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节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68916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相节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相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尤其是400伏以下的三相节 电装置。
技术背景众所周知,在交流电路中,感性负载或容性负载过大都会使电网的功率因 数降低,无功功率大,损耗则大。所以, 一般三相电的用户都要求设置无功功 率补偿装置,以减少无功损耗,达到节电的目的。目前,巿面上的用电器大多 数是感性负载,特别是民用的,如洗衣机、电冰箱和食物粉碎机等等。也有许 多相关的节电装置,如变频器、电机软启动器和功率因数补偿器等,对提高功 率因数,减少无功损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结构复杂,成本高,不 利于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相节电器,它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解 决上述现有技术和产品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相节电器,它包括三相电的三个相线接线端和一中性线接线端,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的三个相线接线端的每两个接线端之间,都接有的补偿电路和放电电路;在所述的三个相线接线端与中性线接线端之间,都接有的工作指示电路。所述的补偿电路和放电电路为并接的电容和放电电阻。 所述的工作指示电路为串接的限流电阻和发光二极管。 并接在所述各相线间补偿电路和放电电路的电容、电阻的参数分别相同。并接在所述各相线与中性线接线端之间工作指示电路的电阻、二极管的参 数分别相同。以上结构:的三相节电器,在各相线之间设置了补偿电容和配上了适当的放
电电路。充分利用了电容器与感性负载的互补特性,提高了用电器的功率因数, 减少了无功损耗,节约了电能。而且,结构简单,元器件少,大大地降低了成 本,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普及节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由图中可知,在三相线A、 B、 C 的每两相接线端之间,都并接有一个补偿电容C1和一个放电电阻R1;在三相线 A、 B、 C的每相接线端与中性线N之间,都并接有串接的限流电阻R2和二极管 D。其中,二极管D为发光管;补偿电容C1的量值要与电动机或用电器的功率 相匹配, 一般为1KW的电机配1KF的电容;放电电阻R1的阻值为300KQ2W,该 放电电阻R1的主要作用是当电源切断后,尽快将电容C1余留的电放完,使电 动机再次投入运行时,不受到起动电流的冲击,保护电动机。放电电阻R1接在 交流400伏以下的电路上,仅有约1.3毫安的电流通过,耗电很少。限流电阻 R2的参数与放电电阻R1的相同,发光二极管D的作用是指示本三相节电器工作 是否正常,若三只发光二极管D都亮,说明本三相节电器工作正常,否则不正 常。本三相节电器在使用时,将三相线A、 B、 C的接线端接和中性线N,与三相 电机或用电器的电源输入端对应连接即可。结构简单,节约电能,使用方便, 成本低,对普及节电非常有利。
权利要求1、一种三相节电器,它包括三相电的三个相线(A、B、C)接线端和一中性线(N)接线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的三个相线(A、B、C)接线端的每两个接线端之间,都并接有的补偿电路和放电电路;在所述的三个相线(A、B、C)接线端与中性线(N)接线端之间,都并接有的工作指示电路。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三相节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刮,电路和放电电路为并接的电容(Cl)和放电电阻(Rl)。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三相节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工作指示电路为串接的限流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相节电器,其特征在于 并接在所述各相线(A、 B、 C)间的电容(Cl)、电阻(Rl)的参数分别相同。
5、 根据权利要求l或3所述的三相节电器,其特征在于 并接在所述各相线(A、 B、 C)与中性线(N)接线端之间的限流电阻U2)、发光二极管(D)的参数分别相同。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相节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补偿电容(Cl)的量值要与电动机或用电器的功率相匹配,为1KW的电机配1KF的电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相节电器,它包括三相电的三个相线接线端和一中性线接线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的三个相线接线端的每两个接线端之间,都并接有的补偿电路和放电电路;在所述的三个相线接线端与中性线接线端之间,都并接有的工作指示电路。本三相节电器,在各相线之间设置了补偿电路和配上了适当的放电电路。充分利用了电容器与感性负载的互补特性,提高了电机和用电器的功率因数,减少了无功损耗,节约了电能。本三相节电器在使用时,将三相线A、B、C的接线端接和中性线N,与三相电机或用电器的电源输入端对应连接即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对普及节电非常有利。适用于感性负载。
文档编号H02J3/18GK201044363SQ20072007994
公开日2008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3日
发明者陈业芬 申请人:陈业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