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线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2261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束线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定将多个缆线捆扎起来而成的束线的束线固定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将多个缆线捆扎起来、配置在汽车车身等上的束线。这种 束线,隔开规定的距离,被固定器固定到设置在车身上的托架等成为 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
在特开2000 - 152470号公报中记载了 一种束线固定器,所述束线 固定器具有保持束线的保持部和从该保持部突出的两个突起部,将这 些突起部插入形成在车身的托架上的孔中以固定束线。根据这种固定 器,由于突起部弹性变形而被插入到孔中,所以,借助该弹性力,突 起部结合到托架上,将束线固定到托架上。

发明内容
在特开2000 - 152470号公报的束线固定器中,在将两个突起部插 入托架的孔中时,有必要使这些突起部同时弹性变形。这样,在固定
器具有多个突起部的情况下,由于一边使这些突起部弹性变形一边加 大插入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的孔中的力,所以,作业性会恶化。另 外,考虑到作业性,反过来减少突起部的个数,例如,在突起部为一 个的情况下,由于因车身的振动束线相对于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移 动,所以,将它们接合起来的突起部有损伤的危险性。
因此,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项,达到以下的目的至少 一个。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进将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 对象的结构体上时的作业性的束线固定器。另外,本发明的另外一个 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进将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之后 的固定器的耐久性的束线固定器。
本发明第一种形式是一种束线固定器,该束线固定器用于将把多
4个缆线捆扎而成的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所述束线固
定器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保持束线;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 起部从前述保持部突出,被插入到形成在前述结构体上的贯通孔中, 前述突起部包含有伸出形成的伸出部,前述伸出部弹性变形以通过前 述贯通孔,卡在该贯通孔的内周缘上以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在前述 各个突起部中包含有从前述保持部到前述伸出部的长度不同的至少两 种突起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种形式是一种束线固定器,该束线固定器用 于将把多个缆线捆扎而成的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所 述束线固定器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用于保持束线;突起部,所
述突起部从前述保持部突出,被插入到形成在前述结构体上的贯通孔 中;交叉面,所述交叉面形成在前述保持部上,与设置有前述突起部 的面交叉;前述突起部包含伸出形成的伸出部,前述伸出部弹性变形 以通过前述贯通孔,卡在该贯通孔的内周缘上以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 在前述伸出部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时,前述交叉面与前述结构体的一 部分接触。
进而,本发明的第三种形式是一种束线固定器,该束线固定器用 于将把多个缆线捆扎而成的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所 述束线固定器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用于保持束线; 一对突起部, 所述一对突起部从前述保持部突出,被插入到形成在前述结构体上的 贯通孔中;前述一对突起部包含有向彼此的相反侧伸出形成的伸出部, 前述伸出部弹性变形以通过前述贯通孔,卡在该贯通孔的内周缘上以 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当前述伸出部通过前述贯通孔时,前述一对突 起部向相互对向的方向挠曲。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形式的束线固定器,可以改进将束线固定到 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时的作业性,同时,可以改进将束线固定到 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之后的固定器的耐久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笫二种形式的束线固定器,可以改进将束线
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之后的固定器的耐久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形式的束线固定器,可以改进将束线 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时的作业性,同时,可以改进将束线 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之后的固定器的耐久性。


图l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简略结构的图示。
图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束线的固定器的简略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在从图2中的A-A观察时看到的固定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从图2中的A-A观察时看到的另外一种固定器的 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从图2中的A-A观察时看到的又一种固定器的剖 视图。
符号说明
32 束线,40固定器,42 保持部,44 突起部,46 伸出部, 48 基座面,54 托架,56贯通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按照

根据本发明的束线固定器的实施形式。另外, 作为一个例子,列举借助内燃机和电动机的输出行驶的车辆、即混合 动力车辆,对于固定配置在该车体上的束线的固定器进行说明。另外,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混合动力车辆,也可以应用于搭载在其它车辆上、 例如只以内燃机作为原动机的车辆上的束线的固定器。
首先,利用图1说明应用本实施形式的固定器40的混合动力车辆 10的结构。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混合动力车辆10的简略结 构的图示。
混合动力车辆IO具有作为原动机的内燃机12、第一电动机(下 面称之为第一MG)14、第二电动机(下面称之为第二 MG) 16。在 原动机12、 14、 16上连接有分配、协调它们的动力的动力分配协调机 构18。在该动力分配协调机构18上,经由齿轮机构20、终减速机构 22连接有驱动轮24。齿轮机构20将动力分配协调机构18的输出轴的
6旋转,改变其速度并传递给终减速机构22。终减速机构22包含有吸 收左右驱动轮24的旋转差的差动机构,将齿轮机构20的输出传递给 驱动轮24。通过这样构成混合动力车辆IO的动力传动系统,将由动 力分配协调机构18协调过的各个原动机12、 14、 16的动力经由齿轮 机构20、终减速机构22传递给驱动轮24,混合动力车辆10行驶。
混合动力车辆10,通过根据行驶状态控制内燃机12和第一及第 二MG14、 16的输出,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运用。例如,可以进行利 用内燃机12或者第二MG16中的任何一个行驶、协调内燃机12和第 二 MG16而行驶、或者利用内燃机12的输出的一部分由第一 MG14 进行发电等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应用。进而,在减速时,也可以允许利 用从驱动轮24输入的混合动力车辆IO的动能、由第二MG16进行再 生发电。
笫一及第二MG14、 16经由第一及第二换流器26、 28分别电连 接到电池30上。第一 MG14经由将三条缆线34捆扎而成的束线32 连接到第一换流器26上,该第一换流器26经由将两条缆线34捆扎而 成的束线32连接到电池30上。另外,第二MG14经由将三条缆线34 捆扎而成的束线32连接到第二换流器28上,该第二换流器28经由将 两条缆线34捆扎而成的束线32连接到电池30上。第一及第二 MG14、 16是可以起着作为驱动混合动力车辆10的电动机的作用,同时,可 以起着作为发电机的作用的同步马达。电池30储存供应给第一及第二 MG14、 16的电能。第一及第二换流器26、 28分别将来自于电池30 的直流电转换成三相交流电并分别提供给第一及第二 MG14、 16。另 外,第一及第二换流器26、 28,在第一及第二MG14、 16起发电机的 作用的情况下,将来自于第一及第二MG14、 16的三相交流电转换成 直流电提供给电池30。
其次,利用图2及图3对于将束线32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 体上的固定器40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束线32的 固定器40的简略结构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在图2中从A-A观察到 的固定器40的剖视图。作为一个例子,列举连接第一 MG14和第一换流器26的束线32,即,将三条缆线34捆扎起来而成的束线32,对 于将其固定到托架54上的固定器40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局 限于连接电动机和换流器的束线,也可以应用于固定连接其它设备的 束线的固定器。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捆扎三条缆线的束线,也适 用于固定捆扎其它条数的缆线而成的束线的固定器。
束线32具有捆扎起来的三条缆线34和容纳它的波紋管36。缆线 34利用铜等导体34a和被覆该导体的具有柔软性的绝缘材料34b形 成。波紋管36是具有柔性的波紋状的管。
固定器40具有保持束线32的保持部42和从该保持部42突出的 突起部44。保持部42的内周部形成配合到波紋管36的波紋状的外周 部的波紋状。当以覆盖波紋管36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保持部40时, 彼此的波紋状相互配合,保持束线32。
突起部44形成在保持部42上,在成为基础的基座面48上设置两 个。下面,在两个突起部44中,将形成得长的一个称为第一突起部 44a,将形成得短的一个称为第二突起部44b。突起部44由能够弹性 变形的弹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突起部44具有伸出形成的 伸出部46。伸出部46形成从突起部44的端部向径向方向逐渐展宽的 截面为楔形的形状。伸出部46可以按照突起部44的全部方向上的截 面形成楔形的方式形成,也可以是如本实施形式中那样,以只在某个 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两侧为楔形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另外,伸出部46 以突起部44中的从基座面48直到伸出部46为止的长度相互不同的方 式形成。即,第一突起部44a中的从基座面48直到伸出部46为止的 长度比第二突起部44b中的相应的长度形成得长。
另外,在保持部42上,设置在将束线32固定到托架54上时与该 托架54接触的接触部50。在接触部50上形成有作为与基座面48交 叉的面的交叉面52。所谓与基座面48交叉的面,是以与包含基座面 48在内的方式规定的平面交叉的面。通过交叉面52与后面所述的托 架54的端面60接触,可以抑制束线32相对于基座面48在平行的方 向上的移动。本实施形式的交叉面52以相对于基座面48正交的方式
8形成。由于通过该交叉面52与端面60接触,使束线32相对于基座面 48平行移动的力与交叉面52正交,所以,可靠地防止束线32的移动。 托架54是成为束线32的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例如,被直接固定 到车身上。在托架54上形成有该端部的端面60和支承固定器40的固 定器支承面58。在将束线32固定到托架54上时,固定器40的交叉 面52与端面60接触。在固定器支承面58上形成有突起部44插入的 贯通孔56。贯通孔56的内径a形成得比连接形成伸出部46的部分的 长度c小,比突起部44的躯体部的长度b大。另外,贯通孔56的长 度、即托架54的厚度,比突起部44中的从基座面48直到伸出部46 的长度小。借助这样的贯通孔56的形状,在突起部44被插入到贯通 孔56内的情况下,具有比内径a大的长度c的伸出部46—边以被向 突起部44的内侧压缩的方式弹性变形一边通过贯通孔56。并且,在 通过之后,被压缩的伸出部46恢复原来的形状,即,恢复具有长度c 的形状,卡在贯通孔56的内周缘上,所以,防止突起部44向牵引方 向移动。
下面,对于将束线32经由固定器40固定到托架54上时的第一及 第二突起部44a、 44b的动作进行说明。借助保持部42保持束线32 的固定器40的第一及第二突起部44a、 44b,被插入到托架54的贯通 孔56内。这时,比第二突起部44b长的第一突起部44a先4皮插入贯通 孔56,之后,第二突起部44b被插入贯通孔56。另外,由于在第一突 起部44a中的从基座面48直到伸出部46的长度比第二突起部44b中 的相应的长度大,所以,第一突起部44a的伸出部46先被插入贯通孔 56,之后,第二突起部44b的伸出部46被插入贯通孔56。这样,由 于笫一及第二突起部44a、44b的伸出部46 ^皮插入到贯通孔56内的时 刻错开,所以,伸出部46在贯通孔56内弹性变形的时刻也错开。通 过这种时刻的错开,使伸出部46弹性变形所需要的力被分散,所以, 可以减小突起部44的插入负荷。之后,通过贯通孔56的伸出部46 卡在贯通孔56的内周缘上、以结合到托架54上,将束线32固定到托 架54上。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固定器40,由于在突起部44中的从基座面48 直到伸出部46的长度不同,所以,将各个伸出部46被插入贯通孔56 的时刻错开,可以减小突起部44的插入负荷。从而,可以改进将束线 32固定到托架54上的作业性。另外,设置在固定器40上的突起部44 的个数并不局限于两个,通过设置更多个突起部,可以在改进作业性 的同时提高耐久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固定器40,在将束线32固定到托架54 上时,保持部42的交叉面52与托架54的端面60接触。由于通过这 种接触,束线32向与交叉面52交叉的方向的移动受到抑制,所以, 由车身振动产生的突起部44的应力减小,突起部44的损伤受到抑制。 从而,可以改进固定后的固定器40的耐久性。另外,与托架54接触 的保持部42的部分,并不局限于交叉面52的一个部位处,为了进一 步抑制束线32向其它方向的移动,也可以形成与托架54的一部分接 触的交叉面。
其次,利用图4说明另一形式的固定器40。图4是表示在从图2 中的A-A观察到的另一种固定器40的剖视图。另外,对于和上述实 施形式同样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保持部42上,成对地设置从基座面48突出的两个突起部64。 各个突起部64长度相同,具有伸出形成的伸出部66。伸出部66在突 起部64的一个侧面形成从突起部64的端部起逐渐展宽的截面为楔形 的形状,两个突起部64对称地形成。本实施形式的伸出部66形成在 位于各个突起部64对向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上。但是,并不局限于 这种结构,也可以分别形成在各个突起部64相互面对的侧面上。进而, 伸出部66以在各个突起部64中的从基座面48直到伸出部66为止的 长度相同的方式形成。这样,两个突起部64的形状以左右对称的方式 形成。
形成在托架54上的贯通孔68的内径a,与连接形成伸出部66的 部分的长度c相同或者比该长度c小,比突起部64的躯干部的长度b 大。另夕卜,贯通孔68的长度比突起部64中的从基座面48直到伸出部66的长度小。借助这样的贯通孔68的形状,在将突起部64插入贯通 孔68的情况下,借助伸出部66与贯通孔68接触时的反作用力,突起 部64向反作用力的方向一直挠曲到与贯通孔68接触。从而,由于伸 出部66通过的部分的贯通孔68的间隙变得更大,所以,伸出部66 可以不发生弹性变形地通过。另外,即使在内径a比连接形成伸出部 66的部分的长度c小的情况下,通过突起部64的挠曲,伸出部66的 弹性变形也稍稍变形。
下面,对于束线32经由固定器40固定到托架54上时突起部64 的动作进行说明。利用保持部42保持束线32的固定器40的突起部 64,被插入托架54的贯通孔68。这时,由于突起部64是成对的,所 以,各个突起部64的伸出部66同时地一边与贯通孔68接触一边被插 入。借助由这种接触产生的反作用力,突起部64向反作用力方向挠曲 直到与贯通孔68接触为止。即, 一对突起部64,向相互面对的方向 挠曲。由于借助这种挠曲,伸出部66通过的贯通孔68的间隙被扩张, 所以,伸出部66不发生弹性变形,或者一边只发生稍稍的弹性变形一 边通过。这样,由于伸出部66的弹性变形减少,所以,可以减小突起 部64的插入负荷。之后,通过贯通孔68的伸出部66卡在贯通孔68 的内周缘上以结合到托架54上,借此,将束线32固定到托架54上。
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固定器40,由于伸出部66只形成在突起部64 的一个侧面,所以,在贯通孔68内可以使突起部64挠曲。由于借助 这种挠曲,减少了伸出部66的弹性变形,所以,可以减小突起部64 的插入负荷。从而,可以改进将束线32固定到托架54上的作业性。 另外,设置在固定器40上的突起部64的个数并不局限于两个,通过 设置更多个突起部,可以既改进作业性又提高耐久性。另外,由于各 个突起部64是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所以,可以防止由于束线32相 对于托架54的移动、各个伸出部66同时从贯通孔68的内周缘脱落。 例如,在束线32向托架54的端部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处于离托架 54的端部远的部位的突起部64的伸出部66中的卡在贯通孔68的内 周缘上的部分变少。但是,由于处于离托架54的端部近的部位的突起部64的伸出部66中的卡在贯通孔68的内周缘上的部分反而变多,所 以,可以防止各个伸出部64同时从贯通孔68的内周缘上脱落。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固定器40,当将束线32固定到托架54 上时,如上述实施形式那样,保持部42的交叉面52与托架54的端面 60接触。由于借助这种接触,束线32向与交叉面52交叉的方向的移 动受到抑制,所以,由车身振动产生的突起部64的应力减少,突起部 64的损伤受到抑制。从而,可以改进固定后的固定器40的耐久性。
其次,利用图5说明又一种形式的固定器40。图5是表示在从图 2中的A-A观察时看到的又一种固定器40的剖视图。另外,对于和 上述各个实施形式同样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说 明。
保持部42具有对突起部64进行加强的肋72。肋72设置在位于 形成在板厚薄的部分中的基座面48的背面侧的背面70上。在背面70 上配置肋72的部分是与突起部64突出的基座面48的部分的背面侧相 当的部分。
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固定器40,由于肋72对突起部64进行加强, 将在突起部64上产生的应力分散,所以,可以降低由车身振动产生的 突起部64的应力,抑制突起部64的损伤。从而,可以改进固定后的 固定器40的耐久性。
在上述各种实施形式中,对于伸出部46、 66的位置在突起部44、 64的端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只要从基 座面48到伸出部46、 66的长度比贯通孔56、 68的长度大,也可以不 在突起部46、 66的端部。
在上述各种实施形式中,对于固定束线32的固定对象是设置在车 身上的托架5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固定 束线32的固定对象也可以是固定到托架上的其它固定器。
在上述各种实施形式中,对于为了提高固定后的固定器40的耐久 性、在固定器40上设置交叉面52和形成具有特征的形状的突起部44、 6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即使在固定器40
12上不设置形成具有特征的形状的突起部44、 64,在将束线32固定到 托架54上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交叉面52与托架的端面60接触,抑制 束线32的移动从而抑制突起部44、 64的损伤,所以,能够改进固定 后的固定器40的耐久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束线固定器,该束线固定器用于将把多个缆线捆扎而成的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所述束线固定器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保持束线,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起部从前述保持部突出,被插入到形成在前述结构体上的贯通孔中,前述突起部包含有伸出形成的伸出部,前述伸出部弹性变形以通过前述贯通孔,卡在该贯通孔的内周缘上以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在前述各个突起部中包含有从前述保持部到前述伸出部的长度不同的至少两种突起。
2. —种束线固定器,该束线固定器用于将把多个缆线捆扎而成的 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所述束线固定器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用于保持束线,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从前述保持部突出,被插入到形成在前述结 构体上的贯通孔中,交叉面,所述交叉面形成在前述保持部上,与设置有前述突起部 的面交叉,前述突起部包含伸出形成的伸出部,前述伸出部弹性变形以通过前述贯通孔,卡在该贯通孔的内周缘 上以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在前述伸出部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时,前述交叉面与前述结构体 的一部分接触。
3. —种束线固定器,该束线固定器用于将把多个缆线捆扎而成的 束线固定到成为固定对象的结构体上,所述束线固定器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用于保持束线;一对突起部,所述一对突起部从前述保持部突出,被插入到形成 在前述结构体上的贯通孔中;前述一对突起部包含有向彼此的相反侧伸出形成的伸出部, 前述伸出部弹性变形以通过前述贯通孔,卡在该贯通孔的内周缘上以结合到前述结构体上, 当前述伸出部通过前述贯通孔时,前述一对突起部向相互对向的方向挠曲。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束线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保持部具有对前述突起部进行加强的肋,前述肋形成在与前述突起部从前述保持部突出的面的部分的背面 侧相当的前述保持部的背面的部分上。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束线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结构体是另外的束线固定器的保持部。
6.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束线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束线将驱动车辆的电动;f几和把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向该电动机提供电力的换流器连接起来。
全文摘要
将多个缆线捆扎而成的束线(32)的固定器(40),具有保持束线(32)的保持部(42)和从该保持部突出的两个突起部(44)。突起部(44)包含有伸出形成的伸出部(46)。由于在突出部(44)中的从保持部(42)的基座面(48)至伸出部(46)的长度不同,所以,各个伸出部(46)插入贯通孔(56)的时刻错开,可以减小突起部(44)的插入负荷。从而,可以改进将束线(32)固定到托架(54)上的作业性。
文档编号H02G3/30GK101632208SQ20088000634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27日
发明者加藤裕, 坂田勉, 服部英树, 杉山智也, 水谷龙彦, 藤泽厚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