
【发明人】金道明, 金浩, 陈亮
【申请人】安徽乐金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