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79529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包括有插头组件及线缆组件。该插头组件包括有塑胶或金属边框、胶芯主体、U型接地环、以及电路板。该插头连接器通过该U型接地环能够保证其与母座对接后提供良好的接地与防电磁干扰的功能,而胶芯主体由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块相互扣合而形成一个坚固整体,并且共同固定于一个边框中,从而简化了设计结构及组装难度,同时还能够保证该插头连接器具备很强的结构安全性。
【专利说明】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USBdJ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连接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的一个串口总线标准,也是一种输入输出接口的技术规范,用于规范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虽然USB技术在设备连接和设备充电中是最受欢迎的,但是设计者们仍然在不断的进步,目前最为流行的技术就是可正反插拔使用USB连接器。
[0003]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USB插头连接器包括位于中间的一整块白色塑胶片,及位于该塑胶片上下两面的端子接触点,在插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塑胶片被弯折或偏移的状况,长久使用后就会影响其寿命。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塑胶结构的新设计以及U型接地环的设计使得插头连接器具备很强的安全性,不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益处。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具有一U型接地环,能够保护该插头连接器的整个塑胶结构,保证其安全顺利插入对应的母座中,更主要的可以在与母座对接后提供良好的接地与防电磁干扰的功能,此外,该插头连接器的胶芯主体由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块相互扣合而形成一个坚固整体,并且共同固定于一个边框中,从而简化了设计结构及组装难度,同时还能够保证该插头连接器具备很强的结构安全性。
[000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7]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包括有一插头组件及一与该插头组件相连接的线缆组件。该插头组件包括有一边框、一胶芯主体、一U型接地环、以及一电路板。该边框包括有一具有一插口的基座、一位于该基座前方的U型框架、以及一对位于该基座后方的导引臂;在该U型框架的整个外侧面上形成有一环绕该U型框架的凹槽,该凹槽穿过该基座并延伸贯穿至每一个导引臂的外侧面。该胶芯主体借助所述导引臂插入该插口而安装于该边框上,该胶芯主体包括有两个位于其两侧并能够与对应的导引槽相配合的凸肋、两排分别位于其上下表面的前端的电性触点,以及若干个从其后表面凸伸出的两排端子尾部。该U型接地环包括有两个对称的侧边部和一个垂直连接两侧边部的前边部,在这两个侧边部上各设置有一靠近其尾端的向外凸伸的固定片,该U型接地环的厚度大于该U型框架的凹槽深度;这两个侧边部是从该边框的U型框架的凹槽穿过该基座从而分别贴靠在所述导引臂的外侧面,并且所述固定片从该基座穿过后弹出并卡在该基座的后表面上;而该前边部则贴靠在该U型框架的前端。该电路板插入该胶芯主体的两排端子尾部之间,在该电路板的上下表面各形成有一排信号引脚,这些信号引脚与对应的端子尾部电性连接;其中该电路板上还具有一接地引脚,该接地引脚与该U型接地环的其中一侧边部连接起来。
[000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胶芯主体是由两个相同的模块结合而成,每一模块均形成有一对位于该模块一侧的卡勾及一对位于该模块另一侧的凸台,将其中一个模块的卡勾与另一模块的凸台啮合,而其凸台则与另一模块的卡勾啮合;在每个模块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分肋,当这两个模块固定结合形成该胶芯主体后,这两个模块上的分肋就构成对应的凸肋。
[000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胶芯主体的位于上表面的电性触点在180度水平翻转后能够与其位于下表面的电性触点相重合。
[00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导引臂上各形成有一导引槽,该导引槽穿过该插口并延伸至该U型框架的内侧面上。
[00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胶芯主体呈长方形扁平板状结构,在该U型框架的整个内侧面上均形成有一支撑台肩,用来支撑该胶芯主体。
[00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边框的其中一导引臂上形成有一缺口。
[001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具有一U型接地环,能够保护该插头连接器的整个塑胶结构,保证其安全顺利插入对应的母座中,更主要的可以在与母座对接后提供良好的接地与防电磁干扰的功能,此外,该插头连接器的胶芯主体由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块相互扣合而形成一个坚固整体,并且共同固定于一个边框中,从而简化了设计结构及组装难度,同时还能够保证该插头连接器具备很强的结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所示插头组件与线缆组件分解开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组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3所示插头组件沿另一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将图3所示胶芯主体拆解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图5所示胶芯主体沿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0]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1]插头连接器I插头组件 10
[0022]线缆组件 20边框30
[0023]基座31插口310
[0024]U型框架32支撑台肩 320
[0025]凹槽321导引臂33
[0026]导引槽330缺口331
[0027]胶芯主体 40凸肋41
[0028]电性触点42端子尾部 43
[0029]模块44、44,卡勾440、440,
[0030]凸台441分肋442、442,
[0031]U型接地环50侧边部51
[0032]前边部52固定片53
[0033]电路板60信号引脚61
[0034]接地引脚62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6]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I的详细构造,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I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插头组件10与线缆组件20分解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插头组件10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插头组件10沿另一方向的分解结构不意图;图5为将图3所不I父芯主体40拆解之后的结构不意图;以及图6为图5所不拆解后的胶芯主体40沿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7]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I主要包括有一插头组件10及一与该插头组件10相连接的线缆组件20。由于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插头组件10,因此下面将详细描述插头组件10。
[0038]请参照图3、图4所示,该插头组件10包括有一边框30、一安装于该边框30上的胶芯主体40、一安装于该边框30上的U型接地环50、以及一固定于该胶芯主体40与该边框30上的电路板60。
[0039]如图3和图4所示,该边框30是塑胶或金属材质。在本实施例中,该边框30是塑胶材质,该边框30具有一大致呈矩形状的基座31、一位于该基座31前方的U型框架32、以及一对位于该基座31后方的导引臂33。在该基座31的中心形成有一插口 310,在每一导引臂33上均形成有一与该插口 310连通的导引槽330(330标示如图3所示),该插口 310与该导引槽330均是用来供该胶芯主体40插入该边框30中。该导引槽330穿过该插口310并延伸至该U型框架32的内侧面,从而在该U型框架32的整个内侧面上形成有一支撑台肩320,用来支撑该胶芯主体40。在本实施例中,这一对导引臂33并非完全对称,实际上在其中一导引臂33的上方位置形成有一缺口331,以方便后续U型接地环50与电路板60上的接地引脚62焊接。
[0040]在本实施例中,在该U型框架32的整个外侧面上形成有一环绕该U型框架32的凹槽321,该凹槽321还穿过该基座31并延伸贯穿至每一个导引臂33的外侧面,用来容纳且固定该U型接地环50。
[0041]如图3和图4所示,该胶芯主体40大致呈长方形扁平板状结构,其包括有两个分别位于其两侧并能够与对应的导引槽330相配合的凸肋41、两排分别位于其上下表面的前端的电性触点42,以及若干个从其后表面凸伸出的两排端子尾部43。其中位于上表面的电性触点42的排布方式与位于下表面的电性触点42的排布方式并非上下对称,而是左右对称,亦即上表面的电性触点42在180度水平翻转后与下表面的电性触点42完全重合。
[0042]可见,通过上述结构排布,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在使用时不需分正反面就可以直接插入USB接口,即盲插USB接口,使用方便。
[0043 ]如图5和图6所示,该胶芯主体40是由两个相同的模块44、44 ’通过卡勾结构相互扣住形成坚固整体。下面将以其中一模块44为例来详细介绍其结构,在该模块44上形成有一对位于该模块44 一侧的卡勾440(标号见图6)及一对位于该模块44另一侧的凸台441(标号见图6)。当这两个相同的模块44、44’结合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个模块44翻转180度,就可以让其中一个模块44的卡勾440与另一模块44’的凸台(图中未表现,其结构与凸台441结构相同)相互配合,而所述其中一个模块44的凸台441则与另一模块44’的卡勾440’啮合,从而形成一个坚固完整的胶芯主体40。此外在每个模块44、44’的两侧均形成有一分肋442、442’,当两个模块44、44’固定结合形成该胶芯主体40后,对应的分肋442、442’就构成一个凸肋41ο
[0044]本实用新型胶芯主体40采用两个相同的模块44、44’组合而成,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为组装工序带来很多便利。
[0045]如图3和图4所示,该U型接地环50是一金属片,其包括有两个对称的侧边部51和一个垂直连接两侧边部51的前边部52,在这两个侧边部51上各设置有一靠近其尾端的向外凸伸的固定片53。此外,该U型接地环50的厚度大于该边框30的凹槽321深度。在组装时,如图2所示,该U型接地环50的两个侧边部51从该边框30的U型框架32的凹槽321穿过该基座31从而分别贴靠在这一对导引臂33的外侧面,并且所述固定片53从该基座31穿过后弹出并卡在该基座31的后表面上;而该U型接地环50的前边部52(标号见图3)则贴靠在该U型框架32的前端。当组装后,由于该U型接地环50的厚度大于该U型框架32的凹槽321深度,该U型接地环50能够略微地凸伸出该U型框架32的外侧面,因此当该插头连接器I插入母座(未图示)后,该U型接地环50能够与母座的铁壳形成稳定的接地连接。
[0046]如图2所示,该电路板60插入该胶芯主体40的两排端子尾部43之间。在该电路板60的上下表面各形成有一排信号引脚61,这些信号引脚61与对应的端子尾部43电性连接,该电路板60的两侧是由导引臂33支撑。此外,该电路板60的其中一侧与该U型接地环50的其中一侧边部51贴靠在一起,并且经过焊接将该电路板60上的一接地引脚62与该U型接地环50的其中一侧边部51的尾端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接地通路。
[004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I通过设置U型接地环50,能够保护该插头连接器I的整个塑胶结构,保证其安全顺利插入对应的母座中,更重要的可以在与母座对接后提供良好的接地与防电磁干扰的功能。此外,由于该插头连接器I的胶芯主体40由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块44、44’相互扣合而形成一个坚固整体,并且共同固定于一个边框30中,从而简化了设计结构及组装难度,同时还能够保证该插头连接器I具备很强的结构安全性。
【主权项】
1.一种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包括有一插头组件及一与该插头组件相连接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插头组件包括有一边框、一胶芯主体、一 U型接地环、以及一电路板; 该边框包括有一具有一插口的基座、一位于该基座前方的U型框架、以及一对位于该基座后方的导引臂;在该U型框架的整个外侧面上形成有一环绕该U型框架的凹槽,该凹槽穿过该基座并延伸贯穿至每一个导引臂的外侧面; 该胶芯主体借助所述导引臂插入该插口而安装于该边框上,该胶芯主体包括有两个位于其两侧并能够与对应的导引槽相配合的凸肋、两排分别位于其上下表面的前端的电性触点,以及若干个从其后表面凸伸出的两排端子尾部; 该U型接地环包括有两个对称的侧边部和一个垂直连接两侧边部的前边部,在这两个侧边部上各设置有一靠近其尾端的向外凸伸的固定片,该U型接地环的厚度大于该U型框架的凹槽深度;这两个侧边部是从该边框的U型框架的凹槽穿过该基座从而分别贴靠在所述导引臂的外侧面,并且所述固定片从该基座穿过后弹出并卡在该基座的后表面上;而该前边部则贴靠在该U型框架的前端; 该电路板插入该胶芯主体的两排端子尾部之间,在该电路板的上下表面各形成有一排信号引脚,这些信号引脚与对应的端子尾部电性连接;其中该电路板上还具有一接地引脚,该接地弓I脚与该U型接地环的其中一侧边部连接起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胶芯主体是由两个相同的模块结合而成,每一模块均形成有一对位于该模块一侧的卡勾及一对位于该模块另一侧的凸台,将其中一个模块的卡勾与另一模块的凸台啮合,而其凸台则与另一模块的卡勾啮合;在每个模块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分肋,当这两个模块固定结合形成该胶芯主体后,这两个模块上的分肋就构成对应的凸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胶芯主体的位于上表面的电性触点在180度水平翻转后能够与其位于下表面的电性触点相重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一导引臂上各形成有一导引槽,该导引槽穿过该插口并延伸至该U型框架的内侧面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胶芯主体呈长方形扁平板状结构,在该U型框架的整个内侧面上均形成有一支撑台肩,用来支撑该胶芯主体。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正反插拔使用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边框的其中一导引臂上形成有一缺口。
【文档编号】H01R13/652GK205565123SQ201620183368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1日
【发明人】朱芸, 周娟
【申请人】朱芸, 周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