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8887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包括线圈框架、线圈本体,固定镶块及轴套,线圈框架为圆柱形结构,线圈框架上表面中央设置阶梯通孔,阶梯通孔上部安装轴套,线圈框架下部中央设置圆管形突起,并与所述的轴套内孔连通;线圈框架边缘上下各设置矩形槽,矩形槽内设置固定镶块,矩形槽内侧设置矩形通孔贯穿上部矩形槽及下部矩形槽;线圈本体缠绕于所述圆管形突起外侧,靠近圆管形突起一端经弯折穿过矩形通孔后紧贴于上部固定镶块上并与外部电源上部接头固定,另一端经弯折后紧贴于下部固定镶块上并与外部电源下部接头固定。本实用新型提高成形力的同时考虑到线圈的散热性能,且具有很好的绝缘性和机械强度。
【专利说明】
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
【背景技术】
[0002]电磁铆接是电磁成形技术在机械连接领域的应用之一。电磁铆接是一种将电场能转变为机械能使铆钉发生塑性变形的新型连接工艺。与传统铆接相比,电磁铆接钉杆变形均匀,可用于难成形材料及大直径铆钉的成形,是实现复合材料结构连接的有效连接方法,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紧固件连接领域。电磁铆接设备包括储能系统和铆抢装置两大部分。铆抢主要为电磁力产生装置,线圈是其最为核心的元器件,是电能转化为磁场能进而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直接影响成形力的输出。
[0003]在电磁铆接中,成形力的控制是成形的关键。一般而言,提高成形力将有助于拓宽其应用领域。为了提高成形力,需提高通过线圈的放电电流。通过线圈的放电电流越大,在线圈中产生的热量也越大,因此在线圈设计中,除了要满足其成形力要求外,还应考虑线圈的散热性能,以提高线圈的使用寿命。线圈工作时除了要承受几万安的冲击电流外,其结构上也要承受由成形力带来的冲击载荷反作用力,因此线圈还需要有较好的绝缘性和机械强度。同时,线圈在通过大电流时还要保证其接头接触稳定。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提高成形力的同时考虑到线圈的散热性能,且具有很好的绝缘性和机械强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包括线圈框架、线圈本体,固定镶块及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框架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线圈框架的上表面中央设置有阶梯通孔,所述阶梯通孔的上部安装所述轴套,所述线圈框架下部中央设置圆管形突起并与所述的轴套内孔连通;所述线圈框架的边缘上下对应设置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设置有固定镶块,所述矩形槽内侧设置有矩形通孔贯穿上部的矩形槽及下部的矩形槽;所述线圈本体缠绕于所述圆管形突起的外侧,所述线圈本体靠近圆管形突起的一端经弯折穿过所述矩形通孔后紧贴于上部的固定镶块上并通过上部镶块螺钉将外部电源上部接头一并固定,所述线圈本体的另一端经弯折后紧贴于下部的固定镶块上并通过下部镶块螺钉将外部电源下部接头一并固定。
[0006]进一步的,所述轴套的上部设置有法兰。
[0007]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框架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法兰相配合的螺纹孔用以固定所述轴套。
[0008]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框架的矩形槽内还设置有U形缺口,所述固定镶块与U形缺口过盈配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本体由铜线绕制而成,所述铜线外表面包设有绝缘胶带。
[0010]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框架的上表面还设置有若干用于与铆枪连接的螺纹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框架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由圆管形突起处向外延伸并于所述圆管形突起处经环形槽相互连接。
[00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铆枪的成形力,线圈框架与轴套嵌射的结构增加了导向精度,在线圈框架上设置的散热槽同时减少了线圈本体发热对线圈整体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圈框架顶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圈框架底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圈本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铜线钻孔及胶带缠绕示意图。
[0019]图7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铜线弯折前示意图。
[0020]图7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铜线弯折后不意图。
[0021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部电源接头结构示意图。
[0022]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固定镶块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轴套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线圈框架;2、轴套螺钉;3、轴套;4、上部固定镶块;5、外部电源上部接头;
6、上部镶块螺钉;7、下部固定镶块;8、外部电源下部接头;9、下部镶块螺钉、10、线圈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26]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包括线圈框架1、线圈本体10,固定镶块(包括上部固定镶块4和下部固定镶块7)及轴套3,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框架I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线圈框架I的上表面中央设置有阶梯通孔1-1,所述阶梯通孔的上部安装所述轴套3,所述线圈框架I的下部中央设置圆管形突起1-7并与所述轴套3的内孔连通;所述圆管形突起1-7的结构请参照图4;所述线圈框架I的边缘上下对应设置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设置有固定镶块(包括上部固定镶块4和下部固定镶块7),所述矩形槽内侧设置有矩形通孔1-6贯穿上部的矩形槽及下部的矩形槽;所述线圈本体10缠绕于所述圆管形突起1-6的外侧,请参照图1,所述线圈本体10靠近圆管形突起1-6的一端经弯折穿过所述矩形通孔1-6后紧贴于上部固定镶块4上并通过上部镶块螺钉6将外部电源上部接头5—并固定,所述线圈本体10的另一端经弯折后紧贴于下部固定镶块7上并通过下部镶块螺钉9将外部电源下部接头8—并固定,具体的,上部镶块螺钉6依次穿过外部电源上部接头5、线圈本体10的一端、上部固定镶块4并将三者固定,下部镶块螺钉9依次穿过外部电源下部接头8、线圈本体1的一端、下部固定镶块7并将三者固定;特别的,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电源上部接头5和外部电源下部接头8上下对称并沿着线圈框架I径向向外设置,其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
[0027]请参照图1、图2及图10,所述轴套3的上部设置有法兰,所述线圈框架I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法兰相配合的螺纹孔用以固定所述轴套3,所述法兰与螺纹孔内设置有轴套螺钉2,所述轴套3还可以与铆枪的放大器连接。
[0028]如图3所示是线圈框架I顶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上部的矩形槽内还设置有U形缺口 1-5,上部固定镶块4与U形缺口 1-5过盈配合,下部矩形槽内的结构亦与之相同,图中1-4表示矩形槽,所述上部固定镶块与下部固定镶块的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
[0029]请参照图5,所述线圈本体10由铜线绕制而成,如图6所示,铜线外表面包设有绝缘胶带,所述绝缘胶带以一定角度包覆使得铜线表面包覆等效2层的聚酰亚胺胶带;同时端部开设有接头配合孔用于与镶块螺钉配合,所述绝缘胶带采用聚酰亚胺材料制成,有效地增加了缠绕密度,相同线圈匝数下减小了线圈本体的外径,其中线圈本体I由水平缠绕弯折成竖直状态时采用的是45度翻折,如图7A所示,在翻折前在铜线的两侧开设两个预加工孔,该两个预加工孔的连线与铜线横向成45度角,防止翻折处变形硬化,翻折后的情况如图7B所不O
[0030]请参照图3,所述线圈框架I的上表面还设置有若干用于与铆枪中其他零件连接的螺纹孔1-3。
[0031]请参照图4,所述线圈框架I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散热槽1-8,所述散热槽1-8由圆管形突起处向外延伸并于所述圆管形突起处经环形槽1-9相互连接,与本实施例中,散热槽1-8有4个,呈矩形且均匀分布与所述线圈框架I的下表面,图中1-10表示下部的U形缺口,用于安装下部固定镶块。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磁铆接用线圈,包括线圈框架、线圈本体,固定镶块及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框架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线圈框架的上表面中央设置有阶梯通孔,所述阶梯通孔的上部安装所述轴套,所述线圈框架下部中央设置圆管形突起并与所述轴套的内孔连通;所述线圈框架的边缘上下对应设置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设置有固定镶块,所述矩形槽内侧设置有矩形通孔贯穿上部的矩形槽及下部的矩形槽;所述线圈本体缠绕于所述圆管形突起的外侧,所述线圈本体靠近圆管形突起的一端经弯折穿过所述矩形通孔后紧贴于上部的固定镶块上并通过上部镶块螺钉将外部电源上部接头一并固定,所述线圈本体的另一端经弯折后紧贴于下部的固定镶块上并通过下部镶块螺钉将外部电源下部接头一并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铆接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的上部设置有法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铆接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框架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法兰相配合的螺纹孔用以固定所述轴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铆接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框架的矩形槽内还设置有U形缺口,所述固定镶块与U形缺口过盈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铆接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本体由铜线绕制而成,所述铜线外表面包设有绝缘胶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铆接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框架的上表面还设置有若干用于与铆枪连接的螺纹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铆接用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框架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由圆管形突起处向外延伸并于所述圆管形突起处经环形槽相互连接。
【文档编号】H01F27/30GK205564462SQ201620350429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邓将华, 吕枫, 程溧, 詹艳然, 江星莹
【申请人】福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