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子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5260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子壳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壳结构,包括:第一容置壳,具有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一插接部;第一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第一插接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容置壳,具有第二安装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第二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所述第二插接部部分套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彼此插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插接。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壳结构能够使连接端子在未插接时具有较大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连接端子尾部线缆收到外力拉扯时可避免使连接端子内部压线处直接受力;其组装方便快捷且可靠稳固。
【专利说明】
一种端子壳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连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端子壳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很多连接端子(例如PP45端子)的成本低,且可实现任意的PIN组装,因此通常采用连接端子来实现电器连接。图1-3示出了单PIN以及2PIN的连接端子。如图1-3所示,连接端子200通常包括头部的插接部分210、与该插接部分210连接的金属部分220,以及连接在金属部分220后部的线缆230。如图1-3所示,在未插接的情况下,连接端子的金属部分220与插接部分210的最外端部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很小。此外,线缆230在受到外力拉扯时,会使连接端子内部压线位置直接受到拉力,而没有其他受力点来对连接端子进行保护,导致线缆230的使用存在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端子壳结构;该端子壳结构能够使连接端子在未插接时具有较大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其组装方便快捷且可靠稳固。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端子壳结构,包括:
[0005]第一容置壳,具有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一插接部;第一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第一插接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
[0006]第二容置壳,具有第二安装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第二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所述第二插接部部分套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0007]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彼此插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插接。
[0008]—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线缆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所述第一线缆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远离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0009]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底板、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第二线缆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所述第二线缆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远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
[0010]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缆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一线缆容置槽,且所述第一线缆容置槽的槽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压紧部分;
[0011]所述第二线缆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二线缆容置槽,且所述第二线缆容置槽的槽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压紧部分。
[0012]—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压线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防溢胶元件;
[0013]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压线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防溢胶元件。
[0014]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壳由结构相同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插接部;
[0015]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压线和第一防溢胶元件;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一压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防溢胶元件,且所述第二侧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一防溢胶元件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压线。
[0016]—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壳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包括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插接部;
[0017]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压线,且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压线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防溢胶元件。
[0018]—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元件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
[0019]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元件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
[0020]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开设有第一端子限位槽,且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端子限位柱;
[0021 ]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开设有第二端子限位槽,且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端子限位柱。
[0022]—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与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子限位柱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一防滑部;
[0023]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与设置有所述第二端子限位柱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防滑部,且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防滑部。
[0024]—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壳上还设置有卡钩,且所述第二容置壳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卡钩相配合的卡孔。
[0025]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壳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并未插接时,该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插接部的端面之间,以及第二连接端子与第二插接部的端面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满足较大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由于设置了具有第一压紧部分和第二压紧部分,可在组装后压紧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尾部的线缆,避免使得在线缆受到外力拉扯时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内部压线位置直接受力。另外,第一容置壳采用两个相同的第一壳体制成,且第二容置壳采用两个相同的第二壳体制成,因此该端子壳结构的制造成本低。在连接端子安装在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壳结构中时,其组装方便快捷,组装后可靠稳固,且整体强度高。
【附图说明】
[002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7]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单PIN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2PIN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2PIN连接端子对接后的示意图;
[0030]图4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端子壳结构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为图4中的连接端子对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图4中的端子壳结构的第一容置壳一个角度的结构不意图;
[0033]图7为图4中的端子壳结构的第一容置壳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第一连接端子组装在第一容置壳的其中一个第一壳体上的效果图;
[0035]图9示出了第一连接端子在第一容置壳上的安装过程;
[0036]图10为图4中的端子壳结构的第二容置壳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1为图4中的端子壳结构的第二容置壳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2为第二连接端子组装在第二容置壳的其中一个第二壳体上的效果图;
[0039]图13示出了第二连接端子在第二容置壳上的安装过程;
[0040]图14为安装有端子壳结构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对接后的效果图;
[0041]图15为图14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对接后的平面图;
[0042]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端子壳结构(连接端子已经安装在该端子壳结构上)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43]图17为图16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对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5]为满足线缆的使用需求,并克服现有技术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较小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连接端子200的端子壳结构100。其中,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子201(参见图8)和第二连接端子202(参见图12))安装在端子壳结构100上,由此可使连接端子的金属部分(未标号)到端子壳结构的端部之间具有较大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0046]具体如图4-5所不,该端子壳结构100包括第一容置壳I和第二容置壳2。其中,第一连接端子201容置在该第一容置壳I内,而第二连接端子202则容置在第二容置壳2内。在使用时,第一容置壳I与第二容置壳2彼此插接,并使第一连接端子201与第二连接端子202彼此插接。
[0047]图6-7示出了第一容置壳I的具体结构。如图6-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容置壳I包括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未标号)。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的结构完全相同。以第一壳体10的结构为例,该第一壳体10大体上包括第一安装部11以及第一插接部12。其中,第一插接部12从第一安装部11的一端沿平行于第一安装部11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的。在安装时,第一连接端子201(参见图8)安装在该第一安装部11上,而第一容置壳I通过该第一插接部12插接到第二容置壳2内,由此实现第一连接端子201和第二连接端子202的插接(参见图1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第一插接部12,使得第一连接端子的端部与该第一插接部12远离第一安装部11的端面之间(即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容置壳I的最外端)具有一定距离,因此可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优选地,该第一安装部11和第一插接部12—体成型。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安装部11的宽度和第一插接部12的宽度大体相同。
[0048]具体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安装部11的横截面大体上呈矩形,并包括第一安装底板110、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以及第一线缆安装部113。其中,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连接在第一安装底板110相对的两侧边上。第一线缆安装部113连接于第一安装底板110上远离第一插接部12的一端,并位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之间。
[0049]如图6所示,在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上与第二壳体的配合面(未标号)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压线114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防溢胶元件115,由此可使两个第一壳体10可通过压接的方式彼此组装固定。
[0050]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111上同时设置有第一压线114和第一防溢胶元件115;此时,在第一侧壁111上的第一压线114和第一防溢胶元件115依次间隔排列。而第二侧壁112上对应于第一侧壁111的第一压线11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防溢胶元件115,且第二侧壁112上对应于第一侧壁111的第一防溢胶元件115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压线114,由此使得第一容置壳I可采用结构完全一致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来实现。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在第一侧壁11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压线114和一个第一防溢胶元件115。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1上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压线114和第一防溢胶元件115,本实用新型在此对该第一压线114和第一防溢胶元件115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0051]此外,优选地,在第一插接部12上与第二壳体的配合面上也设置有第一压线114和/或第一防溢胶元件115。其中,上述的第一压线114优选为超声波熔接线,由此可通过超声波熔接的方式将结构相同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
[0052]另外,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元件116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117。具体地,在第一侧壁11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元件116和第一定位孔117;此时,第一侧壁111上的第一定位元件116和第一定位孔117依次间隔排列。在第二侧壁112上,在与第一侧壁111的第一定位元件116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17,并在与第一侧壁111的第一定位孔117对应的位置处对应设置有第一定位元件116,由此使得第一容置壳I可采用结构完全一致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来实现。
[0053]此外,优选地,在第一插接部12上与第二壳体的配合面上也设置有第一定位元件116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117。
[0054]进一步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线缆安装部113上开设有第一线缆容置槽113a,并且在第一线缆容置槽113a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一压紧部分113b,以便于在组装后对第一连接端子尾部的线缆压紧。其中,该第一压紧部分113b优选为压紧筋条。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线缆安装部113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线缆容置槽113a,以满足第一连接端子尾部两条线缆的压紧。
[0055]进一步如图6所示,在第一安装底板110上开设有第一端子限位槽118,并且第一安装底板110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端子限位柱119。在安装时,第一连接端子限位在该第一端子限位槽118内,并且第一端子限位柱119可插入到第一连接端子上对应的限位孔内,由此可实现第一连接端子的限位固定。
[0056]此外,如图7所示,在第一安装底板110上与设置有第一端子限位柱119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以下称为外表面)还设置有第一防滑部13。该第一防滑部13优选为防滑筋条,用于防止在拔插时手滑。
[0057]以下结合图8-9简述第一连接端子在第一容置壳I上的组装过程。组装时,首先将压接好线缆的N PIN(N2 2)第一连接端子放置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安装部11内,并使第一连接端子的线缆经过第一线缆容置槽113a伸出。随后,将第二壳体盖上,并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连同第一连接端子放置在超声波熔接机上实现第一壳体10之间的快速压接,由此可将第一连接端子组装固定在第一容置壳I上。由于设置了第一插接部12,使得第一连接端子的端部与该第一插接部12远离第一安装部11的端面之间(即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容置壳I的最外端)具有一定距离,因此可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另外,由于设置了具有第一压紧部分113b的第一线缆容置槽113a,可在组装后压紧第一连接端子尾部的线缆,避免使得在线缆受到外力拉扯时第一连接端子内部压线位置直接受力。
[0058]图10-11示出了第二容置壳2的具体结构。其中,该第二容置壳2由第三壳体20和第四壳体(未标号)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壳体20和第四壳体的结构完全相同。以第三壳体20的结构为例,该第三壳体20大体上包括第二安装部21以及与第一插接部12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22。
[0059]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容置壳I和第二容置壳2之间彼此插接,该第二插接部22部分套接在第二安装部21上,且第二插接部22的宽度大于第二安装部21的宽度,以使第一插接部212的内壁和第二安装部21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供第一容置壳I的第一插接部12插接。
[006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21的结构设计与第一安装部11的结构设计大体相同。SP,第二安装部21大体上包括第二安装底板210、第三侧壁211、第四侧壁212以及第二线缆安装部213。其中,第三侧壁211和第四侧壁212连接在第二安装底板210相对的两侧边上。第二线缆安装部213连接于第二安装底板210上远离第二插接部22的一端,并位于第三侧壁211和第四侧壁212之间。
[0061]另外,在第二安装部21的第三侧壁211和第四侧壁2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压线214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防溢胶元件215。另外,第三侧壁211和第四侧壁2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元件216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217。
[0062]该第二线缆安装部213上开设有第二线缆容置槽213a,并且第二线缆容置槽213a的槽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压紧部分213b。
[0063]此外,第二安装底板210上开设有第二端子限位槽218,并在第二安装底板2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端子限位柱219。另外,在第二安装部21上与设置有第二端子限位柱219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防滑部29,并且第三侧壁211和第四侧壁212上还设置有第三防滑部(未标号)。
[0064]上述部件的结构与第一容置壳I上对应部件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65]图12-13示出了第二连接端子202在第二容置壳2上的组装过程。其组装过程与图8-9所示的第一连接端子201在第一容置壳I上的组装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66]图14-15示出了安装有端子壳结构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对接后的效果。如图14-15所示,在插接时,第一容置壳I的第一插接部12伸入到第二容置壳2的第二插接部22与第二安装部21之间的间隙中,且第一连接端子201和第二连接端子202彼此插接。在插接后,该端子壳结构100可以对第一连接端子201和第二连接端子202尾部的线缆起到压紧作用,防止线缆在外力拉扯时使连接端子内部压线位置处直接受力。
[0067]图16-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端子壳结构100。如图16_17所示,该端子壳结构100大体与图4-15所示的端子壳结构100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容置壳I的第一壳体10上还可以设置有卡孔14,并在第二容置壳2的第三壳体20上还可以设置有与该卡钩113配合的卡钩24,由此可通过卡钩24和卡孔14的配合,使第一容置壳I和第二容置壳2之间连接更稳固和可靠,防止第一容置壳I和第二容置壳2彼此脱落。
[0068]上述实施例中是采用结构完全一致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来制成第一容置壳I的。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还可以采用结构并不相同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来实现,只需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在组装时能稳固组装即可。例如,可以在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上仅设置第一压线114和第一定位元件116,而在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对应位置上仅设置有适配的第一防溢胶元件和第一定位孔。
[0069]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之间,以及第三壳体20和第四壳体之间是通过超声波熔接的方式彼此固定的。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其他压接的方式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20和第四壳体对应固定。
[0070]此外,图1-1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端子壳结构100均针对2PIN连接端子;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该端子壳结构100还可以适用于N PIN(N>2)的端子结构。
[0071]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壳结构100来安装连接端子时,在第一连接端子201和第二连接端子202并未插接时,该第一连接端子201与第一插接部12的端面之间,以及第二连接端子202与第二插接部22的端面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满足较大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由于设置了具有第一压紧部分和第二压紧部分,可在组装后压紧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尾部的线缆,避免使得在线缆受到外力拉扯时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内部压线位置直接受力。另外,第一容置壳采用两个相同的第一壳体制成,且第二容置壳采用两个相同的第二壳体制成,因此该端子壳结构的制造成本低。在连接端子安装在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壳结构中时,其组装方便快捷,组装后可靠稳固,且整体强度高。
[007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容置壳,具有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一插接部;第一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第一插接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 第二容置壳,具有第二安装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第二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所述第二插接部部分套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彼此插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插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一线缆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所述第一线缆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远离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安装底板、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第二线缆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底板相对的两侧边上;所述第二线缆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远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侦_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缆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一线缆容置槽,且所述第一线缆容置槽的槽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压紧部分; 所述第二线缆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二线缆容置槽,且所述第二线缆容置槽的槽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压紧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压线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防溢胶元件; 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压线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防溢胶元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壳由结构相同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插接部;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压线和第一防溢胶元件;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一压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防溢胶元件,且所述第二侧壁上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一防溢胶元件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压线。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壳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包括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插接部;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压线,且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压线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防溢胶元件。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元件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元件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开设有第一端子限位槽,且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端子限位柱; 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开设有第二端子限位槽,且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端子限位柱。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与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子限位柱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一防滑部; 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与设置有所述第二端子限位柱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防滑部,且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防滑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壳上还设置有卡钩,且所述第二容置壳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卡钩相配合的卡孔。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5509097SQ201620078012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6日
【发明人】赵力
【申请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