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22271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包括壳座和出线套,所述壳座和出线套相连接处各设有与壳座的中心轴相垂直的绝缘板,各绝缘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穿过绝缘板的接线柱,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与壳座上的接线柱相互对应,且相对应的接线柱之间设有与壳座的中心轴同轴心的导电环片,各导电环片互不接触,在出线套和壳座相互周向旋转时或旋转后,相对应的壳座上的接线柱和出线套上的接线柱仍能通过导电环片保持导通状态,所述壳座上的接线柱的另一端与电器内部电线相连接,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的另一端与电器外部电线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有效防止壳座和出线套在相互旋转时内部或外部电线发生缠绕的电连接装置。
【专利说明】
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背景技术】
[0002]现在的电器电线在使用时,由于使用或使用时转动频繁,容易使电器与插板之间的电线缠绕,造成使用长度缩短或占用空间变大,而且在解缠绕时及其麻烦,还会影响使用时的工作效率,因此该种电线会在使用时给我们带来很大不便。
[0003]尤其是对于使用在特殊场合下的防爆电器,如防爆灯,因为要保证其密封性,故在安装时出线套处的电线极易缠绕,不仅给安装造成困扰,还极易给安装后的密封性造成安全隐患。【实用新型内容】
[0004]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壳座和出线套在相互旋转时内部或外部电线发生缠绕的电连接装置。
[0005]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设置在电器出线口处,并与电器电线相连接,包括相连接的壳座和出线套,且两者可相互周向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和出线套相连接处各设有与壳座的中心轴相垂直的绝缘板,各绝缘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穿过绝缘板的接线柱,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与壳座上的接线柱相互对应,且相对应的接线柱之间设有与壳座的中心轴同轴心的导电环片,各导电环片互不接触,在出线套和壳座相互周向旋转时或旋转后,相对应的壳座上的接线柱和出线套上的接线柱仍能通过导电环片保持导通状态,所述壳座上的接线柱的另一端与电器内部电线相连接,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的另一端与电器外部电线相连接。
[0006]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环片与相对应的壳座上的接线柱之间通过沉头螺钉相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环片与壳座上的绝缘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导电环片的固定件。
[0008]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座上的接线柱与绝缘板固定连接,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与导电环片接触的一端设有卡簧,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处于绝缘板和卡簧之间的一段上套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
[0009]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座上其中一个接线柱位于壳座的中心轴位置处,并与相对应的出线套上的接线柱直接接触。
[0010]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座上的接线柱与绝缘板之间螺纹连接。
[0011]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环片为铜环片。
[0012]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座通过螺钉与电器出线端口固定连接。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相对应的出线套上的接线柱和壳座上的接线柱之间设置了与两者相互接触的导电环片,从而保证了出线套与壳座相互旋转的过程中或出线套与壳座旋转后,出线套上的接线柱和壳座上的接线柱仍然处于导通的状态,同时电器内的电线与外部电线互不干扰,从而有效防止了电器电线缠绕的情况。【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电器相连接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缠绕电连接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中本实用新型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环片第一种实施方式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环片第二种实施方式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示意:1-电器;2-电器出线口; 3-壳座;31-绝缘板;32-接线柱;321-中心接线柱;4-出线套;41-绝缘板;42-接线柱;421-中心接线柱;43-弹簧;44-卡簧;5-导电环片;51-导电环片;511-通孔;52-导电环片;6-沉头螺钉;7-螺钉。【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1]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设置在电器出线口 2处,并与电器1电线相连接,包括相连接的壳座3和出线套4,且两者可相互周向旋转,所述壳座3通过螺钉7与电器1出线端口固定连接。
[0022]如图3所示,所述壳座3和出线套4相连接处各设有与壳座3的中心轴相垂直的绝缘板,各绝缘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穿过绝缘板的接线柱,所述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42与壳座3上的接线柱32相互对应,且相对应的接线柱之间设有与壳座3的中心轴同轴心的导电环片5, 各导电环片5互不接触,在出线套4和壳座3相互周向旋转时或旋转后,相对应的壳座3上的接线柱32和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42仍能通过导电环片5保持导通状态,所述壳座3上的接线柱32的另一端与电器1内部电线相连接,所述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42的另一端与电器1外部电线相连接。在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42和壳座3上的接线柱32之间设置了与两者相互接触的导电环片5,从而保证了出线套4与壳座3相互旋转的过程中或旋转后,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 42和壳座3上的接线柱32仍然处于导通的状态,同时电器1内的电线与外部电线互不干扰, 从而有效防止了电器1电线缠绕的情况。尤其对于适用在一些特殊场合中防爆电器,因为出线套4的出线口需要密封,因此在连接安装时极易发生电线缠绕的情况,本实施方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环片5与相对应的的壳座3上的接线柱32之间通过沉头螺钉6 相连接。各导电环片5与壳座3上的绝缘板3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导电环片5的固定件。通过沉头螺钉6和固定件将导电环片5固定在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42和壳座3上的接线柱 32之间,防止出线套4和壳座3相互旋转时,导电环片5不稳定,影响导电效果。进一步,所述导电环片5为铜环片。
[0024]如图4和图5为导电环片5的两种不同分布情况,假设壳座3上的绝缘板31上有两个接线柱32,图4为两个接线柱32均不在壳座3的中心轴位置处时的导电环片5的分布情况,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导电环片51和导电环片52,导电环片52可以为环形的,也可以为实心片的,导电环片51上设有使沉头螺钉6穿过的通孔511;图5为图4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本实施例中导电环片的优选设置方式,是两个接线柱32中的一个接线柱位于壳座3的中心轴位置处时的导电环片5的分布情况,这种情况下位于壳座3的中心轴位置处的中心接线柱321与相对应的出线套上的中心接线柱421之间将不需要设置导电环片5就直接接触,这种情况下就减少了因壳座3或出线套4周向旋转而产生导电不良的情况的发生。
[0025]如图3所示,所述壳座3上的接线柱32与壳座3上的绝缘板31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42与导电环片5接触的一端设有卡簧44,所述出线套4上的接线柱42上位于绝缘板42和卡簧44之间的一段上套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43,使接线柱42在正常状态下能一直受到弹簧43施加的朝向导电环片5的作用力,从而防止接触不良状态情况的发生。
[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设置在电器出线口处,并与电器电线相连接,包括相连接的 壳座和出线套,且两者可相互周向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和出线套相连接处各设有与 壳座的中心轴相垂直的绝缘板,各绝缘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穿过绝缘板的接线柱,所述出线 套上的接线柱与壳座上的接线柱相互对应,且相对应的接线柱之间设有与壳座的中心轴同 轴心的导电环片,各导电环片互不接触,在出线套和壳座相互周向旋转时或旋转后,相对应 的壳座上的接线柱和出线套上的接线柱仍能通过导电环片保持导通状态,所述壳座上的接 线柱的另一端与电器内部电线相连接,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的另一端与电器外部电线相 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片与相对应 的壳座上的接线柱之间通过沉头螺钉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片与壳座上 的绝缘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导电环片的固定件。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上的接 线柱与绝缘板固定连接,所述出线套上的接线柱与导电环片接触的一端设有卡簧,所述出 线套上的接线柱处于绝缘板和卡簧之间的一段上套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上其中 一个接线柱位于壳座的中心轴位置处,并与相对应的出线套上的接线柱直接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上的接线柱与 绝缘板之间螺纹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片为 铜环片。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防缠绕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座通过螺 钉与电器出线端口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H01R35/00GK205609924SQ201620394133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8日
【发明人】陈明华, 林光海
【申请人】沈海防爆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